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边界
2013-3
读者传媒出版有限公司,甘肃民族出版社
马强
《跨越边界》是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归信穆斯林的著作。在梳理了国内外皈依理论,分析了欧美、中国和马来西亚有关归信穆斯林研究文本的基础上,作者利用多年的田野访谈资料,主要关注了中马两国汉族(华人)归信伊斯兰教的历史与现实。基于访谈和参与观察,《跨越边界》分析了归信原因、过程、宗教知识、宗教实践、社会交往、归信者与血缘和信仰社群间的相互态度、生活转变、少数民族和女性归信者等。从社会环境与信仰生态、两国的伊斯兰历史与现实、归信者的基本人口学特征、面临的困境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总结出影响两国宗教皈依的社会因素主要有政治、族群、本国的伊斯兰历史与传统、文化四个方面。中国新穆斯林的出现正在解构伊斯兰教在中国是十个“少数民族信仰的宗教”的观念。作者认为汉穆和华穆在处理同原属血缘群体和现属信仰群体的关系、个人信仰与功修、生活习俗、殡葬、女性归信者、社会交往和融入,以及文化认同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困境,并提出了消解困境的思路。
作者一改前人主要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归信动机、归信与青春期、归信过程模式、归信的心理学解释等方法,而将归信嵌入社会进行分析。利用中马两国汉族(华人)穆斯林的个案,反思了国际上几位知名学者的归信动机和过程理论。认为西方的研究大多基于皈信基督教的个案,而汉(华)穆同西方归信穆斯林所处的社会、历史、政治、文化环境、主流穆斯林族群身份、负载的文化特质等不同,西方的理论难以解释东方社会归信伊斯兰的现象,分析框架有不同程度的缺陷。
研究认为归信主要发生在社会环境宽松,族群互动频繁的社会。在族群势力均衡、族群关系紧张的社会,对族群的污名和偏见会转化为对族群恪守的宗教的污名和偏见。族群边界与宗教边界很容易混淆,且被其他族群看作是本族群的固有特征,在生活中尽力去维护边界的存在,形成宗教民族主义或民族宗教主义,将特定的民族与特定的宗教贴上标签。积极主动的宣教是招募宗教信徒的直接手段,也是自我文化展演的有效途径,否则会形成信仰者和非信仰者在世俗生活中非常熟悉,但在精神信仰中却非常陌生的“熟悉的陌生人”现象。
就归信者的认同问题,该书提出了边际共融的可能性,认为族群(如汉族、华人、回族、马来人等)穆斯林——地域(某国或某地,如中国、马来西亚)穆斯林——穆斯林,这样一种从族群到地域再到信仰的、阶梯型、递进的、分层次、多元的认同正在形成之中。基于族群边界的信仰符号在同一信仰的整合中会变得越来越模糊和淡化,在特殊的场合和特定时刻仍会被唤起,但不会对伊斯兰信仰的认同造成太大的影响。
内容提要 ABSTRACT 术语 绪论 一、选题意义和研究目的 二、归信的定义 三、归信理论 四、归信穆斯林研究述评 五、研究理论、思路与方法 六、几个关键性概念 第一章 中国的归信穆斯林 第一节中国历史上的归信穆斯林 一、元明时期客族的融合和同化 _二、清代归信事件举例 三、民国时期的归信及管理 四、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情况 第二节 中国归信穆斯林田野调查 一、受访人基本情况 二、归信地点和仪式 三、归信原因分析 四、归信过程及其感受 五、归信者的宗教知识和宗教实践 六、归信者的社会交往 七、原属与现属文化群体对归信者的态度 八、归信者眼中的穆斯林和非穆斯林 九、归信者生活方面的转变 十、少数民族归信者 十一、女性归信者 第三节 中国归信穆斯林的社会困境与认同 一、信仰生活中的困难 二、饮食问题 三、宗教知识与实践 四、婚姻家庭问题 五、殡葬问题 六、女性归信者问题 七、社会交往和融入问题 八、归信者的民族和宗教认同问题 第二章马来西亚的华人穆斯林 第一节马来西亚社会中的华人穆斯林 一、马来西亚的族群与宗教 二、马来西亚华穆的历史渊源及人口 三、各州(直辖区)华穆归信情况分析 四、华穆的归信条件、程序及更名 五、有关华穆的社团 第二节马来西亚华人穆斯林田野调查 一、受访人的基本情况 二、归信原因分析 三、归信过程及感受 四、归信者的宗教知识和宗教实践 五、族群态度与归信者的社会交往 六、归信者眼中的马来穆斯林和华人文化与传统 第三节马来西亚华人穆斯林的困境 一、华穆的兰重边缘化身份 二、华穆边缘化原因分析 第三章 比较与反思 第一节中国和马来西亚归信穆斯林的比较 一、中马归信穆斯林的社会环境与信仰生态 二、中马两国的伊斯兰历史与环境 