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庄子品读

田玉晶 编撰 云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2  

出版社:

云南教育出版社  

作者:

田玉晶 编撰  

页数:

181  

前言

  今天的人们在近百年内所接受的新事物比过去上千年积累的全部还要多,信息的更新速度已经超过了人们的学习速度。一些新知识、新思想还来不及仔细看上一眼就已经开始衰败,迅速成为历史的尘埃。  然而,那些在中国历史上辉煌过的传统文化却成为中华民族悠久文明的见证,成为民族的印记和符号。怎样让今天的孩子在这个一日千里、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继承我们民族文化璀璨夺目的精华部分?这是留给今天的教育工作者的重大课题,也是本套丛书的初衷。  首先,不了解中华古典文化,尤其是不掌握其中的精华,将无从体会中华上下五千年一脉相承的精深大义。其次,《论语》《孟子》《庄子》《史记》《资治通鉴》《孙子兵法》《三十六计》,都是经典中的经典,每一部都能撑起一片广阔的文化天空。而在讲述方式上,娓娓道来的“品读”拂去了学术的长袍,回归经典本身,还原一个个真实亲切的智者,找寻亘古不变的真理,阅读变成一场与智慧大师的心灵对话。  就让这些映照过繁华盛世的民族文化,穿越千年时空,给当今青少年受益终身的人生智慧。这就是国学的力量。

内容概要

一本让青少年受益一生的心灵鸡汤,诵一番《庄子》,品味千年圣者的才智思辨本书全新解读国学经典,传道,授业,解惑。古为今用,是一套对中国学生真正有用的人生讲义。本书一方面提高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从中体会为人处世的道理和哲学,古为今用,学以致用,为自己积淀成功的人生。 读一段《论语》,领略“万世师表”诲人不倦;念一念《孟子》,体会一代亚圣的微言大义;诵一番《庄子》,品味千年圣者的才智思辨;品一出《孙子兵法》,喟叹兵家决胜千里的气度?韬略…… 这套品读国学经典系列,一方面提高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从中体会为人处世的道理和哲学,古为今用,学以致用,为自己积淀成功的人生。

作者简介

  李汉秋,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在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安徽大学、南京大学长期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和教学。其成果获得三项省部级奖,1989年获首届全国高校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同年奉凋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宣传部任部长,是第七、八、九、十连续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志在弘扬中华文化。1992年起获享国务院特殊津贴终身。已出书60多种。1994年主撰《新三字经》,致力于推进道德建设。2006年在全国政协全体大会上讲《弘扬仁义礼智信》,影响很大;另一方面致力于振兴传统节日,建设中华节日体系,是中国民协节会委员会主任、节庆中华协作体顾问、中华母亲节促进会会长。2007年获文促会首届“弘扬中华文化奖”。2008年获首届“节庆中华奖——个人贡献奖”。

书籍目录

身与心的逍遥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 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 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 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 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 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 相啕以湿,相濡以沫 无为而尊者,天道也 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竭 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 丧己于物,失性于俗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 凡外重者内拙 哀莫大于心死 不能说其志意,养其寿命 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处世大智慧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 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 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大道不称,大辩不言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 为人使易以伪,为天使难以伪 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 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 自伐者无功,功成者堕,名成者亏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见得而忘其形,见利而忘其真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 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 真者,精诚之至也 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 衣以文绣,食以刍菽

