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布达佩斯的故事

[日]栗本慎一郎 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

2012-6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作者:

[日]栗本慎一郎  

页数:

242  

字数:

145000  

译者:

孙传钊  

Tag标签:

无  

前言

  后记  “执拗地追究根源”——是我最害怕的,也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它让我想起自己怎么会关心起以前并不怎么关心的布达佩斯的精神史领域的经过,不管自己喜欢、不喜欢,总之,不得不承认“执拗地追究根源”这句话已经在我的学术轨迹上留下了烙印。  回想起来,从大学二年级尝试写关于费尔巴哈的论文以来,自己先后关心过信用论、英国钢铁工业史、世界资本主义论等课题,最近几年追根究底地关心的是卡尔·波兰尼的经济人类学,乃至今天再从经济人类学出发,追究布达佩斯精神史。  思想与艺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还有由文学的丝线绣出来的纵横交错的织锦缎般的图像吸引了我,打动了我的心,最终将杂志上连载过的几篇随笔作为主体构成这样一册稚拙的小书出版。一个19岁的学生从遥远的过去走来,不管从属于哪个领域知识的框架,都被搭建在经济人类学这个战场上。他还想,若要“执拗地追究根源”,真要辗转好几个战场也在所不辞。  志在这样的探究,当然不能以完成拙著而告终。尽管请匈牙利研究学养深厚的德永康元先生百忙中拨冗读了拙著清样,先生提出了贵重的修正意见,我最后的改定还会留下不少错误和疏漏,还可以想象我的大胆的议论必然会招来某些读者的批评。即使我的这些议论大抵正确,也必定要在以后的继续研究中才能逐渐反映出来。  完成拙著,对于探究波兰尼经济人类学的源流深入研究的青年学人来说,无疑是一件应当做的工作,其实也是回到了学问的新起点。在某种意义上,又是对我的一个应该警惕的讽刺和警告。我小时候就有一种凡事要钻牛角尖、打破砂锅问到底的脾气,比如要问“为什么9之后是10?”这样的问题,让人讨厌。随着年龄增长,这习性经常被我用诙谐和玩笑作为一种“武器”遮掩起来,不知不觉中业已40岁了,站在40岁世代的起跑线上了,写完此书时轻轻的疲倦和满足油然而生。  也许相对于学阀的宗派主义,我冒险的尝试是一种暴力,是将自己置身于危险之中。假如今天比我更年轻的研究者,安心栖身于狭隘的领域和局促的规则里——处在一个安稳的场所对我的尝试发出批评,我才会真正感觉到自己之存在。我不能抛弃当年的童心,应该保持童心的天真在学术领域追究事物的根源,另一方面,现实生活中,学者之立身安命不能依赖“童心”。如果我只想安居某一领域稳当地做个受人尊敬的学者,就不能做这样冒险的尝试,——我知道这会给自己带来损害。