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京剧在上海

上海市文史研究馆 编 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

1970-1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作者:

上海市文史研究馆 编  

页数:

184  

Tag标签:

无  

前言

京剧在上海,起初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来自京津地区的京剧演员到上海演出;二是先前来上海的徽班、昆班、梆子班艺人受北方戏班影响改演京剧。二者互相影响、吸纳,形成具有上海地方特色的京剧,称作“海派京剧”。“海派”一词原是从上海的京剧和书画叫出来的,之后影响到上海文化的方方面面。所以海派京剧和海派书画(海上画派),实为“海派”之滥觞。它们都发轫于清末民初,随着上海城市发展、经济繁荣、文化开放、政治变革、社会转型等诸多因素的作用,这两个性质不同的艺术流派应运而生,崛起、发展,产生了具有近现代意义的中国戏剧和中国书画,并分别产生了各自的代表人物。不过海派书画是众多带有地域性画派中的一个,虽然它的影响较大,但与其他画派并无“义”、“利”之争。海派京剧则不然,京剧传播全国并没有形成更多地方性流派,只有上海以其独特的地域和艺术特征形成了“派”,并由京剧的“官”腔与海派的“商”性派生出种种矛盾,既有对峙又有融通。京剧在互相交流、切磋、竞争、吸纳中发展,颇合事物发展的辩证法。“京剧来沪”是继“徽班进京”之后的又一京剧发展史上的大事件,从此京剧开了新生面。“京剧”的起名,谭鑫培“伶界大王”的称号,梅兰芳“梅派”之称都起始于上海。上海发达的经济以及新闻、出版、印刷、唱片业,对京剧的推广、传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上海京剧,就难有今天这样发展成熟的作为国剧的京剧艺术。京派与海派,如同花开两枝,争奇斗艳,互相促进。是一种值得肯定、总结的文化艺术现象。海纳百川、兼收并蓄是海派京剧的优势。海派并不局限于上海演员。事实上,从谭鑫培等早期名伶,到梅兰芳等四大名旦,马连良等前后四大须生,金少山等名净都曾多次或长期在上海演出,他们对海派京剧的贡献功不可没。

内容概要

  京剧在上海,起初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来自京津地区的京剧演员到上海演出;二是先前来上海的徽班、昆班、梆子班艺人受北方戏班影响改演京剧。二者互相影响、吸纳,形成具有上海地方特色的京剧,称作“海派京剧”。

书籍目录

序言/1一.皮黄从北京唱到黄浦江畔/11.从徽班进京到京剧形成/42.京剧传入上海,“沪人初见,趋之若狂”/143.入乡随俗,南派京剧逐渐形成/184.上海首次出现京剧女演员和女班戏园/24二.京剧改良运动波澜激荡/251.京剧改良运动的背景与活动/272.中国第一家戏剧期刊《二十世纪大舞台》/345.新舞台耸立于十六铺/57A一座完全新式的剧场/38B.新舞台编演大量进步的、革命的新戏/39C.新舞台的影响/434.京剧改良运动与海派京剧崛起/44三.申城迎来京剧盛世/471.粉墨霓虹交相辉映/4g2.上海京剧舞台兴旺,名家茶坊/55A.北方和各地京剧名角纷纷来沪献艺/53B.海派京剧成熟,拥有众多名角/62C.票房及名票/823.连台本戏与机关布景/844.抗日烽火中“歌台深处筑心防”/885.抗战后的上海京剧舞台/95四.春风秋雨,上海京剧在曲折中发展/1011.京剧成为人民的事业/103(1)戏曲研究班和春节文艺演唱竞赛/103(2)政务院“五五”指示的颁发/108(3)国营剧团的建立/1102.继承和创新/115(1)传统剧目的去芜存菁/113(2)新编历史剧和历史故事剧/117(3)京剧现代戏的编演/123(4)人才的集聚和培养/1265.劫难中的上海京剧舞台/129(1)江青插手上海的现代戏编演工作/129(2)((海瑞上疏))被打成大毒草/134(3)周信芳等艺术家遭受迫害,大批京剧演员被遣散/135(4)一花独放,“样板戏”垄断舞台/135五.重铸上海京剧的辉煌/1371.上海京剧的复苏/1392.解放思想,打遣新的精品力作/1453.整理、抢救优秀表演艺术工程/1624.上海京剧走向青年,走向全国,走向世界/1655.人才与理论/1726.有关京剧的重大活动/175

章节摘录

插图:作、歌唱以演一故事”的戏曲形式,一般认为成熟于宋元,它的标志是元杂剧和宋元南戏。元杂剧是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一个高峰。明代中叶,从南戏发展成为传奇,情节更复杂,篇幅增长,音乐主要采用南曲体制,因地域不同,形成海盐、余姚、昆山、弋阳四大声腔。至明嘉靖、隆庆年间,以魏良辅为代表的一些曲家对昆山腔进行重大改革,昆腔逐步崛起;至明万历末年,昆山腔跃居为诸腔之首而称雄剧坛。清代康熙、乾隆年间,社会经济得到稳定发展,商业、手工业繁盛,推动了戏曲的兴旺。特别是乾隆中叶以后,许多新兴的地方戏曲纷纷涌现,如梆子、秦腔、乱弹、二黄等,这些统称为“乱弹”,也称“花部”,而昆腔则称为“雅部”。于是在剧坛上逐渐形成花部与雅部争胜的局面。1.从徽班进京到京剧形成清代的北京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戏曲演出和交流的中心,乾隆中叶,除昆曲以外,京腔、秦腔等地方戏曲在京华也很流行。京腔乃是弋阳腔在北京的名称,也叫高腔,在京华非常盛行,有“六大名班,九门轮转”的说法。乾隆时画家贺世魁曾绘有一幅《京腔十三绝图像》,挂在前门诚一斋南纸店门首,画中有程长庚、卢胜奎等名角。可见当时京腔盛行的状况。后来秦腔旦角艺人魏长生进京,他的《滚楼》、《背娃进府》等深得观众欢迎,于是秦腔轰动了京华。在清代中叶,南方的戏曲演出活动的中心是江南的扬州。扬州位于长江和运河的交汇之处,商业发达,当时又是盐商集中的所在。“商路即是戏路”,各地的戏曲艺人也就纷纷流向扬州。乾隆帝六次南巡,都以扬州为驻跸之所。


编辑推荐

《京剧在上海》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京剧在上海 PDF格式下载



印刷质量很好,到底是上海。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