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脑的进化

约翰·C·埃克尔斯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12  

出版社: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作者:

约翰·C·埃克尔斯  

页数:

330  

字数:

335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作者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书中讲述人类的由来,不仅作为古猿进化的产物,也是具备反思意识的人性之人。从进化论的遗传基础,对古猿进化到人类起源的主要特征做了形象生动的描述。展示了古猿的意识随大脑而优化,进化过程中产生的新新皮质成为解开自我意识之谜的关键。 约翰·埃克尔斯爵士利用考古学、比较神经解剖学、脑生理学、语言学、古文学和哲学等多学科进行研究的成果,讲述了人类由来的故事。他推测,随手的能人更是以其大为增长了的脑容量成为人类语言的始作俑者。埃克尔斯向我们展示了我们古猿先祖的意识是怎样随其脑的增长而逐渐优化的。尼安德特人已表现出了原始的灵性,他们的葬礼和同情心点燃了自我意识的曙光。人类不仅是古猿进化的产物,更是具备反思意识的人性之人。作者指出,人猿进化中新近产生的新皮质脑区——新新皮质——超凡脱俗的特征成为解开自我意识之谜的关键,而每一个自我的独特性导致了灵魂及其创生的宗教观念。

作者简介

约翰·卡鲁·埃克尔斯(J.C.Eccles,1903~)由于揭示了神经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的秘密,埃克尔斯与两位英国同行共同分享了1963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至1966年,埃克尔斯已在堪培拉辛勤工作了13年,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生理系培养了来自20个国家的74名研究人员,发表了4

书籍目录

卡尔·波普尔序前言致谢缩略语表1 生物进化2 人类进化概观3 原始人脑的进化:灵活敏捷的二足动物4 人猿进化和言语沟通5 大脑边缘系统:生殖系统和情绪系统的进化6 艺术创造性:视觉-运动神经系统的进化7 学习记忆的进化8 心脑问题和进化9 自我的创生及其大脑10 人性之人后语 反思和遐想参考文献中使用的缩略语参考文献索引附录 约翰·C·埃克尔斯:一位发现了突触抑制效应的神经科学家

媒体关注与评论

  作者尽可对本书的最终效果满意放心;作有在本书中清楚地阐述了他不同于多数生理学家同行的信念……本书图解丰富、可读性强……所论及的都是科学上和哲学上的严肃疑难问题。我们应该衷心感谢作者毕生坚持主张大家不应该忽视这些问题,也衷心感谢作者在这本激发思维的书里引见了这些问题。《自然》对一个相当重要的学术辩论作出了颇有价值的贡献。约翰·珀尔金霍博士(Dr John Polkinghorne)剑桥大学王后学院一本很值得一读的好书,对进化论研究学者和其他生物学学者来说,在多个层面上具有高度的指导启发意义,对本书探讨的复杂问题感到生疏的读者来说更是如此。《生物学季评》作者对神经生理机制的讨论令人惊叹地条理清晰,对涉及人脑感觉和运动神经系统的种种错综复杂之处提出了新颖而有见地的假说。作者把相关的脑研究结果、比较行为学观测和脑结构定量变化的证据流畅地结合在一起,来探讨在灵长类和原始人进化过程中这些神经系统可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美国科学家》作者超越了谈论进化问题时的一般陈规俗调来探索人类意识的核心问题:人脑和心智的演化发展。《中西部书评》作者对哺乳动物脑的进化演变作了引人入胜的解释,其间充满了众多突破、争议、沉思和推测,以及作者自己的强烈信念:进化是某种超验目的的“手段”。  《心理学和宗教》


编辑推荐

  约翰·埃克尔斯爵士,一位卓著的科学家和诺贝尔奖获得者,尽其整个科学生涯专注于哺乳动物脑的研究。在这本书里,他融会了包括考古学、比较神经解剖学、脑生理学、语言学、古文学和哲学在内的多学科研究成果,来讲述我们人类由来的故事。这不仅是我们作为古猿进化产物的故事,而且也是具备反思意识的人性之人的故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脑的进化 PDF格式下载



我读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启发主要有以下几点让我受益非浅,也许会改变我的前途和命运。首先这本书读人脑的进化的形象生动的描述,让我感受到人类的祖先的进化过程是多么的艰辛和漫长。第二点通过对大脑的怎样运用和工作的讲述,让我如何提高记忆,如何合理的使用大脑指明了方向。第三点就是具体说人脑从远古的暴力忧郁的情绪,到现在愉快乐观的情绪。让我明白人类未来的朝阳事业属于那些滑稽,娱乐,搞笑,幽默的事业。为我的未来事业发展的成功点亮了一盏明灯。最后感谢当当网,感谢这本书的作者让我读到这本好书。


  1、 早在18亿年前,DNA已经和其他细胞成分隔离开来,只存在于细胞核,有助于保护繁殖在内的关键复杂活动。
   脊髓作为低级神经中枢,历经哺乳动物进化,基本程式保持不变;
  大脑进化容量增大基本是量上的变化,大脑皮层的组织学结构基本未变;
  
