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人生苦短欲望长

(法)帕特里克·拉佩尔 四川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9  

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作者:

(法)帕特里克·拉佩尔  

页数:

303  

字数:

210000  

译者:

张俊丰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一个神秘美丽的年轻女人娜拉像蝴蝶般在巴黎和伦敦停留,她的两个情人,生活在这两个城市。
  她曾有过无数的情人,但这次,她同时深爱着已婚男人布莱里奥和美国人墨菲。
  她点燃了布莱里奥的欲火,也熄灭了他奄奄一息的婚姻。性爱比孤独更让他难以忍受,他已经麻醉。
  她从墨菲身上卷走的不止是钱,他却一直期盼她回到身边。她的意志不可更改,她会在欺骗的路上越走越远,而他的爱总是会捉住她。
  婚姻是无力的,那么爱情呢?
  爱是占有,那么占有是爱吗?
  你爱某个人,你爱这个世界。当你无法爱另一个人,无法进入另一世界时,你也会伤心吗?
  在薛定谔的猫的世界中,永远都解不开的真相,让欲望疯狂。
  《人生苦短欲望长》是2010年法国重要书奖:女性文学奖——费米娜奖获得者帕特里克·拉佩尔的获奖作品。这是一本关于“爱的折磨”的书,以男性的视角来看待一个女人和两个男人的恋情。两位主人公,一个叫路易·布莱里奥,法国人,结了婚,生活在巴黎,另一个叫墨菲,美国人,没结婚,生活在伦敦。两个人爱上了同一个相当神秘的女人娜拉。女主人公娜拉对两个男人都深深爱着,在伦敦时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再回巴黎,到了巴黎又觉得恐怕不会去伦敦了。对他们俩她不知道如何选择,也不想选择。不过她无所谓。她始终相信时光是可以倒置的。于是,她始终在两个男人之间转悠。经常神秘出现,神秘消失。这就苦了布莱里奥和墨菲:犹豫,等待,痛苦。故事情节虽简单但框架搭建甚好,蒙太奇式手法让碎裂的、有悬念的片段合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文中对爱情和婚姻进行的探讨颇值得玩味,是一部典型的法国文艺爱情作品。

作者简介

  帕特里克·拉佩尔(Patrick Lapeyre)
  法国当代著名作家。2010年凭借《人生苦短欲望长》获得法国女性文学奖——费米娜奖。至今共有七部小说面世,包括《易怒的人》《有所作为的迟钝》《茜茜,就是我》等,其2004年的作品《男人妹》获得法国“网络最佳图书奖”。
  拉佩尔的雄心壮志是要做一个“生活的画师”。他花费了五年时间来创作这部小说。他的梦想就是“要将一种透明的生命或者生活赤裸裸地摆放在我的读者面前。就像玻璃工一样,我要将生活中诗意的美变得如玻璃般清晰而透明。”
他想让读者的呼吸更加畅快淋漓,因为“一切是如此之美,还能让人得到灵感去思考另一种美。”

媒体关注与评论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为读者精心演绎了一场爱情三角恋。从男性的角度出发,他超乎寻常的用一种唯美的笔调浮雕般将爱情中的细节一一勾勒出来,有一种身临其境、如看大片的感觉,时而悲伤,时而无奈,时而彷徨,时而释然,有高潮,有放松。  ——法国《世界报》    本书以全新的笔调,精巧的构思将“无望的爱”透明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法国读书周报》    这部小说是一部爱情的伤感曲,曲折而充满悬念,但是又不乏幽默。等待与伤逝组成一组错综复杂的爱情圆舞曲。小说将欲望阐释得淋漓尽致,如电影般形象而曲折,如命运般注定而难以改变。  ——《费加罗报》


编辑推荐

  一个让男人奋不顾身的神秘女人,一段最伤感绝望的三角恋情!2010年法国最富想象力小说,世界最高女性文学奖,费米娜奖获奖作品!  从未有一本小说如此深入窥探男性的隐秘内心,比《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更好看!  一个人在犹豫,另一个人在等待,三个人都痛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人生苦短欲望长 PDF格式下载



