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斯·韦伯的《经济与社会》
2010-10
上海三联书店
[美] 查尔斯·卡米克,菲利普·戈尔斯基,戴维·特鲁贝克 编
406
王迪
无
这是一套以翻译作品为主的法学丛书。关注法律出版的人们都知道,在过去的十多年间,法律翻译作品的出版差不多达到了百年来的一个高潮。无论是综合性的如“外国法律文库”(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当代法学名著译丛”(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世界法学译丛”(北京大学出版社)、“世界法学名著译丛”(上海人民出版社),还是专题化的如“宪政译丛”(北京三联书店)、“宪政经典”(北京大学出版社)、“公法名著译丛”(商务印书馆),以及以国别为依据者如“美国法律文库”(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当代德国法学名著”、“法国现代法学名著译丛”(均为法律出版社),甚至某个学者自成系统者如朱苏力教授主持的“波斯纳文丛”……林林总总,蔚为大观。这种法学的大规模“进口”对于开阔学界视野、深化法律教育和学术研究以及推进法治建设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不过,仔细观察,尽管数量不少,但是法律译著的选题品种却仍有其缺陷。最突出的一点是,大多是一些理论和学术色彩较重的作品。由于致力于经典、名著的引进,选材不免惟学理高深者是取,这样,那些贴近社会生活的、具有相当人文色彩的作品就不多见了。偶尔有几本也由于选目不当或翻译粗劣而不能形成气候甚至败了读者的胃口。这种情况不仅导致法学译著的读者面的狭窄,而且也会带来相当的误导,人们会以为这就是外国的法学和法律的全貌。甚至,对于那些试图打探门径、有所取益的行外学者来说,读到这样的书也往往望而生畏、如坠五里雾中。
马克斯·韦伯的《经济与社会》被很多人认为是社会学界最重要的著作,也是社会科学历史上最有分量的著作之一。本书对韦伯的这部鸿篇巨著作出了批判性的、与时俱进的介绍和评述。尽管针对《经济与社会》的不同部分,已有众多文献发表或出版;但本书是第一部既涵盖其全部章节和主题,又讨论了贯穿和联结全书之方法论视角的论著。 在本书中,各位杰出的学者阐发了《经济与社会》中的主要观点,并且从分析经济、政府、法律、宗教和社会行动的各个角度,评价了这些观点的当代适用性。这些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文章,无论对于那些熟识韦伯研究的读者,还是初次接触这方面问题的朋友,都是极富吸引力的。
查尔斯·卡米克(Charles Camic),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教授,任职于社会学系,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项目中心。1999到2003年,他曾担任《美国社会学评论》(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的主编之一。在1890-1940年期间美国社会学思想的发展史方面,卡米克著述甚丰。 菲利普·戈尔蜥基(Philip S.Gorski)耶鲁大学社会学教授。著有《纪律革命:加尔文主义与早期现代欧洲国家的兴起》(The Disciplinary Revolution:Calvinismand the Rise of the State in Early Modem Europe,2003)。 戴维·特鲁贝克(David M.Trubek)威斯康星大学世界事务与全球经济研究中心的法律教授和资深专家。曾担任法律与社会联合会理事、国际社会学联合会中法律社会学研究委员会理事。他的论著主要涉及以下主题:马克斯·韦伯的法律社会学研究、法律在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法律职业的社会角色、人权、欧洲一体化、新经济中劳动与福利的管理、公民诉讼、社会理论、批判法律研究、新的管理手段,以及“后管理型”(post-regulatory)法律的出现。 王迪,1982年生于辽宁大连,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I、EHESS,)博士研究生。北京大学法学、经济学双学士(2004年)。研究方向:城市社会学、经济社会学。
