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一个红卫兵的自白

梁晓声著 陕西旅游
出版时间:

1998-1  

出版社:

陕西旅游  

作者:

梁晓声著  

页数:

393  

字数:

300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文通过一个红卫兵自己的自白,从一定程度上再现了那一段伤心,痛苦,荒唐的历史。文革是对是错,现在讨论也属多余,但文革给人的创伤,绝对可以使人记住:人权是不可随便侵犯的,侵犯人权必是犯下了不能饶恕的错误。  请读本书精彩片段: 我们那个大杂院,共七户。卢家是“坐地户”。我家和其余五家,都因动迁从四面八方搬来不久。一九六六年元旦前,凑齐在那个院里了。春节,互相拜年,和睦友好的关系从此奠定基础。那一年我十七。初三。 卢叔是“院长”,以“坐地户”虔诚的热情,义不容辞地担负起了管理我们这个大院的责任,晚十点插大门;早六点开大门;比较公平地划分各家各户盖“门斗”和煤拌棚的面积;撵走到院里玩闹的野孩子;对出现在院里的行迹可疑的陌生人进行盘问;突然断电则严肃地查寻原因;不失一切时机地树立威信。 他三十七岁,比我现在的年龄大一岁。可在我心目中是长辈。曾参加抗美援朝,立一次小功。复员当铁路乘警,得意过一阵子。天生的驴脾气,动辄以保家卫国的功臣自居,为些鸡毛蒜皮的事屡屡触怒领导,结果仅仅由于一次两厢情愿的“男女问题”被开除公职。不服,研究法律。上诉。认为按照法律条文,自己是在与那女人将“入港”而未来得及“入港”之际被“捉奸”的,算不得事实上的“奸情”。上级机关批驳:开除公职,依据的并非法律,是道德。未来得及“入港”算他走运。果已“入港”,就不但要开除公职,且要判罪了。那女人是他的顶头上司——一位老局长的年轻夫人。他各方奔走,到处辩白,希望获得同情。闹腾两年,难以翻案。万般无奈,只好继承他父亲卢老麻子的衣钵,干起推手推车敲鼓收破烂的行当。用他自己的话说,枪林弹雨闯过来了,却一个跟斗栽倒在一个女人怀里爬不起!“他妈的不过就是怀里呀!不过就是一个女人呀!”他常与人谈到自己当年这件功倍成半极可悲的“风流韵事”。因为“就是怀里”,“就是一个女人”,无比委屈。委屈中流露出很不上算的意思。“他妈的是她先挑逗的我!她是局长夫人,不先挑逗我,我敢勾搭她么?他妈的事发后她倒哭哭啼啼,反咬我一口。如今还当上了科长!”他对败坏了他名誉、断送了他前程的女人恨得咬牙切齿。可每次诅咒之后,总这么说一句:“他妈的她真有股子骚劲儿,叭地飞个媚眼,谁是男人也酥半边身子!”分明还有点旧情难忘。 亏得卢婶对他极其宽大,一贯采取“无为而治”的可嘉态度,绝不怨恨。他也由这次惨重的教训得出一个睿智的经验——“家花虽不及野花香,到底是自己的,什么时候想摘什么时候摘!摘野花太不安全,太不安全。”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一个红卫兵的自白 PDF格式下载



  从老妈垫碗用的旧书堆里翻出来的唯一有封面的书。那时候小学六年级,读了一遍就记得《肉蒲团》了,没明白一群半大小子为争《肉蒲团》比争肉吃还急切。
  后来升了初中,暑假又读了一遍,不流过几次眼泪,看得心里很不是滋味。对主人公在大串联火车上错失的那个姑娘惋惜不已。


  在好读上偶然看到这本书,刚好又是敏感的多事的春夏之交,便开始翻开这本书。
  
  对于文革,从youtube上秦晖,袁腾飞的讲座视频中了解过一点。其中的人,事,觉得都让人值得深思。那样一个动乱年代,道德崩塌,人权被践踏,生命的价值被藐视,浩劫已经不能形容这个十年。以前的了解,是从学人的描述,读完这本书,也是从另一个角度窥见这段历史。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红卫兵”,一个因为父亲的关系有“出身问题”,却侥幸没有被揭发的红卫兵。既想拥有“红卫兵”的骄傲与特权,又恐惧被揭发被打倒被批斗。既享受利用“红卫兵”特权打倒其他“反革命”并“踏上千万只脚”,又恐惧有朝一日被打倒的厄运也会降临到自己身上。可以说,主人公是那个年代青年人的一个典型缩影,他们对于“运动”,既狂热,又恐惧。每个人都被深深的不安全感包围,所以只能通过不断地站队,寻求那可怜的一点安全感,只是,最后他们无奈的发现,在那种人已经丧失思考能力,政治狂热席卷一切的年代,所谓安全感,也只是一种虚妄的幻想罢了。
  
