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途中的镜子

莫里斯·迪克斯坦 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

2008-4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作者:

莫里斯·迪克斯坦  

页数:

354  

译者:

刘玉宇  

Tag标签:

无  

前言

  很高兴《途中的镜子》即将在中国出版。我的一部早期作品,关于1960年代美国文学、文化、政治的论著——《伊甸园之门》,据说曾在这里备受欢迎。我一向认为,文学批评的最佳传播工具是探讨商榷、简洁明快、具有想象力的文论,而不是试图穷形尽相的鸿篇巨制。《途中的镜子》是我针对诸多论题的文集,特别是其中对小说的论述,主要反映了新近复苏的对文学现实主义的关注。这是一种长期根植于19世纪,尤其是法国、英国和俄罗斯最卓越小说的文学技巧。许多批评家认为,现实主义从未在美国站稳脚跟,这里的主要小说类型多是“传奇”。本书在试图摒除这种观点的同时,强调现实主义作家和敏锐的社会批评家在美国的重要性,这些人包括威廉·迪恩·豪威尔斯、西奥多·德菜塞、史蒂芬·克兰、厄普顿·辛克莱、辛克莱·刘易斯、薇拉·凯瑟以及伊迪斯·沃尔顿。  在20世纪前半段现代主义写作的鼎盛时期,现实主义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被斥为笨拙、过时,只是机械地反映社会表层、社会现实和社会习俗。在普鲁斯特、乔伊斯、弗吉尼亚·伍尔芙最重要的作品中,艺术能量的爆发主要着力于发展新方法——如意识流,以探究个体如何体悟周遭世界。与此同时有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学上的探求,尤其是他对潜意识的发掘,以及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对相对论的兴意盎然;哲学家孜孜以求客观世界的局限性,正好像毕加索这样的画家,运用扭曲变形来打碎和重整对已知世界的想象。  但持怀疑论的哲学家们,尤其是威廉·詹姆斯、约翰·杜威那样的美国实用主义者,以及一些先锋艺术家和作家的实验性作品,从未质询过个体和世界的相互联系,而正是后者形塑、制约了他们的生活。如果你认为现代作家和画家弃现实主义传统而去,因此便背弃了现实世界,这种想法是愚蠢的。尽管艺术的表现形式五花八门,但倘若不反映我们周围和内心的复杂世界,便很难令我们产生真正的兴趣。理解这一点,将有助于我们重新发现那些秉持现实主义传统的作家和艺术家。以美国绘画为例,当现代主义画风目益式微时,我们反倒更能欣赏温斯洛·赫默和托马斯。伊金斯的风格,更别说长盛不衰的爱德华·霍普了。这三人一生秉持现实主义,但其作品从不缺乏内涵和深度,引人遐思。简而要之,我们已经能意识到,19、20世纪文学艺术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实是一脉相承的。  现实主义写作的特殊价值,在于它密切关注重大社会变迁——大规模的移民潮、从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伴随新的社会流动性而不断扩大的阶级(层)差别、民主和个人主义思想的传播、重大技术突破、生活方式和道德习俗的深刻变迁、社会经济的高度现代化。文学能让我们领悟到,这些发展不是抽象深奥、苍白无血的社会潮流,而是对个体生活、个体与周遭的一切关系带来深刻影响的社会巨变。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度之一,但对于欧美的现代化进程而言,又是初来乍到者。我希望,中国的读者和学生会喜欢本书中提到的作家。我也坚信,通过本书中所讨论的其他国家,尤其是美国作家对相似问题的应对,中国人将在同现代化的角力中,形成自己的反思。

内容概要

  《途中的镜子:文学与现实世界》中莫里斯·迪克斯坦对司汤达的隐喻进行重新诠释,追踪20世纪大量作家笔下的不同世界,范围涵盖从提奥多·德莱塞、辛克莱·刘易斯、伊迪丝·沃尔顿和薇拉·凯瑟等现实主义作家,弗兰茨·卡夫卡和萨缪尔·贝克特等现代主义作家,直至索尔·贝娄、君特·格拉斯、玛丽·麦卡锡、乔治·奥威尔、菲利普·罗斯和加西亚·马尔克斯等大胆创新的战后作家。迪克斯坦认为,小说总是能够为其主题揭示出丰富的洞见,而文学也可以成为历史理解的一种形式。作家们透过他们作品的形式和感受力来折射世界。他向我们展示,这些作家的作品如何重新捕获——同时转化——他们身边的生活、内心的世界,以及他们与读者共同分享的语言和感受的空间。法国作家司汤达在《红与黑》的一个著名段落中,将小说描述为携带着上路的镜子。在20世纪,这一比喻被贬抑为天真的现实主义观念。现代作家转而以创造性的形式发明和颠覆来进行实验。解构主义理论家更进一步,质疑文学是否能够指向其语言之外的任何真实指称物。另一方面,传统的历史学家则怀疑小说是否令人信服地再现了历史和社会。