《人生苦短欲望长》是2010年法国重要书奖:女性文学奖——费米娜奖获得者帕特里克·拉佩尔的获奖作品


这是一本关于“爱的折磨”的书,以男性的视角来看待一个女人和两个男人的恋情。


其实萨碧尼没什么问题,除了不要孩子外还挺爱布莱里奥的


太厉害了,一个让男人奋不顾身的神秘女人


果然名不虚传,费米娜奖作品不会差的


蒙太奇式手法让碎裂的、有悬念的片段合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一个人在犹豫,另一个人在等待,三个人都痛苦


两个人爱上了同一个神秘的女人


爱情和婚姻中的细节都被作者用一种透明的、毫不夸张的但诗意又充满生活哲理的语言描绘出人类的感情生活的复杂性


一部典型的法国文艺爱情作品


其实爱一个人就是你孤单了,是不是你太过依赖爱这个人的时候就是你最最孤单的时候。你只是不想一个人


我很同情墨菲。婚姻总是不完美的……


虽然法国离得那么远,但书中对主人公婚姻的描述和中国目前的现状类似


两个城市的爱情好折磨人


喜欢里面那个没本事靠女人吃饭的翻译家,他对爱情的单纯冲动总是让人感动的


对爱情和婚姻进行的探讨颇值得玩味


脚踏两只船的神秘痛苦之间,总会长出快乐的新芽。享受现下吧


永远都解不开的真相,让欲望疯狂


花了好几天时间看完,这里的爱,与生活无关


讲述了婚姻,爱情,工作,偷吃,友谊,生活就是这样,不喜不悲


只是想安安静静的看一个故事,这小说效果确实达到理想了。很流畅


爱是占有,那么占有是爱吗?


恋爱过,恋爱着,想恋爱的男人最好看看这本书


婚姻是无力的,那么爱情呢?


这个女的,她自己怎么想完全没有描述,她甚至有点让人匪夷所思,她的爱情没有着落,也不想定点。


作者将欲望阐释得淋漓尽致,如电影般形象而曲折,如命运般注定而难以改变


文艺青年大爱~~~


两位男主角其实爱上的是心目中的想成为的那个自己


男人也很脆弱啊


无望的爱,看的好纠结啊


这个小说要表达的东西很多,却也是生活中很真实的情感


很久没有读到这么好看的小说了,语言动人且富哲理


读完后觉得人类的情感很复杂。任何人都没错,只是想要点点自由来去的爱情


看了更加珍惜人生,过好生命中的每一天


故事很好,翻译很好,细节很好,作者的一两句话总能醍醐灌顶,让人深思


这个小说看得我很舒坦,既不折磨感情又自然流畅。挺好的


虽然第一次读这个作家的书,但很喜欢他的风格。读完后有很多值得借鉴和思考的地方。


用心看这本书,那些细节,真的犹如看电影,不过更让人深思与回味。


这本书能让人冷静,也让人现实,也让人有所期待


爱情与金钱无关


想看这本书很久了,今天终于到手了。封面很诱人,内文印刷也很好,开读了!


很值得推荐的一本书,故事曲折紧凑,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译者文笔不错,较传神地表达了原作的风格。


需要一些抽象的思维来理解最后的平行世界


最后的平行世界有点意思


书已看完,值得深思啊


翻译得很好啊,都市纠结爱情故事,复杂的家庭故事


纠结的三角


非常耐读,引人入胜,文笔和内容都非常好。值得推荐的一本好书!


真难以相信作者居然是男的,分析得好细腻,语言也很娓娓道来


送货速度很快,书挺好!


真的很文艺啊,就像看波兰斯基的电影一样


有欧洲文艺电影的风格


这调调很文艺啊


书中的很多语句很经典啊


书中的细节描写太到位了


我喜欢这本书,它直言不讳的近乎残忍的告诉我们年轻的并且有活力的少女有多么可怕的具有摧毁一切情绪的能量


值得推荐,希望能改编为电影!


那个妻子其实最无辜啊


刚买来 书的质感很不错


刚刚收到书,还没看,很干净,很满意


还没看,但是感觉很好


平淡的叙述中包含激情


感觉会不错,


今年看的最好看的一本,虽说有些纠结


太快了,上午下单,下午就到了,翻了几页,好像还挺不错的,这个周末就是他了


感觉还不错,还没看完


纠结、无奈、悲伤、释然。一切都有轮回


这本书买得值,价格不贵内容深刻


情感分析得很到位


最后的结局意味深长啊


推荐大家读!