可笑的是,心有余力不足的挑战倒也扩大了知名度,但是这不是我的本意。今天在这里有所约定的前提下,我要说,眼下我还是准备写书的。写书虽然出名,但是这也是一个舞台,所以等于在演戏,演戏总有落下帷幕的时候。当然,我必须虚心听取读者对这本书留下很多错误的批评,在以后的研究中修改,使之进一步完善。  只要活着,不仅在大学的讲坛上,我还要在授课之外用各种形式的写作尝试追究事物的根源,通过社会上众多读者的反应从根本上修正自己原先的想法。拙著中提到在特兰西尔伐尼亚见到的科斯·卡洛伊亲自手写的那本书对自己的影响,我感激它激励、催督自己去追求事物的根源,哪怕是单枪匹马。我也一定要以合适的其他方法,像卡斯·卡洛伊那样,不管结果作品是否问世去不求功利地写作。活在这个世上,就要有这种紧迫感。  现在最痛苦的感触是以前自己认为认知的途径是多元的,现在突然认为只剩一条途径了。10年前自己的观点与今天的认识反差极大,只要继续追究事物根源的话,很难想象10年之后自己会站在何种立场上。想到这一点,心底里就有点恐慌。  继《经济人来学》(东洋经济新报社)以后,如果还有读我写的东西的读者,非常感谢这段时间里您对我的友情。这种意义上的工作,在此告一段落。不管外界如何评价拙著,我打算休息一段时间,暂停面向社会的写作,知识的探求也是体力活儿,想寻回少年时代那种优雅地放松,无忧无虑躺下遥望蓝天日子。老化了的少年躯体,一点也不给与休息,就要不能使用了。  本书中有4章曾题为《布达佩斯的故事》在《现代思想》上(1981年2月号至1982年4月号)断断续续连载;最后一章更早刊登在《现代思想》1980年12月号上,在受到三浦雅士先生、植野郁子女士不寻常的关照。本书的第二章刊登在1981年3月号《思想》上,受到编辑部的合庭淳先生特别照顾,为了给拙文配以照片,还特意拨予珍贵的版面。关于新艺术的第六章是在本书初次刊出。拙著能在晶文社出版,还得感谢已故小野二郎先生。我到明治大学工作时间不很长,包括此书写作在内,得到小野先生很大的帮助和亲切的指导。今年4月正当我在初校此书中,小野先生突然去世。因为怠惰,拙著的写作比预定的时间滞后了半年。多亏晶文社编辑部的岛崎勉先生、木村洋子女士不断督促,我才努力化了很多时间把图片部分整理好。这里还要对百忙中拨冗通读本书的清样、最后把关的德永康元先生表示感谢,之前还未曾表示过歉意。总之,还要感谢所有对本书问世鼎力相助的友人们:启发我关注东欧新艺术运动的海野弘先生、借给我尤迪特编的匈牙利新艺术画册的岩波书店的大冢信一先生、还有最早在布达佩斯得到尤迪特编的这本书的山口昌男——应该叫做“流石”那样的人们。能够得到这么多的人的帮助,我感到非常幸福,至于本书出现什么谬误,当然由我负责。  这本书奉献给我的妻子栗本芙美子(旧姓户田)。凡事不肯半点马虎的她为了我婚前婚后追踪“布达”和“佩斯”也忙得非常憔悴、消瘦。  得不到国家研究机构的积极性的评价处于彷徨状态的我,最后在这里还要衷心感谢所有的、在各种意义上鼓励我的人们,特别是要对松尾雅彦及其卡尔比(Calbee)食品公司很多同事们——“拼命努力的前辈”朋友们说:诸位,万分感谢!  1982年6月3日  栗本慎一郎 