  故事里还有一点引人注意,那些打折革命名义成立的大大小小红卫兵团体,每一个成员,原来都是你我身边的人,他们原来可能是好同学,好儿子,好邻居,好朋友,可是当“运动”发起之后,在他们组成一个团体对“敌人发动”批判“之后,却变得疯狂与冷酷。这种集体的疯狂其实也是残酷人性的写照,失去了道德的维系,人性最残酷最动物性的凶残被暴露无遗,越是被压抑的越是如此。人与人之间没了人性的维系,动物界的弱肉强食替代了一切规则。可悲可叹。
  
  看完这本书反思自身,我觉得有两点值得引以为戒的。
  
  一个是 理性的思维。
  之前看过李笑来的《和时间做朋友》,开始意识到,思维的重要性其实不亚于智商。对于自己遇到事情要能用科学的思维与分析,而不仅仅依靠感情来作出判断。对与错毕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来自政治家口中的”对错“更加不值相信。只可惜,那个年代大多数人由着一把政治狂热的思想蒙蔽了思维的光,然后有了这样一个黑暗的十年。看到身边大多数人以同样的方法面对生活中的人和事,不得不深思。
  
  第二是 人性的思考
  对于人性,似乎东方哲学有了很多的探讨,从孔子的“人之初性本善”到荀子的“性本恶”,不一而足。从文革这种人性的丑恶与善美各个方面都被演绎到极致的年代来一窥人性,可能也不失为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每一次斗争与运动当中,批斗者与被批斗者,其实都不能简简单单的归结为好或者坏。所谓的人性,是被各种因素所影响这的,舆论,环境,甚至性格,都对某一时刻所表现出来的人性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于我而言,更多的不是判断人性的好与坏,善与恶,而是能够习得一种方法,利用自己的人性。人性的优点也罢,人性的弱点也好,能够利用它并为自己的成长提供动力做出贡献,这才是应有的态度。阳明先生说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也许正是关于人性人心的高度浓缩的总结了吧。
  
  


  力荐的原因是希望更多的人能有机会再近一点,更近一点的看看这一段历史,柴静在「看见」里说过:有很多东西,我们只是知道,但并没有看见。看见就是一种感知,比知听说据说更有一种同情的力量,它唤出人性中相同的那一部分,因为"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
  听说文革很残酷,但看到书中的父子相煎、骨肉相避、种种酷刑鲜血之后你才知道什么是残酷;
  听说文革很疯狂,但从书中听到"将毛主席踩在脚下 蒸在锅上 淹在水里"那些百般莫须有的罪名,看到人们如何挖空心思发挥最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炮制造反的原因和对象之后,你才知道什么是疯狂,疯狂是一锅煮着喜悦 恐惧 悲哀 感动的乱粥
  看到书中为我们呈现的文革的毒云是怎么一步步将红小兵们推上道德的高空又怎样瞬间消散无情地叫他们摔到生活的水泥地上,你才能明白什么是政治什么是权力
  书的前几章让我看到的是一种冷峻和荒诞,而从大串联开始,作者在一个闹哄哄的路途中开始呈现狂欢和压抑的一体两面,而最后,小人物和自以为是英雄的小人物一起在历史和政权的冷笑声中作了悲剧的谢幕。作者用一个不怎么英雄不怎么磊落的初中生形象带我们穿越这乱的无法再乱的短短一年,两度春寒,这变幻中有永恒不变的东西,人性的善与恶像两股紧紧咬合的线,为我们编织着乱世中若有若无的线索。这线索不是别的,就是对权力的恐惧和渴望,导致万民对至高者的俯首称臣,而至高者眼看着"万民皆为刍狗",斗争不止,恐惧不止。而这背后,是否也隐藏着至高者自身的恐惧?
  看完这出大戏,我们该做些什么?而这取决于我们在哪儿:是看台还是大幕之前?


