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新时期中国国内移民分布研究

俞路 上海三联
出版时间:

2008  

出版社:

上海三联  

作者:

俞路  

页数:

241  

Tag标签:

无  

前言

  《新时期中国国内移民分布研究》是俞路在其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改增订而成的,在其正式出版之际,作为导师,我很乐意为之作序,并向读者们推荐。  俞路的博士学位论文,也就是《新时期中国国内移民分布研究》,广泛吸收和运用了国内外人口学、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理论探索和实际资料的分析相结合,宏观、中观和微观相结合,利用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翔实数据,对20世纪90年代中国人口迁移的分布格局及其空间极化效应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系统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在广度和深度上,均达到了国内较先进的水平。作为其导师,我认为《新时期中国国内移民分布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1)研究中把对中国迁移人口分布格局的分析同区域经济发展联系起来,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区域发展变化来观察人口迁移的历史变迁,揭示了工业化进程中人口集中分布即极化的大趋势,并分析了由此产生的广泛的社会经济效应。  (2)从区域差异和个体差异两个层面,分析了我国区域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并采用各种差异变量建立了人口迁移模型,从理论意义上揭示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迁移人口分布格局的形成机制。  (3)充分发挥了多学科的特色,利用当今最新的Gis软件工具,把人口分析同地图分析即空间分析很好地结合起来,从迁移人口分布格局的空间特征演化中揭示其变动规律,并使用了一些空间统计模型来研究人口迁移的流向和分布特征,尤其是对中国三大都市圈人口迁移空间特征的研究,发现其主要影响因素有地理距离、人口规模、气候差别和经济差距等,不仅有实际意义,也颇有理论价值。

内容概要

  《新时期中国国内移民分布研究》既有理论分析,也有实证研究。在理论上,主要探索了人口迁移的形成机制及其影响因素,提出区域经济格局变化是影响迁移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另外,首次通过使用空间统计模型来研究人口迁移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规律,从而为深层次探索人口迁移的规律提供了帮助,为实证研究搭起了理论框架。在实证研究方面,利用经济、人口等相关资料,较深入、系统地分析了我国人口迁移分布状况,得出了我国人口迁移的流向与分布特点,并指出我国人口迁移的具体极化区域。

作者简介

  俞路,男,1976年出生。1999年北方工业大学本科毕业,2002年西北大学硕士毕业,2006年华东师范大学博士毕业.现为上海财经大学应用经济学在读博士后和上海海事大学经管学院教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人口经济、国际经济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并在《财经研究》、《市场与人口分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欧洲研究》、《俄罗斯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北京社会科学》、《南方人口》等杂志上发表论文十余篇。目前正在主持一项上海市教委青年项目基金,同时还参与一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书籍目录

