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体功能研究
2010-1
上海三联书店
郗文倩
374
350000
无
眼下大家凡有场合就一定会说到学术研究的浮躁,而且批评的声音似乎也日渐激烈。其实我们每一个身在其中的人都能看到和体会到,目前学术大环境的确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通行的学术标准、学术导向、学术评价系统严重制约和阻碍了学术研究的正常发展。大环境如此,具体的学科专业要想完全不受干扰、自成一统几乎是不可能的。古代文学研究这些年的发展变化也从一个侧面提供了映照这个时代学术全景的证据。泛泛的讨论和似曾相识的研究随处可见,全民狂欢似的讲坛和讲堂风起云涌此起彼伏。尽管如此,我还是认为古代文学这些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跟风和凑趣的人有,但是以专业研究为职志的人特别是青年学人毕竟更多,所以你经常会看到令人眼前为之一亮的很有价值的选题和相当深入的讨论,很有心得的论文和很有分量的著作经常出现。正因为如此,我总觉得在古代文学这个极寂寞极边缘的专业范围里依然拥有数量众多的很有才华的研究者,而如此庞大的队伍的研究日新月异的结果,只能是值得研究的题目和能够深入进去加以研究的题目越来越少也越来越难选了,特别对成千上万的硕士生博士生来说,能否选定一个有价值的题目来做,几乎就是三年在读期间的一次生死考验。
本书共分上下两编。上编从功能角度对中国古代文体作了深入的研究。而书中有关文体从对功用的依赖到文体与功用分离的历时性梳理,有关文体价值序列的扎实讨论,也都是发前人所未发的中肯之论。与书稿上编以理论梳理为主不同,本书下编的内容主要是对汉代部分文体进行实证性研究。与上编相比,下编写得更充实也更从容,隐语与赋体、赋与颂、人物像赞、俳谐文、告地书、买地券、镇墓文等等。各种文体的讨论,既遵循了从功能着手进入文体的基本精神,又充分利用了既有的文物考古成果,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用二重证据法进行研究的方法论原则。
郗文倩,女,河北深州人,1971年生,文学博士,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先秦两汉文学以及古代文体学的教学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代礼俗与汉代文体关系研究”。
序引言上编第一章 文体功能——“体”的潜在要义 第一节 文体功能与中国古代文体的生成 第二节 文体功能对文体体制风格的影响 第三节 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的基本参照 一 《尚书》和《诗经》的功能性分类标准 二 一体一类同类相从——《文选》等文集对文体分功能性标准的模糊运用 三 《文章正宗》对文体分类思维的突破 四 以简驭繁简而有道——《古文辞类纂》对文体分类功能性标准的成功把握第二章 中国古代文体与礼仪文化制度 第一节 “文”、“礼”、“饰”的语源考释 一 文者质之饰 二 沉思翰藻为“文” 三 礼之隆盛为“文” 第二节 言辞之“文”在礼仪文化中的特殊作用 一 以文饰礼 二 以文释礼 三 文体与教化 第三节 礼仪文体的独立 一 “仪”的潜质 二 核心礼辞的文本独立 第四节 文体的社会身份及其价值序列 一 文体的社会身份 二 文体的价值序列及其影响 三 文体的突围第三章 先秦官制与早期文体的职业化撰作 第一节 筮卜职官与占卜辞 第二节 巫祝职官、祷祝仪式及其相关祝辞 第三节 史官与相关文体的撰作 一 掌管典藏执书相礼 二 文胜质则史 三 史官的监察职能和史书的撰作 四 史官的政治职能对相关文体的影响第四章 汉代社会文字水平的提高与文体的繁荣 第一节 汉代基础教育以及文字的推广 第二节 汉代社会的文字能力 第三节 汉代民间使用文字的兴趣 第四节 汉代的经学教育与文体创作 一 经学教育对文体创作的影响 二 “文出五经”的可能性第五章 汉代文体发展状况考察 第一节 西汉时期文体的发展 第二节 东汉文体发展状况——以《东观汉记》、《独断》、《释名》为考察中心 第三节 《后汉书》在文体研究中的史料价值 小结下编第六章 