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成吉思汗传

(前苏联)符拉基米尔佐夫 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

2007-4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作者:

(前苏联)符拉基米尔佐夫  

页数:

169  

译者:

余元盦(译注),余大钧(修订),余静(修订)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全面展现了成吉思汗这位有世界影响的伟大人物的风采,是一部既专门又大众化的学术名著,它不仅客观生动地刻画了成吉思汗的个性、才智和思想,而且用科学的方法提供了十分充足的论证,将西方史学家加于成吉思汗的诬蔑言辞——残酷、嗜杀等纠正过来。  成吉思汗,靠毅力铸造就钢铁性格,靠勇气开创铁血王朝。成吉思汗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擅长侦察、警戒、布阵、冲锋、追击、围歼,将作战艺术发挥到淋漓尽致;成吉思汗是一位精明的政治家,结交盟友,扩充势力,又善于分化、瓦解、孤立敌人;成吉思汗是一位不可思议的野心家,将血雨腥风不停地带到空前广阔的地区……本书将向你展示一个真实的成吉思汗。 本传记将为你揭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传奇一生。该书史料翔实,故事生动,发人深省,对其功过是非,尤其是褒贬不一的“西征”,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探讨,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作者简介

  符拉基米尔佐夫(1884—1931),前苏联科学院院士、东方学家,世界最权威的蒙古学家之一。著有《蒙古的社会制度》、《蒙古文学与哈尔哈方言比较法》、《成吉思汗传》等。

书籍目录

译者序序 论第一章 十二世纪的蒙古民族第二章 成吉思汗的诞生和他的童年时代第三章 青少年时代和结婚第四章 成吉思汗的勃兴第五章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并建立游牧帝国,和王罕的斗争第六章 与乃蛮部的战争,札木合的终局第七章 全蒙古民族的皇帝成吉思汗第八章 和“珊蛮”阔阅出的冲突第九章 征伐唐兀惕(西夏)和乞塔惕(金国)第十章 成吉思汗在汉土与耶律楚材的会面第十一章 从征伐金国到西域的侵入第十二章 征讨西域的发端第十三章 突厥斯坦、阿富汗和波斯的战役第十四章 唐兀惕的最后战役和成吉思汗的殂落第十五章 成吉思汗的遗业第十六章 成吉思汗的日常生活