内容概要

  卡尔·波兰尼(Karl Polanyi)与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一位是公认的20世纪最彻底、最有辨识力的经济史学家、社会思想家,一位被评价为欧洲最卓越的科学家和哲学家。彼得?德鲁克在《旁观者》中对他们的记叙令读者震惊于其家族的天赋与影响力,却也令人遗憾地错误百出。
  1980年代初,栗本慎一郎亲身前往匈牙利考察,并与分布在全世界的几乎所有波兰尼家族成员取得联系,完成这本“执拗地追究根源”的学术随笔。可以从中一窥波兰尼兄弟学术思想的源头,也可了解到波兰尼家族及周围文化人的活动对匈牙利的文化、社会与政治产生了何等重大的影响——这些影响不仅引发了1918年匈牙利革命,也一直延续到1956年的匈牙利事件甚至冷战结束后的今天。

作者简介

  [日]栗本慎一郎(作者)
日本著名经济人类学家、法社会学研究者、评论家。1941年生于东京。1961年考入日本庆应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在日本明治大学任教。1991年为“明治大学招生腐败案”忧愤辞去教授职务。1993年当选众议员。1997年还担任经济计划厅的政务次官。1999年10月因患脑梗塞退出政界,回到大学执教,现为东京农业大学教授。著有《穿裤子的猴子:人类行为新析》、《经济人类学》等影响广泛的著作。
  孙传钊(译者)
1949年生于上海,198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1990年代游学于海外。现专注于翻译和撰写书评,译有《民主极权主义的起源》、《韦伯论大学》等学术著作,书评多刊于《二十一世纪》、《读书》、《中国图书评论》等。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多瑙河畔血色的蔷薇花
第二章 迎接革命与恐怖暴风雨的来临 ——波兰尼的一家
第三章 暴风雨中翱翔的孔雀 ——布达佩斯精神史的序幕
第四章 为谁划破夜空的流星
第五章 燃烧的布达佩斯
第六章 布达佩斯的艺术家们——盛行的革命大众文化
第七章 布达佩斯送来的礼物——迈克尔?波兰尼的“深层的知”理论
后记

后记

“执拗地追究根源”——是我最害怕的,也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它让我想起自己怎么会关心起以前并不怎么关心的布达佩斯的精神史领域的经过,不管自己喜欢、不喜欢,总之,不得不承认“执拗地追究根源”这句话已经在我的学术轨迹上留下了烙印。 回想起来,从大学二年级尝试写关于费尔巴哈的论文以来,自己先后关心过信用论、英国钢铁工业史、世界资本主义论等课题,最近几年追根究底地关心的是卡尔•波兰尼的经济人类学,乃至今天再从经济人类学出发,追究布达佩斯精神史。 思想与艺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还有由文学的丝线绣出来的纵横交错的织锦缎般的图像吸引了我,打动了我的心,最终将杂志上连载过的几篇随笔作为主体构成这样一册稚拙的小书出版。一个19岁的学生从遥远的过去走来,不管从属于哪个领域知识的框架,都被搭建在经济人类学这个战场上。他还想,若要“执拗地追究根源”,真要辗转好几个战场也在所不辞。 志在这样的探究,当然不能以完成拙著而告终。尽管请匈牙利研究学养深厚的德永康元先生百忙中拨冗读了拙著清样,先生提出了贵重的修正意见,我最后的改定还会留下不少错误和疏漏,还可以想象我的大胆的议论必然会招来某些读者的批评。即使我的这些议论大抵正确,也必定要在以后的继续研究中才能逐渐反映出来。完成拙著,对于探究波兰尼经济人类学的源流深入研究的青年学人来说,无疑是一件应当做的工作,其实也是回到了学问的新起点。在某种意义上,又是对我的一个应该警惕的讽刺和警告。