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身体之重

[美]朱迪斯·巴特勒 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

2011-8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作者:

[美]朱迪斯·巴特勒  

页数:

244  

译者:

李钧鹏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身体之重:论“性别”的话语界限》聚焦于身体和性别的物质性和述行性。巴特勒在《身体之重:论“性别”的话语界限》中引入“征引”、“复现”等重要概念,厘清了她首次在《性别麻烦》中提出并引起广泛争议的“性别述行”理论。通过解读柏拉图、伊瑞葛来、拉康、弗洛伊德、德里达等人的相关论述,以及威拉·凯瑟和詹妮。利文斯顿等人的文学文本和电影作品,本书详细考察了霸权话语如何形构了身体、性别和性属,揭示了在此过程中必然产生的排除、错综复杂的身份认同及其不确定性。巴特勒还在书中提出了诸多尚未解决的议题,这意味着身体政治将进入一个更具开放性的话语空间。
  巴特勒认为性别的规制力是一种生产力,它具有生产它所控制的身体的力量。性别是被强行物质化了的理想建构--它不是身体的简单事实或静态状况,而是一个过程,通过对律法的反复征引和复现,管制规范强行对身体和性别加以物质化。而这种物质化从来不曾真正完成,事实上,规制性律法的权力可以被反戈一击,生成质疑这种霸权的再表述。

作者简介

朱迪斯·巴特勒,1956年出生于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修辞与比较文学系教授。巴特勒是当代最著名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家之一,在女性主义批评、性别研究、当代政治哲学和伦理学等学术领域成就卓著,主要著作有《性别麻烦》、《身体之重》、《消解性别》、《欲望的主体》等。
  李钧鹏,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哲学)硕士、博士候选人、Paul F.Lazarsfeld
Fellow。曾任英文学术期刊《社会力》(social
Forces)副主编。获得过董辅礽经济科学奖、(美国)社会问题研究学会社会冲突分会年度最佳研究生论文奖等荣誉。现从事知识分子和抗争政治研究。

书籍目录


导言
第一部分
第一章 身体之重
第二章 女同性恋菲勒斯与形态想象
第三章 幻识性认同与性别领受
第四章 性属在燃烧:僭用与颠覆诸问题
第二部分
第五章 “前方危险,不可越界”:威拉·凯瑟的男性化姓名
第六章 冒充与酷儿化:内勒·拉森的精神分析学挑战
第七章 论辩实在域
第八章 酷儿批判
译后记

章节摘录

  那么,将“性别”视为一种强制就表示,一个主体被这种规范所言及并制造,而且这种规范--及其所象征的规制力--将身体物质化为这种训喻的后果。然而,尽管绝非虚假,这种“物质化”并不十分稳定。因为,“性别化”之律令要求一种对男性与女性身份认同的差异化制造及规制,而这种身份认同既不完全稳定,也不具穷尽性。而且,这种律令和训喻要求并生成了一个“构成性外在”--这一不可道、难存活与不可述之域生成了物质性的边界,却又由于上述原因无法保护这种边界。述行的规范力一其判决何为“存在”(being)的权力--不仅基于复现,而且基于排除。在身体这个例子中,意指离不开排除,排除是意指的卑贱的边界,或被严格排斥:它无法存活,不可表述,受到创伤。  话语述行没有能够最终地、完全地建立起它所指涉的身份认同,这给本欲建立起确切或连贯的身份认同的政治用语(political tenns)带来了麻烦。可复现性调了这些用语的非自我同一性;构成性外在意味着身份/认同永远需要它无法遵从的东西。在女性主义辩论中,一个日渐凸显的问题是如何在假定了“妇女”类别的政治的表面需要与一种常常通过政治来表述的需求之间调和,后者对这个类别表示质疑,对它的连贯性,它内部的不一致和构成性排除提出了质询。近年来,身份/认同的这些言辞在似乎以不同方式承诺了一种完全的认可。在精神分析学者看来,一个身份类别实现这种承诺的不可能性是一系列排除的后果,这些排除建造了身份类别本欲现象化并表征其身份/认同的主体。如果我们将对身份的主张理解为政治动员的召集地,这些召集地承诺了联合、团结与普遍性。从而,由此类推,我们可以将对身份的憎恶与怨恨理解为承诺未能兑现后的纠纷与不满。  斯拉沃热·齐泽克的近作强调身份的幻识许诺是政治话语内的一个召集地以及失望的必然性。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身体之重 PDF格式下载



阐释身体,理解身体,解放身体。


哲学味很浓,好书


终于有中文版了


翻译的还可以吧


chaojihao


挺好的,送货快,支持当当


开始收到那本有损伤,但很快换了货,很满意!