章节摘录

  在中国和东突厥斯坦的北部, 便是包括现在蒙古和西伯利亚南方地带的疆域上, 十二世纪时曾为许多游牧部落所居住。他们的大部分便是蒙古民族(Mongols) ① , 但是这个名字只是他们在后来才采用的, 这也是今日欧洲人所称呼他们的。蒙古民族在人类学上的许多特质, 尤其是在语言学上, 证明他们跟突厥民族和满洲民族——通古斯(Tunguz) 民族群——有着密切的关系②。十二世纪时, 蒙古民族的祖先, 分成“氏族”(Omuk) ③ , 再由氏族细分为“小氏族”, 或者叫做“家系”(Yasun) ④而生活。有时由好几个氏族合并成一个“部落”, 或者叫“小邦”(Ulus) ⑤。这样合并的发生,有其种种原因,而且同样也有许许多多的合并形式。他们的合并,有时因由卓越的统帅而产生,也因某一氏族根据这样或那样的理由而获得超群的权力和影响,便把好几个氏族或部落结合成政治上的统一。另外一面, 因为氏族间互相关系的密切,再进一步就构成部落的联盟,但是在这种情形上, 倒并不需要采取一定的政治形式。在氏族间因为有着血统上的意识,同一的方言,共同的传统和共同的制度,对于一个氏族便能够感觉到自己便是大部族单位里的一部分。“氏族”对于“部落”(Ulus) 或者“部落联盟”( l) ⑥的关系, 恰巧和各个“成员”、“家族”或“家系”对于“氏族”的关系相同。  蒙古民族的“氏族”和“部落”,可区别为二个主要集群:草原的游牧民和森林的狩猎民。这二个集群操着同样的蒙古方言,所不同的只是生活方式和文化水准。所有这些部落的心目中好像都没有抱着任何共同起源的意识。他们并没有承认他们自身乃是一个整体民族, 同时也没有共同的种族名称。个别氏族——尤其是游牧民族——通常为首的都是一个贵族的家系, 依据其身份,而发生个别领导者的称号,如:“把阿秃儿”(Bagatur, 英雄、勇士),“ 薛禅”(Sechen,贤者),“必勒格”(Bilge, 智慧者), 太子(T‘ai-tsi),“那颜”(Noyan, 统治贵族、官长)。“部落”或其他“邦”(Ulus) 的领导者, 则戴有“汗”(Khan,kan,王) 或“合罕”(Kagan, 皇帝)的尊号。各游牧部族的汗,  时常从高度文化的邻国汉人那里接受“王”的封号。总括地说起来, 游牧的蒙古民族, 因为和更文明的民族为邻, 或者在十二世纪时占据着从前被后者所居住过的地域而受到不少影响, 所以在他们之间往往使用着外族的称号。除汉人所使用的“王”和“太子”等称号外, 唐兀惕语——吐蕃( 西藏) 语——的“ 敢不” 或“ 扎合敢不”(Gambo 或Djagambo), 和突厥语的“的斤”(Tegin) ⑦、“必勒格”(Bilge) ⑧等等也都通行着。  有些氏族因为他们为贵族的和古老的苗裔而著名;这些氏族常能很容易分支出去成为新的“氏族”和“家系”。因为领导集团的“把阿秃儿”和“那颜”, 以收揽能够使他们在广大无边的草原上占取着各自独立牧地的从臣和家将, 去努力达成他们的独立。蒙古游牧贵族和“把阿秃儿”、“那颜”等的豪门氏族, 他们的最大目的, 便是在寻求便利的牧地( 蒙古语叫Nutuk, 突厥语叫Yurt) ⑨ , 足够多的属臣、从臣, 和一来可以为他们看管牲口, 二来可以在贵族帐幕里充作仆役的奴隶。在“森林民”(Oi-in irgen) ⑩中, 贵族似乎扮演着不很显著的角色。森林氏族常常拥立“珊蛮”(Shaman) 做他们的领袖, 因为这些人是被他们认为能够和精灵交接的。所以“珊蛮”在那时候便是氏族和部落的领袖, 而他的称号就叫做“别乞”(Beki) 。有时候, 草原贵族社会里的成员, 也带着这种称号。  在贵族下面, 便是平民,蒙古语叫“阿剌惕”(Arat, 古代突厥语为Harachu) , 再下便是奴隶, 或者叫做“孛斡勒”(Bogul) 。  十二世纪时, 在蒙古部落和氏族里占着最优势地位的, 要算塔塔儿(Tatar) 部落了, 其牧地在蒙古领域的极东部, 捕鱼儿湖(Buir-nor)附近。另外一个大部族, 叫客列亦惕(Kereit) , 住在杭海(Khangai) 和肯特(Kentei) 两山中间, 斡儿洹河(Orkhon)和土兀剌河(Tola) 流域方面。更西, 在杭海和阿勒台(Altai)两山脉间的地方, 则为乃蛮(Naiman) 部所占据。还有好几个弱小部落和氏族, 则散居在这三个大部族的中间。塔塔儿、客列亦惕和乃蛮部族, 他们自身复细分为许许多多的附属“部落”、“氏族”和“家系”。  塔塔儿( 鞑靼) 部落,在十二世纪时,因为它的人口众多和势力强大,所以其他蒙古氏族和部落的成员,常常冒充自己为塔塔儿( 鞑靼)的著名名称。所以对于他们固有的部落名和氏族名,除掉和他们邻接的民族外,很难知道他们的底细。一般弱小部落,在习惯上常常采用和他们有血统关系的强大邻族的称号,甚至和他们有敌对关系的时候也是如此的, 这就是根据人类学家从世界各地( 例如: 高加索、阿尔泰山和现代的蒙古) 所得到的报告。剌失德丁对于这种习惯的叙述,最为明晰:“因为他们( 指塔塔儿人)非常伟大和重要, 所以突厥民族( 就是蒙古或突厥二系中的任何游牧民族)中的其他氏族, 以为塔塔儿的名称很容易被一般人所知道, 遂会混淆他们的世系支派和名称, 而冒充自己叫做鞑靼人。”而且所有这些冒充的氏族,都认为他们自己是属于塔塔儿( 鞑靼)的, 还因为那个名称的闻名, 而感觉到自身的伟大和威严了。