   讨粤匪檄
     曾国藩
     咸丰四年(1854)正月
    
      为传檄事:逆贼洪秀全、杨秀清称乱以来,于今五年矣。荼毒生灵百万,蹂躏州县五千余里。所过之境,船只无论大小,人民无论贫富,一概抢掠罄尽,寸草不留。其虏入贼中者,剥取衣服,搜括银钱,银满五两而不献贼者,即行斩首。
      男子日给米一合,驱之临阵向前,驱之筑城濬濠;妇人日给米一合,驱之登陴守夜,驱之运米挑煤。妇女不肯解脚者,则立斩其足以示众妇;船户而阴谋逃归者,则倒抬其尸以示众船。粤匪自处于安富尊荣,而视我两湖、三江被胁之人,曾犬豕牛马之不若,此其残忍惨酷,凡有血气者,未有闻之而不痛憾者也。
      自唐虞三代以来,历世圣人,扶持名教,敦叙人伦,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秩然如冠履之不可倒置。粤匪窃外夷之绪,崇天主之教,自其伪君伪相,下逮兵卒贱役,皆以兄弟称之,谓惟天可称父,此外凡民之父,皆兄弟也;凡民之母,皆姊也。尽不能自耕以纳赋,而谓田皆天王之田;商不能自贾以取息,而谓货皆天王之货;士不能诵孔子之经,而别有所谓耶稣之说,《新约》之书;举中国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荆。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
      自古生有功德,没则为神,王道治明,神道治幽,虽乱臣贼子,穷凶极丑,亦往往敬畏神祇。李自成至曲阜,不犯圣庙;张献忠至梓潼,亦祭文昌。粤匪焚郴州之学宫,毁宣圣之木主,十哲两庑,狼藉满地。嗣是所过郡县,先毁庙宇,即忠臣义士,如关帝、岳王之凛凛,亦皆污其宫室残其身首;以至佛寺、道院、城隍、社坛,无庙不焚,无象不灭;斯又鬼神所并愤怒,欲雪此憾于冥冥之中者也。
      本部堂奉天子命,统师二万,水陆并进。誓将卧薪尝胆,殄此凶逆,救我被虏之船只,拔出被胁之民人。不特纾君父宵旰之勤劳,而且慰孔孟人伦之隐痛;不特为百万生灵报枉杀之仇,而且为上下神祇雪被辱之憾。是用传檄远近,咸使闻知。倘有血性男子,号召义旅,助我征剿者,本部堂引为心腹,酌给口粮。倘有抱道君子,痛天主教之横行中原,赫然奋怒以卫吾道者,本部堂礼之幕府,待以宾师。倘有仗义仁人,捐银助饷者,千金以内,给予实收部照,千金以上,专折奏请优叙。倘有久陷贼中,自拔来归,杀其头目,以城来降者,本部堂收之帐下,奏授官爵。倘有被胁经年,发长数寸,临阵弃械,徒手归诚者,一概免死,资遣回籍。
      在昔汉、唐、元、明之末,群盗如毛,皆由主昏政乱,莫能削平。今天子忧勤惕厉,敬天恤民,田不加赋,户不抽丁,以列圣深厚之仁,讨暴虐无赖之贼,无论迟速,终归灭亡,不待智者而明矣。若尔被胁之人,甘心从逆,抗拒天诛,大兵一压,玉石俱焚,亦不能更为分别也。
      本部堂德薄能鲜,独仗忠信二字为行军之本。上有日月,下有鬼神,明有浩浩长江之水,幽有前此殉难各忠臣烈士之魂,实鉴吾心。咸听吾言!檄到如律令,无忽!


  疯狂的岁月,疯狂的年纪,做着疯狂的事……(注,新版有删节,把原来红卫兵挤车上北京的大段文字剪掉了……郁闷)


  在一天之内将其赶完,自己看书总是这样,先一鼓作气看上一遍,好掌握大概掌握脉络,再细细读细细体会。
  
  那个年代其实才过去了40来年,但总觉得离我们已经很遥远,是对那十年只有一个单纯的所谓”浩劫“的概念,而从来没有像在读本书的过程中将其具体化吧。种种在今日看来不可思议的举动,恰恰是当时人们疯狂地去做的。是真正认为应该这样做,还是迫不得已?
  
  我们好像一直很欠缺思考,自己现在也犯着这样的毛病,文化大革命中的人们,各个好像失去了理智,留下来的只有类似动物最基础的本能,和人类所特有的劣根。”大串联“成为免费全国旅游,”用自欺欺人的办法使没意思没意义的某些事变得有意思有意义“,各种揭发、批斗,难以置信的酷刑。人们都不知被什么冲昏了头脑。
  
  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这种事情该是不会发生了吧。但中国人的思考和信仰,真的是该想想了。
  
  我认为比较好的文中的话:
  第51页
  “文化大革命距今已整整二十年了。其间许多事情,我渐渐明白。中国人当初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方法和思维逻辑,多么的荒唐可笑自不待言。严肃认真的态度,又使当出纳荒唐可笑涂了一层黑色幽默的艺术的绚丽异彩,也给当今的中国文学提供了无比丰富的素材。
  
  第52页
  雨果曾说过这样的话——群众有等候观赏公开行刑的习惯。
  ”人民,尤其是中世纪的人民,在社会上就像孩子们在家庭里一样,他们长久停留在原始的物质状态里,停留在道德与治理的幼稚阶段,可以用形容儿童的话来形容他们——在这种年龄是没有怜悯心的。
  
