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国际经济学

殷德生 唐海燕 立信会计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3-3  

出版社:

立信会计出版社  

作者:

殷德生 唐海燕  

页数:

339  

前言

  自从有了国家或城邦存在开始,人们就已经关注商品和劳务的跨国行为,国际贸易的经济数据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在英国1355年就有了外贸统计。尽管只是到了近代才有一些“专门”的经济学领域发展成一般经济理论独立的分支,但是对国际经济的交换理论予以专门的分析则是经济研究一直沿袭的老传统,传统上一直是将国际经济学看成是经济学原理的一个特殊分支。其中的原因主要有:①生产要素在国与国之间一般要比在一个国家内部更缺乏流动性;②每个国家都是拥有自己疆界的不同政治实体,这就带来了一系列在一般经济学中并不存在的问题,如不同的国家拥有不同的货币、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不同的资源状况、不同的产品系列以及不同的文化等。  与所有其他的经济学分支一样,国际经济学的研究涉及如何决定利用稀缺资源来实现意愿的经济目标,它研究国际间的交易如何影响一国的福利水平、收入分配、就业、经济增长以及政府的公共政策影响一国产出的可能方式。国际经济学——一个越开放的社会,就越重要的学科——的特别之处并不表明它的分析方法和工具有别于一般经济理论中所使用的方法和工具。实际上,国际经济学大量应用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与工具。作为理论经济学的国际经济学是试图超越纷繁复杂的国际经济交易和进行国际经济交易所依赖的制度性环境去探索一般的原理和逻辑体系,它能够指导人们理解(甚至可以通过政策干预来影响)实际事务。为此,与其他经济理论一样,国际经济学运用了经常以数学形式和几何形式表示的模型来对实际经济行为进行抽象。具体而言,国际经济学包括国际贸易的理论(具有微观经济的性质)和国际货币金融理、论(具有宏观经济的性质)。国际贸易纯理论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它假设国际贸易是以易货贸易的方式进行的(货币仅仅是一层面纱)。无疑,这个假设所造成的一个结果是,任何国家与其他所有国家之间的国际帐户是平衡的。而现实中更多存在的是国际收支的不平衡现象,于是国际货币理论得以形成和不断发展。得益于经济计量学的进步,国际贸易和金融的全部理论实际上都已经接受了大量的经验性检验。作为独立的国际经济学而言,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货币金融理论在这一学科中应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本书将两者分开进行分析,这是世界上国际经济学教材的通行做法,但实际上应该存在一个更加一般的、能够将两者统一起来的理论体系。  作为供本科生使用的国际经济学教材,应符合语言规范简明、逻辑严谨、条理清晰、层层递进的要求。为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对本教材的编写体系进行了这样的创新:第一章到第三章分析了国际贸易的纯理论。依据整个经济学发展的逻辑,将国际贸易纯理论分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扩展这三个部分,并根据对理论假设前提的不断放宽和修正进行理论的层层递进分析,这样就全面、清晰地展示了整个国际贸易纯理论演进的过程。在编写中,运用的分析工具是微观经济学的典型方法。第四章和第五章分析了国际贸易政策理论。首先对关税、非关税壁垒、鼓励出口政策等贸易政策工具进行了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然后对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进行分析,全面介绍了保护贸易政策、战略性贸易政策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并对经济一体化的效应进行了分析。