我小时候就有一种凡事要钻牛角尖、打破砂锅问到底的脾气,比如要问“为什么9之后是10?”这样的问题,让人讨厌。随着年龄增长,这习性经常被我用诙谐和玩笑作为一种“武器”遮掩起来,不知不觉中业已40岁了,站在40岁世代的起跑线上了,写完此书时轻轻的疲倦和满足油然而生。 也许相对于学阀的宗派主义,我冒险的尝试是一种暴力,是将自己置身于危险之中。假如今天比我更年轻的研究者,安心栖身于狭隘的领域和局促的规则里——处在一个安稳的场所对我的尝试发出批评,我才会真正感觉到自己之存在。我不能抛弃当年的童心,应该保持童心的天真在学术领域追究事物的根源,另一方面,现实生活中,学者之立身安命不能依赖“童心”。如果我只想安居某一领域稳当地做个受人尊敬的学者,就不能做这样冒险的尝试,——我知道这会给自己带来损害。可笑的是,心有余力不足的挑战倒也扩大了知名度,但是这不是我的本意。今天在这里有所约定的前提下,我要说,眼下我还是准备写书的。写书虽然出名,但是这也是一个舞台,所以等于在演戏,演戏总有落下帷幕的时候。当然,我必须虚心听取读者对这本书留下很多错误的批评,在以后的研究中修改,使之进一步完善。 只要活着,不仅在大学的讲坛上,我还要在授课之外用各种形式的写作尝试追究事物的根源,通过社会上众多读者的反应从根本上修正自己原先的想法。拙著中提到在特兰西尔伐尼亚见到的科斯•卡洛伊亲自手写的那本书对自己的影响,我感激它激励、催督自己去追求事物的根源,哪怕是单枪匹马。我也一定要以合适的其他方法,像卡斯•卡洛伊那样,不管结果作品是否问世去不求功利地写作。活在这个世上,就要有这种紧迫感。现在最痛苦的感触是以前自己认为认知的途径是多元的,现在突然认为只剩一条途径了。10年前自己的观点与今天的认识反差极大,只要继续追究事物根源的话,很难想象10年之后自己会站在何种立场上。想到这一点,心底里就有点恐慌。 继《经济人来学》(东洋经济新报社)以后,如果还有读我写的东西的读者,非常感谢这段时间里您对我的友情。这种意义上的工作,在此告一段落。不管外界如何评价拙著,我打算休息一段时间,暂停面向社会的写作,知识的探求也是体力活儿,想寻回少年时代那种优雅地放松,无忧无虑躺下遥望蓝天日子。老化了的少年躯体,一点也不给与休息,就要不能使用了。 本书中有4章曾题为《布达佩斯的故事》在《现代思想》上(1981年2月号至1982年4月号)断断续续连载;最后一章更早刊登在《现代思想》1980年12月号上,在受到三浦雅士先生、植野郁子女士不寻常的关照。本书的第二章刊登在1981年3月号《思想》上,受到编辑部的合庭淳先生特别照顾,为了给拙文配以照片,还特意拨予珍贵的版面。关于新艺术的第六章是在本书初次刊出。拙著能在晶文社出版,还得感谢已故小野二郎先生。我到明治大学工作时间不很长,包括此书写作在内,得到小野先生很大的帮助和亲切的指导。今年4月正当我在初校此书中,小野先生突然去世。因为怠惰,拙著的写作比预定的时间滞后了半年。多亏晶文社编辑部的岛崎勉先生、木村洋子女士不断督促,我才努力化了很多时间把图片部分整理好。这里还要对百忙中拨冗通读本书的清样、最后把关的德永康元先生表示感谢,之前还未曾表示过歉意。总之,还要感谢所有对本书问世鼎力相助的友人们:启发我关注东欧新艺术运动的海野弘先生、借给我尤迪特编的匈牙利新艺术画册的岩波书店的大冢信一先生、还有最早在布达佩斯得到尤迪特编的这本书的山口昌男——应该叫做“流石”那样的人们。能够得到这么多的人的帮助,我感到非常幸福,至于本书出现什么谬误,当然由我负责。 这本书奉献给我的妻子栗本芙美子(旧姓户田)。凡事不肯半点马虎的她为了我婚前婚后追踪“布达”和“佩斯”也忙得非常憔悴、消瘦。 得不到国家研究机构的积极性的评价处于彷徨状态的我,最后在这里还要衷心感谢所有的、在各种意义上鼓励我的人们,特别是要对松尾雅彦及其卡尔比(Calbee)食品公司很多同事们——“拼命努力的前辈”朋友们说:诸位,万分感谢!1982年6月3日栗本慎一郎