自由精神与世俗价值观都是相违背的


令人动容啊,有幽默,有感伤


这个翻译还不错


写得很自然,心理活动显得真实


作者花了心思写的,才写得这么细腻动人


一次心灵的旅行


正在读,很享受……


很多语句很经典啊


La vie est brève et le désir sans fin


刚看了前面几章,感觉还不错


是近几年看的最好看的一本外国小说


说是“从男人的角度看”其实是作者自己的观点罢了。。


看了几页,现在的小说真是不能吸引读者去读完


帮室友买的。纸质不错。内容还没看。


  才云鹏
  
  
  在薛定谔的世界,猫在每一个瞬间都是截然不同的生命体。可是我们作为一个人,很少有人从物理学的角度考虑我们的感情问题。事实上,这是个哲学问题:我们对妻子的爱、对情人的爱,永远都是那么纯真和炽热吗?在以往的文学作品中,对坚贞的歌颂是千百年来的主旋律,因此,当你读到拉佩尔的这部《人生苦短欲望长》,你会愕然发现,你正是一个摇摆不定的人!或者说,你无非也是一只薛定谔的猫。
  
  很多人对女主投以愤怒或不屑的目光,但我保留对她的激赏。世人的鄙夷,无非是她拥有这么几个被你们食古不化因而陈腐不堪的短语:朝三暮四、水性杨花、见异思迁……等等,中国人在这方面创造出太多的同义词,可见注意力几乎缠在了女人或男人其生殖器的不忠上面,很显然---这正是对此痴迷的反证。然而,思想的“背叛”你如何攻击?情感的颠覆你如何窥伺?其实也不必向外窥伺了,你拍拍你的心,看看那里面藏裹的,是否是你标注给世人的所谓纯粹?虽然更多的人竭力将自己那一张苦巴巴的脸打造成苍白的贞节牌坊,其内心的污秽不堪我们却不必举例攻之:我们所见皆然,淫水遍地。我要说的是,在这个时候,是终究会有人站出来,把真实的内心情感变成指导具体生活的纲领性文件,娜拉这么想的,她就这么做了,试问天下的芸芸男女,谁敢这么高调地重来一回?
  
  假设娜拉在伦敦和巴黎之间的穿梭是秘密的,她在两个情人面前的举止是表演的,那么本书的价值跟大陆地摊上一本封面花花绿绿的色情小说或官场腐事毫无二致,然而区别就在这里:娜拉在伦敦面对墨菲的时候,敢当着情人的面回忆巴黎的那一位;当他在巴黎躺在布莱里奥怀中的时候,却因为对墨菲的思念而愁绪纷生。本书的故事性并不很强,但这种穿梭的爱情和无尽的伤感,却能够激发起我们每个人心底最隐秘的情感涟漪,没错,我们都曾在别人看不到的空间爱得如此卑微又如此高调、如此混乱又如此清晰、如此兴奋又如此纠结。但我们从未让任何一个人知道这一切,这就是我们的秘密。在坚守秘密的同时,我们一次次携手将人类情感的进化停滞住,让薛定谔的猫成为一百年来独一无二的生命体,让一个快腐朽了的猫依然那么活力四射!人类,就这样败给一只猫的勇敢,人类的思考,就这样沉沦于一只猫的哲学后面!作为一名创先下之先举的物理学家,薛定谔想必会一声长叹,双手一摊,无可奈何。就像布莱里奥那死于妻子一生淫威下的可怜的父亲。
  
  薛定谔至死也没弄清,这样一只猫在人类生活中究竟能够占据多重要的地位,同样,娜拉将至死也不会弄清她的所作所为是将被尘烟埋没,“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还是会化成墨菲和布莱里奥心中永恒的天使,并在更多读者的手上,渐渐开出一朵清新而挺拔的小花。果能如此,她的疯癫也算物超所值了!但至少,我想,她永远都会对得起自己的,因为,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正在于,人过的是心灵生活。
  


  提到法国,大家会想到什么?精美的法式大餐,还是引领全球风尚的时装,当然还有无时不刻发生在大街小巷罗曼蒂克式的爱情。中国女孩谈到爱情,也许更多的是基于婚姻为前提的,所以她们在正式进入恋情前,总是思虑良多,而一旦进入状态,便希望天长地久,于是婚姻与爱情不再是简单的两情相悦,而是家庭关系的经营与维系,日子长了,激情便少了。而对于法国女孩来说,重要的是享受当下,享受激情带来的刺激与愉悦,今朝有酒今朝醉,爱情来了就是来了,而当它要走的时候,便洒脱地说句“au revoir”,然后飘然离去。
  