  2、 灵长类到人类的进化过程中,
   1) 神经系统没有发生较大改变。
   2) 了灵长类动物没有的语言脑区;
   3)区左右半脑不对称,他们不仅在进化上发育最晚,且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也最晚进入工作状态;
  
  3、语言系统
   语言产生的必要条件之一可能是用符号来表达个体自我的能力。猩猩的语言学习目的只是1)表达内在情绪;2)通报交流信息;而人类则更增加了3)描述陈述事实;4)辩论性功能;
   语言系统在发育过程中逐步完成单侧化(左脑),在4-5岁完成,右脑只保留一定的语言理解能力。
  
  4、边缘系统
   边缘系统分为两部分:中隔核、前脑内侧束、下丘脑产生性快感含义的愉悦情感;杏仁核正中区产生厌恶情感;
   杏仁核可分为表层正中部和外侧基地部;正中是厌恶感觉,外侧基地部是愉悦情感;
   杏仁核是情绪中心,它向下投射到下丘脑,而下丘脑对杏仁核传导的情绪表达和性反应进行反应,控制心血管和内脏,同时控制腺体分泌。
   尽管没有如大脑皮质那样急剧增长(理性思维),边缘系统也有可观增长(类人猿海马回2.99,人类4.87;而负责认知的皮质为6.5);中隔核为5.45,杏仁核正中保持较低水平,而基地外侧有较大增长;说明从猿到人进化中加强了愉快感,而与好斗和愤怒有关的则发育不全;
  
  5、视觉
   猴子的视觉皮层占大脑比例(16%)比人(4%)要大的多;古猿的视觉和运动神经已经完全进化到现代人水平,可为什么我们没有更早的具备石器技术呢?这是由于前额叶高强度参与概念性任务和专心注意力,在古猿的额叶还缺乏;
  
  6、学习记忆
   学习并不是记住某些强烈的刺激,更重要的是记住相关经历;
   长期记忆需要1-3年的巩固期才不会受到遗忘过程影响;
  


  这本书简要的介绍了一下进行的基本概念,然后第2章介绍了从南方古猿开始一直到尼安德特人,现代人的进化。
  从第3章开始到第7章,开始从原始人的直立行走、语言、生殖、情绪、视觉、学习记忆的这些进化中对应的大脑进化发展过程进行了说明。
  第8章和第9章说明了作为人的动物,进化过程中,心脑问题的交互作用,提出了基于量子力学假设的微位假设,说明了人脑的功能不对称和新新皮层的关系。
  
  这本书以大脑的进化为主线,以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的概念为划分,指出对于动物来说,人和高级动物的世界II的明显区别,界定出了关于作为人的自我意识和作为动物的自我意识的区别,并提出类似量子作用场的心脑交互作用假设(尽管只是一笔带过,没有提到数学模型),以此解释世界I和世界II的关系。
  
  如果这本书就在这里为止的话,确实是一本很好的书。
  不过在第10章里面,面对着关于世界III的问题,在无法回避,但又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作者把这个问题交给了上帝,交给了赋予我们生命内在的上帝(Immanent God),上帝在哪里呢?不知道


  整李书架08神经元间的化学通途
  其实对于神经经济学来说,未必要深入了解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机制,因为神经经济学着重处理的是神经元研究路径中的第二个方向,即在系统、行为和认知水平上对脑功能和神经系统功能的整合研究。但对于我个人而言,读到之后,了解一下也未尝不可,而且对于整理自己的思路有好处。
  
  
  
  在整李书架07游荡在神经元之间中我提到了神经元研究中第一路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即神经元电学特征的这一路径。概括起来就是神经元之间通过正负带电离子在膜内外的出入,传递信息。实际上,除此之外,还有一条路径也很重要,那就是化学路径。也就是说,这一路径主要研究神经元之间的化学物质传递。
  
  
  
  化学传递的发现工作,主要由勒维(Otto Loewi)和戴尔做出。勒维是个很有意思的人,他说自己曾经在1920年的复活节前夕做了一个关于“青蛙之心”的梦,梦醒后,他就到实验室进行实验。勒维的青蛙之心实验是首先分出两个蛙心,一个带神经,一个不带神经,把它们都泡在林格液(一种营养液)中。然后刺激带神经的蛙心得迷走神经,发现心跳减速。然后把格林液吸出转到第二个不带神经的蛙心上,结果第二个蛙心心跳也逐渐减速。而刺激第一个蛙心的交感神经,心跳加速,吸出格林液后转到第二个,第二个蛙心心跳也加速。这一简单但有雄辩的实验证明,神经传递过程中有化学物质。后来的研究发现,迷走神经物质是乙酰胆碱,而交感神经物质是(去甲)肾上腺素。16年后,勒维借此一梦荣获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当然一开始勒维发现的只是肾上腺素,而不是去甲肾上腺素。戴尔则在迷走神经物质乙酰胆碱的发现中出力不少。真正发现去甲肾上腺素的是冯·奥伊勒河阿克塞罗德(Julius Axelrod)。之后又发现了许多重要的化学物质,例如多巴胺和G蛋白等。而至于每一种化学物质如何起作用,那恐怕真的离我关心的主题太远了。总之,沿着化学传递这一路径,也有许多杰出的贡献。
  