这种现象,恰好像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一样, 因为成吉思汗和蒙古氏族的伟大, 所以其他突厥部落, 虽然他们自身皆有清清楚楚的称号, 可是大家也开始改称自己为蒙古民族了。其后鞑靼( 即塔塔儿) 的名称, 就传播到世界上的每一角落, 而且蒙古民族的名称, 最早只有亚洲人知道, 其后在欧洲还是以鞑靼人的名称著名的。因为所有这些民族( 指自称为鞑靼人的一群) 后来都被蒙古人所征服, 并且成了后者( 指蒙古人) 的臣民, 当他们参加征欧的当儿, 欧洲人就把这个名字( 指鞑靼)扩展到这些民族( 自称鞑靼人的一群)的头上。也因为这个缘故, 所以我们仍旧给一部分的突厥人以鞑靼的称号, 虽然他们( 指一部分的突厥人) 和原来的塔塔儿人是毫无关系的。  在塔塔儿和客列亦惕两部族的疆域中间, 沿着斡难和客鲁连两河,居住着许许多多游牧和狩猎的部落和氏族。在他们中间有一个蒙古氏族,至十二世纪时已发展成如此强大, 其领袖合不勒遂称合罕的尊号。因为他已经强大到足够胜任远征当时为异朝女真人(Jurjen) ——就是以汉名金朝为人所熟知的——所统治的中国了。合不勒的儿子忽图剌, 也受着合罕的尊号, 他曾经跟金人作过战, 因为他的功勋而博得不少声名。合不勒所属的贵族氏族的原来名称, 便是孛儿只斤(Borjigen) , 讲到它的采用蒙古这个名称, 乃是在征服和并吞了好几个部落和氏族以后, 因此遂构成了一个新政治单位的联邦, 这就是叫“兀鲁思”(Ulus)。这个“兀鲁思”, 因为纪念古代伟大的民族或氏族的缘故,所以就给它起上这个蒙古的名称。这种氏族的纪念, 被口碑上的传说所保存下来。  大约在十二世纪中叶,金人因受勃兴的游牧强国(蒙古)的经常侵犯,为避免其自身的危机,乃采取一种英明的措置去利用塔塔儿人,所以那时候蒙古“兀鲁思”的权力,曾被塔塔儿人所摧毁。  注释  ① 关于蒙古的名称和其异译, 可参阅韩儒林师《蒙古的名称》( 国立中央大学《文史哲》季刊第一期)。  ② 参阅白鸟库吉《蒙古民族的起源》(《史学杂志》) 一八卷二、三、四、五期),韩儒林师《突厥蒙古之祖先传说》( 北京研究院《史学集》刊第四期)。  ③ 案Omuk《元朝秘史》作“斡孛黑”(Obuk), 旁译作“姓氏”, 也就是“氏族”。查现代蒙古语辞典里二者皆有“姓”、“族”、“家”等的意义。至于符拉基米尔佐夫为什么采用Omuk 的理由, 可参阅他所著的《蒙古社会制度史》。  ④ 案Yasun《元朝秘史》音译作“牙孙”,旁译为“骨头”, 查蒙古语Yasun 在辞典里除有“骨头”的意义外, 尚有“氏族”或“家族”的意义。对于Yasun 的详细解说, 可参阅符氏《蒙古社会制度史》。  ⑤ 案Ulus 在《元史》和《元朝秘史》里的译音, 皆为“兀鲁思”, 有“国家”,“国民”和本书里所译的“小邦”等意义。多桑曾释此语为1. 蒙古帝国统治下的全体部落;2.“分地”或“分民”。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部既专门又大众化的学术名著,它不仅客观生动地刻画了成吉思汗的个性、才智和思想,而且用科学的方法提供了十分充足的论证,将西方史学家于成吉思汗的诬蔑言辞——残酷、嗜杀等纠正过来。  《成吉思汗》是苏联作者符拉基米尔佐夫(B.j.Vladimirtsov)的作品, 他是苏联的一位东方学家, 尤其是一位世界最高权威的蒙古学家。他写成这部《成吉思汗传》,是在苏联十月革命以后的四五年间,他已经初步掌握了马列主义的思想武器, 所以这本书的内容, 既不是深奥得除自己外连任何人都看不懂的“古董”作品, 也不是庸俗化的低级读物,却是一部既专门而又大众化的学术名著。  序论  横跨着中国北方草原和高地上的蒙古民族,于十三世纪时,建立起一个广大的帝国,在极短时期内,征服了许多文明民族,扩展其兵锋至亚洲的大部分,并泛滥到欧洲,因此便把远东和近东各文明国家隶属在唯一的王权之下,成为古今中外所罕见的最大帝国。这个帝国虽由游牧民族所建立,并由许多异族分子所构成,但是在长时期内却能够保持其统一,其后虽因宗室间的不和分裂成数个分支,因此便形成数个藩邦的对峙局面,然而仍旧没有消失其观念上的统一。整个旧世界的历史,受到蒙古民族的影响实在可称既深且钜。  和蒙古民族相接触,或者为其所征服的亚洲各文明民族,对于从来“不知道的生疏”民族和其可怖的领袖——成吉思汗的命运,不得不抱着关心态度。关于记载蒙古民族的史实,由蒙昧时代勃然兴起,其战役和其征服各国的经过,已被中国、突厥斯坦、西亚、阿美尼亚、格鲁吉亚等各国写出。这种记录就是我们获知成吉思汗个人和十二三世纪蒙古民族的历史的史源。这些史料里面当然不能认为完全是靠得住的。因此必须在这些史料里面去寻求其著述的动机是什么,并研究它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写成的,然后再给它慎重的批判。这就是说,对于处理这种史料,应该和处理欧洲学者的著作持同样的方法。由于批判工作的结果,关于成吉思汗和其同时代的最重要史料,由欧洲的东方学者获得如下的结论:  1.《史集》① (Jami‘ut-Tawàrikh)波斯史家剌失德丁(Rashid-u’d-Din)撰,十四世纪初编纂,系根据蒙古人所传说的口碑——官方的或非官方的。  2.《蒙古秘史》②在十三世纪用蒙古字写成,至十四世纪音写为汉字并加旁译〔每个蒙语词旁注的汉文词义〕和总译〔每段蒙文的汉译文〕,刊行问世。  3.《元史》③十四世纪用汉语编成。  