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禅灯梦影

李叔同|绘画:丰子恺 武汉
出版时间:

2009-4  

出版社:

武汉  

作者:

李叔同|绘画:丰子恺  

页数:

213  

字数:

120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弘一法师是我学艺术的教师,又是我信宗教的导9币。我的一生,受法师影响很大。厦门是法师近年经行之地,据我到此三天内所见,厦门人士受法师的影响也很大,故我与厦门人士不啻都是同窗弟兄。今天学佛会要我演讲,我惭愧修养浅薄,不能讲弘法利生的大义,只能把我从弘一法师学习艺术宗教时的旧事,向诸位同窗弟兄谈谈,还请赐我指教。  我17岁入杭州浙江第一师范,20岁毕业以后没有升学。我受中等学校以上学校教育,只此五年。这五年间,弘一法师,那时称为李叔同先生,便是我的图画音乐教师。图画音乐两科,在现在的学校里是不很看重的;但是奇怪得很,在当时我们的那间浙江第一师范里,看得比“英、国、算”还重。我们有两个图画专用的教室,许多石膏模型,两架钢琴,五十几架风琴。我们每天要花一小时去练习图画,花一小时以上去练习弹琴。大家认为当然,恬不为怪,这是什么原故呢?因为李先生的人格和学问,统制了我们的感情,折服了我们的心。他从来不骂人,从来不责备人,态度谦恭,同出家后完全一样;然而个个学生真心地怕他,真心地学习他,真心地崇拜他。我便是其中之一人。因为就人格讲,他的当教师不为名利,为当教师而当教师,用全副精力去当教师。就学问讲,他博学多能,其国文比国文先生更高,其英文比英文先生更高,其历史比历史先生更高,其常识比博物先生更富,又是书法金石的专家,中国话剧的鼻祖。他不是只能教图画音乐,他是拿许多别的学问为背景而教他的图画音乐。夏丐尊先生曾经说:“李先生的教师,是有后光的。”像佛菩萨那样有后光,怎不教人崇拜呢?

内容概要

李叔同在俗世为艺术家,在佛为高僧。其一生心得弥足珍贵。大师晚年整理、修订了大量的佛学要义,旨在弘扬佛法,让更多世人觉悟。本书精选了其修订后的佛学著述近三十篇。而为了更全面地展现大师的艺术成就,除说法外,编者还收录了处世格言、演讲稿、诗词、散文、信件等作品。大师俗世爱徒、挚友,都曾为大师提笔,本书也一并收录。往昔岁月,弹指一挥间,希望大师的佛语禅心,能让奔波、劳碌的世人多一点启发,多一点对生活的感悟、回味。

书籍目录

佛学著述选 佛法大意 佛法十疑略释 佛法宗派大概 佛法学习初步 佛教之简易修持法 常随佛学 律学要略 盗戒释相概略问答 泉州开元慈儿院讲录 受十善戒法 持非时食戒者应注意日中之时 授三皈依大意 敬三宝 放生与杀生之果报 改习惯 青年佛徒应注意的四项 改过实验谈 普劝净宗道侣兼持诵地藏经 问答十章 药师如来法门一斑 药师法门修持课仪略录 药师如来法门略录 为性常法师掩关笔示法则 略述印光大师之盛德 最后之口口 《华严集联三百》序 《华严经》读诵研习入门次第 人生之最后 晚晴集文学 ◆散文 辛丑北征泪墨 西湖夜游记 图画修得法 《音乐小杂志》序 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 南闽十年之梦影 弘一大师最后一言——谈写字的方法 ◆诗词 送别 秋柳 废墟 早秋 春游 帘衣 满江红·民国肇造填满江红志感 南南曲·赠黄二南君 咏菊 题丁慕琴绘黛玉葬花图二绝 题梦仙花卉横幅 玉连环影·为夏丐尊题小梅花屋图 贻王海帆先生 清平乐·赠许幻园 和宋贞题城南草图原韵 老少年曲 戏赠蔡小香四绝 南浦月·将北行矣,留别海上同人 夜泊塘沽 遇风愁不成寐 感时 津门清明 赠津中同人 西江月·宿塘沽旅馆 登轮感赋 轮中枕上闻歌口占 为沪学会撰文野婚姻新戏册既竟系之以诗 重游小兰亭口占 滑稽传题词四绝 金缕曲·留别祖国,并呈同学诸子 醉时 茶花女遗事演后感赋 书愤 春风 昨夜 喝火令 题陈师曾荷花小幅附录 ◆世说弘一 弘一法师的出家生活(夏丐尊) 为青年说弘一法师(丰子恺) 弘一上人史略(刘质平) 我的老师李叔同(李鸿梁) 李叔同与『天涯五友』(金梅) ◆书信小札 致夏丐尊(闽中) 致夏丐尊(衰病) 致李圣章(出家) 致林奉若(食物) 致刘质平(注意) 致刘质平(改习) 致刘质平(遗嘱) ◆弘一法师年表

