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时髦外婆

蒋为民 三联书店上海分店
出版时间:

2003-9-1  

出版社:

三联书店上海分店  

作者:

蒋为民  

页数:

342  

字数:

300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2002年上海电视台生活时尚频道推出大型专题片《时髦外婆》,通过采访一些老上海,展示20世纪上半叶的上海的时尚生活。专题片由上海人艺的老艺术家周谅量主持,一周一集,播了一整年,凡五十二集。本书即由此而来。 尽管《时髦外婆》讲述的是一些过去的故事,某些个体过往生活的片断,一座城市某个历史时段的一个侧面,然而,对体面而多彩的生活的追求则是人所共有的,何况历史的乡愁、生命的怀旧本就是人类的存在方式,叙写时尚的历史亦是一种时尚。

书籍目录

我是周谅量……小姐的“行头”绅士的包装上海小开经典一身——旗袍篇经典一身——西装篇珠宝情怀头上风采光阴的故事品味老上海的咖啡西餐的故事吃小吃坐汽车电车丁当青春的速度结婚黑白记忆金陵女儿毕业远去归来走进音乐殿堂那时候、那些歌、那些人永远的百乐门看电影追星一族生命的韵律老上海篮球商场里的回忆游乐场浦江游览老杂志的故事广告和广告语老上海股经相聚上海老客厅做“时鬣外婆”的那些日子……