4. 与蒙古侵入同时代的伊斯兰教徒所撰述的几种记录。  A.《阿拉伯编年史》④伊宾· 额梯儿(Ibnu‘I-Athir) 撰,此书编纂于美索波塔米亚( 在今伊拉克)。  B.Tabakāt-i Nassiri ⑤ ( 波斯文),术兹札尼(Juzjani) 撰。撰者生于阿富汗,一二六○年至印度,用波斯文著述他的自传。  C.《世界征服者史》⑥ ( 波斯文)志费尼(Juwayni) 撰,书成于一二六○年。志费尼较术兹札尼为年轻,然其书纂述于蒙古帝国瓦解以前。因为著者曾经游历过突厥斯坦和蒙古各地,所以能够使用蒙古方面的史料,如口碑和记录等。  5. 中国旅行家的记述,如将军赵珙和长春真人的记录⑦。像上面所说,蒙古民族自身也有好几种用口碑和传说所写成的历史文献⑧。这种历史文献就是构成我们最重要的史料,但是这些史料里的大部分现在已经佚失了,目前我们只能在中国和伊斯兰教史籍的记事里和引证里去知道它的存在。唯有《蒙古秘史》却是例外,它以传说的英雄诗为骨干,写成一部成吉思汗和其同伴们的英雄史诗。  十三世纪时访问蒙古的欧洲旅行家——修士柏朗迦宾(Plano Carpini)、鲁勃洛克和马可波罗⑨——虽然没有对我们供给过成吉思汗或其同时代的重要知识,但是他们所看到关于各民族的国土、风俗和习惯等等的记述,对于我们也未始不是一种很好的资料。这些记载对于在正确的历史背景中,重新现出蒙古征服的时期,那是非常重要的。  东西学者曾经使用过这些资料,编成许许多多关于蒙古民族和成吉思汗的历史,在这许多的著作里面,要算多桑(Dohsson) 的《蒙古史》( 法文,海牙,一八三四——三五年) ⑩ ,和列宁格勒苏联科学院巴托尔德的各种名著——尤其是《蒙古入侵时代的突厥斯坦》( 俄文,一九○○年刊行;英译本成于一九二八年,收于《吉布纪念丛书》) 为最重要了。  无论我们拥有的史料怎样有价值,对于重新刻画出这个伟大征服者的生涯,他的人格,或者浮现出他的感情和理想,那么我们必须承认这些史料不过是一种碎简断片而已。尚有许多重要的史料,直到现在还没有留传给我们( 例如成吉思汗的各种律令,他那著名的“札撒” 。同时还有其他更重要的史料,或者还没有公刊问世,或者还没有经过翻译、整理和研究等工作)。无论如何,由上面所列举的各种史料的帮助,假使单单以粗枝大叶的手法,去重新描写出建立起一个帝国而影响到整个世界的命运这样重大的“天才野蛮人”——成吉思汗个人的史实,这还是可能的。  注释  ① 据日本著名史学家小林高四郎说:“这是伊斯兰教史料里面最著名的一种,一三○三年,奉合赞汗的敕命所撰述。”有译本数种如下:  A. 贝烈津译《史集》——《剌失德撰著的蒙古史》,1858—1888 年。  B. 卡忒美尔(Quatremère,M.E.):《剌失德用波斯文写成的波斯蒙古史》,1836 年。  C. 伯劳舍(Blochet,E.) 校注的剌失德《史集》第二卷,《吉布纪念丛书》第十八卷第二册。  D. 苏联莫斯科、列宁格勒出版的剌失德《史集》俄译本,共三卷四册( 一九四六至六○年出版)。余大钧、周建奇据此俄译本译为中译本,商务印书馆一九八三至八六年出版,共三卷四册。  E. 波义耳(J.A.Boyle) 的《史集》第二卷《成吉思汗的继承者》英译本( 一九七一年出版),有周良霄汉译本( 天津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二年版)。  ② 案此书汉名作《元朝秘史》,蒙古文名应作“Mongol-un nigucha tobchian”(《蒙古秘史》),日儒那珂通世,曾译成日语,书名叫《成吉思汗实录》。又,村上正二有《蒙古秘史》日文译注本三册( 一九七○至七六年出版)。世界各国有英、俄、德、法、匈牙利、捷克、土耳其文等各种外文译本。汉文译本有谢再善译本( 中华书局一九五六年版)、札奇斯钦译注本( 台湾一九七九年版)、余大钧译注本( 河北人民出版社二○○一年版)。  ③ 明洪武三年七月,宋濂、王等奉敕撰,计二百十卷。  ④ 书名为“Kamil ut-Tèvarikh”,就是“全史”的意义。  ⑤ Raverty 自一八七三年至一八七六年间,把此书译成英文,收于《印度文库》本中。  ⑥ 此书原名Tarikh Djihan-kushai,米尔咱· 移罕默德曾译此书第一卷为英文,收于《吉布纪念丛书》第十六卷,一九一六年出版。  ⑦ 前者就是《蒙鞑备录》。案原文作孟珙撰,实系赵珙之误,详见王国维在笺注本里的考证。后者就是《长春真人西游记》。又彭大雅《黑鞑事略》,耶律楚材《西游录》,亦为蒙古民族勃兴时期的重要史料。  ⑧ 参阅小林高四郎《成吉思汗传记蒙古文史料之研究》(《西北民族文化研究丛刊》第一辑拙译)。  ⑨ 柏朗迦宾、鲁勃洛克行记,见吕浦译、周良霄注《出使蒙古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九八三年。  《马可波罗游记》有穆尔(A.C.Moule)、伯希和据多种版本的集校英文本,伦敦一九三八年,纽约一九七六年。中译本可供参考的,有冯承钧译注的沙海昂注释本( 商务印书馆一九三六年版)。  ⑩ 法文原书全部四卷,有冯承钧中译本( 商务版)。  11“札撒”或“札撒黑”是Yasa 或Jasak 的译音,有法令、敕令等意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成吉思汗传 PDF格式下载



