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重构文艺机制与文艺范式

杜英 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

2011-8-1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作者:

杜英  

页数:

276  

字数:

220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聚焦于1949-1956年间上海(且不限于上海)文人的地域分流与城市文化重组,文人于流变中的生存状况、文化处境、文学活动以及心态,当其时文化活动的组织,诸文化机构的调整与构建;而杜英的文字敏感与审美训练,仍然在作家研究方面更有可能发挥。处于不同位置上的人的极其多样的选择,驱使其行动的诸多因素(由信仰信念到利益考量),是“转折”得以实现的条件。尤其那些落在诸种学科视野之外的角隅、人群。所涉及的人物中,在我看来,以最初发表过的关于张爱玲的刻绘,最深入细致,关于上海小报、小报文人的专项考察亦不乏精彩。
  杜英着力于细部的刻绘,由上海街头的时尚男女,到普通市民日常生存的物质依托,到细密的制度环节,由此打破了以往研究偏于系统化与权威视角的叙事方式,避开“左翼转折”的单向思路,而又从上海小报、民营出版机构、私营电台、大量档案材料、当事人口述史料及日记、书信等第一手资料入手,以丰富感性的细节,由不同的侧面还原历史场景:无论在材料的搜集、分析上,还是在论证中理论方法的运用上,力图突破“主流-边缘”、“精英-大众”、“政治-商业”、“宏大事件-日常生活”的界阈,强调了空间和“物质文化”在文学史研究中的重要性。被她作为考察对象的,既有文化事件,又有丰富的个案,粗线条勾勒与细部刻画相问。书写方式的富于变化,也是本书的所长。

书籍目录

序言(赵园)
导论
第一章 文化人的分流
 1.1 文化人的空间分流
  1.1.1 1949年前后文人的离散:内地与台湾、香港
  1.1.2 1950年代文人的聚合:乡村/城市,中国/朝鲜
 1.2 文化人的身份重构
  1.2.1 旧文人:优礼耆儒,勖以改造
  1.2.2 新文学作家:从“文人”到“文化尖兵”、“文艺工作者”
  1.2.3 高校知识分子:从“传道授业解惑者”到“教育工作者”、“人民教师”
第二章 文艺生产方式的变革
 2.1 写作实践的组织化
 2.2 工农兵写作:新生力量的培养
 2.3 写作空间的规范化
  2.3.1 文艺刊物的规定性
  2.3.2 文艺作品的时效性
第三章 文学的多重世界,文人的多面情态
 3.1 一种“新”文艺范式的建构
 3.2 进退之间:1950年代初的张爱玲
  3.2.1 “共产主义者”、“去解放区”、“讲卫生”
  3.2.2 修订主要人物的政治认同与阶级观念
  3.2.3 修订叙述形式
 3.3 小报文人的“转向”:自我建构与写作实践
  3.3.1 认知新社会新词语
  3.3.2 新话语的生产与疏离
  3.3.3 再探讨:自我建构与写作实践
 3.4 周而复:上海社会主义改造之体验与叙述
  3.4.1 空间、政治与阶级分布
  3.4.2 着装、品味与文化资本
第四章 文化空间的再生产
 4.1 空间体验:“上海的新面目”
 4.2 上海的空间想象:“香港”与“美国”
第五章 文化体制的再建立:以上海新闻出版业为中心的考察
 5.1 上海新闻出版业改造之概况考察(1949—1956)
  5.1.1 新闻出版业的秩序建构
  5.1.2 新闻出版物的规范
 5.2 上海私营小报的改造
  5.2.1 调查与研究:小报能否存在、如何存在
  5.2.2 新、旧小报间等差秩序的建构
  5.2.3 小报作者、报人的重组与分流
  5.2.4 新小报终结的多重原因探讨
 5.3 上海私营广播电台的改造
  5.3.1 管制与管理:管理机关的激励策略
  5.3.2 经营者的实践:上海各电台的宣传导向
  5.3.3 政策调整:改造/改组私营电台
附录 上海小报作者统计表(1949—1952)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编辑推荐

  《重构文艺机制与文艺范式(上海1949-1956)》以1949至1956年间的上海文艺为个案,来讨论社会政权更替与文艺机制和文艺重建之间的关系。本书通过考察当时文艺生产方式与评价机制的变革,以及与此相关的新闻出版业的接管与改造,探索一种新的文学范式与文学观念是如何建构起来的,并试图揭示其置身其间的意义框架。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重构文艺机制与文艺范式 PDF格式下载



好书,值得细读再细读。


比较一般的理论书,有些观点还不错,但是太生涩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