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回族文化大观

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 编 贵州民族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12-01  

出版社:

贵州民族出版社  

作者:

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 编  

页数:

259  

内容概要

  《回族文化大观》以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实事求是地记录了贵州民族文化的历史和现状,内容涵盖了民族的渊源历史、语言文字、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伦理道德、文学艺术、教育体育、医药卫生、传统技术、建筑名胜、对外交流,系统地反映了贵州各少数民族所处的特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生产、生活方式,充分展示了绚丽多彩的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中的地位。愿贵州民族文化大观丛书的出版,能为全面保护民族文化,大力弘扬民族文化,科学开发民族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做出应有的贡献。

书籍目录

概述第一章 社会历史第一节 族源和族称第二节 古代(1257~1840年)第三节 近现代(1840~1949年)第四节 当代(1949~2010年)第二章 语言文字第一节 语言第二节 文字第三章 宗教信仰第一节 清真寺创建和分布第二节 教派和学派的形成及传播第三节 清真寺管理组织及伊斯兰教社会团体第四节 经典第五节 信仰第四章 风俗习惯第一节 饮食第二节 村落环境及民居第三节 婚姻习俗第四节 葬俗第五节 节日和纪念日第六节 礼仪礼节第七节 历法第五章 家庭家族第一节 家庭第二节 家族第六章 文学艺术第一节 文学第二节 艺术第七章 教育、体育和出版第一节 经堂教育第二节 学校教育第三节 体育第四节 学术研究及出版第八章 医药卫生第一节 医理、病理第二节 医学实践第三节 卫生保健第九章 名胜古迹第一节 建筑第二节 重要文物第三节 著名回族聚居地、典型回族村寨第十章 对外交流第一节 伊斯兰教方面的对外交流第二节 文化方面的对外交流后记

章节摘录

  回族农民善于搞多种经营,注意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表现出一种勤奋、进取的活力。各地农村回民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作物,并兼营畜牧业、运输业或者手工业,商业者颇为普遍。①一业为主,兼营多业,是贵州回族经济的明显特点。譬如,盘县普田回民,春秋务农,夏冬经商。他们多从云南窝盐厂(今罗平县富乐乡)背盐到贵州兴仁、安龙等地贩卖,从这一带购进土布返回销售。②贵州回族中有少数人,经过这种农工商一体的形式,经过长期积累,到了清末,成为新兴地主。③在威宁,回民除种粮食外,还大量种植梨、核桃等经济作物。普安青山有的回民种桑养蚕,增加收入。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朝廷允许民间开采银矿,威宁马廷奉开办了银厂。  光绪初年,因市场需求增大,促进了织布业发展。当时普安青山已使用丢梭的织布机(木制)。光绪二十年(1894年)前后,回族木工张子堂在织机上增设撞腿,改丢梭为扯梭,工效提高一倍多。回民看好织布业前景,到云南昆明、广西南宁大量购进棉纱,织布供应市场。  光绪十八年(1892年),杨云鹤任贵州“热依斯”,常住兴仁三家寨道堂,他以农业为主,兼饲养牛、马、羊,并与商贾合资经商,发展道堂经济。  清末,贵州回族马帮运输兴起。马帮的最高首领是“马锅头”。马帮计算马以“店”为单位,1店马为12匹。通常1个人赶每3匹到5匹驮马。有的马帮带有武器,用于自卫。马帮行路,一般按驿堡行程歇宿,晚间住马店或露宿。露宿时将3个驮子并在一起,上盖油布防雨,下垫毛毡做铺盖。从事长途运输的马帮,赶马人极为辛苦。回民素以能吃苦耐劳著称,因此经营马帮者较多。光绪二十年(1894年)前后,普安回民马锅头(一般都有10多匹马),驮山货上云南,下广西,购回食盐、百货、匹头。有的自行买卖,有的带几个亲戚共同经营。宣统二年(1910年),普安青山张万和,小屯保云喜、保治清,组织马帮上云南河西(今通海),搭大和村马帮,前往中缅边界贸易。到那里后,卖掉骡马,买回铓锣、犀牛角、象牙、熊胆等货物,运回昆明、普安销售。回家后,张万和捐银30两修建青山清真寺,并购置水田200余亩,成为殷实之家。④清末,威宁何姓的马帮,往来于毕节与四川之间从事长途运输。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回族文化大观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