  帕特里克•拉佩尔的代表作《人生苦短欲望长》便讲述了这么一个典型法国女孩娜拉游走于两个男人之间,享受爱与被爱之激情的故事。男主角之一布莱里奥是个有妇之夫,不过妻子事业的成功使得布莱里奥在家庭中更像一个老犯错误的孩子,而妻子则像一个慈爱的母亲,无限宽容,每次都原谅他的过错,也许是出于疲惫,也许是认了命。经过岁月消磨,夫妻二人的感情已经淡漠,彼此坐在餐桌前却找不到任何话题可以说,尽管他们仍然在努力维系这段关系,却在实际上已经渐行渐远。另一位男主角是美国人墨菲,他有着体面的工作和不菲的收入,但对生活投入热情并不充分,将更多地精力投在工作上,办公室与家两点一线的生活,枯燥而乏味。法国女孩娜拉的出现,为这两个男人一潭死水般的生活激起了涟漪。布莱里奥一旦品尝到娜拉年轻胴体带来的新鲜刺激,便无法自拔,整日的生活就是约会娜拉与等待娜拉,而墨菲则像亲人一样包容着娜拉,并向她诉说自己的苦楚。而娜拉则像翩翩蝴蝶,在两个男人之间飞舞,疯狂与谎言,秘密的约会与快速的相见,他们的爱情模式充满刺激,因而也让彼此倍感珍惜。但当激情过后,剩下的唯有空虚。
  
  拉佩尔倾尽心血,用了五年的时间来成就这部小说,小说充分实现了他“要将一种透明的生命或者生活赤裸裸滴摆放在我的读者面前。就像玻璃工一样,我要将生活中诗意的美变得如玻璃般清晰而透明。”这一梦想,他的文字细腻而沉静,静心阅读变能体会小说人物的情感起伏,感受欲望带给人们的微妙与无奈。
  


   这本书的书名“人生苦短欲望长”取得不错,似乎一语道破人生的忧伤与无奈,让人有想看的欲望。
  
   这是一段很普通的一女两男的三角恋情,在作者的描述中,看似平凡但是看完后,似乎又能从这段故事中得到一些感悟。
  
   女主角娜拉其实是幸福的,刚开始她也觉得自己似乎是幸福的吧,因为她定义的幸福就是自由,毫无拘束,想与哪个情人在一起就在一起。
  
   就如书中所说:“她始终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这几年来,她始终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她是一个单纯的女孩,但这样从不考虑现实的未来,从不考虑现实的后果,给她的两位情人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她生活在自己幻想的世界中,看不到两位情人对娜拉的无尽的思念与担忧。
  
   或许她爱自由更胜于她的两个情人。
  
   所以我想说,她是自私的,只注重自己的感觉与心情。从不考虑她对两个情人的生活的影响。
  
   所以她这样的作风,她这样的不安定因素,最终决定了她的结局。也决定了围绕她团团转的两位情人的结局。三人必然会分离,孤独与忧伤同时也伴随着他们。
  
  


  花了好几天的时间才看完。这本书所描写,所传达的与爱有关的悲伤与等待、无望与追逐,让人为之纠结、无奈、悲伤、释然。很多时候,我们所苦苦追寻的,源自一种无望的期许。因为有所贪恋,才执着于不放弃。娜拉爱着他们,他们也爱着娜拉,然而,这种爱已与生活无关,只是让欲望更疯狂。在这部小说里,在作者所精心演绎的三个人的爱情里,细节一一勾勒,“无望”随之蔓延,执着或是放弃,我们会将如何选择?