章节摘录

  身与心的逍遥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  [原文]……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选自《庄子·逍遥游》  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非常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为鸟,名字叫做鹏。鹏的背,不知道有几千里;鹏奋起而飞时,它的翅膀就像天边的云。这几句是讲做人境界要大,胸襟要宽广,也可以理解为要有远大的志向。  [名师讲谈]……  读过《庄子》的人,想必对这几句话印象深刻,这是《逍遥游》的开篇之语。庄子用这几句话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个宏大的境界:不知几千里之大的鲲,化而为鹏,一飞冲天几万里,气势何其大!  庄子是一位语言大师,他常常用一些比喻和寓言讲一些大道理。因此,在读《庄子》时,我们要做好这样的心理准备,我们所读到的鱼啊、鸟啊、树啊,其实并不是真的鱼、鸟或是树,而是我们人类。这段话也不例外,鲲和鹏便是你我的化身,确切地说,是你我的心灵。庄子在空间纬度上,描绘了鲲和鹏的气势磅礴,他其实是在告诉我们,人要有开阔的眼界,要有宽广的胸襟。如果我们的眼界不够宽,只停留在现实世界中,那我们在读这段文字时便只能把它当做神话来看,所看到的也只是鲲和鹏这两种动物。  说到心灵宽广,南宋著名哲学家陆九渊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法国大文豪雨果也有类似的言论,他说:“比大陆广阔的是大海,比大海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广阔的是心灵。”当境界无限开阔时,我们的心便可像鲲鹏一样, “不知几千里”,那时的我们便可以像庄子一样“心游万仞”,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忘却名利,看破生死,得以“逍遥游”。  当一个人的认识达到了更高的境界,心灵变得更加开阔时,虽然事物本身并没有改变,但他的所思所想却已发生变化。唐朝禅师青原惟信说:“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体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这里讲了参禅的三种境界,其实第三次的“山水”在禅师的眼中已不是原来的“山水”了,只是因为参禅的人心境变化了、超越了,他的所见便也不同。也就是说,由小境界到达大境界是思想和认识达到一定深度的表现。  当一个人的认识达到更高境界时,他的思维方式会发生变化,他的命运也会因此而改变。  [闲话人生]……  三个砌墙工人的境界建筑工地上,三个工人正在砌一堵墙。一个人走过来问:“老兄啊,你们在干什么?”  第一个工人没好气地说:“你没有看到吗?我正在砌一堵墙。这种工作实在是无聊透顶!我早就厌倦这样的生活了,要不是为了养家糊口,我早就不干了!”  第二个工人平静地说:“我在建造一座高楼,这座楼有八层高,完工后,它将是这座城市最棒的图书馆。”  第三个工人笑容灿烂地说:“我正在建造一座城市。因为孩子们将在这里读书,他们长大后又将为这座城市的美好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所以,我对此满怀期待!”  十年过去了。第一个工人仍旧穿着又脏又旧的工作服在工地上砌墙;而第二个工人则坐在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画图纸,他成了工程师;第三个工人呢,他已经成为前两个人的老板了。  [心灵捕手]……  境界决定人生  人的境界有大小、高低、宽狭之分,境界不同,那么看待和处理问题的角度自然也就不同。境界越是开阔豁达,角度就越是宽广,反之则相对狭窄。因此,境界开阔的人,往往能跳出常规的思维,能看到常人看不到的方面。比如,同是砌墙工人,第一个人只是看到自己在砌墙;第二个人的境界超过了第一个人,他知道在墙的基础上建造起来的是一座高楼;而第三个人呢,境界最为开阔,眼光也更为长远,他透过一堵墙看到了一座城市。  人的境界不同,其人生态度也不同,最后导致其命运不同。同样看似简单重复的工作,有人消极接受,过一天算一天;有人却能快乐面对,在简单中构筑自己的梦想。这就是为什么十年后,有的人依然止于之前的境况,而有的人的命运却已发生了重大转折。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心灵却可以无限开阔。就让我们修身养性,开阔心灵,拓展眼界,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人生。  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原文]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选自《庄子·逍遥游》  (宋荣子能够做到)整个世界都夸赞他,他却不感到奋勉;整个世界都非议他,他却不感到沮丧。他能认清内我和外物,辨别光荣和耻辱的界限,如此而已。这几句是讲,对自己要有清醒认识,内心要有所坚持,不要生活在别人的言论之下。  [名师讲谈]……  这几句话评论的是宋荣子这个人。对于那些才智可以胜任一官、行为可以合于乡里规范、德行可以投合于一君、能取得一国信任的人,宋荣子是持嗤笑态度的。这是因为,与他们相比,宋荣子已经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通俗一点说,也就是宠辱不惊。宋荣子为什么能够达到如此高的境界呢?原来,他可以“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定乎内外之分”,即要认识自己,明白什么是自己内在真正的需求,自己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辩乎荣辱之境”,即对于什么是荣誉、什么是耻辱,自己有着清醒的认识,不受别人言论的影响。