  
  
  但我主要还是想谈一谈埃克尔斯,这位澳大利亚的学者的贡献。埃克尔斯是谢灵顿的助手。在埃克尔斯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条通向电学特征说,一条通向化学传递说,而且化学说与电学说之间交锋很激烈。埃克尔斯一开始反对化学说,但其后膜片箝等新技术的发展,使他在实验中发现,中枢神经系统是化学和电学两类突触传递机制并存的。少量突触是电传递的,绝大多数突触则是化学传递的。埃克尔斯转换了自己的观点,承认化学说的合理性,其提出的观点是“并存说”。事实上,在《脑的进化》一书中,埃克尔斯进一步强调:神经系统不能被简单理解为突触传递系统,而是一个整合系统,即使是最简单的谢灵顿反射,也需要神经通路的有机组织。这一思想对原子化分解并进行研究的神经科学是一副解毒剂了。
  
  
  
  埃克尔斯著:《脑的进化:自我意识的创生》,潘泓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1版1印,33元。
  
  李葆明著:《神经与脑科学》,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年3月,1版1印,8元。
  
  
  --------------------------------------------------------------------------------
  
  李华芳是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思想库报告》主编,【读品】出品人。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275b4201000d19.html
  


  整李书架09脑与行为
  
  李华芳
  
  
  
  在整李书架06及07中还没有说明的一个问题是,神经元之间的电学与化学传递途径,仅仅是我们了解神经元之间如何运作“信息传递”过程的,距离行为还有相当遥远的距离。那么电学与化学特征到底会促成怎样的行为,或者说“脑与行为”的关系究竟如何呢?
  
  
  
  这里实际上有一个逻辑跃进,从神经元之间的关系到行为的逻辑缺环是“脑”的表现。按照埃克尔斯的说法:神经元之间的耦联运动到脑部决策并不仅仅是神经元在起作用,还有其他一系列的有机组织协同作用。这就好比说神经元是市场上的行动者(我将在杨小凯经济学的意义上使用行动者一词,或者按照维基经济学的解释,是Presumer集消费者与生产者与一身)。但如果只是行动者或者神经元+商品或者信息+技术设施场地或者脑与组织,并不能形成市场,还必须有一套“制度”。那么对神经系统而言,这套制度又是什么呢?
  
  
  
  实际上,这一制度也是我们理解从脑神经决策到行为的关键所在。只不过这一制度目前尚不明朗。按照之前谢灵顿的想法,不妨假设外界刺激形成一个所谓的“目标”,所有神经元都有两种选择,兴奋或抑制(通过电和化学物质形成),这两种简单的选择在大量神经元耦联的情况下,可以表现为[0,1]之间的任一状态的对目标的决策。
  
  
  
  简单来说就是当目标A存在时,单个神经元就表现为兴奋1或抑制0,但整体脑神经决策状态却并非1或0两分,而是在[0,1]之间连续分布。当决策状态为0时,不作出行为;当决策状态为1时,做出行为。而其他状态则表示部分实施行为,但不是目标行为。
  
  
  
  请注意这里的“目标”被我认为是一个外生给定的“量”。实际上我们要处理的问题更加复杂,因为目标本身也是内生于脑神经运动中的,是脑神经运动涌现的一个均衡。对于目标和决策,简单的处理方式是允许其在时间上有先后。但这部分研究暂时没有大的进展,不过或许我们可以直接来看看脑与行为的关系。
  
  
  
  我们知道脑的不同部分主管不同行为,对于经济学而言,最重要的是“理性”与“非理性”决策对应的不同脑区部分的研究。这里所谓的理性与非理性是相对于建构理性而言的。根据现有的核磁共振脑成像技术,已经可以大致区分理性与非理性决策的区别。例如当前普遍应用的“最后通牒”博弈已经证实“计算理性决策”与“即时出于对公平考虑的决策”对应的行为者脑区反应是不同的。
  
  
  
  这一思想早期最有名的代表是斯佩里(Roger W. Sperry)的“裂脑人”实验。斯佩里是美国实验心理学家,1981年与哈贝尔和维泽尔分享了该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斯佩里的“裂脑人”实验证实了脑的左右半球有不同的功能:左脑半球与抽象思维、逻辑分析、数学运算有关;而右脑半球在形象思维、空间知觉、声乐感知和复杂关系理解上有优势。
  
  
  
  脑区不同部分对应不同功能,这相对而言是一个较为基础的认识。对于fMRI扫描下的关于最后通牒博弈的决策而言,纵向比较决策者自身有改善,横向比较公平感丧失带来负效用,这一纵一横如何在一定程度上比较,并妥协出一个均衡的神经元运动状态,目前还是一个谜。
  
  
  --------------------------------------------------------------------------------
  
  李华芳是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思想库报告》主编,【读品】出品人。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275b4201000d3b.html


oMG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