从第六章起,我们转入分析国际货币经济学理论与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政策。第六章介绍了对开放经济进行衡量的基本工具——国民收入帐户与国际收支帐户,为分析开放经济内外均衡实现问题的分析作准备。并对外汇市场及其交易活动进行了简要介绍,初步涉及了国际金融市场资金流动问题。第七章对国际货币经济学的核心——汇率问题进行了专门分析。汇率理论涉及的问题极其复杂,学术流派林立。我们不仅介绍了汇率理论发展的逻辑主线索,而且用尽量简单的方式介绍汇率理论的核心内容以及检验情况。第八章到第十章全面讨论了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政策问题。第八章分析了开放条件下收入、价格、货币供求、汇率等变量问的相互作用及其实现经济均衡的过程。开放经济下的自动调节机制又可细分为价格调整、收入调整和货币调整,同时还对JS—LM—BP模型进行了介绍。自动调整机制存在着市场缺陷,从而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这一点在开放经济下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开放经济的运行比封闭经济复杂得多,政府要同时考虑国内经济目标的实现和外部经济的平衡。第九章分析了开放经济下政府如何选择有效的政策组合实现内外经济均衡的目标,以及固定汇率制下和浮动汇率制下内外均衡实现的不同机制原理,并且在此基础上对汇率制度的选择进行了分析。经济的开放性不仅体现为商品和劳务的国际流动,它更为突出地体现为资金的国际流动,国际资本流动具有独立的规律,构成了当代开放经济运行的新的外部环境。第十章首先分析了国际资本流动理论,由于前面在开放经济的分析中一直假定本国的各项政策均对外国没有影响,这显然与现实不符,经济的开放特别是国际资本的流动使得内外均衡的实现越来越依赖于国际间的政策协调。本章分析了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传导和国际间政策协调的原理。在国际协调中,实现内外均衡的一些基本问题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时,就形成了国际货币体系。第十一章全面介绍了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过程及其改革的努力与种种方案。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前所未有地加快和中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化体系的背景下,为了有利于教学,本教材力图体现以下特色:①系统性与逻辑性。本书的编写是以国际经济间的交易为主线,从前提假设到理论叙述,再到理论运用,系统地、有逻辑地层层展开。②理论性。理论的介绍运用的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工具和语言。本书几乎没有介绍实务方面的问题。若将国际贸易实务和国际金融实务的内容纳入国际经济学教材,既不合理又会破坏教材体系。③前沿性。我们在选择前沿内容时,充分注意到了这些内容的公认性和权威性,旨在使学生了解国际经济学的发展动向。④语言的规范性和简洁性。作为本科生的教材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所以在编写中我们尽量使语言规范简明。  作为一本教材,我们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和优秀成果,采纳了有关领域已经成熟的、共知的理论与方法,在此向这些论著的作者表示感谢和敬意。尽管我们为编好这一教材付出了很大努力,但由于编者的水平和能力有限,所涉猎的文献还是不够,缺点和不足在所难免,谨请不吝斧正。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立信会计出版社的热情支持,特别是责任编辑徐小霞老师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和宝贵时间,编者对她们表示真诚的谢意。  编者  2003年2月

