第一图书网

碰撞

子德 四川文艺
出版时间:

2007-9  

出版社:

四川文艺  

作者:

子德  

页数:

316  

前言

  争议,是“保持高度一致”的反义词。有人害怕争议,甚至制止争议;有人喜欢争议,甚至制造争议。我呢?既不怕争议,也不爱争议。我不笼统判断事物是有争议好,还是无争议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当今有些话题,就效益而言,不争议则已。一争议则引人注目,比不争议更有奇异收获。  东方伊甸园,就是这么一张由于引起争议而收到奇效的“城市名片”!  那就从近年兴起“城市名片”之风说起吧。  香港始作俑,打出别号“动感之都”;内地都市为了提高知名度,促进经济发展,纷纷效法香港模式,打造“城市名片”。例如大连自称“浪漫之都”,杭州自称“爱情之都”,南京自称“博爱之都”……成都历来勇于跟风,这次岂能落伍。当时,锦江儿女正陶醉在“中国第四城”的自豪气氛里。但是,抽样调查成都市在全国的知名度,结果并不理想。有的直言成都的名气不及重庆、西安、昆明。我们别怪外省人无知,成都应该反躬自省,必须加速推销自己。举措之一,就是进入时尚的游戏规则,赶快设计一张响亮的新名片。我参与过几次为成都征求“城市名片”的活动。市民踊跃献计,专家热心取名:“西部口岸”、“人居天府”、“三国胜地”、“商贸锦城”、“美食之都”、“休闲之都”、“会展之都”、“文彩之都”、“成功之都”,以及“上帝最宠爱的地方”、“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走了还想再来的地方”,乃至戏说为“无法言说的地方”……花样虽百出,效果都一般。有的太空洞,有的太具体;或失于片面,或过于老实。只强调名称的准确性,忽略了名片的吸引力。国人一听不新奇,“老外”一听更隔膜,很难起到海报作用,没有收到广告效益。  后来居上,形成气势,引起强烈反响的,是子德先生推荐的妙名——东方伊甸园!  这个美誉,原是外国人约瑟夫?比奇早在20世纪初期旅行考察川西之后对成都平原的形象比喻。该史料白纸黑字,见于1920年美国出版的《国家地理杂志》。类似的比喻,还有更早的例证。1911年,美国旅行家罗林?夏柏林发表游记《登临中国西部的阿尔卑斯山》,他用西欧的山脉来比喻中国蜀山。如此东西嫁接的形容词,还可以列举西安是古代东方罗马,苏州是现代东方威尼斯。更典型的中外嫁接比喻,是周恩来在日内瓦的外交逸事。当时,中国代表团带去国产戏曲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供各国朋友欣赏。周恩来将片名巧妙地译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突破地域障碍,通行五洲四海。或许子德先生受了上述智慧比喻的启发,他借用约瑟夫?比奇对成都的美誉“东方伊甸园”,在《科幻世界》网站上发表长达两万字的论文。他广征博引,以人类文明发祥地、良好的生态环境、灿烂的历史文明这三项优势为标准,详细论证成都被称作“东方伊甸园”的合理性。消息传开,三次荣获艾美奖的美国制片人比尔?爱恩瑞夫闻风而至,亲赴蓉城拍摄宣传片,向媒体宣传他梦想中的“东方伊甸园”就是成都。  于是,成都的“城市名片”飞速转移到“东方伊甸园”!  于是,海内外报刊网络在争相传播中爆发争议。喝彩与质疑交响,首肯与摇头碰撞。在持续的争议中促使“东方伊甸园”成为网络年度点击率最高的词语之一……  于是,一年一度的都江堰放水节更名为“东方伊甸园放水盛典”。比尔的宣传片《成都——东方伊甸园》通过美国WESTGLEN公司在纽约、芝加哥、旧金山、波士顿、亚特兰大等地的1500余家电视台播出,受众约940万人……  于是,国内几十家报社记者云集成都,专题聚焦“东方伊甸园”。众多专家学者分别在成都国际高尔夫山庄与上海住交会上讨论“东方伊甸园”……  于是,成都策划“东方伊甸园之旅”,联络全国80家旅行社,组织100架旅游包机,载运两万乘客到成都观光……  于是,旅游推动招商。“东方伊甸园”名片打出一月后,英特尔公司决定在成都注资3.75亿美元;半年后,全国500强企业中已有80余家落户成都,总数位居西部第一;到了年底,成都登上CCTV“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的金榜,成为中西部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  于是,事实说明成都2004年度的旅游、招商、引资等等成果,与年初大胆打出“东方伊甸园”名片有着一定程度的内在因果关系,这一张城市新名片,确实提高了成都的国际知名度,确实直接促进了成都经济长足发展。  自从争议开始,我早就谈笑解颐。“东方伊甸园”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文化活动,而是旨在拉动旅游、招商,尤其是吸引外资的经济营销策略。如果以学究式的眼光去作烦琐的考古论证,岂不是过于迂阔了呢?!在两个古老称号“锦城”、“蓉城”之外,多添一个现在绰号“东方伊甸园”,与成都文化无损,对成都经济有益。  当记载这次争议的书稿《碰撞:东方伊甸园》付梓之前,我提笔作序而联想到著名的“猫论”,那警句众所周知,不妨活用于此,就无须我照办赘述了。

