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窄门前的石门坎

张坦 云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2  

出版社:

云南教育出版社  

作者:

张坦  

Tag标签:

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窄门前的石门坎 PDF格式下载



  即使是当资料书来看,此书也相当单薄,在谈及石门坎许多历史性转折的地方太过蜻蜓点水,避重就轻。分析具体问题时的理论引用也颇显捉襟见肘,缺乏更开阔的视野与更独到的洞察力。就石门坎这一地区丰富的历史现实而言,作者顶多算一位有心的亲历者而非具有专业素养的学者。
  
  然而书里还是提出了一些值得后来者继续探赜思索的,有价值的问题。比如儒学与基督教传播机制上的差别在石门坎这里变成一个极其典型的案例。“安边教化”的政策为何在这个地方如此迅速地失败?这的确能反映出儒学本身在伦理践行力上的缺失,而当它被作为一种政治策略运用于边疆时,这种弱点就更加明显。儒学“教而能化”的假设在这里完全失效。
  
  另外,作者极力将伯格理的传教事业社会学化的动机也促使他列举出了一些相当有价值的调查研究结果。根据作者的调查,伯格理输入的不仅仅是一种信仰,或者用更加社会学的术语是“意识形态”,而是一整套的连带社会机制。最重要的自然是土地及人身依附关系。作为土地占有者(领主,土目)彝族土目相继入教,与将人身依附于他们所占有的土地之上的苗族成为平等的弟兄姐妹,这种改变无疑是根本上的。教会还将政府所抄没的土目土产借贷或给出售给苗族,这意味着苗族人将从无土地,近乎农奴的身份一跃而成为佃农或土地所有者。书中还特别提到伯格理当年还自办了一个储蓄社,储户每周可将一定数量的储金交到储蓄社,直到存足可以购买一小块土地的数额为止。其次是婚姻关系与酗酒问题。
  
  从书中提及的典故及现存的一些资料来看,伯格理具有19世纪英国传教士的许多典型优良品质,秉承着英国人务实理智的优良传统:不惧殚纷繁芜杂的现实(与当地官员与彝族土目的周旋),具备一定的经济素养与管理才能,坚韧固执,信仰坚定。从伯格理之后石门坎地区的信仰状况来看,虽然也不乏具有奉献热情的后继者,但的确再无一人能像当年伯格理那样成功驾驭并驯服了当地蛮荒的现实逻辑,真正开疆辟土。人们经历到的改变越是切实(土地,文字,游泳池,足球场,医院),信仰对他们而言就越真实,越坚固。也许他唯一的不足是老公说的,写东西文笔太差吧?
  
  另外,我没有想到,在大山深处的石门坎在文革时代也经历灵恩运动,并且一度发展壮大与当地的一些淫秽的陋习相结合(如“耍花山”,“踩月亮”)。看来灵恩运动绝不仅仅是一种地区性的现象。可惜作者没有继续深入。
  
  作者在后记中还来了这么一句略带喜感的自我吐槽:
  笔者头围偏小,大脑不发达,于是扬长避短,倾全力于田野采集工作。


  记得大二时近代史老师借给我这本书看,当时的感觉是充实而感动;数年后再读,触动我的又是作者和柏格理的感应,想必张坦是有些移情了。是啊,研究者对自己的课题如果没有感情,那不可能诞生感染读者的著作。我希望张坦这辈子只写这本书,或者再再把这本书修订好,传下去。


  张坦先生《窄门前的石门坎》书后附有当时文献(名字忘了),时间好像和当时北京“白话文”运动同时,该文献全部用的也是白话文。北京贵州两地相距遥远,但白话文在北京被胡适等先生倡议,而在贵州却已经用这种文体来记录书写文献,个中关系,有点意思。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