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经济增长与中国分权框架下的政府政策研究

徐海霞 立信会计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11  

出版社:

立信会计出版社  

作者:

徐海霞  

内容概要

  财政分权政策能否成为经济发展战略中的一项政策推动力,从20世纪50年代Tiebout、Oates等人的开创性研究,到80年代转型经济的普遍效仿,50多年来一直成为宏观经济学领域研究的焦点之一,但是尽管如此,关于财政分权经济效应的研究结论依然不是很清晰。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对外开放的逐步加深,我国不仅在经济环境和制度结构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在市场行为主体的行为方式上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央政府意识到不可能在所有地区实现同等的发展,因此尝试通过给予地方政府更多的权力,鼓励地方经济的发展。这种策略的基本假设是,地方政府比中央政府能够更好地对资源进行分配。回顾财政分权相关政策的实践,我们需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财政分权政策的实施是否带来了相应的经济增长?对于探索中国经济增长之谜,最初,国内学者大都集中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村改革、引入物质激励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价格双轨制、引进技术和鼓励出口等方面,却忽略了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突破口的财政分权改革,应该说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从财政分配领域的改革开始的。当时,中国已经历了约30年的计划经济,意识到不可能在所有地区同时实现均衡发展,中央政府决定下放更多的权力,鼓励地方政府发展经济,财政分权就成为这一改革的突破口。无论这一改革的初衷是源于中央财政压力还是政府的远见卓识,财政分权改革无疑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战略中最重要的政策推动力之一,其影响显著而深远。  回顾相关研究的历史,随着国际上对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兴起,人们对于中国财政分权制度改革在中国持续高速增长中的作用逐步开始关注。虽然关于中国财政分权改革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文献越来越多,但是我国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一直都未得到较全面的解答,许多问题仍有待于进一步厘清和探讨。较为典型的问题是,现有关于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作用机制的分析大多是通过将各级政府支出引入经济增长模型,这种简化的模型能够得到较好的结论,可以明晰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但是却忽略了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的间接效应,即财政分权会通过与经济增长具有密切联系的其他要素而对经济增长产生间接影响,这一点在转型经济中可能显得更加重要,因为忽视了财政分权的间接效应将会导致对于中国财政分权效应的不客观评价。  由此,致力于福利最大化的宏观经济政策应随这些变化适时地做出调整。政府追求的目标是多元化的,在当前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地区、城乡、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统筹发展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我国各级政府绩效在以经济增长为主的考核机制下,如何适时调整以兼顾其他目标的实现,将是我们研究的又一个重要课题。因此,徐海霞编著的《经济增长与中国分权框架下的政府政策研究》对于财政分权的研究将从经济增长拓展到其他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的领域,既考察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也考察财政分权对其他与经济增长具有密切联系的要素的影响即间接影响,这些要素主要包括地区市场分割、地方政府效率等,由此系统地对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财政分权、经济增长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并解释相关结论的政策含义,最后将从政策调控的角度对如何建立分权框架下“以经济增长为导向”的中国政府政策的目标和路径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完善机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经济增长与中国分权框架下的政府政策研究》理论部分首先在传统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的基础上,将政府支出引入生产函数用以描述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构造了一个经济增长模型来研究。分析发现,财政分权水平会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且各级政府支出水平之间存在最优的财政分权水平,如果实际财政分权水平s/g小于最优财政分权水平(s/g),进一步提高s/g可以提高经济增长速度,但当s/g过高时,过度的财政分权反而会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其次基于前面基本模型得出的结论,实际上是把财政分权作为外生的变量而并没有解释财政分权。为了充分理解财政分权带来经济增长的过程,我们需要扩展基本模型,并建立解释财政分权的模型,这些模型的意义在于它们对财政分权提供了更为全面的阐述。这样,我们进一步在基本理论模型中引入内生变量即政府支出结构,并得出经济增长率不仅和财政分权程度θf,θs有关,还与中央和地方政府支出的构成φf,φs有关。这样,如果实际的政府支出构成与最大化增长率的政府支出构成不同,重新配置政府支出构成可以提高经济增长率。  本书实证研究部分首先分析了中国1978—2008年省级财政分权与各省经济增长的关系,由此得出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显著促进作用的实证结论。在此基础上,还对我国财政分权的跨时差异和地区差异展开了具体的经验分析,这极大地扩展了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的现有结论。分税制改革前地方财政分权对地方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负相关,而1994年以后地方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显著正相关,在综合了分税制改革前后时期1978—2008年的样本中财政分权的系数为正。这样,实证结论显示,分税制改革后我国财政分权的正面效应开始显示;同时,财政分权在不同地区之间还呈现出显著的差异,即我国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地区财政分权的积极作用可能要大于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的地区,东部各省的财政分权优势要高于中西部地区。  为了充分理解财政分权带来经济增长的过程,我们通过扩展基本模型来建立解释财政分权的模型,这些模型的意义在于它们对财政分权提供了更为全面的阐述。