内容概要

  东方伊甸园作为成都新名片提出来之后,引起了轩然大波。赞成者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借用一个世界性的文化符号,来张扬天府之国的人文自然资源,来诠释成都,来“推销”成都,不失为妙笔。反对者认为:这是没有民族自信心的表现,“天府之国”和“锦绣成都”就够了,没有必要借一个带洋味的文化符号来装潢自己,弄不好还引来西方文化侵略或宗教纷争。是非曲直,编者不妄加评说,仅将各种观点的文章和盘托出,供读者品评。

书籍目录

卷一 主题陈述天府之国成都——东方伊甸园卷二 细说原由第一章 长江文明的发祥地第二章 源远流长的水文化第三章 从道教说科教文第四章 诗酒茶流芳百代第五章 上帝为什么造四川第六章 优雅闲适的生活方式卷三 网上争论第一章 好酒不怕巷子深VS好酒也怕巷子深第二章 东方伊甸园VS天府之国第三章 东方伊甸园,虚耶?!实耶?!卷四 八面来风第一章 海风登临中国西部的阿尔卑斯山(美国)罗林?夏柏林东方伊甸园——西部中国(美国)约瑟夫?比奇东方伊甸园(电视片脚本)(美国)比尔?爱恩瑞夫第二章 南风成都:解读“东方伊甸园”(广州)走进人类创造的“伊甸园”(广州)一张新的城市名片如何确认(深圳)“天府之国”何以成“伊甸园”(厦门)龙应台:成都还像成都吗?(广州)第三章 北风在塑造形象的过程中寻找城市定位(北京)绘张怎样的城市品牌蓝图(北京)探索城市新定位再塑城市新形象(北京)成都人用新理念打造城市新名片(长春)从“天府之国”到“东方伊甸园” (大连)古蜀文明的发源地(大连)走向世界的西部之都(大连)成都:来了就不想离开(大连)成都“十字令”:“伊甸园”舍我其谁?(哈尔滨)美名之下(沈阳)第四章 东风城市命名谈(上海)成都倾力打造“东方伊甸园”(南京)须发银白老外寻梦东方伊甸园(杭州)寻梦访蓉城(武汉)锦绣成都府——“东方伊甸园”(青岛)比尔的惊喜(宁波)“东方伊甸园”激起纷争(济南)第五章 西风东方伊甸园——成都的新名片(西安)伊甸园:成都形神皆备(成都)“东方伊甸园”我在成都寻踪17年(成都)东方伊甸园:成都名片的归宿?(成都)东方伊甸园引发思维碰撞(成都)“东方伊甸园”在美受青睐(成都)卷五 专家茶楼第一章 蜀都“群英会”第二章 新“三国演义”