章节摘录

  佛学著述选  佛法大意  我至贵地,可谓奇巧因缘。本拟住半月返厦。因变住此,得与诸君相晤,甚可喜。  先略说佛法大意。  佛法以大菩提心为主。菩提心者,即是利益众生之心。故信佛法者,须常抱积极之大悲心,发救济一切众生之大愿,努力作利益众生之种种慈善事业。乃不愧为佛教徒之名称。  若专修净土法门者,尤应先发大菩提心。否则他人谓佛法是消极的、厌世的、送死的。若发此心者,自无此误会。  至于作慈善事业,尤要。既为佛教徒,即应努力作利益社会之种种事业。乃能令他人了解佛教是救世的、积极的。不起误会。  或疑经中常言空义,岂不与前说相反。  今案大菩提心,实具有悲智二义。悲者如前所说。智者不执着我相,故曰空也。即是以无我之伟大精神,而做种种之利生事业。  若解此意,而知常人执着我相而利益众生者,其能力薄、范围小、时不久、不彻底。若欲能力强、范围大、时间久、最彻底者,必须学习佛法,了解悲智之义,如是所作利生事业乃能十分圆满也。故知所谓空者,即是于常人所执着之我见,打破消灭,一扫而空。然后以无我之精神,努力切实作种种之事业。亦犹世间行事,先将不良之习惯等一一推翻,然后良好建设乃得实现也。  今能了解佛法之全系统及其真精神所在,则常人谓佛教是迷信是消极者,固可因此而知其不当。即谓佛教为世界一切宗教中最高尚之宗教,或谓佛法为世界一切哲学中最玄妙之哲学者,亦未为尽理。  因佛法是真能:  说明人生宇宙之所以然。  破除世间一切谬见,而与以正见。破除世间一切迷信,而与以正信。恶行,而与以正行。幻觉,而与以正觉。  包括世间各教各学之长处,而补其不足。  广被一切众生之机,而无所遗漏。  不仅中国,现今如欧美诸国人,正在热烈地研究及提倡。出版之佛教书籍及杂志等甚多。  故望已为佛教徒者,须彻底研究佛法之真理,而努力实行,俾不愧为佛教徒之名。其未信佛法者,亦宜虚心下气,尽力研究,然后于佛法再加以评论。此为余所希望者。  以上略说佛法大意毕。  又当地信士,因今日为菩萨诞,欲请解释南无观世音菩萨之义。兹以时间无多,惟略说之。  南无者,梵语。即归依义。  菩萨者,梵语,为菩提萨之省文。菩提者觉,萨者众生。因菩萨以智上求佛法,以悲下化众生,故称为菩提萨。此以悲智二义解释,与前同也。  观世音者,为此菩萨之名。亦可以悲智二义分释。如《楞严经》云:由我观听十方圆明,故观音名遍十方界。约智言也。如《法华经》云:苦恼众生一心称名,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以是名观世音。约悲言也。  佛法十疑略释  欲挽救今日之世道人心,人皆知推崇佛法,但对于佛法而起之疑问,亦复不少。故学习佛法者,必先解释此种疑问,然后乃能着手学习。  以下所举十疑及解释,大半采取近人之说而叙述之,非是讲者之创论,所疑固不限此,今且举此十端耳。  一、佛法非迷信  近来,知识分子多批评佛法谓之迷信。  我辈详观各地寺庙,确有特别之习惯及通俗之仪式,又将神仙鬼怪等混入佛法之内,谓是佛法正宗。即有如此奇异之现相,也难怪他人谓佛法是迷信。但佛法本来面目贝!不如此,决无崇拜神仙鬼怪等事。其仪式庄严,规矩整齐,实超出他种宗教之上。  又佛法能破除世间一切迷信,而与以正信,岂有佛法即是迷信之理?!故知他人谓佛法为迷信者,实由误会。倘能详察,自不至有此批评。  二、佛法非宗教  或有人疑佛法为一种宗教,此说不然。  佛法与宗教不同,近人著作中常言之,兹不详述。应知佛法实不在宗教范围之内也。  三、佛法非哲学  或有人疑佛法为一种哲学。此说不然。  哲学之要求在求真理,以其理智所推测而得之某种条件,即谓为真理。其结果有一元、二元、唯心、唯物种种之说。甲以为理在此,乙以为理在彼,纷坛扰攘,相非相谤。但彼等无论如何尽力推测,总不出于错觉一途。譬如育人摸象,其生平未曾见象之形状,因其所摸得象之一部分,即谓是为象之全体,故或摸其尾——便谓象如绳,或摸其背——便谓象如床,或摸其胸——便谓象如地。虽因所摸处不同而感觉互异,总而言之,皆是迷惑颠倒之见而已。  若佛法则不然。  譬如明眼人能亲见全象,十分清楚,与前所谓盲人摸象者遇然不同。因佛法须亲证“真如”,了无所疑,决不同哲学家之虚妄测度也。  何谓“真如”之意义?  真真实实,平等一如,无妄情,无偏执,离于意想分别——即是哲学家所欲了知之宇宙万有之真相及本义也。夫哲学家欲发明宇宙万有之真象及本体,其志诚为可嘉;第太无方法,致罔废心力,而终不能达到耳。  以上所说之佛法非宗教及哲学,仅略举其大概。若欲详知者,有南京支那内学院出版之《佛法非宗教非哲学》一详卷,可自详研,即能洞明其奥义也。  