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语言学探索
2003-12
上海三联书店
戴昭铭
251
190000
无
昭铭在学术研究中的突出特点是喜作形而上的理论思辨,对哪怕是一个极为平常的问题也要细问穷追到近乎钻牛角尖的程度。这种充分显示出特立独行的态度有时使人感到未免过分,似乎是在故作惊人之语,但是在仔细研读他的文章之后,却又不得不为他周密的思考、精审的辨析和由此达到的深邃见解而心折。不过当面对难题,尚无把握解决的时候,他也决不漫夸海口,强不知以为知。我认为这是一个学者应有的(尽管也是难能的)学术品格。因此当十年前我们接受“七五”规划中有关汉语规范问题的科研课题时,我作为课题负责人就根据这些了解而把理论探讨部分安排给他。现在看来这种安排是合适的,本书的出版就是证明。此中的大部分篇章就是昭铭从事语言规范理论研究的成果,这些成果为解决相关的问题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比如80年代中期,社会上语文应用的混乱现象异常严重,语言学界关于语言规范化问题的争论也非常激烈。但是对于什么是规范化、什么是规范的对象这两个基本问题,即便是主张规范化的人也并非十分明确,一般都认为规范化就是匡谬正俗,规范的对象就是语文错误。昭铭综合古今中外语言演变的历史和语言规范研究的得失,写出《规范化——对语言变化的评价和抉择》一文,首次提出规范的对象是语言的变化,规范化就是对语言变化的评价和抉择,从而否定了单纯匡谬正俗的规范工作模式,提出新型的动态规范观念和动态规范模式。从理论的角度将这两个问题提出来并加以解决,这对于语言学界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它提高了语言规范工作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可信程度;对于昭铭个人来说,这也同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使昭铭在其后所写的一系列论文、所提出的一系列论断,无论是理论性的、史论性的,还是应用性的,都能据此而自成体系,而不是零敲碎打的随感而发。上述论文和另一篇《语言习惯、约定俗成和语言描写》在语言学界曾产生广泛影响并引发了一场相关的讨论,使我国在语言规范理论方面达到了国际上相应的高度。在八九十年代之间我国的语言规范问题研究中,昭铭在理论上的探索及其学术价值已获语言学界的承认,有关内容已被写入邵敬敏、方经民所著《中国理论语言学史》一书中。
序 导言:规范语言学研究论纲 一 言规范本体论 二 范语言学课题论 三 范语言学内涵论●理论编规范化——对语言变化的评价和抉择 一 言的可变性和规范的可变性 二 用法的合理性和语言规范的描写性 三 言的变化和言语错误语言规范化价值论和方法论 一 值论:规范性研究和描写性研究的统一 二 法论:约定俗成和语言控制的统一语言习惯、约定俗成和语言 ——本体论和方法论续 一 言规范和语言习 二 言规范和约定俗成 三 言规范和语言描写 ●史论编雅正:中国古代语文规范理论的核心范畴 一源远流长的“语文神圣”观念 二“雅正”规范观的形成 三“雅正”规范观的发展 四“雅正”规范观的僵化 五“雅正”规范观和“匡谬正俗”规范模式通俗化大众化:中国现代语文规范的理论旗帜 一 俗变雅和从雅到俗:语文演变的二律背反 二 音字运动和国语运动:为白话文奠定语言基础 三 话文运动和大众语运动:通俗化旗帜的空前高扬 四 言文学运动:通俗化的歧途中国当代语文规范的理论和实践论析 一“社论”和《讲话》:政府行为和专家行为的配合 二 里程碑: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 三 硕的收获和严重的不足 四 时期的语文规范工作 ●应用编叠架形式和语言规范 一 型和用例 二 文评价叠架形式的总原则 三 架和羡馀 四 气、节律的因素 五 是否是”问题 附:吕冀平先生给《语言文字应用》编缉部的信 信息时代的语文规范化问题 一 文规范化在信息时代的重大意义 二 息时代的我国语文规范水准问题 三 信息处理有关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问题 方言土语、语言风格和语言修养 一 糊尺度:从有分寸到无分寸 二 论误区:方言土语可以造就作家风格 三 言制高点:文学巨匠的语言修养 文学语言的规范和“反规范” 一 范、反规范、突破规范 二 语言规范的局限还是语言的局限? 繁体风、“识繁写简”和语文立法问题 一 体风问题 二 识繁写简”问题 三 文立法问题 语言文明和道德建设 附录:论语言规范译文 后记 新版后
无
“规范语言学”这个论题很有意义啊,书中建构的理论框架也不错,但是我觉得要做的具体工作还很多。这是我看的第二本戴老师的书,戴老师确实长于理论建构,但是也期待关于“规范语言学”的更多具体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