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电影批评

聂伟 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

2010-6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作者:

聂伟  

页数:

304  

字数:

330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海上影视学术论丛”之《电影批评:影像符码与中国实践》,在当代电影批评观念分流的多元背景之下,围绕大师研究、类型电影和代群创作等现象展开文本解读与意识形态分析。该书与该系列的其余两本书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中国电影研究的几个重要侧面,也代表了编撰者对于华语电影未来研究路向的理解。

书籍目录

理论分野与中国符码 独立电影批评的历史缺位 电影理论和电影批评:文化转型与知识分子的角色问题 深度影评及张艺谋、陈凯歌电影 从“后殖民”批评到新左翼激进文化批判——质疑某种“精英视角”对“第五代”电影的“盘点” 朝花夕拾:再读“为什么好的国产片这样少”的讨论 从痞子无赖到上层资产阶级:当代中国电影中的新“中产阶级”显影 大众影评的崛起及其问题 华语电影三代女明星的文化表征及其转移轨迹大师研究与类型解读 新时期谢晋通俗剧电影中的空间性与主体性 谢晋:中国电影黄金时代的艺术高峰 历史的讽刺力——谢晋遭遇了蝴蝶效应之后 诗意何为——塔尔科夫斯基电影观 本土与全球的纠葛:贾樟柯电影中的焦虑与不确定性 重构时间:《新女性》与20世纪30年代上海殖民现代性的电影表现 走出“侠客梦”——从《独臂刀》、《新独臂刀》看邵氏武侠片的创作走向 从“盗亦有道”到“春秋无义战”——香港“黑道”电影中的身份、价值和社会认同的演变 流动的意识:《苏州河》的跨国界故事片叙述模式 《银幕艳史》——女明星作为中国早期电影文化的现代性体现 中国当代城市电影:历史的性格决定命运代际想象与文化策略 亲历见证:社会转型期的中国都市电影 代群命名与代群语码 电影的文献价值与艺术品位——谈新生代电影的成败 已知和未知的“第六代” “第五代”与“第六代”的文化策略 历史“乌托邦”现实“异托邦”——新时期中国电影文化生态考察 尴尬:“第六代”之争引发理论危机 寻找消隐的另一半:《苏州河》、《月蚀》和中国第六代导演 比头发还乱的一代——从管虎看中国“第六代”导演的个性 青年DV影像:无羁的青春表达与潜伏的传播危机后记

章节摘录

一、对张艺谋、陈凯歌电影的深度影评 张艺谋和陈凯歌的电影大概是迄今为止赢得了最多深度影评的影片。人们似乎无法相信,曾经为中国人在电影上赢得了如此之多世界声誉的导演,拍摄出来的影片居然一部比一部“差”。更让人生气的是,他们似乎根本就没有把人们的批评当回事,类似的影片一部接一部地被拍摄,被惹恼了的人们于是把批评写得不堪入目。我们在此并不关心那些一般影评和专业影评,我们所要关注的是另一些影评,这些影评思考“为什么”会这样,思考社会和文化对于影片和作者的影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深度影评”。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不可能将所有相关的深度影评做一个完整的梳理,在网上检索,有关张艺谋、陈凯歌影片的各种文章多达几千篇,这还不包括网上发表的署名文章,要对所有这些文章进行研究大概需要一个立项项目的支持。因此,笔者选取自认为具有代表性的几篇深度影评来进行讨论。 王一川在他的《从看中国电影与文化的悖逆》(以下简称《悖逆》)一文中说:“我认为《无极》是值得关注的。这种关注的缘由不在于它发起了新一轮挑战,那场挑战早已由张艺谋的《英雄》率先发动和完成了;而在于它以更加投入、更加激进而又更趋完整的方式加入到东方奇观的制作潮中,在其中更有力地推波助澜,直到把《英雄》以来三年间中国影坛面临的新的多重悖谬境遇不加掩饰地和更加显豁地剥露出来。”为了证明这样一种“悖逆”,文章提出了四个理由:第一,形式的夺人耳目和意义的空虚形成强烈对比。第二,在审美上为了全球化而背离民族化。第三,电影票房的非正常消费。第四,背弃文学的传统。这四条理由在2006年被提出之后,在2007年被再一次强调,原因可能是由于《夜宴》和《满城尽带黄金甲》这两部影片的上映,作者觉得有必要再一次重申自己的观点,然而这一次的强调主要集中在了上述的第一和第二个理由。第三个理由没有从正面展开,而只是借助“胡戈馒头”旁敲侧击,第四个理由被放弃。


编辑推荐

《电影批评:影像符码与中国阐释》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电影批评 PDF格式下载



这本书的文章因为都出自圈内人士,且是学院派,所以,学术性很强,我个人觉得略显晦涩,但是,内容还是很有益的,对于学这个专业的,还是很开拓思路的,也能深化对于电影的认识,看到电影背后的很多东西。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