内容概要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前所未有地加快和中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化体系的背景下,为了有利于教学,本教材力图体现以下特色:①系统性与逻辑性。本书的编写是以国际经济间的交易为主线,从前提假设到理论叙述,再到理论运用,系统地、有逻辑地层层展开。②理论性。理论的介绍运用的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工具和语言。本书几乎没有介绍实务方面的问题。若将国际贸易实务和国际金融实务的内容纳入国际经济学教材,既不合理又会破坏教材体系。③前沿性。我们在选择前沿内容时,充分注意到了这些内容的公认性和权威性,旨在使学生了解国际经济学的发展动向。④语言的规范性和简洁性。作为本科生的教材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所以在编写中我们尽量使语言规范简明。

作者简介

  唐海燕,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院长、国际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世界经济学会理事。曾赴澳大利亚Curt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从事合作研究工作1年。主要研究领域有:中国对外贸易、国际直接投资与中国利用外资、亚太经济。曾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重点研究项目等省部级以上项目6项。先后出版《国际贸易环境论》(1999年)、《适度开放论》(2000年)、《国际贸易创新论》(2001年)等学术著作6部。在《经济研究》、《世界经济》、《国际贸易》、《经济学家》等杂志上发表论文80篇。

书籍目录

绪论第一节 国际经济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一、商品国际化阶段二、资本国际化阶段三、生产国际化阶段第二节 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第三节 国际经济学理论发展综述第一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第一节 早期的国际贸易理论一、重商主义的贸易理论二、大卫·休谟的价格-金币-流动机制三、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第二节 古典框架中的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一、古典经济学框架中的李嘉图模型二、比较优势的两种图示方法三、古典贸易理论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战略第三节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扩展与实证检验一、货币化的李嘉图模型二、两种商品与多个国家的李嘉图模型三、两个国家与多种商品的多恩布什-费雪-萨缪尔森模型四、运输成本与非贸易品五、李嘉图模型的实证检验第二章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第一节 国际贸易的一般均衡与贸易互利一、递增的替代成本与消费无差异曲线二、封闭经济下的一般均衡三、开放经济下的一般均衡与贸易互利第二节 国际贸易的一般均衡与贸易条件一、提供曲线与贸易均衡二、提供曲线的移动与贸易条件的变化三、提供曲线的弹性与贸易条件的变化第三节 要素禀赋与赫克歇尔-奥林模型一、赫克歇尔-奥林理论的假设前提二、赫克歇尔-奥林模型中的要素禀赋、生产与贸易三、赫克歇尔-奥林模型中的要素价格、商品价格与贸易四、赫克歇尔-奥林模型中的收入分配与贸易五、赫克歇尔-奥林模型的扩展与限定条件第四节 要素禀赋理论的实证检验。一、里昂惕夫悖论二、对里昂惕夫悖论的进一步解释三、对赫克歇尔-奥林理论的近期检验第三章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扩展第一节 后赫克歇尔-奥林贸易理论一、模仿滞后假说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二、林德的相似偏好理论与巴克尔的多样化假设三、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坎普模型四、垄断竞争与国际贸易:克鲁格曼模型五、行业内贸易第二节 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一、经济增长的贸易效应二、经济增长的源泉与生产可能性边界三、小国情形下的要素增长、贸易与福利四、大国情形下的要素增长、贸易与福利第三节 要素的国际移动及其经济效应一、资本要素的国际移动及其经济效应二、劳动要素的国际移动及其经济效应三、要素流动与商品贸易的替代关系与互补关系四、技术要素的国际移动及其经济效应第四章 贸易政策工具的均衡分析第一节 关税的局部均衡分析一、关税的概念与种类二、小国情形下的关税效应三、大国情形下的关税效应第二节 限制进口的非关税壁垒的局部均衡分析一、进口配额的经济效应二、自愿出口限制的经济效应三、歧视性政府采购政策的经济效应第三节 鼓励出口政策措施的局部均衡分析一、出口补贴的经济效应二、倾销与反倾销的经济效应第四节 贸易限制性政策的一般均衡效应一、小国情形下贸易限制性政策的一般均衡效应二、大国情形下贸易限制性政策的一般均衡效应第五章 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第一节 保护贸易政策的传统理论一、保护关税论二、幼稚产业保护论第二节 保护贸易政策的现代理论一、贸易乘数理论二、新保护主义贸易理论三、贸易条件改善论与最优关税第三节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一、国家间的利润转移理论二、学习效应理论三、研究与开发的竞争和厂商的产出水平四、简评第四节 