  虽然不知道这本书的原名是什么,但“人生苦短欲望长”这个名字无疑给人一种略带忧伤的感觉,而在阅读这本小说之后,我才发现原来的“略带忧伤”演变成了无尽的伤感与绝望。
  
  本书的展开是以男主人公布莱里奥的视角展开的。布莱里奥是一个已结婚的医疗资料翻译者,已经年界中年,但他的生活状态却是一团糟。他有妻子,但他对自己的婚姻并不满意,从恋爱到结婚,到婚后的生活,到生儿育女方面都不是由他能够做主的;他有父母,但他的父母的婚姻状况令他看到不是幸福而是苦闷;他有朋友,但他的朋友自己就已经陷在一团迷乱的欲望之中,所以布莱里奥无疑是一个孤独的人,而就在这种孤独和混乱的状态下,他有了一个情人——娜拉。对于他来说,他能从娜拉那里找到自己价值,满足自己在婚姻生活中被压抑的欲望,但他所要寻找的并不是一个明确的方向,反而只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就是满足的成就感。他靠从父母那里从朋友那里借钱来维持这段婚外的恋情,但最终当他认识到这种恋情的危害时,自己的现实生活则是彻底地被摧毁——父亲的死去、妻子的离开、娜拉的受伤。在小说的结尾处,他因酗酒引发的疾病而孤独地死去。作为对自己生活处在懵懂状态的一个人物,布莱里奥是一个对生活缺少规划的人,这类人随波逐流,听任自己的本能,对欲望的追求成为了他生活的目的,但这个目的却给他带来了不幸的结局。
  
  女主人公娜拉无疑是这本书中的关键人物,她是布莱里奥和墨菲都迷恋的女人。娜拉这个名字很容易让人想起易卜生《玩偶之家》中的同名女主人公,但两个娜拉无疑是有着不同背景的,易卜生笔下的娜拉受到家庭的管制和束缚,最终走出了家庭,而本书的娜拉在一开始就是以不受婚姻和道德规范制约的形象出现的。她是一个具有吸引力的青年女子,她是一个完完全全的现代女性,大胆、活泼、热烈、自由自在,敢于冒险,这些气质无疑是那些循规蹈矩之人一直欣羡的,所以无论是作为男性的布莱里奥和墨菲,还是女性的维姬都对娜拉深为着迷。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娜拉有着自己的游戏规则——享有绝对的自由。但任何在言语上强大的规则,在事实上却往往是脆弱的。娜拉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规则正在因自己对布莱里奥和墨菲的依恋而在土崩瓦解。她喜欢与布莱里奥在一起的刺激,但同时又喜欢与单纯的墨菲在一起的安定感,但这种状态是不能完全静止的,她的欲求随着布莱里奥的婚变和墨菲的调离而逐步走向破裂。在最后,娜拉又从墨菲手中拿走一笔钱去进行戏剧方面的学习,继续自己的追求梦幻的生活……娜拉身边有朋友,有家人,但她无法融入他们的生活之中,因为她是自由的,也同时是孤独的,她是一个迷失方向的精灵。
  
  与布莱里奥的婚姻困境不同,在另一个男主人公墨菲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是另一种孤独,作为一个白领阶层,墨菲有着一份的高薪工作,他把自己的精力大部分用在自己的工作上——这无疑也是一种逃避孤独方式,他在尊重娜拉的感受和规则的同时,依恋娜拉,不是基于对娜拉的爱,而是为了避免独自陷于孤独的境地,但他又因不愿被人看破而故意显得无所谓。他去找维姬询问娜拉过去的同时,他却对维姬进行了一番观察和评估,这样的做法与其说他想知道娜拉的过去,还不如他需要找一个人聊聊天以便派遣压抑在内心的孤独。在小说中他是娜拉的提款机,与其说他并不心疼这些钱,倒不如说,娜拉取得了消除他孤独的报酬。回到美国的他会不会孤独依旧,他不知道——在这纷繁的尘世之中,他同样不知道自己的航船驶向何方。
  
  如果我们简单地把三个人之间的结局理解为“三角恋情”的悲剧,那么我们就不会理解作者为什么在小说结尾使用的平行世界的意图。其实从这本书的名字上我们就可以看到,作者的眼光并不是局限在故事本身,而是抽象到人类自身的欲望的满足方面上。在当今已经实现了“自由,平等,博爱”理念的今天,现代的人如何处理欲望这一自然属性,成为人类共同关心的话题。从宗教的背景来看,亚当和夏娃是无选择的,但最终夏娃禁不住欲望的诱惑而偷吃了蕴含智慧的苹果,从而破坏了人神之间的和谐关系。时至今日,宗教对人的束缚已经逐渐淡出人类的视野,在欲望的驱使下人有了更多的选择,但这些选择是否真的能够使人获得美好的生活?这当然是一个未知数。甚至选择如何面对生活,是轰轰烈烈还是平平淡淡,也同样是一个无法解答的谜题,因为无论如何选择人类总会面临未知的虚无。
  