作者简介

  莫里斯·迪克斯坦 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耶鲁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任纽约城市大学女王学院和研究生院英语教授。著作还有《双重间谍:批评家与社会》、《车行道上的镜子:文学与真实世界》等。

书籍目录

  中文版序言  前言  致谢  导言:途中的镜子  美国现实主义:时空感  作为文本的城市:纽约和美国作家  第二个城市(芝加哥作家)  厄普顿·辛克莱与都市丛林  激进的喜剧家(辛克莱·刘易斯)  矛盾的魔力:薇拉·凯瑟的《迷途淑女》  不一样的世界:从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  失败的权威(弗·斯各特·菲茨杰拉德)  埃得蒙·威尔逊:三个阶段  一丝恶意(玛丽·麦卡锡)  沉默,流放,狡诈  被流放的现代作家  自己生活中的局外人(萨缪尔·贝克特)  恋爱中的卡夫卡  抵制希望的希望:奥威尔与未来  魔幻现实主义  关于权力的色情文学(加布里埃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一个难以相信的故事(君特·格拉斯)  说话狗与先锋(S.Y.阿格农)  战后语境中的小说:系谱  跨越大洋的变迁:塞林纳在美国  犹太裔美国作家的复杂命运  镜中的面孔:当代小说中距离的消蚀  普通人:卡佛、福特和蓝领现实主义  记忆的纹理  后期贝娄:回想逝者  圣者与罪人:威廉·肯尼迪的阿尔巴尼系列  阅读与历史  被损害的读写能力:阅读的衰朽  寻找恰当的措辞  小说的社会功用  历史主义的局限:文学理论  与历史的理解  文献出处  索引

章节摘录

  作为文本的城市:纽约和美国作家  城市是钢铁和石头的构成体,也是人类的大规模聚集地。建筑师设计和考察城市;历史学家追溯城市的经济政治影响;规划专家分析城市的发展和社会交往。但城市还有一个象征体系,对我们的想象力施加重要的影响。古希腊和圣经里的城市,以现代的标准看来微不足道,但却铸就  享誉古今的宏伟神话:雅典和斯巴达,尼尼微和巴比伦,罗马和耶路撒冷;伦敦和巴黎也是如此。  美国的城市新兴未久,还不能承载如许的象征意义。我们的现代城市文本不足以为之赋予那些古老城市所拥有的神话意蕴。我们只有媒体所{提供的程式化形象,全世界都能立刻辨认出来。1970和1980年代,许多美国人提起纽约就会想到罪恶和城市病态,不见天日的水泥大街,地铁则通往但丁的地狱。然而临近世纪末,由于经济和股票市场的飞涨,犯罪率的下降,以及城市自身形象的重塑,纽约成为吸引游客和移民的磁石,这一成见得到了改变。著名的纽约地平线向来被许多电影用作片尾字幕的背景,如今再一次成为城市的主要标志。2001年9月11日之后,这一标志无可避免地又成为受伤的地平线,象征着被围困的国家,在自己的海岸线上第一次遭到攻击。  这个城市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形象:百老汇通明的灯火,在时代广场的发展和整治过程中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自由女神像,在1989年的天安门扮演了一个象征角色。弗里茨·朗宣称,l927年他拍摄电影《大都会》,正是因为第一次从纽约港口见到这个地平线而得到启示。这是一个欧洲的视角:纽约是未来的首都,现代性的形象。


编辑推荐

  《途中的镜子:文学与现实世界》的文章既面向文学研究者,也面向普通读者。通过这些文章,迪克斯坦重新界定了文学景观——数十年来,文学阅读一直遭到社会的轻视,并被理论所扭曲。《途中的镜子:文学与现实世界》以对现实主义的重新考量作为开端,结尾几篇文章则探讨文学与批评的历史进路有何优点和局限性。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途中的镜子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