四、佛法非违背于科学  常人以为佛法重玄想,科学重实验,遂谓佛法违背于科学,此说不然。  近代科学家持实验主义者,有两种意义:  一是根据眼前之经验,彼如何,即还彼如何——毫不加以玄想。  二是防经验不足恃,即用人力改进,以补通常经验之不足。  佛家之态度亦尔。彼之“戒”、“定”、“慧”三无漏学,皆是改进通常之经验。但科学之改进经验重在客观之物件,佛法之改进经验重在主观之心识。  如人患目病,不良于视,科学只知多方移置其物,以求一辨;佛法则努力医治其眼,以求复明。两者虽同为实验,但在治标治本上有不同耳。  关于佛法与科学之比较,若欲详知者,乞阅上海开明书店代售之《佛法与科学之比较研究》著者王小徐,曾留学英国,在理工专科上迭有发见,为世界学者所推重,近以其研究理工之方法,创立新理论,解释佛学,因著此书也。  五、佛法非厌世  常人见学佛法者,多居住山林之中,与世人罕有往来,遂疑佛法为消极的厌世的,此说不然。  学佛法者,固不应迷恋尘世,以贪求荣华富贵,但亦决非是冷谈之厌世者。因学佛法之人,皆须发“大菩提心”,以一般人之苦乐为苦乐,抱热心救世之弘愿。不唯非消极,乃是积极中之积极者。虽居住山林中,亦非贪享山林之清福,乃是勤修“戒”、“定”、“慧”三字,以预备将来出山救世之资具耳,与世俗青年学子在学校读书,为将来任事之准备者甚相似。  由是可知,谓佛法为消极厌世者实属误会。  六、佛法非不宜于国家之兴盛  近来,爱国之青年信仰佛法者少,彼等谓:佛法传自印度,而印度因此衰亡,遂疑佛法与爱国之行动相妨碍,此说不然。  佛法实能辅助国家,令其兴盛,未尝与爱国之行动相妨碍。印度古代有最信仰佛法之国王,如阿育王、戒日王等,以信佛故,而统一兴盛其国家。其后婆罗门等旧教复兴,佛法渐无势力,而印度国家乃随之衰亡——其明证也。  七、佛法非能灭种  常人见僧尼不婚不嫁,遂疑人人皆信佛法,必致灭种,此说不然。  信佛法而出家者,乃为僧尼,此实极少之数。此外大多数之在家信佛法者,仍可婚嫁如常。  佛法中之僧尼,与他教之牧师相似,非是信徒皆应为牧师也。  八、佛法非废弃慈善事业  常人见僧尼唯知弘扬佛法,而于建立大规模之学校、医院、善堂等利益社会之事未能努力,遂疑学佛法者废弃慈善事业,此说不然。  依佛经所载,布施有二种:一曰财施,二曰法施。  出家之佛徒,以法施为主,故应多致力于弘扬佛法,而以余力提倡他种慈善事业。  若在家之佛徒,则财施与法施并重,故在家居士多努力作种种慈善事业。  近年以来,各地所发起建立之佛教学校、慈儿院、医院、善堂、修桥)造凉亭、乃至施米、施衣、施钱;施棺等事;皆时有所闻、但不如他教仗外国慈善家之财力,所经营者规模阔大耳。  九、佛法非是分利  近今经济学者,谓“人人能生利,则人类生括发达,乃可共享幸福”,因专注重于生利,遂疑信仰佛法者,唯是分利而不生利、殊有害于人类,此说亦不免误会。  若在家人信仰佛法者,不得于职业,士、农、工、商皆可为之。此理易明,可毋庸疑。若出家之僧尼,常人观之,似为极端分利而不生利之寄生虫、但僧尼亦何尝无事业?!僧尼之事业,即是弘法利生。倘能教化世人,增上道德,其间接直接有真实大利益于人群者正无量矣!  十、佛法非说空以灭人世  常人因佛经中说“五蕴皆空”、“无常若空”等,因疑佛法只一味说空,若信佛法者多,将来人世必因之而消灭,此说不然。  大乘佛法,皆说“空”及“不空”两方面。虽有专说“空”时,其实亦含有“不空”之义。故须兼说“空”与“不空”两方面,其义乃为完足。  何谓“空”及“不空”?  “空”者是无我;“不空”者是救世之事业。虽知无我,而能努力作救世之事业,故“空”而“不空”;虽努力作救世之事业,而决不执着有我,故“不空”而“空”。如是真实了解,乃能以无我之伟大精神,而作种种之事业无有障碍也。  又若能解此义,即知常人执着我相而作种种救世事业者,其能力薄,范围小,时间促,不彻底;若欲能力强,范围大,时间久,最彻底者,必须于佛法之空义十分了解。如是所作救世事业乃能圆满成就也。  故知所谓“空”者,即是于常人所执着之我见,打破消灭,一扫而空,然后以无我之精神,努力切实作种种之事业。亦犹世间行事,先将不良之习惯等,一一推翻,然后良好之建设乃得实现。信能如此,若云牺牲,必定真能牺牲;若云救世,必定真能救世。由是坚坚实实,勇猛精进而作去,乃可谓伟大,乃可谓彻底,。  所以真正之佛法,先须向“空”上立脚,而再向“不空”上作去,岂是一味说“空”而消灭人世那?!  以上所说之十疑及释义,多是采取近人之说,而叙述其大意。诸君闻此,应可免除种种之误会。若佛法中之真义,至为繁广,今未能详说。惟冀诸君,从此以后,发心研究佛法。请购佛书,随时阅览,久之自可洞明其义。是为余所厚望焉。