  
  
  


  
   这小说我看着就是出三人版的“欲望城市”,男人女人的三角恋,婚外恋,小三什么的虽然明摆在那里,却也并不怎么明显。打着真爱旗号的三人行,各自的愁情述说,还有人生苦短的叹息,让人感叹,不是吧,有点玩假的吧,明明是欲望那么多,何必玩深沉。
  
   我其实有点不太适应文中那些男人们如此纠结的性子。墨菲是娜拉在英国伦敦的情人,从事金融业,与娜拉一见钟情,两人属于那种一个木纳一个活泼的典型互补型。只可惜娜拉需要的只是墨菲的钱而己,是墨菲偏执的爱紧抓住娜拉不放。而娜拉的另一位情人布莱里奥,是个已婚人士。也许正是因为是在浪漫之都巴黎而不是别的角落,这个地方让娜拉更容易产生爱孤独和寂寞,以至于她和布莱里奥的偷情,有种近乎冒险般的游戏刺激。看这一女两男的日子真是纠缠不清。不过也因这两个男人远隔万里,职位身份也各不相干,周旋在两个男人之间,娜拉脚踏两只船的日子过得也算滋润。
  
   若说娜拉是水性杨花,却也言过其实,有点过分苛求于她,不过是各取所需罢了。墨菲职业的枯燥,一切外在与内在的孤独,于是他抓住了生命中出现的唯一一道闪亮----娜拉。而布莱里奥的出轨就和大部分想象的那样,老婆身上找不到的各种男性魅力,居然在情人娜拉身上找到并获得了满足。她和他们,到底是怎么样的三人行?有点怪异?却也是泰然的常态。
  
   法国作者帕特里克·拉佩尔并没有对他们作出任何道德伦理或者社会意义层面的评价,只是这样的平直叙述,还原到读者眼前是尽可能的真实。2010年作者也凭借这部用了五年的时间来创作的小说获得了法国女性文学奖----费米娜奖。据说,拉佩尔的雄心壮志是要做一个“生活的画师”,梦想“要将一种透明的生命或者生活赤裸裸地摆放在我的读者面前。就像玻璃工一样,我要将生活中诗意的美变得如玻璃般清晰而透明。”我想他做到了这一点。
  
  人生向欲望心甘情愿的低头,情节如此单纯,却又如此真切直白。对三人以及周边卷入其中的人物的精描细绘,以至于有种透过玻璃看钢纤般的分明。虽然拉佩尔原意是想让读者的呼吸更加畅快淋漓,原意期望“一切是如此之美,还能让人得到灵感去思考另一种美”,可惜这种美太真实让人不太痛快。


  这是一段关于两城三角恋情的故事。年轻的女子娜拉周旋在已婚男子布莱里奥和美国人墨菲之间。布莱里奥和妻子生活在巴黎,妻子整天应酬在巴黎的名利场,而他也被迫参加但却每次都在那跑龙套,这个表面上看上去唯唯诺诺的翻译家,在一次无聊的应酬中遇到了娜拉,当发觉两人不过都是陪衬时,反而多了不少共同语言,布莱里奥就这样和娜拉发生了关系。而身在伦敦的美国人墨菲,属于那种多金男,他无偿给娜拉提供着物质资助,但内心却一直是一个寂寞的异地人。
  看这故事时,使我想起了一个古老的笑话。说有东西两家上门提亲,东家钱多但少爷长得不怎么样,西家倒是生的仪表堂堂但家中无钱。媒人怕姑娘羞涩,不好意思开口说话,于是就说,如果你选东家就把左袖给卷起来,你要选西家就把右袖给卷起来。哪知道,这姑娘听完话,把左右袖子各卷了一半,媒人问这何解?姑娘笑着答道,“东家吃住西家玩”。
  当然,用绝对的屌丝和高富帅来形容布莱里奥和墨菲是不合适的,而书中娜拉或许也并不纠结于此,相反,她深爱着这两个人。而在爱的过程中,她和他们时而悲伤,时而无奈,如果说“人生苦短欲望长”,倒不如说有时候想要爱的太多,于是爱也就成为了无望。
  初读小说,最惊讶于的反而是对于平淡的描述,比起电视剧里发现小三的歇斯底里,家庭的政治斗争,这样一段三角恋更像是一次手术台上的解剖实验,每个人都在无影灯下无处遁形。比如刚一出场时布莱里奥的衰老,像是被热空气蒸发掉了所有的水分,他只是在维持着一个家。而布莱里奥的另一半似乎光鲜夺目,在巴黎的名利场上自由的翱翔,可惜她却不知道或者明知道自己的丈夫在她的势力场不过是一名配角。于是,你也不知道他们是在维系一段婚姻,还是在等谁开口。又或许,婚姻就是一种占有。明明不相爱了,但既然你是我的,那么你也只能跟着我这样,即便那不是罪完美的你。因此,尽管布莱里奥能在娜拉面前展现自己迷人的一面,但回到家中,布莱里奥就变成了小男人,没有什么光彩。
  尤其有意思的是两位打酱油的人物,无论是雷欧纳还是维姬,作为同志,他们是孤独的,他们既是见证者,也是亲历者,他们既深谙其中的道理,又懒于去改变什么。最终,维姬还是和自己的中产丈夫离了婚。
  所有的人物似乎都因为缺少或者想要太多,而在自己的旅程中纠结。