  对于蒙古史不太了解,刚刚涉足蒙古史的朋友
  不妨仔细读读该书第一章,一些名词,概念比较实用
  例如
    1 一些称号
    把阿秃儿-英雄,薛禅-贤者,那颜-统治贵族/官长。
    还有 珊蛮,别乞 等等
    这些称呼都是从别的语言音译过来的,如果不熟悉,
    有时出现在人名后,还以为是人名的一部分呢
    
    2三个部落(部族)
    塔塔儿(tatar),客列亦惕,乃蛮。
    他们先后被成吉思汗征服吞并
    tatar的广义与狭义的概念的区分也要了解一下
  
  另外, 该书第一章的注释16和《蒙古帝国史》(作者: [法]雷纳·格鲁塞 ) 书后附的蒙古地区图不能吻合 疑为注释16有误
  注释16讲捕鱼儿湖今称贝加尔湖
  但《蒙古帝国史》书后的地图 除贝加尔湖外另有捕鱼儿湖
  


  封面把修订者余大钧误作余大均。内页有很多无必要的照片,与成吉思汗或蒙古都无甚关系。体例亦较混乱,如一零四页注释一提及二零零一年版《耶律楚材评传》与一九九六年版《耶律楚材及其时代》,此条应为修订者所作,因为作者一九六一年即去世,但无任何说明,亦与译注混杂一处,似不妥。
  书本身还是好的。作者符拉基米尔佐夫是有名的东方学家,《丹尼斯·塞诺内亚研究文选》推荐论中央欧亚的参考文献,亦将他的《蒙古社会制度史》列入。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