媒体关注与评论

波兰尼一家是20世纪初让布达佩斯沸腾起来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家族,也是了解这段布达佩斯精神史最大的线索和钥匙。也许是一种过分偶然的巧合,这些天才的大师都属于同一世代、处在同一城市,而且不仅学术,就连艺术的精神取向在深处也是相通的。——栗本慎一郎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布达佩斯的故事 PDF格式下载



以前只知道有“布拉格之春”,今天又知道原来还有比她更早的“匈牙利事件”。


欧洲思想对当代中国的巨大影响,是改变国人思考方式的利器。


作者以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一些道理 一如既往的喜欢 多看大家的书 多增长知识


试着读了,但坚持不下去,内容太专业


翻阅了一下,不错,内容充实,大气,值得阅读推荐


别人介绍的,还没看,感觉上还不错


早就想买了,还是当当比较划算,包装也很好,书是新书


此书记述了波兰尼家族的思想史,而波兰尼兄弟,一位是奠定自由主义认识论基础的哲学家兼科学家,另一位则是奠定英国式新左派基础的经济史学家。此书的外文原本是1980年代的作品,因此有些描绘恍如隔世。


异域的思想,往往更定于哲理,我们需要这样的思想的补充,如“维生素”。每每如饥似渴,每每醍醐灌顶。我的心就是宇宙,我会成功的。


书比较薄,适合时间不太充裕的时候看


经典的历史重温


包装精美,内容丰富,配送及时。


相对于《经济人类学》和《穿着裤子的猴子》这两本书,这本书并没有显示出什么深刻的思想内涵。


图书本身一般般,但价格便宜。


翻译得很糟糕,随手翻一页,几行当中:冯·诺依曼,摩根斯坦,《博弈论与经济行为》等熟悉的人名、书名都误译。原文不知道,反正中文读起来极不通顺,病句太多,甚至有半句话就扔那儿了。


  在漫漫旅途中有一搭无一搭的翻完,脑海深处没有像往常那样出现主人公的影子,而是慢慢勾勒卡尔波兰尼的妻子和外甥女儿的形象,因为作者反复借用德鲁克教授的回忆,说伊罗娜和爱娃是“一生中碰到的最美女人”,作者还使用了一个文学色彩浓郁的小标题——多瑙河畔的血色蔷薇花。
  日本人生性淫荡,是全球共识,即使这个身为学者的栗本慎一郎也不例外,他写的是一本匈牙利或者东欧的思想史,字里行间依然露出一双色眼。正因为他在书中注意力分散,写出的作品也就枝杈横斜,卡尔波兰尼没有交待透彻,构建一个宏大的社会背景后,又弃之不顾,转而把重点放在布达佩斯的艺术设计上。所以,这书越往后读,越要失望。与作者的邪劲有得一拼的是译者,翻译根本谈不上水平,车轱辘话,篡改主语,前后不搭,50多岁的老人家,竟把一本书译成这样。