书收到后马上读了,作者的研究角度比较特别,有值得借鉴之处。


  本来觉得《男人之间》的翻译微有些拗口,但看完这本的翻译之后觉得那本的翻译已经是高水准的了,囧。
  
  这本《身体之重》的翻译实在不知所云。感觉译者对于文学和性别理论的历史渊溯非常不清晰。比如Gender Perfomativity、“out”、“closet”、sex vs.gender、misogyny、sociality等词在西方性别研究学界已有几十上百年的历史,在这几十年内华语学界对其也已有讨论,产生了约定俗成的中文说法。但译者似乎(一)不了解这些词语在西方产生的理论渊源,(二)不了解对国内的讨论和翻译,于是产生出了大量不知所云的译法,这大大地影响了国内读者对此书的理解。
  
  这导致翻开此书每一页,满眼都是名词后面小括号里指示的英文原文。如果译者能更好地吃透性别研究的历史与其他相关的理论,那么其实很多词组都可以用简明的中文准确地代替,根本不需要把他们全部视为某种impenetrable的哲学名词。说实在的,就此译本而言,如果不是因为后面有那些小括号里的英文原文,就只凭译者在使用的那些生硬的中文说法,我还真不知道指的是哪个概念。
  
  学术阅读本身是这样:一个学者写的一本书,是建立在他或她所看过的所有书的基础上。如果那些所有书中的一大部分你也已经看过了,那么你在读这一本书的时候,你就会觉得如履平地,每一个词组冒出来的时候,你都知道它的源头何在,于是自然能在脑海中把它assign到你知识体系的某一个子意群中去。如果没有看过一大批基础文献,根本很难读通尖端的研究成果。
  
  翻译Judith Butler需要横跨欧陆哲学、性别研究、社会学、文学艺术等几个领域,诚然是件难度超高的任务。希望以后有更多的人投身到这个领域来,有更好的译本能问世。


