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数字唬人

Michael Blastland,Andrew Dilnot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6  

出版社: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作者:

Michael Blastland,Andrew Dilnot  

页数:

175  

译者:

郭婷玮  

Tag标签:

无  

前言

新闻、政治及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字。不论好坏,它们俨然已成为现在最高级的语言,会说这种话的人,可称霸为王。数字让人一看就懂的特性,往往比长篇大论的文字,更吸引民众的注意力。但它们也往往因为同样的理由让人痛恨。它们可以被操纵来欺骗社会大众,而不是让社会大众明了事实的真相,它们也可以被用来恐吓平民老百姓,而不是让这些老百姓了解事情发展的趋势;总而言之,它们经常落入被滥用或扭曲的下场。数字的角色极端模糊,既有信服力,又有欺骗力,到底我们要如何看透数字?首先,你得放轻松……我们所知道的,远比我们自己认为的还要多。信不信由你,我们长年的经验,其实早就让我们具备看透数字的能力。而这就是本书的基本概念:我们不用读者不熟悉的观点来震慑读者,反而是要让他们看清楚自己已经知道多少,并善用这些知识来发掘数字背后的真相。数字可以让世界显得有意义,否则这个世界将会过于庞大、过于精细复杂,难以取得适当的平衡。尽管数字有其限制,但是对于某些任务而言,如果运用得当,数字有时反而是最有力的工具。本书不打算以反复赘述的谎言来欺骗读者,如果两位作者——一位是记者,另一位是经济学家——真的把数字及统计数据视为谎言,就绝对不会这么经常使用数字,而这点,对其他人来说,也是一样。我们的目的,只是想让数字回归真实的面目。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要揭开统计这行的伎俩,如重复计算、骗人的图表、暗藏玄机的起始日期,以及吊诡的尺度等,它们以往都曾出过差错,现在却成为本书举例说明的宝贝。无论统计运用的技巧有多么高超,我们也不依赖这些艰涩的技巧,来说明本书各章节想要表达的重点。我们会尽量以生活中的各项统计数字为例,说明应该如何厘清迷雾、看穿真相。掌握数字的能力,几乎人人都有,而这种能力的高低,能够影响我们如何看待生活中各项举数字佐证的大小议题,同时也是影响数字受人喜爱或憎恨的主要原因。我们相信,就算是一向自认为数学白痴的人,也可以拥有这种能力。虽然简单,却不代表无聊、琐碎。本书能够让你了解下列这些问题:有多少人赚钱,多少人欠钱?多少人是有钱人,多少人是穷光蛋?政府今年的支出,是否把钱花在刀刃上?施政目标又让几家欢乐几家愁?排行榜上的名次,是否反映出真实的情况?测速照相机到底救了多少条人命?在每四个英国青少年当中,是不是就真的有一个人犯罪?多喝一瓶含酒精饮料的女性,罹患乳癌的风险,是不是真的比同龄女性高出6%?数字,懂它还是怕它?此外,通货膨胀数字、伊拉克战争死亡人数、感染艾滋病的人数、北海鱼量、英国刺猬量、判断罹患癌症的准确率、英国能够领到退休金的人数、国民医疗保健的赤字、让孕妇空焦急的不准预产期、第三世界的外债、全球变暖的各项数字等,实际上到底又是怎么一回事?现在,几乎没有一个议题不会谈到与尺寸、数量、预估值、排名、统计数、达标率等有关的数字。数字无所不在,而且常常引起争议,如果我们对其中任何一个数字稍微有点兴趣的话,就应该试着把它们拆开来看看。但是这种做法,有可能会遭受许多人的反对。这些人发现,完全不相信数字并采取轻蔑的态度,远比努力了解这些数字要来得简单。当一位知名的撰稿人告诉我们,他已经掌握了足够的数字,不再需要其他数字时,我们只能说,他其实根本不了解数字,也不认为自己应该要了解。在我们看来,他的抗拒只是为了掩饰恐惧。为了保护自己的偏见以及自己手上持有的少许不真实数字,他对证据一律嗤之以鼻,以免造成日后的不便。这种态度,充斥在不当政策、官僚政治,以及各种花言巧语中,这些人靠蒙骗度日,却要全民来买单,最后不但让大家错失良机,也把所有人的生活搞得紧张兮兮。还有另一种态度更具杀伤力。这些人认为,如果数字无法呈现完整的事实,就只是个人的意见。这种看法无异是以不合理的期望宣判数字的死刑。在这个不确定的世界,有一点我们能够百分之百确定,那就是在这本书中,一定会有一些错误的数字。这些要求万事百分之百准确的人。大概忘了真实世界是怎么一回事。每个人都在数字的世界中颠簸前进,没有任何数字能够代表绝对的真实,生活既不是这样。数字也不可能是这样。此外,还有人认为,统计人员都是差不多先生,他们觉得以自己的精明所了解的要比这些马虎先生深入许多。我们得说,有时的确如此,但大部分都恰好相反。大多数的统计人员,比谁都要清楚用资料掌握生活的极限,毕竟他们成天都想这么做。统计学,并非只是一门搜集资料的科学,而是一门让这些数据产生意义的科学。没有一门科学的必要性高过统计学,从事这一行的,往往都是心灵手巧的侦探型人物。反观其他人,只会仓促、自大地紧抓数字,误以为自己已经掌握全世界。我们应该极力避免轻蔑、恐惧的态度,也不可以盲目崇拜数字,而是要把力气用在我们能够掌控的事情上,而这些事情,说真的还不少。用常识就能看透数字这本书所强调的原则,几乎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使用过,也谙熟其中道理。比如,每个人都知道,把波浪误认为潮汐是一个完全没有常识的人会做的蠢事;你可能不相信,只要拥有这种程度的知识,就能够分辨测速照相机是否真的能够挽救所有人的性命。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够看见(我们当然看得见)米粒散落的方式,只要我们能够看见这件事,就能理解癌症群(cancer clusters)数据背后的含义。我们知道彩虹七彩的魅力,也知道如果这些光线只能在天空形成一条圆弧白线,人类将会失去多么美丽的礼物。如果懂得这一点,稍后你将知道,所谓的平均值,究竟隐藏了什么,又说明了什么。很多人从日常生活经验得知照顾幼儿的成本,他们依靠这些经验,就能够判断政府在这方面的支出是否恰当。我们每个人都能判断一个政策是否理想,我们拥有的知识都能让我们看透数字。本书的目的,就是要帮大家运用自己身上的知识,来破解看似深奥的数字,让大家用日常生活的经验,来了解那些数字的含义。换言之,如果这本书确实达到我们当初设定的目标,那些以往在你眼里有如无字天书般难解或吓人的数字,将会变成通俗的白话文。在别的教科书中,你看不到本书的内容。书中各章节的选择及编排,即使是以专家的眼光来看,也都非常奇特,更遑论内文的呈现方式,而我们对这点感到很满意。这是一本从大量使用数字者的观点来解读数字的书,精薄短小、简单扼要,每章都引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数据来开头,有可能是一篇报道或一个社会现象。请各位在阅读本书时,能不带成见地记住书中提出的要点,看我们如何在各章节小故事中运用它们。希望各位在看完这本书之后,能够发掘数字背后的真相,并因此充满自信。滥权欺民的例子,并不只发生在数字上,只不过它们能够被公然挑战,让原本状似软弱的一方,变得强而有力。接下来,就让我们来告诉各位该如何透视数字。