  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
  这也是一个复杂的故事。
  数学家们说得对,三角结构是最稳定的结构。同理可证在人类的爱情世界中,三角结构已经广泛地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占有
  每个男人生命中注定都会经历这样一个女人:她身材娇小,外貌漂亮,可爱甚至调皮,浑身上下从里到外散发着青春夺目光彩鲜艳的气息。
  虽然算不上绝世的美貌。但这样一个女孩,总会如磁铁般吸引他们。而他们,也会做一些疯狂的傻事来回报她。
  女主人公娜拉就是这样一个神秘的女人。她英法混血,没有固定工作、想当演员、同时靠“借钱”和当女招待赚学费学表演课程。她最擅长的事情,就是在一个男友前消失,在另一个男友前出现。
  墨菲是娜拉在英国伦敦的情人,也是其中一个愿意为娜拉做傻事的男人。墨菲是美国人,从事金融业,工作枯燥且压力巨大。独在异乡的他遇上了充满活力的娜拉,很快被她的活力感染。墨菲是一个简单的男人,在突然一天下班回家发现自己女朋友消失的同时,发现自己的几千美金也一起消失,失望无奈的同时还是忍不住四处打探娜拉的消息。
  布莱里奥是娜拉在巴黎的情人(也不知道娜拉先认识谁)。他四十一岁,住在巴黎的中国城,靠接翻译活为生。娶了一个比自己大几岁、成熟、风情万种的女人萨碧尼。故事从布莱里奥在等了娜拉几年后几乎失去希望时的一天下午,接到娜拉电话说要回法国和他见面开始,同时也是墨菲发现娜拉消失不见的同一时间。娜拉就这样过着她的钟摆生活,随意,随性:需要墨菲的钱时,她会回到墨菲身边,因为墨菲慷慨,也有经济实力;需要布莱里奥的小花招小激情时(布莱里奥在萨碧尼面前无法施展的“能力”和“技巧”全用在娜拉身上了)就来到巴黎。
  她不知道的是,也许她其实也非常清楚,在她消失又出现在一个男人身边时,另一个男人对她的犹豫、等待、思念最后发现原来是占有欲却越来越浓,这种爱的折磨让布莱里奥和墨菲无法自拔。
  另外还有两个巧妙和具有神秘感的人物也在试图占有他们曾经的“同性爱人”(实际上只是青春期的幻象和单相思):雷欧纳和维姬。
  雷欧纳是一个“男同”,从学生时代开始就对布莱里奥有了一种不完全的同性之爱,更重要的是,事业成功的雷欧纳是布莱里奥除父母和妻子外的另一个重要的资金来源,而且是从不拒绝的。
  维姬是娜拉青春期的好友,在青春期间也对娜拉萌发了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她亲眼看着娜拉从丑小鸭变成万人迷,时常在娜拉和其男友恋爱间当灯泡。多年后维姬嫁给了一个中产,却在墨菲找上门询问娜拉消失的原因时再次陷入曾经迷茫的感情,最终与她的中产老公在只有物质感情空虚状况下离了婚。
  究竟是谁占有了谁?结局很悲伤:这几个人中,没有一个胜利者。
  