  第68页
  于是回想起来,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不正是因为有着太多太多如此之热衷于革命的革命群众,文化大革命才搞了整整十年吗?
  十亿人都成了批评家和政治家,十亿人头脑中都绷紧着一根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永远紧而永远不断的弦,国家怎能不网?!民族怎能不衰?!天下怎能不乱?!
  经济国文化大革命,我认为我对“人民”和“群众”,有了比从前深刻得多的理解。当他们推翻一个制度重建一个制度的时候,他们是伟大的。当他们虔诚地白岛屿某种宗教式的图腾的时候,他们是渺小的。当他们被一种脱离实际的理论随心所欲的摆布时,他们是可悲的。当他们甘愿被摆布而且还要摆布同胞时,他们是可憎的。他们可憎的时候是可怕的。人民就是千百万亿人,千百万亿人永远可能是两种力量。只有挣断了古代的或现代的封建迷信的铁锁链的人民才是真正伟大的人民!到那时每一个人民的儿子才会从心底里呼喊——人民万岁!
  
  第161页
  建国以后到文化大革命前,我们共和国对他的儿女们所进行的一切的,包括愿望最良好方式最有效的“革命历史传统教育”,或多或少都带有一代恩想下一代人炫耀丰功伟绩,为自己树碑立传的意味。历史一旦拿它来作精神同志的教科书,他的伟大和庄严实际上便开始丧失了。
  
  


  本书描述了文革时期波澜壮阔的社会大环境,以客观的角度展现文革时期人们的心理活动,并且展现了一个红卫兵的生动的真实心理历程。
  
  他对败坏了他名誉、断送了他前程的女人恨得咬牙切齿。可每次诅咒之后,总这么说一句:“他妈的她真有股子骚劲儿,叭地飞个媚眼,谁是男人也酥半边身子!”分明还有点旧情难忘。
  
  ——畸形的心理和自由思想的禁锢


   大约是上初二的时候,我在邻居家看到一本书。这本书已经没了封面,第一页就写着“我曾是一个红卫兵,我不忏悔。”这样一句话。我很好奇,就把这一页翻过去,结果就看到了正文的第一章。我又把书整个翻过来,想看一看封底,结果发现不光封底没了,连书的正文的最后几页也没了。接着,我在书的侧面看到了竖着的“一个红卫兵的自白•梁晓声”的字样,才知道书名和作者。
  
   当时我从长辈口里和历史教科书上知道了文革是一件很坏的事。至于具体坏在哪里,对不起,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不说,我也就不知道了。我把书翻到正面,又看到了“我曾是一个红卫兵,我不忏悔。”这句话。由于我已经知道了文革是一件很坏的事,所以再看到这句话就很生气,还对作者表示了鄙夷和不屑,想:哼,我才不会看你的这本书呢。结果,要不是后来因为实在是无书可看,我就要错过这么一本好书了。
  
   这本书虽然是小说,但因为融入了作者的亲身经历和见闻,从而表现出强烈的写实风格。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本书可以算是作者在文革中的见闻录。
  
   本书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地方有很多,其中有一个是第八章里一群人批斗一个妇女的段落。
  
   下面摘录这个段落里的几段文字:
  
   “剪她的头发!剪她的头发!”
   ……
   一个挺着大肚子,起码怀孕六七个月的女人,双手捧腹,饶有兴趣地看着,对身旁一个戴顶草绿军帽的老太太说:“结了婚也不烫头,还要留那么长头发,有时还扎成条大辫子,不是想装扮成个大姑娘勾引野男人才怪呢!看她以后臭美不臭美!”
  于是那老太太就朝剪头发的女人叫嚷:“再剪短点!再剪短点!小狐狸精!骚货!”
   ……
   她缓缓抬起她那颗被恣意作践够了的头,目光不望别人,只望着戴单军帽的老太太。望着而锁唇不语,眼中渐渐涌出泪来。许久才说出一句话:“妈,我毕竟是您儿媳妇呀!”
   戴单军帽的老太太立刻回答:“我叫我儿子明天就跟你离婚!我不承认你是我儿媳妇!小狐狸精!我儿子不是因为你们家海外关系的牵连,能入不了党么?!今天能也挨批判么?!”
   崭新的草绿色的单军帽戴在老太太那颈后扎了个鬏的头上,使她的样子显得十分滑稽,十分可笑。然而围观的人们似乎并不觉得。她对自己儿媳妇说的每一句话中都发泄出她内心里歹毒的仇恨。以至于令我当时不可理解——如果仅仅是因为她的儿入不了党,也挨了批判,她何以竟对儿媳妇仇恨到那样一种地步?
   ……
  