能够做到以上两点的人,我们说这种人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  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从古至今不胜枚举。例如,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在变法过程中遇到重重阻挠,守旧派制造谣言,对他进行人身攻击。面对这些,王安石不为所动,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信念,坚决推行变法。虽然变法最后失败了,但王安石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的精神却为后人所称道。  意大利诗人但丁曾说:“走自己的路,让人家去说长道短!要像一座卓立的塔,不因为暴风而倾斜。”荀子也曾说, “不诱于誉,不恐于诽”。我们应该坚持自己的信念,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  [闲话人生]……  不要在意别人的看法一位年轻作家初到纽约,马克·吐温请他吃饭,陪客有30多人,都是本地的达官显贵。临入席的时候,那位作家越想越害怕,浑身都发起抖来。  “你哪里不舒服吗?”马克·吐温问。  “我怕得要死。”这位年轻作家说, “我知道,他们一定会请我发言,可是我实在不知道该说什么,一想起可能要在他们面前丢丑,我就心神不宁。”  “呵呵,你不用害怕,我只想告诉你——他们可能要请你讲话,但任何人都不指望你有什么惊人的言论。”  [心灵捕手]……  为自己而活  其实,马克·吐温的话对我们很多人来说都是适用的。我们都很  渴求自己在别人眼中是完美的,因此我们在做事的时候,或多或少会  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论,这让我们做起事来  畏首畏尾、优柔寡断。比如上课的时候,不敢回答老师的问题,生怕  自己回答不对而遭到同学们的嘲笑。其实,很多时候,别人并没有把  太多的精力放在我们身上,我们的表现是好是坏,和他们并没有多大  关系。一切都是因为我们把自己看得太重所致。  听取别人的意见,有时固然可以提高自己,但是一味地在意别人  的看法,按照别人的看法而活,久而久之,就会失去自己的个性,导  致自己的特质荡然无存,最终丧失自己的独立人格。  人生在世,不是为别人的看法而活,而是为了自己而活。放下负  担,才能尽情地展示自己,得以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原文]……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选自《庄子·逍遥游》  若能顺着自然的规律,而把握六气的变化,以游于无穷的境域,他还有什么要依赖的呢!所以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几句话是说只有忘掉自己、忘掉功、忘掉名,无所依赖,才能达到绝对的自由。  [名师讲谈]……  要想理解这几句话,必须结合它前面的文字来看。庄子在这几句话之前提到了宋荣子、列子等人。宋荣子是一个“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人,他并不汲汲去追求世俗的声誉。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能达到这个境界,已经是非常不容易的了。然而在庄子看来,这还不够,还有人比宋荣子的境界高。 “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列子可以乘着风在空中飞行,同时对于世人所谓的福也没有汲汲去求取。但是庄子说,列子“犹有所待”,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列子仍然有所依赖,还没有达到完全自由的境界。  宋荣子、列子他们都是“有所待”,那什么样的人是无所待呢?庄子说,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天地之正”,即天地之正气,也就是大自然的固然规律;“六气”,即“阴、阳、风、雨、晦、明”; “六气之辩”就是由六气构成的万物; “无穷”即时间、空间都没有边界。一个“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的人,是一个内在的精神力量超越外在物质条件限制的人,他的精神实现了自由,因此他可以在无穷中优哉游哉,逍遥自得。这种境界比宋荣子、列子的境界都高,是最高境界。这种境界对我们来说是一个目标,是一个追求的理想境界。  紧接着,庄子提到了三种人——至人、神人、圣人。至人忘掉了自己,神人忘掉了功,圣人忘掉了名,也就是说他们将自我从功名利禄、是非善恶乃至从自己形骸的限制中解脱出来,因此达到了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获得了绝对自由。  自由是庄子哲学的重要命题,与儒家、墨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不同,庄子更注重人的个体价值和个人自由。在庄子看来,所谓的仁义道德、功名利禄、世俗价值等不过是束缚人、奴役人的篱樊。因此当楚王以干金聘请庄子出来做官时,庄子拒绝了,他说自己宁愿像乌龟那样自由自在地游戏于污泥之中。


编辑推荐

  《庄子品读》全新解读国学经典,传道、授业、解惑。古为今用,一套对中国学生真正有用的人生讲义。一场与智慧大师的心灵对话……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庄子品读 PDF格式下载



庄子的话太深奥了,符合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经历。


大小和小孩都值得一读。阐述得不错,又联系实例,还有点评。恨不得收齐了。


讲解还是很详细的


书的内容很好,但是书面很脏哦


很快翻完.又看一遍!
大道理,浅显着说,容易懂.
给孩子了,让她有空也翻翻.


讲的很好,不错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