  惩罚
  这个故事非常让人有读下去的欲望,到位的细节描写特别对于有过相似感情经历或婚姻经历的人来说有一种真实和吐露心声之感。在我看来,女主角娜拉和落魄的小翻译布莱里奥的“偷情”戏的冒险和激情成分无可厚非地让读者有大饱眼福的享受,更让人觉得精彩的却是布莱里奥和萨碧尼这对夫妻的婚姻状态描写。
  萨碧尼这个人物出场时,已经是一个和丈夫关系疏远的人物,书中写道:布莱里奥并不知道他们夫妻之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疏远的。当有一天注意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已经是事实了。文中更是用一句醍醐灌顶的话点破大多数夫妻的生活状态:夫妻之间就像内部经常会不协调的组织,然而为了组织的利益却又能彼此妥协——至少布莱里奥夫妻就是这样。
  萨碧尼的工作是为法国多个基金会搜集现代艺术品,认识艺术圈里的各种名人,但她却不想要孩子。与妻子的共同生活让布莱里奥很快失去了新鲜感,应该说是增加了距离感和压力。与妻子的事业春风得意相比,布莱里奥时常“失业”——接不到翻译活儿的时候不是偶尔。在经济上,他经常倚赖妻子,失去了家庭话语权,甚至在萨碧尼怀孕后单方面决定不要孩子时,他也没有任何办法。萨碧尼是智慧的,温柔的,宽容的,也是独立的,清醒的。她并没有宽容到这个每晚睡在身边无法却渐行渐远无法在她面前施展魅力的丈夫有了另外一个女人。
  布莱里奥就像个双面人:在娜拉面前,他虽然没钱却是一个幽默有趣有力量的男人;在妻子面前,他却是一个软弱、无能、自卑的丈夫。最精彩的描写是每当布莱里奥从巴黎郊区的娜拉的住处后洋溢着激情回来后对妻子萨碧尼的愧疚和弥补良心不安的“讨好”却忍不住一次又一次重复这个过程。终于有一次,布莱里奥趁妻子出差前往娜拉住处“欢娱”后回来以为妻子还未到家便与娜拉在电话中情话缠绵,电话挂断却发现妻子就站在房里,布莱里奥终于崩溃了,他再也无法维持目前的状态,他的力挽狂澜的种种丑态;妻子也很快从家里搬走,除了偶尔给他汇点生活费外杳无音信;这期间娜拉也与他在一次吵架中完全消失……
  在这几段感情中,每个人都受到了爱的惩罚。
  
  孤独
  布莱里奥生来就是孤独的。这其中不能忽略的是他的成长环境:母亲具有强烈的控制欲,父亲原本是一个有才华的男人,却被婚姻压榨了几乎全部的才华和勇气。在布莱里奥每次回家“讨钱”花的时候,都会听到父亲的诉苦和对他母亲的无奈的怨言。在布莱里奥婚姻发生危机的过程中,父母的婚姻却更快熄灭:母亲患了某种精神类疾病,父亲最后再也忍受不了自杀了却了余生。这些零零碎碎的描写支撑着一个弗洛伊德的经典理论:外部的成长环境影响着人类的性情和成年后的行为模式。
  在与妻子参加艺术圈子的聚会时,是布莱里奥最孤独的时候:不认识人,话题也插不进去,还不得不参加。这也就成为他和娜拉认识的起点——两个身在现场,却内心孤独的人。
  墨菲也是孤独的,身在异乡,整天面对的是傲慢刁难的上级和无聊的同事。他的同事也是孤独的,想拉近同事间的关系却毫无成果,墨菲那些和他同样外表光鲜内心毫无安全感的同事一直保持着礼节性却充满距离感的关系。
  孤独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所以这个故事里的每个人物都喜欢和内心中的自己交流。
  
  这是一个与爱有关的故事,但它不是爱情小说。蒙太奇式的手法折射出来的更多的是现代社会人们表面上欢乐物质满足的另一面:伤感,孤独,距离感。男性出发点的笔调和视角无疑是给作品加分的;本书的译者文学功底之好也让读者享受了一次来自法国的文艺风。
  


是窝是窝是窝!!!


一只急不可待的猫


老兄,分析得太好了


将书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得如此到位,这才是真正的阅读。


这种美太真实,让人不痛快……
什么东西太真实了,都会让人不痛快的


现代社会,每个人都会孤独。。。。


真是一个一言难尽的故事……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