编辑推荐

  《禅灯梦影》特点为:世之最可珍重者,莫过业,世之最可爱异者,莫过光阴,一念净即佛界缘起,一念染即九界生因,凡动一念即十界种子,可不珍重乎?是日已过,命亦随减,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可不爱惜乎?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在中国近代文化发展史中,弘一法师李叔同注定不会被人遗忘。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冬国内,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晓音律、善演艺、精金石。在世时,他流光溢彩,为翩翩佳公子;一朝出世,洗净铅华,即与红尘永诀。从风华才子到云水高僧,从酒旗风舞到青灯古卷,李叔同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而今,斯人已去,留给世人的是须用一生体味、品读的禅门真谛。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禅灯梦影 PDF格式下载



佛学对中国的影响难以估量,佛教又因其伟大性,是历史上唯一没有伤害过人类的宗教。
然而,中国历史上的佛教却因各种各样的原因长期遭受着世人的误读和误解,哪怕在当下,真正通达佛教精神者亦甚少,在加上现在大陆各个城市人文景观的大面积世俗化,功利化,使得人们对佛学的误解更深。信佛不仅不是什么自我救赎的标志,而且是叫人揶揄的事。
两年前我阅读了一些台湾的佛学著作,大致对一个佛教的疑惑有了一些解答。再到对李叔同的关注,买了这本《禅灯梦影》,如梦方醒,真正的佛教是出世又入世的,出世乃为自救,入世乃为救世,方能得到灵魂的解脱。最宗教最大的尊敬是深怀佛教精神,非一定要出家为僧。当一个人具备佛教精神,就会感到无穷的力量。
佛教救世,佛学智慧。


朋友买的,我扫了几眼,才知道"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是李叔同写的,才知道他是大师,只不过,这本书是各种短小的文章集在一起的,写的东西也很深奥,有些是看不懂的,需要仔细品味!