内容概要

使用手机会让罹患脑瘤的风险提高两倍? 25%的青少年都是罪犯?
油炸食品吃多容易致癌? 测速照相机可以降低肇事率? …… 如果相信这些新闻中的数字,你就被唬住了。它们既不真,也不假。
新闻媒体利用大众对食物和环境健康的恐惧,经常报道哗众取宠的数据,搭配“研究显示……可能会致命”的耸动标题。
在《数字唬人(用常识看穿无所不在的数字陷阱)》中,牛津大学首席经济学者与知名记者联手出击,通过日常生活中妙趣横生的故事和数字常识,拆穿统计学常用的唬人伎俩,利用普通人所具备的常识、经验与能力,揭开数字代表的高超谎言,还原事件的真相,使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直捣数字核心与背后的意义,练就一生受用的数字透视力。
《数字唬人(用常识看穿无所不在的数字陷阱)》由迈克尔·布拉斯兰、安德鲁·迪诺所著。

作者简介

迈克尔·布拉斯兰(Michael
Blastland),英国记者,主持英国广播公司大受欢迎的“或多或少”、“分析”、历史性节目“我们为什么那样做”等。
安德鲁·迪诺(Andrew
Dilnot),英国经济学家,牛津大学副校长,曾任伦敦财政研究所主任,主要研究范围有:政府的经济政策及其对收入分配、劳动市场行为、储蓄和退休金等领域造成的影响,政府预算法规的控制与制定,如何监督政府的财政政策。因经济政策方面的贡献卓越,2000年被英国女王授予CBE奖章。

