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国共谈判史纲

范小方 武汉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6-10  

出版社:

武汉出版社  

作者:

范小方  

页数:

384  

Tag标签:

无  

前言

  这套丛书定名为“国共关系与两岸关系丛书”。  我们编写出版这样一套丛书的愿望由来已久:一方面我们在主编《国共两党关系史》、《国共两党关系通史》以后,感到这方面的内容浩博,要研究的问题多,难度大,需要推动和组织全国各地专家、教授集体攻关,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另一方面,自1988年在武汉召开了全国首届国共两党关系史学术讨论会之后,许多专家、教授不仅经常来函、来电,而且在国共关系与两岸关系的历届讨论会上,都要求我们主编一套丛书。于是我们开始酝酿编写工作,并于1993年4月,制定了“国共关系与两岸关系丛书的编写方案。  我们之所以积极组织编辑出版这套丛书,主要是为了达到两个目的;一是促进两岸关系的发展和祖国统大业的完成。结束两岸分离状态,和平统一祖国,是几代人的历史使命,是一项长期而又艰难的系统工程,有许多工作要做,研究工作当然不可缺少。

内容概要

  《国共谈判史纲:国共关系与两岸关系丛书》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中南财经大学副校长王寿安教授、科研处处长帅重庆教授、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常务理事余汉康先生的关心与指导,得到中共武汉市委统战部、武汉市社会主义学院、武汉出版社、中南财经大学科研处、政法系、图书馆、政法系资料室、湖北图书馆等单位及张笃勤、李永铭、金传耀、张东阳等同志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书籍目录

一 通向合作的桥梁(一)共产国际的苦心(二)李大钊孙中山握手申江畔(三)特殊形式的谈判(四)国民党“一大”上两党的论争二 合作中的交涉与谈判(一)关于“党团”问题的谈判与斗争(二)联合战线中的斗争与上海谈判(三)从黄埔争斗到蒋周交涉(四)张国焘与蒋介石及谭延闽的谈判(五)汪陈密谈与《联合宣言》(六)中断谈判与合作破裂三 在两党交战的背后(一)国共两党政策的变化(二)莫斯科的秘密接触(三)金陵城的相逢一笑(四)不欢而散的上海会悟四 谈判奏响合作的乐章(一)西安交涉的艰难进展(二)西子湖畔的许诺(三)两次庐山谈判(四)国共两党南京定大计五 合作中的曲折谈判(一)王明归国与武汉谈判(二)关于两党合作机构的谈判(三)军事谈判的受挫(四)军事与边区问题的谈判(五)关于划界问题的交涉六 从中断谈判走向缓和(一)峰回路转的枢纽(二)蒋介石邀请毛泽东(三)“学生”与“校长”的谈判(四)遗憾的会晤七 调整两党关系的谈判(一)西安重起交涉(二)重庆再开谈判(三)超越谈判桌(四)越谈越僵的谈判(五)关于党派会议的谈判(六)希望之火熄灭(七)参政员的延安之行八 决定中国命运的谈判(一)在胜利的鞭炮声中(二)祝酒声中的重庆谈判(三)艰难行进的高层交涉(四)战争不能左右谈判(五)关于停战问题的谈判(六)在政协会议的台前幕后(七)交错进行的战争与谈判九 大转变的前夜(一)李宗仁密约毛泽东(二)紧锣密鼓的谈判前奏(三)初步交涉中的讨价还价(四)北平正式谈判(五)放弃谈判与逃离大陆十 为了新的一轮谈判结束语后记

章节摘录

  一 通向合作的桥梁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政治舞台上便出现了两大政党,即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国民党和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最开始,由于阶级利益的对立,两党在政治关系上是敌对的,都抱着与对方誓不两立的态度。  国民党认为,共产党是由一些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一知半解的年轻学生组成的“青年共产党”,其所信奉的主张是“反对政府、反对私有制和宗教等破坏中国社会制度的理论。”认为其“惑世诱民,凶于兵祸”,欲除之而后快。在他们的眼中,共产党就是“洪水猛兽”。共产党则认为南方的国民党与北方的各党派是“一丘之貉”,都是“趁火打劫,植党营私,呼朋啸侣,招摇撞骗,捧大老之粗腿,谋自己之饭碗,既无政党之精神,亦无团体的组织。”在共产党眼中,国民党与北洋军阀毫无区别,实不能与之为伍,因此,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便决定不与他们建立任何关系,“应采取独立的攻击政策”。一个高举讨伐大旗,欲尽快除之而后快,一个冷若冰霜,拒敌于千里之外,两党真可谓冰炭不可同器,水火不能相容。  然而,历史自有其不可抗拒的规律,它可以使朋友变成敌人,也可以使敌对的两党化干戈为玉帛,握紧友谊之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有其特殊的国情,反帝反封建是其主要革命任务,在这面大旗下,具有不同观点、性质、信仰的党派完全可以团结起来。而要达到这一步,就需要进行谈判。可以说,谈判,是敌对双方走向团结合作的重要桥梁。正是在这种条件下,当国共两党成员还在互相敌对,互相攻讦的时候,历史性的变化却悄然发生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国共谈判史纲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