作为佛学入门书籍,再好不过!
弘一大师的书确实不错!


此书的编辑实在太烂,把一堆互不相关的文章和图画胡乱凑在一起就算著作了。最糟糕的是还未能选取叔同先生的佳作。叔同先生治学严谨,持戒亦精严,可惜编辑无良,弄出一部杂货铺一般的书还冠以“李叔同著”字样,真与诽谤无异。


弘一法师所放弃的,是很多人一生都在追求的;法师所追求的,是很多人无论如何无法理解的。他站在了第三楼,我们在第一楼,中间的差距是精神的信仰。在物欲横流的时代,看此书,洗心,静思,究竟什么是我们应该追寻的?


且不说它的具体内容,仅仅是文章写于李叔同,图画配于丰子恺。你就可以知道此书的价值。


很不错的书,大师的文字配上大师的插图,静下心来看看会有很多收获


阅读此书能让人洗尽铅华!


弘一法师,敬


夜半时分,明灯古卷,独坐书桌前,泡一杯香茗,让书中的文字浸渍内心,抛却一天的浮躁和不安,洗涤内心,彼时,心是安逸的、沉静的、充盈的......


淡淡的,说不出的,慢慢的,感悟着的!


这就是一本很多人的合集


一直没有看完,懵懵懂懂不是很明白,但是一直很向往


很好看的书,实用便宜正品。


是一本值得慢慢读的书,插图也很好看。


书的纸质很好,很光滑,而且是彩页,很喜欢,阅读兴趣一下子就提高了。内容也很好,价格很便宜,赚到了!


文章内容和插图都很好


内容、插图都好,值得买


绝对好书,值得看,值得珍藏。


文字好,插图也好。


很不错!印刷很精美!内容也很受益!


小时候随大人上山礼佛,黄色围墙上蓝紫的南无阿弥陀佛,总觉得这字写的真美啊!后来才知道这原来就是弘一大师的字体。在我心里,他是一个旷世传奇,永远只能在心底里仰望。这本书说实在的装帧设计显得小气了些,但是,只要是弘一法师的文章,关于他的介绍,我就会珍藏……


如果你对佛学有所了解还是不错的
如果你只想看弘一法师的文章还是找其他书吧


大师杰作


几乎迷恋着大师的文字。


平静如水


不知道是传记还是什么


有解有证,人生楷模


虽是好书,但是书籍有些脏


内容一般,类似的出版物很多。丰富翔实还是看《年谱》。但是丰子恺的插图好,有这样的学生师名才日益昭彰。


通篇“要怎样......不要怎样......”的语句如同训诫了,法师的向善和博学在哪里?


这本书真的挺漂亮
但是我打开封面已经损坏
很失望


就是内文排版不够好,还算比较值


再发这么又破又旧的书给我就再也不找当当买书了,简直影响这本好书的品质


  李叔同先生(弘一法师)是佛学律宗近代的推动者,其人格魅力无与伦比。在音乐、诗歌、绘画、佛学的造诣很深。同时他也是中国话剧的创始人。这本书收集了他在一些场合的佛学讲座和诗歌散文,加以他的弟子丰子恺的插画,让这本书更具有文学意味。标题引用他的那首被后世人传唱的《送别》。仅此纪念弘一法师。