三、中马归信穆斯林基本特征的比较 四、汉穆与华穆面临困境的比较 五、影响宗教皈依的社会因素 六、困境的消解 第二节归信理论反思与结论 一、归信动机和过程理论 二、汉(华)穆同西方归信穆斯林的初步比较 三、中马归信穆斯林的发展趋势 四、有待研究的问题 结语 附表1:国内有关归信穆斯林的主要网络资源及发帖情况检索统计表 附表2:中国受访人基本情况一览表 附表3:Data of Malaysian Chinese Muslim Converts 主要参考文献与资源 图表目录《List of Tables and Maps》 表1国内受访人基本情况 表2国内受访人相关情况统计表 表3归信者社会交往群体特征表 表4受访人婚姻情况统计表 表5归信者婚姻家庭情况及问题分析表 表6马来西亚人口统计一览表 表7马来西亚的清真寺/礼拜点及平均占有情况表(1998——2004) 表8 200Q一2008年吉隆坡新穆斯林情况统计表 表9 1990一2004年霹雳州归信穆斯林数量统计表 表10 1950——1991年雪兰莪州穆斯林归信人数 表11 1967——1975西马部分州(区)华人归信者情况表 表12马来西亚深度访谈受访人基本情况 表13马来西亚华人宗教信仰构成以及1980年至2000年的变动情况表 表14汉穆与华穆面临困境对比表 表15汉穆与华穆同血缘族群和主流穆斯林族群的差异性比较 表16中马两国归信者的归信动机 图1 THE LEVELS OF INDIVIDUAL RELIGIOUS ACTIVITY IN THE CON—VERSION CAREER APPROACH 图2 汉穆、华穆、汉族、回族、马来人五大群体文化特征关系示意图
版权页: 其次,归信也会引起职业身份、兴趣和爱好的变化。如个案002归信前一直在非穆斯林公司工作,归信后进入穆斯林公司;个案007放弃了银行的工作,转向帮助丈夫打理商贸公司业务;个案028归信之后也一直在穆斯林公司工作;个案040放弃了某厂家同客户拉关系、跑业务的工作,自己选择穆斯林聚居地区从事粮油生意,现在转而读书以获得个人品质的提升:个案045成为受穆斯林尊敬的阿訇;个案067在香港放弃了原来的职业,专门从事穆斯林社会事务工作,现又开始攻读伊斯兰研究方向的硕士学位:个案070因公司不允许其礼主麻等原因而辞职等。那些归信前从事伊斯兰教法禁止的行业如非清真食品,或在获取清真饮食方面存在诸多困难的归信者,一般会主动选择适合自己的、更好的工作机会。 再次,归信后某些个体较为期待精神性历练,希望通过恰当的宗教体验获得更多精神营养和更高的信仰体验,感知造物主的伟大,因而在日常宗教功修之外,还较为注重副功(如多礼副功拜、多念记主词等)以接近真主,对精神性的指导和修炼有一种期待。 十、少数民族归信者 尽管我的正式受访人中少数民族的归信者只有7位,但也为在中国多民族语境下探讨少数民族归信者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样本。7人分别来自辽宁(2人)、广西、贵州、海南、云南、广东,其中5人有在本民族群体中长期生活的经历,能讲本民族语言,具有较深厚的民族感情。另外2位的生活习俗已经基本汉化,同汉族归信者没有太大差异。 少数民族归信者在归信动机、心理、原因、宗教知识与实践、社会交往等方面同汉族归信者的差异不大,但不同于汉族归信者的是。他们从小在本民族内部生活,自幼受本民族传统信仰的影响,具有较为系统的世界观和信仰民俗。应该说原属信仰同伊斯兰信仰之间泾渭分明,存在着明显的边界,跨越信仰边界是很困难的事情。但田野调查发现,除了一位云南的少数民族归信者家庭对回族有所了解,予以强烈反对外,其余6人并没有遇到家庭阻力,信仰没有造成原属文化群体的太多异质感或过多干涉。分析其原因。我认为总体上少数民族归信者个体的自主性高于汉族归信者,个性较为张扬和独立,能够自主决定个人的信仰;少数民族归信者普遍受到汉文化、国民教育和本民族传统三种文化和教育体系的影响,同作为少数民族的穆斯林一样具有少数/多数语境中的心理感受和交往经历,相对于汉族归信者较容易理解作为边缘的少数人的信仰和文化;遭到家庭强烈反对的个案恰恰反映了因对传统信仰伊斯兰教群体的熟悉和了解,将历史和现实中对于穆斯林的污名和部分穆斯林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缺乏道德的行为刻板化为族群偏见,进而将族群偏见转为对族群恪守文化的抵制。
《跨越边界:中国和马来西亚归信穆斯林比较研究(套装共2册)》是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归信穆斯林的著作。
在这方面 的书籍少之又少 还没收到 但很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