  
   现在重读这一段文字,我依然觉得不寒而栗。文革就像是潘多拉的魔盒,把人性中的自私、嫉妒、贪婪等诸多坏品质统统释放了出来,而且还加以放大,从而造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灾难。而且,这一场灾难就发生在离我们很近的几十年前,就发生在我们生活的这块土地上。
  
   我曾对我的几个同学说过,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多多少少都干过一些不干净的事。这两年看到某网站的人声称要批斗袁腾飞和茅于轼,更坚定了我的看法。所幸世道已变。
  
   相比之下,巴金还算是有点良心的,他曾提议过要建立文革博物馆:建立“文革”博物馆,这不是某一个人的事情,我们谁都有责任让子子孙孙,世时代代牢记十年惨痛的教训。“不让历史重演”,不应当只是一句空话,要使大家看得明明白白,记得清清楚楚,最好是建一座“文革”博物馆,用具体的、实在的东西,用惊心动魄的真实情景,说明二十年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让大家看看它的全部过程,想想个人在十年间的所作所为,脱下面具,掏出良心,弄清自己的本来面目,偿还过去的大小欠债。没有私心才不怕受骗上当,敢说真话就不会轻信谎言。只有牢记“文革”的人才能制止历史的重演,阻止“文革”的再来。
   (在这里推荐巴金的奇文《孔老二的一生》,感兴趣的可搜来一读。)
  
   据说,据我们的历史教科书说,文革已经被某人彻底拨乱反正了。但是我们的历史教科书直到今天还在讲文革的时候语焉不详,告诉你文革是很坏的,但就不告诉你具体坏在哪里,就不告诉你文革时什么人干了什么事。上次我在微博上看到居然有很多人连四人帮是哪四个都说不全。我只能说这真是一个“善于”遗忘的民族。呵呵。
  
   最后我要说的是: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记住历史是为了让历史不再重演。
  


  昨天看至深夜,看完后久久无法入睡。想来不过是40年前的事情,为何却觉得如此久远?历史课上从来都只愿强调大唐的辉煌或民国的耻辱,却对我们自己的错误含糊不清,就算提及,也往往将左右罪责一股脑儿地全推到四人帮头上。
  看完此书,中国人对中国人自己的种种酷刑历历在目,我们常说日本人犯下滔天大罪却仍不知反省,然我们自己时至今日却对40年前的经历讳莫如深,我们,和我们如此厌恶的日本“禽兽”,真的有本质区别吗?
  我想我要字字句句牢记文革时期的那些酷刑,我要牢记那些痛苦的残忍的让人心绞痛的血泪,绝不遗忘,因为遗忘,是对牺牲者的二次谋杀!
  说起来真的很感慨,今天社会如此冷漠,新闻整天报着诸如“公交司机遭殴打,乘客无人反应”、“女乘客遭强暴,死机置若罔闻还特意让路”、“群众围观落水者无人搭救”... ... 今天的我们...真的已经从那场灾难中进化了吗?
  如果需要十年,我就铭记等待十年,需要五十年,我就铭记等待五十年,需要一百年,我就让我的子孙铭记等待一百年,相信总有一天历史将会还原,那些冤死的灵魂能够得以昭雪!


  从图书馆已经借来很久之后才开始读的。
  
  迟迟未读的原因不是没时间,而是一种惧怕。
  
  虽然我是未曾经历过的,但文革带给父亲那一代的切身之痛,却如同传染病一般,让我感同身受。
  
  红色恐怖,真的是红色恐怖。
  
  不过本着一种好奇心,我最终选择还是读一读。
  
  梁晓声的笔下的故事让人感觉疯狂多于恐怖。在少年的悲情英雄梦里,更多的是一种悲哀。一种时代嫁祸在人身上的悲哀。
  
  人人都想得了失心疯一样,深陷于彻底的放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也是个血色浪漫的岁月。
  
  用了两天时间读完,从书中抽身出来,如释重负。
  
  让我想起巴金回忆文革的一句话:是梦,就总归会醒的。
  
  
  
  


  历史的真实不是某个权威专家和某种权威观点的真实,而是无数个体的事实于自身视角之上自然的呈现之真实,梁晓声至少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被现代人所理解时代的部分真实,并且将一部分原因隐含在了本书中。这是一个民族集体的痴狂与悲歌,那种含有如同奥尔弗斯主义般狂热的年代最终画上了句号,人类的历史是否真的完全进入了以个体为主的社会当中?对领袖的崇拜是否还会在精神空虚与信仰匮乏时重现?…