从隐语到汉赋 ——关于西汉散体赋形成的文体功能考察 第一节 汉赋的分类及其隐语源流说 一 汉代赋体分类状况简要评述 二 关于“隐语源流说”的早期研究成果 第二节 散体赋和先秦隐语的文体功能及其渊源关系 一 散体赋的文体功能 二 先秦隐语及其文体功能 第三节 从游戏到颂赞——文体社会功能的承传和变迁 一 谐与隐 二 俳优与谐隐 三 楚宫廷文人及其赋体创作 四 “有类俳优”的汉代赋家以及汉赋的“讽劝”第七章 秦汉时期颂体的礼仪性创作与赋颂辨析 第一节 秦汉时期颂体的礼仪性创作 一 秦代刻石文的礼仪性创作及其颂体的独立 二 汉代颂体的礼仪性创作 三 颂体的文体功能及其文体风格 第二节 汉代赋颂并称、混称的现象及其原因探析 一 汉代赋颂并称、混称的现象 二 汉代赋颂并称、混称的原因第八章 汉代图画人物风尚与赞体的生成、流变 第一节 汉代图画圣贤忠孝的风尚以及像赞的产生 一 中国古代图像人物的传统 二 像赞的产生 第二节 赞体的文体功能——以武氏祠堂系列像赞为例 一 武梁祠堂系列像赞 二 “赞”与“像”的配合及其功能变迁 第三节 像赞影响下的其它赞体及其文体功能辨正第九章 《僮约》俳谐效果的产生及其文体示范意义 第一节 《僮约》的文体功能解读 第二节 《僮约》的示范意义以及后世相关俳谐文的创作 第三节 《僮约》的“接受史”第十章 发往地下的文书 ——汉代墓葬文体功能例说 第一节 秦汉人对死后世界的具体想象 一 人间、天界和冥世 二 阴阳两界的沟通 第二节 阴阳两界的移交文书——西汉初年的告地书 一 西汉告地书例析 二 告地书产生的历史缘由 三 告地书与“传”、“过所” 第三节 冥世土地的私有证明——东汉买地券 一 内容奇怪的买地契约 二 买地券的由来及其使用地域和人群 第四节 东汉时期的镇墓文 一 镇墓文与镇墓传统 二 镇墓文为死者解谪 三 镇墓文与指令性公文 四 镇墓文与巫术咒语 五 镇墓文和买地券的文体互融 小结附录 中国古代文体功能研究论纲 一 文体功能——“体”的潜在要义 二 以文体功能为标准确立古代文体研究对象 三 关注古代文体功能的特殊性 四 在文体功能的个案研究中丰富观察古代文体的视角主要参考书目后记
“言志”即是“诗”字的造字根源,而内心之“志”在特定的情形下“发”为言说的举动也就最终促成“诗”这一文体的形成。 诗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体中的“大佬”,尽管“言志”之“志”的具体内涵后人有很多阐发,但“诗以言志”这一有关诗体起源和功能的表述却并未有太多争议。随着文学观念的发展,后世对诗的理解也有了一些变化,不过大都还是在原有基础上做进一步阐发,比如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就首先引《尚书》“诗言志”语,对有关“诗”的早期功能的相关解释表示认同,之后才基于自己的理解作进一步阐释发挥:“诗者,持也,持人情性。”詹镁《文心雕龙义证》对这句话是这样解释的:“‘持’有制义,‘持人情性,就是节制人的情感。这种看法是因袭儒家观念,和下文所说诗之‘顺美匡恶,其来久矣’是有密切联系的。”①可见刘勰是基于自己对诗的社会功用的理解作了进一步分析。不过,有趣的是,对诗本源的解释,无论是较为通行的“言志”说,还是刘勰“持人性情”的阐发,都体现出中国古代解释文体的独特方式,即不对该文体概念本身作内涵外延的界定,而是采取描述的方式,将该文体的功能、风格作为解释的核心内容。这种解释方式的产生是由解释对象本身的特征所决定的,也就是说它恰恰反映出古代文体及其功能一而二、二而一的不可分割的关系,这一点在实用性文体上表现得更为鲜明。因此,从古人对古代文体现象、语言现象所进行的解释、描述中,我们更容易看到文体和功能之间的密切关系,乃至一旦我们了解了这些文体名称的本意,其指向的行为方式及其文体功能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下面我们就对比一下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刘熙《释名》以及刘勰《文心雕龙》这三部书中相关文体名目的解释,从他们的表述中,我们来进一步考察行为功能对文体生成的意义。
无
这本书还比较好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