章节摘录

  但那是流行,是规矩。于是他们也只好系好领带,穿上白帆布的西装了。  我们在周仲英老先生的相册中看到一张他和朋友在夏天的留影。果然穿的都是笔挺的洋装,鞋子擦得锃亮,领带系得非常漂亮。据他讲,那时候穿惯西装的人都是这样的。  对于西装的搭配,男士们丝毫不比女士来得马虎。在沪剧演员邵滨孙老师的家里,他拿出了几件当年演出时穿的西装,以及装点“门面”的领带、皮带等小物件,他还告诉了我们他多年来穿西装的“常胜法宝”——要懂得合理的整体搭配,不仅在小饰品上要有独到之处,还需要从头到脚的巧妙搭配。难怪俗语都说“西装革履”,所以,穿西装时皮鞋也很重要,皮鞋要与西装的色彩及风格整体统一。邵老师告诉我们,系领带、穿皮鞋在当初也有相当的学问。  “系领带是有几种样子的,要系宽领结的,就绕得多,绕三绕;要系小的(领结)就一下子。有时拉紧,有时就很随意地这样挂着。”  “像皮鞋,从前都是真皮的。蹩脚的皮鞋走路有‘吱咯吱咯’的声音,如果走到有地毯的地方、很静的地方,难听嘛.”  剪裁得体的西装,的确能让人产生肩宽体壮的感觉。但再怎么装扮,也都只是表面现象,很多人为了使西装穿起来“卖相”更加挺括,很注重由外而内的保养,经常到健身房去锻炼身体。把胸肌、三头肌、两边的肌肉都练出来,周先生当时就常去锻炼。  “西装穿出去,衬头就可以不要。那么瘦的人就不行了,有些瘦的人——上海人说像排骨一样——他西装穿出去,瘪瘪的。裁缝师傅只能用衬头帮他衬出来。”  对于西装的品评无形中为老上海培养了一大批摩登的绅士。而这些绅士的气质、素养,又为上海的文明注入J,新鲜的内容。  长期以来,西装大体上没有太大的变化,但这并不代表男人不修边幅、不爱美。解放前的上海,年轻时髦的男士们一般都备有一套乃至几套西装,或许“跟上潮流”不是他们的目标,他们所希望的是在变幻莫测的潮流中寻找属于自己的流行。  如今,也许真的是习惯成自然了,经过了大半个世纪的流转,西服依旧长盛不衰。当年的翩翩少年,如今也已两鬓飞霜,可精神矍铄的他们至今还保持着那种对衣着一丝不苟的态度。从他们的身上,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永不落伍的魅力。  珠宝情怀  女人对首饰的爱好仿佛是与生俱来的。原始社会的女人虽然衣不蔽体,但也喜欢用石子、贝壳、兽骨等串成项链,挂在脖子上。而我们中国的女子对首饰的注重由来已久,世纪三四十年代,摩登的上海女性已经非常到地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服饰上佩载不同的首饰,让珠宝和自己的青春一起闪亮,也让珠宝有了今天的这些温暖的回忆。  胡蕴蕾老人坐在我对面的藤椅上,身体稍稍地倚着椅背,她的额头上留着岁月轻轻抚过的痕迹。  “已经快70岁了呢,不知不觉啊。”老人的脸上泛岁月的礼物——只会给予那些历尽浮  华却已心如止水者。看着这恬淡的笑容,我忽然想起了一句古语——“白云苍狗,沧海桑田”。  “那个时候吗?”长者的本已被时光拨弄得黯淡的目光里慢慢现出光彩来,略有些苍白的脸颊也浮出了红润,“那个时候啊……”我说不清她的话语究竟蕴含了多少情感,是向往,是追忆,是感慨?她的语气淡然、超然,却又怅然、惘然,让人听r心里不由得一颤。  那个时候啊………  那个时候,时髦女子的高跟鞋在南京路的大马路E“吱吱”作响,法国梧桐的树叶因为对秋风的爱恋而飘然落下,将霞飞路(今淮海中路)变作金色,来自异国的巨轮用低沉的嗓音唤醒沉睡中的城市,城隍庙的青烟缭绕着毪去,化作绚烂的晚霞。  我面前的老人在那时还只是个孩子,就像诞生她的城市,朝气蓬勃,充满自信。她出生在这个古老的国度,怀着对一切新奇事物的渴望,注视着周遭的一切,学习着一切。她的城市追逐着世界的脚步,因为开放而对国人显得神秘。它永远是世人瞩目的焦点,就像镖盘的靶心。它在一千个人的心中留下一千种不同的印象,但是它却从不在意,在它的字典里永远只有两个字——希望。  它,叫做“上海”。  胡蕴蕾老人要告诉我的,就是关于那个时候的这座城市的一个故事,一个关于珠宝的故事。  1852年,在七海的南市小东门方浜路上,一家名为“老风样”的首饰店鸣锣开张。老板、伙计像他们的同时代人一样让鞭炮在门前炸响、飞散,向着骑着黑虎的神明祈求着生意的兴隆。太史公有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对于他们来说,这只是谋生的方式,自然不会知道自己在l 50年后的学者的眼中竟然成了一段历史的开创者——他们所经营的老凤祥银楼乃是上海第一家首饰店,开启了上海珠宝行业150年的历史。  新开埠的商业都市,独此一家的珠宝商店,“老凤祥”在最初的岁月里便日日高朋满座,顾客盈门。生意仿佛滚雪球般做大起来。老凤祥的分店一家家开出来,自然让人见了眼热,便渐渐有了竞争对手的加入,便渐渐有了合作的伙伴,上海也便渐渐从只有一家珠宝店到有了整个的珠宝行业。  在现在上海的延安路从瑞金路到成都路一段的地方,当年有十几家收购黄金的铺面,这里收购到黄金以后经过简单的处理便送到霞飞路、南京路、马思南路(现思南路),那里都是上海银楼汇集的地方。可以想见,当年这里的珠宝在橱窗、柜台里是怎样地用自身的价值炫耀着这座新兴都市的财富,用精致的手工展现着诞生它们的古老国度的文化底蕴。在归于它们最终的主人之前,它们灿烂地照耀着橱窗外上海最为繁华的一隅;在归于他们最终的主人之后,它们又随着主人的脚步将这种灿烂的光华带到匕海的每一个角落。  