书籍目录

1.引言
数字,懂它还是怕它?
用常识就能看透数字
2.数目有多大?把它个人化
最重要的问题最简单
好“小”的1000万英镑
两茶匙盐也会致死
比例很重要
负债10 000亿英镑的秘密
不花钱的慷慨
3.一二三四五,真的算清楚?
如何计算失业?
我们都算暴行重犯?
政客和媒体的惯用手法
4.为什么我们把数字当老虎?
事出必有因?赶紧找一个
分牌和掷铜板
那不是老虎,是直觉
波浪和概率
测速照相机
回归至平均数
是医生,还是杀人犯?
战胜概率的方法
5.平均的真相——彩虹是白色
预产期为什么都不准?
大多数人都是中低收入户
有钱的巨人
癌症存活率的真相
无数病人的漫长等待
6.目标的模样——摸鱼或摸象?
目标:四小时
瞎子摸象
事实的真相
投机取巧的案例
及时赶到的救护车
嘘寒问暖的医生
减少的车祸次数
提高的回收率
检验的重要
7.恐惧有多大,风险就多大
喝酒与乳癌
为了上头条,姑且吓吓你
手机与脑瘤
伪阳性与伪阴性
看待数字的正确态度
8.抽样?乱抽,当然不象样
英国的移民人数
抽样的本质
英国的刺猬量
英国的经济增长率
全球的艾滋病病例数
伊拉克战争的死亡人数
宝宝的正常成长状况
抽样的正确态度
北海的鱼量
9.如何掌握这股神奇力量?
四道基本测验题
资料的准确度
人是最大的风险
英国医疗资料的封闭
推算数据的方法
10.骇人的数字,极端的例外
莫为离群值所骗
哈比人究竟是什么人?
仔细思考有没有可能是离群值
禁药风波
排除离群值
11.排行,要看和谁比
电子监控器的效果
英国中学的排名制度
排名制度修改史
后续发展
芬兰的越狱人数
英国短缺的护士人力
国际排行的困难
WHO的医疗体系排行
国际比较的原则:简单为上
英德孩童的数学能力
美法两国的经济表现
全球儿童死亡率
比较的正确态度:小心谨慎
12.相关与因果,考考你的逻辑
相关性≠因果关系
五题逻辑推理小测验
手掌大小与阅读能力
白鹳与婴儿
脑部病变与多发性硬化症
出生顺序与智力
念女校与学业成绩
气候变迁的影响
下结论前要再三思考
致谢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好“小”的1000万英镑举个例子,2007年1月,英国政府大肆宣布将加拨1000万英镑的预算。“振兴小学的歌唱与音乐教育”。1000万英镑,看起来好像很大,但这个数字应该附加下列说明:全英有大约1000万名学童,几乎有一半都在念小学,将1000万英镑平均分配给500万个小学生之后,这笔预算到底可以振兴出什么结果?这就是破解天文数字的方法,我们在前面也已经稍微提到:让数字变得有意义的最佳工具,就是以人类尺度来看。将这些挂了一大串零的数字平均分摊,把它个人化,你就能看出它的真正含义。丢开脑中的刻板印象,不要再认为很多零就等于大,强迫自己做一些小小的运算,把数字除以相关人数,你会发现,这些以往看来有如天文般庞大的数字,霎时就变得微不足道。总之,在判断一个数字是大是小时,应该把它切成个人的等份,让每个人都可以问:“如果只看我的这一份,数字还是很大吗?”把数字个人化,能够帮我们判断它的大小。试问,你找得到一周费用只有1.15英镑的托儿所吗?这个问题很简单,你马上就能回答。5年内花费3亿英镑新增100万间托儿所,这笔钱够不够?这个问题看起来就比较难,但实际上,它和前一个问题是相同的。化繁为简,一点都不难,只要你有信心,并发挥一点想象力,就做得到。也许只要听到全国性的数字,有些人就失去判断大小的能力:我不过是个努力挣得几万块薪水的人,那个却是3亿的数字。但那个数字不全都是你的,把它个人化,你得将它平均切分,不是将它拿来和自己在银行的账户余额相比。这种错误,就好像看到老师带了一大袋糖果进教室,却没想到一人只有一颗一样。被夸大不实的数字欺骗,是屡见不鲜的错误。不管饼有多大,如果每个人只能分到一粒碎屑的话,再大的饼都还是太小。