序中文摘要Abstract第一章 导言第一节 研究背景:我国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格局变化一、毛泽东时代:平均主义和国家防卫二、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气象:效率优先与国门开放第二节 研究人口迁移的一般意义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与评价一、国内人口迁移研究的简要回顾二、国外对人口迁移的研究评述第四节 研究内容、思路及研究方法一、主要研究目标和内容二、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三、研究创新第二章 人口迁移与区域发展理论综述第一节 人口迁移的概念、划分原则与理论研究意义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二、人口迁移的划分原则:区域原则和时间原则三、人口迁移的区域分级体系四、人口迁移研究的学科特点五、研究区域人口迁移的地理学意义第二节 区域人口迁移的常用指标及其理论体系一、区域人口迁出率和迁入率及其相关关系二、区域人口迁移常见的其他分析指标三、区域迁移人口的年龄与性别特征第三节 区域人口迁移的空间相互作用:引力模型第四节 区域经济发展与人口集中理论一、区域的涵义二、区域发展理论三、增长极与人口集中理论第三章 区域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与理论分析第一节 外部机制——区域差异一、区域自然条件的差异二、区域人文条件的差异三、区域政策对人口迁移的影响第二节 内在机制——个体差异第三节 人口迁移过程的概念性总结第四章 新时期我国人口迁移的时空分析第一节 我国省际迁移与区域发展:基于“四普”和“五普”数据的比较一、区域发展与人口迁移理论二、社会主义时期和社会转轨期间的中国人口迁移三、中国的人口迁移数据四、省际人口迁移与人口再分布五、人口迁移与区域发展六、省际人口迁移影响因素之定量分析第二节 我国区域迁移人口分布特点及空间极化格局的形成一、迁移量、迁移率的变动及其空间分布特点二、人口迁移与迁移距离三、流向选择与人口迁移圈四、迁入迁出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性五、区际人口迁移空间极化格局的形成第三节 中国流动人口问题——基于“五普”县际及县内迁移的分析一、2000年人口普查迁移数据的优点与不足之处二、持续增长的流动人口:模式和趋势三、流动人口的迁入地和迁出地分析四、流动人口总量的区域分布与集中趋势五、迁移原因分析第五章 区域人口迁移与分布的空间特征分析第一节 人口迁移与分布的空间分析过程一、空间分析在人口学中的总体框架二、人口研究进行空间分析的数据要求以及面临的问题第二节 人口空间分析常用指标第三节 我国人口分布及再分布状况的宏观空间特征分析一、我国人口分布概况的基本特征二、我国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因素影响关系的定量分析三、我国人口分布重心及其移动轨迹第六章 近年来我国人口迁移热点区域的空间特征分析第一节 三大都市圈人口迁移态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一、线性要素空间分析方法概述二、三大都市圈人口迁移态势与影响因素分析第二节 近年来北京市人口郊区化趋势的空间分析一、点要素空间分析方法概述二、北京市人口分布的空间模式及其原因分析三、北京市人口分布集中趋势与离散趋势分析第三节 世纪初上海市人口郊区化动态变化研究一、面要素空间分析方法综述(空间自相关统计)二、上海市近年来人口空间分布模式及其变化趋势第七章 结论附录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这是人口迁移的一个普遍规律。然而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人口迁移主要受计划经济和户口制度控制,人口的流动性受到极大的制约,人口迁移的方向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梯度相反,违背了人口迁移的自然规律。自从80年代以来,经济改革和人口迁移的控制放松导致了人口迁移量的巨大上升。通过对1990年普查和2000年普查数据,笔者得出以下两点结论:首先,人口迁移成为影响中国人口分布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因素;其次,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逐步增强。  数据分析的结果证实了上述两点。从1990年普查到2000年普查,省际迁移量急剧上升,迁移率差异很大,系统迁移效应在增强,所有这些趋势都说明发达地区得到大量的人力资源而不发达地区失去了大量高素质的劳动力。此外,人口迁移和人口增长之间的相关系数在80年代是不显著的,但到了90年代就变为正相关且统计性显著。因此,人口迁移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作用日益显著。  中国的情况和世界其他国家一样,人口迁移同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都是双向的。一方面,人口迁入促进迁人地区的经济发展,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又吸引人口不断迁入,形成了持续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人口大量迁出的地区削弱了其经济发展的潜力,持续低迷的经济条件又促使大量的人口迁出,形成了持续不断的恶性循环。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的人口迁移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在1995-2000年期间,从中西部地区迁往东部地区的人数呈指数级增长。北京、天津和东部地区南半部代表了中国最高的发展水平,同时也是人口迁移最主要的目的地。尤其是广东,在经历了显著的经济增长后,成为中国人口迁移最大的引力中心。90年代以来,西部的新疆同样经历快速的经济增长,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一个较大的人口迁入中心。与此相反,位于我国中南部和西南部几个经济不发达的省份成为最大的人口迁出中心。迁移流效应和空间极化趋势的研究表明,90年代的省际人口迁移比起80年代越来越具有空间的集中趋势。空间集中的迁移模式再一次说明省际经济发展水平的异质性持续增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新时期中国国内移民分布研究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