最初,上海的珠宝业也和内地的同行们一样,致力于经营传统的黄金、白银、珍珠、玉石生意。首饰的种类也相当的有限:耳环、手镯、凤钗、配块、扇坠,诸如此类。然而上海并不同于内地的城市,它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开放的口岸,是西洋文化在近代中国最早留下自身印记的地方。隆鼻深目的白种人在来到这里的时候,不仅仅带来了金钱、枪炮、鸦片,也带来了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面对这些崭新的物品,“好奇而又灵巧”的上海人,先是惶惑不解地窥探,而后便是卓越地模仿。中国的银楼里渐渐地出现了钻石、翡翠,也摆出了国人从未见过的胸饰、别针。上海人对这一切安之若素,欣然接受,仿佛随意地将来自异域的葡萄雕饰在铜镜背面的西汉前辈。  胡蕴蕾老人拥有她的第一件首饰的时候还只是个梳着两条小辫子的小女孩。她的母亲将一串珍珠穿r线束在她的辫子上。这样的装饰在当时时而言的是十分别致,也是大胆的,因为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白色并不是吉祥喜庆的颜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西方文化的上海人对于婚礼中新娘穿白纱这一点始终都不能认同,因为白色是在丧葬礼仪中使用的颜色,是孝子们的孝服的颜色。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是周凉量,是一个地道的上海人——生于松江泗泾,长于卜海徐家汇,15岁时足上海南洋模范中学高三女生班的一名学生,l6岁时成为上海人民艺术剧院的一名演员,直到如今。  我的父亲是名职员,为了供养我们姐弟四人读书,四处奔波,家境并不宽裕。虽然学校与繁华的霞飞路(今淮海中路)相距不过百米,当时我却很少去那里,更不用说有“十里洋场”之称的南京路了。  家住在天主堂附近,由那里去学校,老街是必经之路,那是条古旧狭窄的石子路,我一日往返数次。参加工作后迁到了市中心,高楼林立,工厂毗邻,十分繁华。对于这座大都市是如何从无数条“老街”演变成今日之繁华的,我知之甚少。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也就算不上是一个地道的上海人了。  70岁时受上海电视台生活时尚频道的邀请,我成了“时髦外婆”这档节目的主持人。这是很幸运的,它使我对这座大都市是如何从贫困的渔村发展到今日的都市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使我对这座都市及其开拓者产生了敬重之情。无疑,在中国,上海是领风气之先的,它率先接纳了西洋模式的中学大学,一批批学子由此出发奔赴国外求学。中国的第一部电话机、第一辆电车在这里出现,无数个第一使这座城市迅速靠近现代文明。清朝的倾覆结束了闭关自守的年代,上海以海纳百川的气概拥抱了世界,这是需要勇气的,这是伟大的壮举。  我想“外婆”无非是长者的意思,也就是所谓“历史的见证人”,而“时髦”则包含跟上潮流、与时俱进的含义。我是这个栏目的主持人,也是它的观众,在看了若干期之后我逐渐领悟到这层含义。我爱上这个工作,我感到我们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在街头,在商场,常有一些素不相识的人亲切地叫我外婆,有老年人,有中年人,而更多的是一些青年朋友,他们说他们喜爱这个知识性,趣味性很强的栏目,每期必看。他们喜爱这座城市,他们希望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这给他们启迪,给他们想象和勇气。  我把VCD碟片寄给定居美国的女儿,原本是想给在美同出生的两个小外孙看的,希望他们能从中了解祖国、热爱祖国。女儿打来电话,说周末的夜晚他们邀集了朋友一起去观赏,有大陆的朋友,有港台的同胞,也有外国的同事,大家都很喜爱这个栏目。追求进步,拥抱现代文明,是人们共同的愿望。  这个栏目也勾起他们的思乡之情,使他们对祖国更加眷恋,对这座城市的开拓者更加崇敬,对今日把这座城市装点得更加雄伟壮丽的故乡人无限敬佩。  在行将结束这篇短文这际,我情不自禁地想谈一谈我们这个可爱的创作集体:年轻的“老大姐”王华琴带领着几位风华正茂的大学生,写出一篇篇华丽的文章。 这些文章对于我实在是一种享受,它引起了我对往事的回想,对童年的依恋,对人生的沉思……我很感谢他们,使我70岁的那一年过得很充实。  为了办好这个栏目,他们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先要在浩繁的历史资料中寻找阅读筛选,然后成英文;至于形象资料就更难寻觅了,而身历其事的人大多早已作古,就是那个时代出生的人,如今也都是八旬老人了。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每期节目虽然只有短短的20分钟,而编导所付出的精力是巨大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时髦外婆 PDF格式下载



这是根据电视专题片改编的,现在特别想看看电视片,不知哪里有卖的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