  嗯,可以说着是我到目前为止 读得最为畅快的一部小说。
  情节跌宕起伏,同时兼具深度,更有无可匹敌的幽默。
  我不知道那段历史是有多么的黑暗,但是我总会很烦那些只是站在一个角落诉苦的文章,自己是受害者所以应当得到赔偿诸如此类,如果看到这样的控诉,自己也会看得凄苦起来,很讨人嫌的。
  但是他就很好。
  我必须承认我们这一代人一定是先接触了韩寒,才会接触到梁晓声的。
  或者,就我狭窄的阅读面来讲,都是先接触韩寒,才接触别的作家的。
  欣赏他们的才情,和真实。
  这是写在1987年的书,但是他的幽默却没有被困在一个时代,让即使是在他 的书写好后4年才出生的我来看 仍是妙语连珠,甚至连高校的方式也十分的投契,恨不得多看几遍。
  最收震撼的及个情节是 王文琦的故事,和卢叔的故事。
  王某的 貌似太阴暗了,但是 令人发指的那些行为,也很像是藏在阴暗处的自己,诚实地说,其实每个人都会与的那种阴暗。疯,原来是这样来的。
  而卢叔,无疑是作者的另一个极大的成功的描写之处。
  我还在因为卢叔在烟囱上尿了等在底下的众人而笑得抑制不住的时候,他只是说了几句看似无比平常的淳朴的话,就纵身跳入了死亡。
  这些对比,强烈到让我无言以对。
  再来就是里面短短的讲述陈毅与侯宝林各自面对红卫兵时的态度,再深沉黑暗也压不住的明朗颜色。
  


  不到一周就赶着看完了,小说写的非常抓人!不但把我带到了那个我不了解的时代,间隔穿插的对当时人们行为心理的鞭辟入里的分析更增加了作品的深度。


  一个混乱时候独特的社会状况 ....................................
  总觉得有时候人们需要一点混乱,需要一点疯狂.............................


  前几天看过一篇博客,说政治应该是美好的;无疑,政治是虚伪的,至少目前是这样的。
  政客们通过政治谋取权力,而人民通过政治却想谋取正义。
  书里面的那个神奇的荒唐的世界就发生在昨天,这是个看似多么可怕而又可笑的事情,可是它,貌似确实是存在过的。
  我无能力评论历史,一切都是道听途说,但是这个世界这个国家却是映入我的眼帘。在这个网络信息高度发展的社会下,物质欲膨胀而内心信仰空虚的社会下,书上的情况怕并不是那么荒唐。
  当社会的最底层掌握着他并不匹配的权力时,他们会将权力杂糅以情感,并以几何倍数释放出来,形成这种荒唐的近似于神经的畸形社会。
  造反有理,全民质疑,虽隔数十年,怕是一个道理。
  想起崔永元的那句话,想改变这个社会,我们能力太小;等着社会改变,我们等不起;唯有的就是不断的提高自己,从而试图去感染这个社会。
  于人于我,都是这样的


   一直对于文化大革命没有任何的概念,只是知道那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犯的一个政治错误。单纯的从历史课本中看到几句话的描述而已,也一直以为人嘛,即使是伟人犯错误也是可以理解的啊。再没有去想过。
   初中的历史课,我最喜欢的一个历史老头(对那个老师的爱称)。讲课的时候曾经提过刘少奇和她的夫人王光美被批的怎么怎么惨。我清晰的记得老师说刘少奇在一个山洞中一直住着,头发胡子长到了老长,浑身都是虱子和其他的寄生虫。王光美被江青当众扒开旗袍。这些对我来说是不可想象的,我也一直在怀疑老师说的是否是真的,老师是从哪里知道的。很少能看到描述这场浩劫的书籍。我也一直以为只是一次政治运动只是耽误了中国十年的经济发展,一直也不能理解为什么称之为浩劫。
   因为父母在那个年纪还是个孩子,而且在偏远的小镇,他们不是红卫兵,对于那段历史也没有确切的记忆。也不曾对我讲起过。我也曾问过奶奶,奶奶说只是当时单位里分出了几个派别也没有详细的给我讲解,也许是当时年纪小,可能不愿意对我说什么吧。也只是知道姥爷是当时被关进牛棚里去世的,当时妈妈只有十五岁。所有的细节都没人对我讲过,也许是不愿也许是已经淡了忘了吧。
   在《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中,作者曾说起过为什么毛主席发动了这场运动。因为他像朱元璋一样他们都是军事家,是枪杆子里夺得的政权,他们已经习惯了用军事家的思维看待问题,把所有的危险放到最大。所以阶级斗争开始了,也许初衷是好的是必要的。但是只是运动发展到了不可控制的地步又被有心人利用了。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那十年中人们的生活状态,那是个疯狂的年代,是所有人性中的恶都被毫无保留的释放出来的年代。阶级斗争的残酷,那些酷刑可以比拟南京大屠杀可以比拟军统对共产党用的酷刑,可是那些施刑的人与被施刑的人可以是父子,是师生,是曾经亲密的邻居。这更加的令人对人性中的恶充分的认识。是啊是时代的错,所有人都是受害者,人民群众是可爱的,但是也可以是可怕的。我想看到分析那段历史中人们心理的书,我想看到心理学上的解释,那样我会更理解更安心。
   最近看的这些书,使我对历史越发的着迷与困惑。什么样的时代什么样的人民什么样的行为。这些都对我有着莫名的吸引力。我想看到能更加透彻的分析这些问题的书。