上海三联法学文库序致谢作者简介导论第一部分 文脉与文本背景 第一章 马克斯·韦伯:超越国界的资产阶级后裔——历史渊源及其对当代的影响 第二章 《经济与社会》和韦伯的伦理学反思 第三章 韦伯的“宏大社会学”——《经济与社会》的来源与构成第二部分 文本核心内容 第四章 对于韦伯理性行动理论的持久挑战 第五章 马克斯·韦伯的经济社会学——《经济与社会》的核心部分 第六章 马克斯·韦伯政治思想中的民主、支配及合法性 第七章 宗教共同体与通往祛魅之路——有关宗教章节的起因、来源及理论核心第三部分 批判视角 第八章 超越韦伯的行动理论 第九章 存在于韦伯阶级分析中的“剥削” 第十章 家长统治——近代早期欧洲的父权制和家产制 第十一章 新教伦理与官僚制革命——近代早期欧洲的禁欲主义新教和行政理性化 第十二章 韦伯与革命社会学 第十三章 逻辑形式法律理性的“祛魅”或,韦伯关于西方法律思想现代模式系统的社会学研究 第十四章 马克斯·韦伯和人权的起源——一项关于文化创新的研究主题与人名索引译后记敬畏与感恩
这是一个和平地带,其中的居民应该为了军事目的联合起来,对抗来自于相邻的类似组织的潜在威胁(或者对它们进行侵略)。因此,在和平区域内使用武力威胁来夺取权力的革命运动,攻击了那些组成国家和建构其合法性权威的联结力量。我认为,这就是韦伯在他对“非合法化”联盟及其权力概念的略为严厉的用法中,所要批判的对象。我们并不一定非要赞同权威的说法,认为革命者担负着难以实现的任务:并不是军队指挥者的绝对实力使得他们难以被推翻,而是政治共同体中的绝大多数成员都感到,他们与这种权威紧密联系在一起,结成了一个命运共同体。当代解释革命的国家解体理论与古典利益群体理论近几十年来,有很多研究对革命的理论作出了贡献,而这种革命理论是与我们对国家发展、社会运动以及冲突过程的了解结合在一起的。有三种主要的因素:(a)相对于将革命看作是自下而上爆发的早期范式,当前的理论认为革命的起因来自社会上层,是伴随着国家的解体而发生的。这一般都发生在同时存在地缘政治压力(战败,后勤过度扩张)和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国家失去了它们的强权工具、威信、偿还债务的能力,尤其是没有了它们自己的人员。(b)在如何应对危机的问题上,精英阶层出现分化突出的表现形式就是愿意接受重大改革以实现经济复苏的改革家们,与拒绝为改革付出代价的特权阶级之间的对抗。(c)社会运动利用了国家的危机和精英的分化,利用他们自己的不满情绪进行动员。
本书针对韦伯的巨著《经济与社会》提供了必要的介绍,对于那些对韦伯感兴趣的社会科学学者而言,本书应该成为必读文献。书中的各篇文学都是由在韦伯研究领域中举足轻重的专家们撰,代表了近几十年来有关韦伯的概念、理论的学术讨论中的最高成就。在众多纷繁复杂、彼此矛盾的解读中,这些文章无疑是我们的研究向导,指出了韦伯社会学对于理解21世纪社会变迁的重要意义。 ——占尔·伊亚尔(Gil Eyal),哥伦比亚大学 很多人都会将本书视作奖于马克斯,韦伯研究的最好的英文论文集。本书应用韦伯及其广泛的学术努力作为进入当代社会科学核心论题的人手点,在这方面,它已经实现了对既往研究的超越。 ——理查德·比尔纳齐(Richard Biemacki),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无
这部文集中的很多文章,实际上讨论了韦伯《经济与社会》一书在当今人文与社会科学的重要性。实际上,《经济与社会》不仅是当今学术研究的问题意识之源,而且还是方法论之源。本书的翻译也不错,保留了索引,很有专业性
很不错的研究书,翻译也还好。不难懂。了解韦伯的好途径,当然不排除有误解
好书,翻译的质量也不错,只是本人对马克思韦伯的思想了解甚少,以致读起来颇为费劲。
书很精美,内容不错~
在韦伯研究中,这本书的翻译还算不错。内容真心好,值得阅读。
有这本书可以更好地理解原著。
研究马克思韦伯的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