  
  西闪/文
  《布达佩斯的故事》不是一部好作品,但是很重要——因为故事里的两个主角很重要。卡尔•波兰尼(Karl Polanyi)和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他们兄弟俩是人类思想史上不应被忽视的人物。然而事实是他们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以及应有的荣耀。
  卡尔•波兰尼是社会思想家、经济史家、经济人类学家。他写于上世纪40年代的巨著《大转型》描述了西方世界从前工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大进程,以及伴随这一进程发生的社会形态、意识形态以及政治形态上的大转变。卡尔揭示的主要事实是,市场经济镶嵌于社会经济之中,社会经济又镶嵌于更大的社会之中。用诺贝尔奖得主、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的话讲,卡尔•波兰尼的巨大贡献在于,他用历史戳穿了神话,“从来没有存在过真正自由、自发调节的市场体系”,自始至终,政府都在其中扮演者积极的角色。他的评价可能窄化了卡尔的思想,但不无道理。
  对于很多人而言,卡尔的洞见来得太早,因而根本无从认识。《大转型》成书于二战尚未结束之际,其影响长期局限于人类学、历史学和社会学领域,没有引起其它领域的关注。虽然早在上世纪20年代,卡尔就直接挑战过经济学家米塞斯(L.Mises)的观点,但后者及学生哈耶克(F.Hayek)一起奠定的新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意识形态还是对其形成了有效的遮蔽。直到这种原教旨色彩极浓的市场自由主义在世纪之交遭遇巨大的失败,卡尔的思想才从这种遮蔽中凸显出来,重返人们的视野。于是接下来,人们在经济学家丹尼•罗德里克(Dani Rodrik)的不少著作里看到了卡尔的观念痕迹,在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的《镶嵌》中读到卡尔的理论框架,更可以在政治哲学家约翰•格雷(John Gray)的《伪黎明》中感受卡尔的智识活力。如今,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都已经将卡尔视为20世纪最有辨识力、最具批判性的思想家之一。但是,他的理论体系仍旧缺少系统的阐释。这一点妨碍了卡尔的思想在更广领域的传播。
  与哥哥卡尔比起来,迈克尔•波兰尼的命运似乎好一些。在兄长的呵护下,迈克尔首先成为了一名杰出的科学家,在物理化学领域有极高的造诣。其子约翰(John Charles Polanyi)就继承了他在这方面的才华,获得过诺贝尔化学奖。不过,迈克尔后来成了一位深刻的科学哲学家,对人类的认识论有深刻的见解。他的这些思考在《个人知识》中有过系统地阐发。其中,他对“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划分尤为重要,以后的科学哲学家柯瓦雷(Alexandre Koyre)、库恩(Thomas Kuhn)等从中获益匪浅,以至于有人把他的认识论誉为人类知识史上的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
  迈克尔的思想对经济学家哈耶克的影响更是决定性的。我曾经评价说:“哈耶克的正确之处均非原创,而他的原创之处多有谬误。”主要针对的就是这一点。哈耶克经常使用的概念,例如默会知识、自发秩序等等,无不源自迈克尔的创见。可是我相信,尽管迈克尔与哈耶克、卡尔•波普尔并称为“朝圣山三圣”,然而朝圣山学社(Mont Pelerin Society)的大多数成员恐怕连迈克尔是谁都不知道。
  《布达佩斯的故事》有助于读者初步了解这一对伟大的兄弟。他们生活的时空环境、文明背景以及社会网络,都在这本书中有所描绘。这为我们理解波兰尼兄弟的精神世界很有好处。然而,作者栗本慎一郎的立意过低了。这位经济人类学家写作此书的最初目的仅是为了纠正管理学家德鲁克(Peter Drucker)对朋友波兰尼一家友善而充满谬误的回忆。这使得他在书中往往纠缠于枝节,而忽略了更重要的东西。他用大量的笔墨去渲染布达佩斯的音乐、绘画和思潮,却对波兰尼兄弟明显不同的理论路径、内在的联系以及相互的影响未做深究,而实际上,波兰尼兄弟充满张力的思想应该成为自由主义左翼与右翼的共同财富。
  栗本慎一郎絮叨的笔调、自恋的抒发,以及卖弄的日式幽默(鬼才知道幽默在哪里)也损害了该书的质量。但是就像我在开头说的那样,到目前为止,《布达佩斯的故事》仍然非常重要。除非,有人写出了关于波兰尼兄弟的更好作品。
  


  本书视角独特,关注了卡尔•波兰尼、迈克尔•波兰尼两位学术大师的成长。
  
  卡尔•波兰尼是著名的经济学家,迈克尔•波兰尼是物理学家,后转入哲学。他们来自布达佩斯同一个著名的家庭,按以往说法,这家的其他几位子女也成就卓著,豪门出英才,也不算很意外。但本书作者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并非事实,成就波兰尼兄弟的并不是家庭教育,而是当时动荡的布达佩斯社会。
  
  布达与佩斯原本是两座城市,分立在多瑙河两岸,当桥梁将这个城市连为一体时,这里不多的居民仍沉浸在丰厚的传统中。然而,现代化改变了一切,人们突然发现,自己被时代所抛下。
  
  惶惑、迷茫、恐惧与伤感,化成了一种愤怒,即被现代化忽略的怨艾之情,人们像孩子一样开始反抗,他们歌颂传统、历史、集体与美德,其实,那些可能从来都没真的存在过,但愤怒的布达佩斯终于走入了另一个阵营。
  
  波兰尼兄弟亲眼看到自由的传统是如何被一点点毁灭的,他们如此敏感和忧虑,将布达佩斯的陷落看成是全人类的命运,他们大声疾呼,想让天下人都知道,哪怕是最微小的自由,也要捍卫,否则地狱终将到来。
  
  本书寄托甚深,但写作有些琐碎,学养不够的读者往往如入云雾中,翻译上也有瑕疵。
  


哈哈……孙不是砖家吗~~


随手翻了几页,没看到车轱辘话呀


迈克尔•波兰尼是化学家,研究物理化学,差一个词相去甚远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