  还在义务教育的时候,我对文革的认识是模糊的,甚至教科书里有关的记载也都被老师有意无意的忽略过去了,所以对于那十年,我所知甚少。
  然而大学以来,随着现当代文学史的展开,我竟然接连接触到了这一幕幕让我骇然的画面。《一个红卫兵的自白》、《牛棚杂忆》……我看到的不仅仅是对一个时代的控诉,更多的是一种反思,是一种将刚刚痊愈的伤疤揭开并示众的勇气。六七十年代距离现在竟快半个世纪了,有些故事,在慢慢地被忘却了。如同我这般80后生人,也只能在字里行间来略微窥见历史残留下的些许痕迹了吧。
  单纯是一种可贵的气质,然而单纯却往往更容易瞬间转变残忍。温文尔雅的儒生气息在那时居然集体消失,代替的是一种暴力,一种血腥。我一直在好奇是什么让一群人如此狂热的崇拜某种东西。这是一种宗教的魔力,还是别的其他什么。情绪这种东西真的有如此大的神力?居然让人们能够在持续的3600个日子里认定了一个目标,盲目地去追求?我不知道。
  去年听过一个教授的讲座,他说,群众创造历史,也能毁灭历史。人性究竟为何?看着书中所描述的那些稀奇古怪的批斗方式,我甚至惊叹人类的想象力竟然可以达到这般地步。那些看客们的“攫取的目光”连同雨果的那句“群众有等候观赏公开行刑的习惯”,让我不禁怀疑,不只是东方,甚至整个世界,都让我有某种悲痛的气息。
  谢天谢地,那个时代过去了。


  人的生命不如革命值钱
  越穷越革命
  爱情是毒蛇
  给了我对文革直接的印象
  那是一个多么荒谬的世界啊
  


   连续两个周末的下午,在冬日难得的和煦暖阳中,我拜读了梁晓声的这本《一个红卫兵的自白》。放下书后,看着那以半落的夕阳,想象着书中描写的一切,是那么远又是那么的近。远,是因为我没经历过那个特殊的年代,许多事都是我无法理解的;近,则是缘于作者的描写与剖析是那么的深入人心,仿佛将我带到了那个“疯狂”的时期。 这本书一直都被认为是作者的代表作之一,作者本人也是这么认为的。确实,作为一个经历过“文革”并参与其中的人,把自己的亲历记录下来,写出来,再印制出来与公众分享,难得的是大家都很欣赏这部作品,这对个人来说就已经是一个“代表”了。
   书中“我”的经历可以说是整个“文革”时期的缩影,但是没有那么多的骇人听闻。带有些许的纪实色彩,但终究只是讲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中的主要人物都很“平凡”,但他们都在那个年代中有着不平凡的经历,当然,每个人最后的结果也是不同的,多多少少都带有那个年代特殊的伤感。
   书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写红卫兵串联的,“我”在串联中所听到的看到的,所认识的人都有着鲜明的特色,但给留下最深印象的是那个“走资派”的女儿。她的善良与那略带苦涩的微笑比那些“红五类”的嚣张跋扈,不近人情形成鲜明对比。不知道多少这样的可怜的人儿在那个“不正常”的年代里被打倒还要再被踏上一脚,受尽不应受的折磨,我不禁要感叹:那真是个“疯狂”的年代啊!
   除了简单的叙述故事外,作者难得的在书中对那种“疯狂”的由来作了自己的理解 ——那种被长久压抑而受鼓动喷薄而出的人类内心深处的疯狂。也许这种理解不是全对,但作为一个亲历者的理解还是有借鉴之处的。
   正如作者在《自序》中写到的:“我是老百姓的一个儿子。呈现中国一个老百姓的儿子在“文革”时期的行为和心理的状态,是我写此书的初衷,也是它的一点点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你我的理解之中了~~~~


