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嵩焘-大家精要
2010-1
云南教育出版社
州长治
154
郭嵩焘(1818-1891),湖南湘阴人。生活在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五代,官至广东巡抚、领兵部侍郎衔。身处清帝国末世,正值太平天国起事引起的空前危机和西方强国入侵造成的“几千年未有之变局”。面对危机和变局,他思维锐敏,敢为天下先,成为我国最早一批思想启蒙家中的佼佼者。他是国家派往西方的第一位常驻公使,成为代表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先行者。
州长治,山东宁津人,1936年生。1964年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入外交学院调研班,1967年毕业后入外交部,1990年任世界知识出版社副总编辑、副社长。编审。1997年退休。现为中和化德传媒有限公司董事、总编辑。有多种著作和译著出版。
引子第1章 生平 一、科举之途 二、结交朋友 三、立志高远 四、崭露头角 五、三起三落 六、风雨残年第2章 郭嵩焘与湘军 一、说服曾国藩出山 二、创意组建湘军水师 三、 为湘军筹饷 四、为湘军谋购设备及枪械 五、宣传湘军,维护湘军第3章 郭嵩焘与洋务运动 一、初涉洋务 二、在京城宣扬洋务思想 三、筹办洋务 四、晚年赋闲继续涉足洋务第4章 作为首任驻外公使的外交实践及其意义 一、出使的缘由 二、赴任 三、开馆 四、履命 五、调回 六、出使的意义第5章 郭嵩焘思想的历史地位 一、郭嵩焘思想综述 二、郭嵩焘思想的启蒙意义 三、郭嵩焘思想对洋务派的超越及其意义第6章 对郭嵩焘历史地位的评述 一、逝世时各方的评论 二、民主革命时期的评论 三、建国后三十年间的评论 四、改革开放时期的评论 附年谱主要著作参考书目
年轻时,他和他的朋友们就对现实不满。他和刘蓉、曾国藩多次指点时弊,意气风发。他们常谈的是“吏治不廉、贿赂公行、民业日荒,奸民日众”。认为这种状况不做改变,国将不国。到京城之后,郭嵩焘的不满情绪有增无减。当时,在南方,与太平军的作战异常紧张。在北方,英法联军正向大沽、天津开来。而北京的官绅却对此无动于衷,依然醉生梦死。官府、名馆,灯红酒绿,所谓“前方吃紧,后方紧吃”。与此相对,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百物翔贵,米薪蔬菜,以及日用必需之物”,“皆增价十倍”,民不聊生。问题是,这些现象就摆在皇帝面前,为什么皇帝浑然不知呢?郭嵩焘认为这主要是上下相隔。他决定抓住这个机会,向咸丰帝讲一讲这个问题。他对咸丰帝说:“天下之患,在上下否隔”。他进而说:“今日总当以通下情为第一义。王大臣去百姓太远,事事隔绝,于民情军情委屈不能尽知,如何处分得恰当?事事要考求一个实际,方有把握,故以通下情为急。”随后,他又谈到选拔人才的问题,说即如人才,岂是能一见即定他为将才、为名臣,亦多是朝廷立定一个主意鞭策之。人人晓得朝廷志向,自然跟着这一路来,久之积成风气,便觉气象光昌。故总需是朝廷立个榜样才好。这次应对很是成功,咸丰帝让郭嵩焘进入了南书房。召见之后,郭嵩焘感到言犹未尽,随即赶写了一奏折递了上去。奏折中,郭嵩焘大胆指出了造成清廷官场不求实际、欺上瞒下恶劣风气的根本原因:权力过于集中。对郭嵩焘的建议,咸丰帝没有理睬。此后,郭嵩焘被派往大沽,与僧格林沁一起筹办海防。
《郭嵩焘》:大家精要。
印制精良,手感好,能够了解郭嵩焘的人生经历,值得阅读学习。
印刷质量还行,内容比较丰富,能给人以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