另外,。有一个方便的数字,让各位在做各种相关运算时可以使用:31.2亿(3 120 000 000)。这个数字是英国总人口6000万,乘以一年52周的结果,相当于英国政府每年每周每人给一英镑的支出。把任何一项公共支出除以31,2亿,就能看出这项支出平均分配之后,每个英国人每周可以得到多少金额。如果你把最近一项公共支出除以上述数字,看每个人每周可以分到多少钱,你也许会被政府的寒酸吓得说不出话来。用这种方法来评估所有的预算,是当权者至少要做到的底限。本书的部分主张,是要让数字变得有意义,显现它最真实、有趣的一面。当然,不是所有事例都一成不变,也不是所有数字都要平均分摊才能看出它的意义;比如,有些数字就只用在特定族群身上,但这还是不失为一个看待数字的好方法。我们并不是鼓励大家锱铢必较,只是希望大家看事情能够不要只看表面,要深入了解一点。此外,搞不清楚数字的人并不代表不诚实,数字的确会因为人为呈现的方式而变大,但有时提供数据的人,也会因为自己头脑的不清楚或是想要急切拿它们当证据,而忽略检验它们的真实度。也许,《每日电讯报》那个担心65岁以上老人领不到退休金的记者,只是因为相信布莱尔政府会狠心剥削那些已经辛苦了犬半辈子的长者,所以暂时失去基本的运算能力。这种脑袋一碰到大数字就昏乱的情况,正是这些卖弄数字者比他们的观众还要看不清楚数字的原因。也是因为如此,即使是一加一这么简单的问题,他们还是会搞错。大小的确很重要,要大家多关注数字,听起来或许有点奇怪,不过这是一个长期被忽略的问题。与其一看到庞大的数字就俯首称臣,我们坚持用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尺度来衡量事物。如果牵涉到恐惧,数字的大小似乎就变得一点也不重要,在那个时候,只要有“危险”的成分存在,哪怕是百万分之一都嫌太多。想要了解你到底有多少可能,会因为那些以百万分之一为单位来计算浓度的毒物而致命,你可以想想“往下跳”这件事。如果今天,你从楼梯最低一阶往下跳,应该会毫发无伤;但要是你从屋顶往下跳,下面又没有软垫保护的话,你不是跌断腿,就是……细节我们就不必多说了。很明显,往下跳的后果是不一定的,要看站的地方有多高。我们希望本书的读者,在被要求往下跳时,都能够记得问:“到底有多高啊?”危险量的高低决定受伤程度的大小,这种基本概念我们每个人每天都会不自觉地大量使用。除了毒物的议题以外。社会大众对食物与环境健康的恐惧,已经形成一种带有被迫害妄想的现象。媒体不但经常报道,而且在报道中完全看不出有任何大小比例的概念,一律搭配“研究显示,可能会致命”的耸动标题。我们来举一个实例,看上述这个基本概念能让我们把事情看得多么清楚。2005年,有人说高温烹调过的马铃薯,含有一种称为丙烯酰胺(acrylamide)的有毒物质,这种物质在工业上被广泛使用;在油炸、烘烤食物时,这种物质会因为糖类和胺基酸结合而产生。有研究人员指出,一定剂量的丙烯酰胺会致癌,而且对脑部及神经系统都有影响。平均而言,人们每公斤的体重每天所摄取的丙烯酰胺,不到百万分之一克。这个量与研究人员所发现的用老鼠实验会稍微提高罹患癌症比例的剂量相比,仅是它的千分之一。当然,有些人摄取的量可能会多一点,但在流行病学研究中,这些人罹患癌症的比例,并不比其他人来得高。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部作品质问了政客、媒体如何处理并操纵数字,令人拍案。  ——史蒂文•普尔(Steven Poole),英国《卫报》专栏作家非常好玩的一本书……很多数学读物号称能帮助读者,结果并没有。本书给了我们迫切需要的解答。  ——《每日电讯报》一场大开眼界的启蒙之旅,让人认清统计数字如何遭到滥用、扭曲、误导……  ——比尔•贾米森(Bill Jamieson),《苏格兰周日报》