首先,对于我国财政分权带来经济增长的过程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政府支出结构的不同配置影响了公共资源的配置及经济增长;在事实财政分权程度的度量指标下,转移支付的数量和形式会对财政分权效应产生一定影响;从政府行为的角度来解释,政府之间的政策协调能力会影响财政分权效应的发挥。接着,在基本理论模型中引入作为内生变量的政府支出结构,并以中国分税制改革后的跨省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了我国财政分权、各级政府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得出检验结果。其中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一点是,地方基本建设支出的比重显著为正,而中央基本建设支出的比重则显著为负,原因在于我国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后经济实力的大幅度上升使得地方政府的实力增强,私人资本更为活跃,此情况下中央政府从经济建设的领域转移到公共服务领域,更多地致力于社会保障、医疗健康、社会福利等旨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项目,而道路、桥梁、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和企业技术改革、高新技术创新等由地方政府和私人资本承担,因此投资效率大大提高。  此外,我们运用各种不同的经济计量方法考察了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的间接效应,这里选择了两个发挥间接效应的重要经济变量即市场分割和地方政府效率。首先,利用相对价格方差法测算了我国28个省市的商品市场分割程度,其中主要涉及我国市场分割程度的测算和比较、分税制改革后我国财政分权对于地方市场分割及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检验。其次,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实证分析我国财政分权对地方政府效率的影响效应,其中,选择DEA方法和受限随机效应Tobit模型来测算并解释我国地方政府支出效率的差异和特点,在此基础上,选取合理的解释变量来建立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分析我国财政分权是否对地方政府效率产生的影响及其特征。  本书共分为8章,具体内容安排如下:  第1章导言,简单介绍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具体阐述了经济增长和财政分权的含义及其度量方法,并介绍了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  第2章中国财政分权改革的演进过程及必要性分析,通过介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分权改革的演进过程,其中简单介绍财政包干制,将重点放在1994年分税制改革上,回答了我国财政分权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具体包括基于中间需求效应的我国政府间财政权力博弈分析、各省财政分权指标的变化趋势及不同地区财政分权指标的比较。  第3章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在对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相关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总结了现有关于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的相关观点,既包括财政分权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的观点,也包括财政分权存在潜在缺陷的观点。借助于传统内生增长理论的宏观经济总量均衡模型,对财政分权影响经济增长的效应以及作用机制进行分析,从而建立起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的理论框架,充分体现了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  第4章省级财政分权与中国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检验,通过模型设定的计量分析结果,最终采用固定影响的变截距面板数据模型和我国1978年以来的经验数据,对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的整体效应进行了估计。结果表明,样本期间内我国的财政分权显著地促进了经济增长,且在给定的经济环境中,存在最优财政分权程度。由于上述对财政分权措施的分析只是从一个静态的角度着眼,为了克服此问题,我们对我国财政分权措施进行了进一步的内生性和时滞效应检验,由此得到我国的财政分权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国家财政政策宏观调控的左右,且我国财政分权措施的变化对经济产生作用具有一定的时滞期,大约在第3期产生正的影响,而实际GDP的脉冲响应强度是正向的而且比较稳定。  第5章中国财政分权跨时差异和地区差异的分析与评价,这里我们运用不同的检验方法对财政分权的跨时差异与地区差异进行了实证检验与影响因素分析,并通过扩展基本理论模型检验了政府支出结构的影响效应。实证结论显示我国分税制改革之后中央政府的基本建设支出比重过大,存在一定的无效配置,此时中央政府应当逐步调整经济建设方面的支出比重,将该方面的支出责任让渡给地方政府和私人资本,而将重心转移到社会公共服务领域。  第6章与第7章对我国财政分权的研究从经济增长拓展到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的其他领域,分析的目的在于探究财政分权通过其他要素影响经济增长的间接效应。第6章中利用相对价格方差法测算了我国28个省市的商品市场分割程度,其中主要涉及我国市场分割程度的测算和比较、分税制改革后我国财政分权对于地方市场分割及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检验,计算结果表明,1996—2007年间我国的市场分割程度并不像一些学者所揭示的那样愈演愈烈,且从全国情况来看,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对经济增长具有直接促进效应;同时,分权制改革的成本即市场分割与“诸侯经济”也极大地削弱了经济增长的直接促进效应,综合这两方面的效应来看,在全国的市场分割程度的均值0.0587处财政分权程度提高1%,而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仅为1.19%。第7章中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实证分析我国财政分权对地方政府效率的影响效应,其中选择DEA方法和受限随机效应Tobit模型来测算并解释我国地方政府支出效率的差异和特点,在此基础上,选取合理的解释变量来建立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并利用27个省市自治区1995—2008年的经验数据对我国财政分权对地方政府效率的影响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我国财政分权对地方政府效率具有显著影响,传统的面板回归模型因没有考虑到空间相关性而低估了这一作用,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地方政府效率在相邻地域间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而财政分权对剥离了规模效率的纯技术效率的作用力更大,同时说明财政分权对地方政府因规模报酬而发生的效率增加的影响力不大。  第8章分权框架下中国政府政策的改革与完善,从分权框架下政府政策完善的角度,通过寻求我国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之间矛盾关系的制度性根源,提出“以经济增长为导向”的我国政府政策如何进行改革和完善的整体思路。