   稍稍回想一下,有多少超越了时空界限的思想家没有谈过性呢?光从在女性主义理论家们著述中闪过的就能列举出一大堆名单:柏拉图、黑格尔、马克思、弗洛伊德、拉康、福柯、布尔迪厄......还有健在的吉登斯,大胡子齐泽克,总之,这个名单可以很长,而且还会继续长下去。
   男人谈性,与女人不同。上面这个小小的名单里出现的男大牛们,背靠着思想大山,如烹小鲜般谈性论道,大家都明白,“性”只是他们著述当中很小的一个部分。而女牛人们,恐怕在众人眼中就没有此等做派。尤其是当一个女人津津乐道于谈性,大家只有奉上一顶小小的帽子:女性主义者。巴特勒倒没有像福柯一样哈哈笑着拒绝掉别人扣来的帽子,她只是解释说她是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研究解构主义。
   我无意贬低女性主义,但是贴标签任何标签都是危险的事情,也很容易遮蔽多元性的存在。毫无疑问,已经被称为性别研究女王的巴特勒担当得了女性主义者的责任,她在著作中马不停蹄地谈论性,这其中三本著作:《性别麻烦》、《身体之重》、《消解性别》无论从标题到内容,更是对性别这个话题庖丁解牛式的剖析之作。被酷儿们奉为圣经的《性别麻烦》提出性别述行论,扬弃了传统女性主义者在异性恋框架当中对男权制的批判,而直接解构作为知识范畴的“性别”。此书一出,巴特勒收获了许多帽子:酷儿先驱、嬉皮领袖、文风糟糕的写作者,不一而足。从后来的再版自序以及其后的诸多著作中巴特勒对述行理论的一再申明和阐释不难看出遭受的误解之深,不过平心而论,《性别麻烦》酣畅淋漓的解构姿态稍不注意,阅读时难免淹没其中严肃的思考,巴特勒的思想体系在这个时候也确实是不够成熟的,观点也还不甚明晰。
   巴特勒后来在著述中不厌其烦地应对外界批判来数次阐释《性别麻烦》当中的观点,三年后出山的《身体之重》已经显示出她自身理论的明晰性。在她这三本围绕性别的专著里面,《性别麻烦》刚刚抛出一个全新的理论,《消解性别》已经明显转向生命政治学。对于性别问题而言,《身体之重》在她专论性别的著作序列中正是一本火候刚刚好的书。全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探讨性别的话语规训,第二部分是对相关的酷儿文学和理论文本进行批判性解读。
   在第一部分中,她首先运用福柯知识考古学的方法,对生理性别和身体的建构作了地形学考察。李银河曾经说过,在传统的性和性别观念中,异性恋机制的最强有力的基础在于生理性别、社会性别和性欲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一个人的生理性别就决定了他的社会性别特征和异性恋的欲望。巴特勒在这里进行了逆向梳理,从物质性身体的建构来追溯生理性别如何建构,像福柯一样揭穿知识范畴制造的真理谎言:权力话语甚至可以塑造身体,并且悄然遮蔽塑造的过程,呈现给世人的是自然化的身体和生理性别。所造成的最残酷的结果,令那些被排除在社会“正常”秩序之外的性少数群体强迫性地让他们感受自己是反社会反自然的存在,因而,性的规训乃是必须。
   然而就在这样严密的话语体系之中也有缝隙存在,就好比在天然的菲勒斯中心主义、逻各斯中心主义中长大的精神分析从来都为性别研究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深谙拉康之道的巴特勒尤其偏爱精神分析,几乎每一部著作都乐此不疲。在这本书里,通过拉康镜像阶段和围绕菲勒斯的性别认同理论,巴特勒揭示出性别认同也不过是像镜子中的自我形象一样,只是想象性认同而已。不仅如此,同性恋的扮装和T/P之分,也不过是对异性恋的复制罢了,能否成为够格的颠覆还存在大大的疑问。
   不过热爱黑格尔的巴特勒从来不会放弃颠覆,颠覆对她来说,更大程度上意味着对多元性的不懈追求。在全书第二部分,通过对薇拉凯瑟等作家的作品解读和对齐泽克政治述行理论的批判性运用,巴特勒展示了利用能指再赋义功能进行身份重构的可能。
   巴特勒思考的整个过程,揭露了知识谎言,解构之后马上寻找重构的可能,这令人想到启蒙和现代性的要义,她背靠着的也是思想的崇山峻岭,和那些不容易被认定为女性主义者的男思想家们一样,性别是她思考世界的方式之一,而非全部。不要忘了巴特勒是哲学科班出身,女性主义者中她最喜欢伊瑞格瑞也是因为伊瑞格瑞对性别的思考最富于哲学维度。在著作中她一直强调批判的目的是为可行性的生活确立更加宽容的、保护、维系生活的条件,并且这一点也一直体现在她的著作当中。对于我来说,这是巴特勒思想迷人的地方之一:对可能性、多元性的执着追求。就像鲁迅的铁屋之喻,巴特勒的思想和很多她的前辈一样,鞭打着我们去看令人痛苦的真相,但这痛苦不是为了绝望,而是为了更好地去希望。


将Perfomativity改译成‘述行性’还算是有道理的,可以标明巴特勒对奥斯丁的引用,也与Performative做了区分。
最不能忍的就是把sex翻译成‘性别’,这是要多能装啊。。。完全脱离中文的约定俗成了,使读者阅读的时候都不得不每次提醒自己,这里的‘性别’是sex,不是gender.
而且按照巴特勒的要打破 女性主义sex和gender的二元对立的诉求,sex这里完全没有自然化的‘别’的意味,看不出sex和gender分别改译成‘性别’和‘性属’有什么必要性和合理性。


深入浅出,写的真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