编辑推荐

《数字唬人:用常识看穿无所不在的数字陷阱》的目的,就是要帮大家运用自己身上的知识,来破解看似深奥的数字,让大家用日常生活的经验,来了解那些数字的含义。这是一本从大量使用数字者的观点来解读数字的书,精薄短小、简单扼要,每章都引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数据来开头,有可能是一篇报道或一个社会现象。请各位在阅读《数字唬人:用常识看穿无所不在的数字陷阱》时,能不带成见地记住书中提出的要点,看我们如何在各章节小故事中运用它们。希望各位在看完《数字唬人:用常识看穿无所不在的数字陷阱》之后,能够发掘数字背后的真相,并因此充满自信。英国一年狂卖26万册,亚马逊科普图书排行第一名。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数字唬人 PDF格式下载



相关的书还有一本叫做统计数字会撒谎、非常好,读过此书后细细琢磨,从此看待新闻和报纸上的一些数字开始有了质疑精神。


非常值得看的,很好的书.


价格便宜实惠,


很实用 可以看看


现在数字化时代,所以得多了解数字。


题目很吸引人,希望内容也会不错。


有点抽象吧,孩子不是很有耐性看,可惜了点


这个商品还可以,值得一看。


例子的文化背景不同,理解起来有点费力,而且也没有多大参考的价值。纸张泛黄粗糙,书比较薄,但定价却不低。


东西还可以吧,不过和我的初衷有偏差。有点失望。


对于我这种对数字一窍不通的人来说有些深奥,看一下还是很有用的。


书只能算可以,如果想都这方面的书的话我建议阅读《统计数字会撒谎》,这本书条理清晰,例子也很丰富


此书虽然用的都是英国的例子,但是看过以后忽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们经常听到、看到统计局发布的一些数字,这些数字和我们亲身感受的大有出入。原来,统计的方式很有讲究。其中涉及抽样问题、概率问题、比例问题、平均数问题、排行问题等等,这里头水很深啊!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