书籍目录

第1章 导言1 研究动因2 探讨的问题3 经济增长与财政分权的含义及衡量方法4 研究方法、思路与分析框架5 研究的缺陷及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第2章 中国财政分权改革的演进过程及必要性分析1 财政包干制与分税制2 中国财政分权改革的必要性分析3 财政分权指标的变化趋势分析及比较第3章 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1 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相关文献综述2 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相关理论模型3 中国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影响的作用机制分析4 本章的分析结论第4章 省级财政分权与中国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检验1 相关实证研究的文献回顾2 省级财政分权与中国经济增长关系的计量检验3 中国财政分权措施的内生性检验与时滞效应4 本章的分析结论及政策含义第5章 中国财政分权跨时差异和地区差异的分析与评价1 中国财政分权地区差距的实证检验2 中国财政分权跨时差异与地区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3 基本理论模型的扩展4 中国政府支出结构、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的实证检验5 本章的分析结论及政策含义第6章 财政分权对中国地方市场分割及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检验1 财政分权、市场分割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文献评价2 市场分割的测度指标和情况描述3 分税制改革后中国财政分权对市场分割及经济增长影响的计量检验4 本章的分析结论及政策含义第7章 财政分权对中国地方政府效率影响的实证检验1 相关文献述评2 地方政府效率的估计3 财政分权对中国地方政府效率影响的空间面板数据分析4 本章的分析结论及政策含义第8章 分权框架下中国政府政策的改革与完善1 财政分权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矛盾关系的制度性因素2 制度供给失衡下财政分权的后果3 分权框架下以经济增长为导向的中国政府政策改革思路参考文献后记


编辑推荐

  《经济增长与中国分权框架下的政府政策研究》对于财政分权的研究将从经济增长拓展到其他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的领域,既考察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也考察财政分权对其他与经济增长具有密切联系的要素的影响即间接影响,这些要素主要包括地区市场分割、地方政府效率等,由此系统地对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财政分权、经济增长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并解释相关结论的政策含义,最后将从政策调控的角度对如何建立分权框架下“以经济增长为导向”的中国政府政策的目标和路径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完善机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经济增长与中国分权框架下的政府政策研究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