   最初是听老师口中 知道的这本书,后来就下载下来看,我喜欢历史(真实的),听我妈说,我爷爷被批斗过,现在说起来还是声泪俱下...可我没听爷爷说过,不过我爷爷的爷爷是个大地主,不过到我曾祖父那就家道没落啦,我爷爷被批斗的“罪名”是什么,我不知道,当时,可能是因为我爷爷是个老师,是“臭老九”吧。 想来那个时代真是荒唐...
   不过,对与我来说,我读过后有种莫名的感动,有时候真想回到那个“疯狂”的年代.在全国人民由里到外的一片“红色”,也去体验一把红卫兵,可能是被那个时代的激情感染的吧,也可能是因为现在的生活太缺少那种能为之 奋斗的 信念吧(不管它的对错)亦或许是书后面描写的在那个年代美好人性的回归,总之我感动,一种莫名的感动....


  设身处地的想,如果自己处在那个年代,那个人人自危的年代,会不会也不顾一切的,来证明自己的“红”?不顾一切,一切!


   第一次读梁晓声的作品。却是那么的震撼。怀着一种悲悯 无奈 好奇而又难以理解的心读完了这本书。思绪很混乱。内心更是复杂。
     作者很善于驾驭他那强劲的笔杆子。笔峰犀利而又真实 公正的将那段空前绝后的让人惊心动魄的故事娓娓道来。同时又对在那个大背景下的人的心理做了独到的剖析和思考。
     红卫兵对于我们这代人是神秘而陌生的。朦胧的称谓。读罢才有了一些真实意义上的体会。作者做为一位从那个年代走出的"红卫兵",历经了文攻、武斗、大串联、接受毛主席接见等一系列惊心动魄的事件,给我们真实的再现了那段历史,从无知,随波逐流,盲从,到思考,反思,成长。道出了一代人的悲哀。
     “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十年动荡给一代人留下了太多的惨痛教训,改变了太多人的人生信念和历程。很是令人深思。在我们这些没有经历过的人看来,显得是那么的不可思议,滑稽可笑。然而它却曾真真实实的记载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它璀璨了一些人。也摧残了太多人。
     一次对人性的大规模的洗礼!!!
     唯有感慨!
  


  从我父辈那里了解到的文革和此书中描述的有所不同,一是因为我爸那时候是在内陆省,革命风潮不如哈尔滨北京这些政治中心来的猛烈,二是因为我家成份不好,当过富农,所以家里没出过红卫兵。
  
  梁晓声的文笔个人认为很一般,但是本书描述得东西给人感觉很真实,不乏触目惊心的地方,一个混乱到那种程度的社会,光凭想象是不足以理解的。


以中国这样的人民,悲剧再次上演的可能性很大,参见西南故事


电影《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和文革仿佛是一种暗合!


胡说! 你需要被杀吗


记得高中的历史老师,说道刘少奇时,说到激动处,泪流满面。
那个时代对于那一代人的印记,真的是很深刻的。我想身为一个中国人,必须要了解的。必须要知道那样的年代,中国不能重来。
其实不一定直接就去看特别写文革的书,边角反映文革的书反而更可以看到真实的状况。


恩 是啊 还有影视作品什么的,《霸王别姬》啦,还有听爸爸 奶奶讲的东西。只是希望能看到更上层的。想看江青的传记,可惜好像没有,似乎国外有研究她的。唉,有一些东西总是会被掩盖住。


记得当时看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看到了很多关于文革的场景。
而历史书里的,已经被模糊到几乎没有了文革的概念了。甚至由于高考不可能出现大题的题目被老师们也忽略地差不多了。
中国人在某一部分来说,是很鸵鸟的。


唉,刚写了一篇,被送到管理员那审核去了。郁闷。。


哈哈,还是曲线点好。


唉,这么点言论自由都没有,我也没说什么嘛,真是的


也许等要有一天吧。


嘿嘿,可能是吧。。


你可以找找 <魂斷台北>這本書來讀讀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054569/


恩,不过似乎应该很不好找到吧


文革管制 一旦放开,会有更多好作品出现。现在的文革类作品,一般都惨遭审核斧削,很难一窥那段历史的真实全貌,殊为可惜。


过去了?远远没有


这个时代还远远没有结束,或许一纸政令能够被认为是一个时代的终结,然而因文革而生的思想变迁,恐怕再过一个世纪都未必能被剔除干净


楼上+1


我看看就觉得害怕了。
当时的人们怎么过来的。
令人发指。


这是我非常小的时候读过的一本书,那时候才小学三四年级吧,小孩子一个什么都不懂,记得最清楚的是里面写大串联挤火车和最后的奸杀。那时候是带着点惊悚味道去看这书的。
十几年后想起来,背脊仍然发凉。小时候让我发凉的是情节,现在则是对信念的摧残。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