章节摘录

  自从希伯来人所撰写的《圣经》问世以来,人们不断地在寻找伊甸园。这实际上是追寻人类文明的足迹,寻找人类文明的摇篮。古人类学家和宗教界人士认为,作为人类伊甸园应具备三个条件:一是人类最早的发祥地,二是温润的气候环境,三是远古的人类文明。  一、伊甸园在哪里呢?  虽然伊甸园是《圣经》中虚构的故事,但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们仍然围绕伊甸园追寻人类古老的文明。埃及的金字塔文化、墨西哥的玛雅文化、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文化,都吸引着数以千计的学者们去发掘、去验证,试图从古老的源头中找到人类文明的“母国”,找到人间的“伊甸园”。  许多年来,学者们都把探寻伊甸园的目光投向美索不达米亚——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形成的两河流域。他们的主要线索便是《创世记》所载的伊甸园中流出的四条河名。  两河流域虽然肥沃宽广,然而和《圣经》中所描述的伊甸园的温润气候不尽相同。亚述地处底格里斯河上游,河谷狭窄,大部分是山地,由于气候干燥,降雨之神被奉为亚述的主神。为了祈雨,亚述经常举行特殊的巫术仪式。伊甸园就位于亚述之上,要找出这样一块四季如春的气候温润、花果繁盛、溪河横溢的乐园,很不容易。  尽管如此,一部分学者仍顽强地继续在两河流域寻找伊甸园,他们把搜寻的范围扩展到西起地中海,东至两河流域,北面止于安纳托利亚高原,南至红海岸边的埃及南部。在对两河流域搜寻伊匐园迟迟没有结果时,西方国家的许多学者别开蹊径,或从故纸堆中,或从各式各样的民间传说中,试图找到伊甸园曾经存在的线索。这些学者称:伊甸园曾经存在,但已经沉人海底,故无法发现。  在林林总总的伊甸园沉没海底的传说中,有几种最具代表性:  一是伊甸园即地中海说。1920年,英国学者赫?乔?韦尔斯首先提出了关于“地中海盆地”的猜想,引起人们广泛关注。根据这一假说,学者维克托?希斯首先提出了地中海盆地即伊甸园的推论。  二是伊甸园即亚特兰提斯说。亚特兰提斯即在美洲、非洲和欧洲民间相传数千年前沉没了的大西洲。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便在他的两篇对话录(《泰密阿斯》和《克利斯提阿》)中,对亚特兰提斯的传说有过详细的记载。  自柏拉图这篇著作问世以来,两干多年间对亚特兰提斯的探寻和研究便一直没有中断。相当多的学者认为,亚特兰提斯便是伊甸园,致使沉没的是上帝。  三是伊句园即姆大陆说。1926年在英国出版的《遗失的大陆》一书中,详细描绘了一个与亚特兰提斯相似的古老大陆,在浩瀚的太平洋上繁华兴盛及其毁灭的经过。  所有“陆沉文明”的假说,都反映了人们对产生于“伊甸园”的古老的大陆文明的追寻。  一、伊甸园就在中国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而且是唯一保持数千年文化历史不致中断的古国。近年来,世界各国的历史学家们把“寻找伊甸园”——寻找人类文明母国的目光,倾注于中国。  中华民族的文明史至少始于伏羲,至今八千五百年有余。中华远古文明,更是远播世界各大洲。“早在公元前2500年,中国人民就开始了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活动,逐渐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直到15世纪以前,中国的科学技术在世界上保持了千年的领先地位”(江泽民在哈佛大学的演讲)。“在七千年前,中国人已有在海上捕鱼的能力了”、“中国人四千五百年前横渡台湾海峡已有物证”。  三千二百年前,连山八卦图就传到了古希腊,在那里出土的一件古希腊陶盆上也有河图,并有古篆文铭“连山八卦图,中国的历数,在遥远的东方”。根据玛雅历推算,“玛雅历纪元的年代为公元前3113年,阿斯特克历等殷(印)第安人历法,其图像是中国的八卦太阳历”。科学家们在对其进行多方面的比较研究后,确认距今五千年前中国的八卦太阳历即东传美洲,使这种图式一直保存在印(殷)第安人的历法中。南太平洋的毛利人和北太平洋的海达人,他们的图腾柱皆与良渚文化和台湾的山地木雕的凤纹及人像完全相同,证明皆是太湖流域和长江下游居民南北分流的结果,证明他们是航海而去的。至今在环太平洋地区和台湾有一种极古老的可以航海的两头翘的小船,它即源于中国的长江流域,这种船只图案在濮越人的铜鼓上比比皆是,而这种铜鼓却广泛分布于东南亚。这就说明,中国先民在距今七千至四千年闻有今人不可想象的航海能力。因此,《竹书纪年》说“夏帝芒东狩于海,获大鱼”。又说“相士烈烈,海外有载”。中国的海岸线和内陆大河大湖造就了中国的海洋文明。中华祖先所发明的璇玑玉衡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天象仪和航海导航仪。西方学者安东尼奥莫雷诺?维亚弗兰卡也认为,大约在公元前1400年前后,中国人便把丰富的天文知识、数学知识、农业知识、农业灌溉技术和制造青铜器技术,还有神权观念等高度文明带到了美洲。中国学者认为,美洲的奥尔梅克文明,就是东渡美洲的殷人重建的殷文明。在五千多年前,炎帝就发明了耒、耜、耨等农具,继而有垅亩井田、封树划界、阡陌交通、沟渠灌溉,有薅草锄禾、间苗、点播、收割等制度。炎帝还设稷官专司粟稷种植技艺。  在中国的古籍中,也有与伊甸园相似的描述!两千多年前,诗人屈原在《天问》中问道,是谁叫安登做了统领大帝,女娲的身体是怎么造出来的。犹太人移居的河南开封,有一个“一赐乐业”即以色列教碑,上面也刻着阿耽和女娲的名字,说阿耽就是盘古,是阿无罗汉及亚伯拉罕的祖先。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碰撞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