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一、发展中国家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二、发展中国家贸易政策的实施第五节 经济一体化的经济效应分析一、经济一体化的含义、成因与层次二、经济一体化的静态效应三、经济一体化的动态效应第六章 开放经济下的国民收入账户、国际收支账户与外汇市场第一节 开放经济下的国民收入账户与国际收支账户一、开放经济下的国民收入账户二、经常账户的宏观经济分析三、开放经济下的国际收支账户四、国际收支平衡表结构五、国际收支账户的宏观经济分析第二节 外汇、外汇市场与汇率一、外汇与汇率的含义二、外汇的需求、供给与均衡汇率第三节 外汇市场交易活动与金融衍生商品一、即期外汇与远期外汇二、套汇与套利三、国际金融市场的一般联系机制四、金融衍生商品第七章 开放经济下汇率的决定理论第一节 货币制度与汇率的决定一、货币本位制度的演变二、不同货币制度下的汇率决定第二节 开放经济下汇率与物价水平:购买力平价理论一、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基本内容二、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基本模型三、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检验四、购买力平价理论的评价第三节 开放经济下汇率与利率:利率平价理论一、利率平价的传统理论二、利率平价的现代理论三、汇率、利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关系第四节 货币主义的汇率理论一、货币主义的传统汇率理论二、货币主义的现代汇率理论第五节 资产组合汇率理论一、资产组合汇率理论的基本内容二、资产组合汇率理论的汇率动态调节机制三、资产组合汇率理论的检验与简评第八章 开放经济下的自动调节机制第一节 国际收支的价格调节机制一、固定汇率制度下的调整机制二、浮动汇率制度下的价格调节机制三、j曲线效应第二节 国际收支的收入调节机制一、收入分析法二、吸收分析法第三节 国际收支的货币调节机制一、货币分析法的基本内容二、货币分析法的基本模型三、国际收支的货币调节机制四、货币分析法简评第四节 开放经济下的一般均衡:is-lm-bp模型一、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均衡二、is-lm-bp模型的经济调整机制三、is-lm-bp模型的评价第九章 开放经济下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第一节 开放经济下的政策目标与工具一、开放经济下的政策目标与政策手段二、丁伯根法则与米德冲突三、蒙代尔的有效市场分类原则四、斯旺模型第二节 固定汇率制下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及内外均衡一、固定汇率制下的财政政策效应二、固定汇率制下的货币政策效应三、官方汇率水平改变的经济效应四、固定汇率制下内外均衡的实现第三节 浮动汇率制下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及内外均衡一、浮动汇率制下的财政政策效应二、浮动汇率制下的货币政策效应三、浮动汇率制下内外均衡的实现第四节 汇率制度的选择一、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的比较二、最优货币区理论三、介于固定与浮动汇率制之间的汇率制度第五节 外汇市场干预的目的及经济效应一、外汇市场干预的含义与类型二、政府干预外汇市场的目的三、外汇市场干预的经济效应第十章 国际资本流动与政策的国际协调第一节 国际资本流动的一般理论一、费雪的资本流动理论二、马柯维茨-托宾的资产组合理论三、国际收支阶段性理论四、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第二节 国际中长期资本流动与债务危机一、国际中长期资本流动的含义与类型二、国际中长期资本流动的经济效应三、20世纪80年代国际债务危机爆发的原因四、20世纪80年代国际债务危机的解决方案第三节 国际短期资本流动与货币危机一、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的含义与类型二、货币危机的发生、扩散与影响第四节 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传导一、两国经济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二、固定汇率制下经济政策的国际传导机制三、浮动汇率制下经济政策的国际传导机制第五节 国际间政策协调的基本原理一、国际间政策协调的潜在收益二、哈马达模型:对经济目标和工具的修正三、国际间政策协调的含义、方式与层次四、国际间政策协调的障碍第十一章 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及其改革第一节 国际货币体系的含义与类型一、国际货币体系的含义二、国际货币体系的类型第二节 国际金本位制一、国际金本位制的形成、内容与特点二、国际金本位制的演变三、国际金本位制的崩溃第三节 布雷顿森林体系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及其主要内容二、布雷顿森林体系运行的特征三、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根本缺陷及其崩溃321四、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评价第四节 国际货币制度改革的种种努力一、特别提款权二、史密森协议三、牙买加协议四、欧洲货币体系第五节 国际货币制度改革的种种方案一、重回金本位制二、建立世界中央银行三、建立国际信用储备制度四、设立汇率目标区五、控制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六、加强国际间宏观政策的协调参考文献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国际经济学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