   不知怎么回事,一提起李叔同,总是想起杜鹤,还有吴鎏琳。记得本科毕业前夕,吴鎏琳,鹤,还有我相约必须做一件所谓牛*的事,结果吴以其惯常风流的漂亮手段履行了诺言,而我和鹤却只能瞠目赧颜以对。不得不承认,在胆大妄为这方面,我们确实是望尘莫及。吴的胆大,吴的风流,是他对我们这些俗人的平庸的生活方式的叛逆,而他对我们这些俗人胆小怕事,唯唯诺诺,庸庸碌碌,把压抑当作理所当然的恶习的点评往往一针见血。说实话,我对吴鎏琳还是“心向往之,然不能至”的。吴鎏琳曾对我说:“你们都是只能嘴上说说,干不了大事的”,这话立即使我想起了那段小公案——夏眄尊介绍断食的方法给李叔同,并相约得闲同去,而李叔同日后却背着夏眄尊独自去实施了断食,面对夏眄尊实中带虚的责备,李叔同说:“你是能说不能行的”,这让夏木瓜好一阵汗颜。又一次宿舍里学生丢了东西,大家猜测是某一个学生偷的,检查起来,却没有得到证据。夏木瓜身为舍监,深觉惭愧苦闷,向叔同求教;叔同对夏说:你肯自杀吗?你若出一张布告,作贼者速来自首,如三日内无自首者,足见舍监诚信未孚,誓一死以殉教育,果能这样,一定可以感动人,一定会有人来自首。——这话须说得诚实,三日后如没有人自首,真非自杀不可。否则便无效力’。这话在一般人看来是过分之辞,他说来的时候,却是真心的流露;并无虚伪之意。夏木瓜自惭不能照行,向他笑谢,而李叔同也只是微微一笑而已。这又让我想到我和鹤的交情,也与夏李二人相似。面对鹤,我有很多需要仰视的地方,这不仅是因为他做各种事情都是那么认真,也在于他和李叔同在后半生对尘俗的决绝,确乎有些相像。他有个毕业三原则:不照集体照,不参加毕业晚会,不穿学位服。从柏林寺参加完夏令营回来,就断了酒,肉食也逐渐减少。对于这些,我只有仰视。他对于文学,也是情有独钟的,不过,他所超越别人的,是他能拂去文字表面的迷雾,直达终极的关怀意义,即所谓“明心见性”。实际上,文学本身是无所谓人文精神的,只有它触及了人类的灵魂,表达了对人类的终极关怀,文学艺术才值得我们去关心。
   这几天把作业扔在一边,总是提不起兴致去写,尽管知道写不完作业就回不了家,但是人的惰性实在是让我``````这个时间本来应该是赶语文教育人文性的作业的,却让我用来写这样的小文章,看起来实在是有点罪过可惜。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当大家陷入人文性争论的漩涡中焦头烂额的时候,我却能超越于文学艺术之上来审视具有终极关怀意义的文艺的人文性了,呼呼。
   这几天偶尔听到了柯佩磊演绎的李叔同在浙江一师创作的几首歌曲,听得简直是心荡神驰,心里还在纳闷这样美好的心灵音乐在中国大陆居然几近被埋没,而要被一个新加坡的团体传唱出来,真的是不明白。李叔同俗家时所创作的歌曲就有一种“禅”的气质,表达一种瞬间的美和永恒的无常,在境界上也和王国维的“无我之境”相合,追求艺术之真正独立自由与最高境界的美,每听过一次就如同被“洗心”一般,洗去的不仅是尘世的喧嚣和疲劳,更是眼前的迷雾,洗去迷雾,我们看到的是生命的本真,这不能不说是李叔同俗世的慧根所在吧。
   在浙江一师,他把心底寂寞、情感、与诗思,一齐用音乐表达了。他把自己的灵魂带上课堂,起初一年多,他谱的曲,写的调,便震动了音乐界,正如他在一九0五年写的“祖国歌”一样。“——上下数千年,一脉延,文明莫与肩;纵横数万里,膏腴地,独享天然利……”——歌声传遍了中国每个角落,而作词曲的李息霜,却不为乐坛所了解。
   在杭州的最初几年,他又作成许多著名的曲子与歌词: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这是“送别”。
   十里明湖一叶舟,城南烟月水西楼,几许秋容娇欲流,隔着垂杨柳。远山明净眉尖瘦,闲云飘忽罗纹绉,天末凉风送早秋,秋花点点头。  
   这是“早秋”。
     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妆束淡于画,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
     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
     这是“春游”。
     西风乍起黄叶飘,日夕疏林杪。花事匆匆,梦影迢迢,零落凭谁吊。
     镜里朱颜,愁边白发,光阴催人老,纵有千金,纵有千金,千金难买年少。
   这是“悲秋”。
   纤云四卷银河净,梧叶萧疏摇月影;剪径凉风阵阵紧,暮鸦栖止未定。万里空明人意静,呀!是何处,敲彻玉磬,一声声清越度幽岭,呀!是何处,声相酬应,是孤雁寒砧并,想此时此际,幽人应独醒,倚栏风冷。
  
   这是“月夜”
   纷,纷,纷,纷,纷,纷,……惟落花委地无言兮,化作泥尘;  
   寂,寂,寂,寂,寂,寂,……何春光长逝不归兮,永绝消息。
   忆春风之日暝,芬菲菲以争妍;
   既乘荣以发秀,倏节易而时迁。
   春残,览落红之辞枝兮,伤花事其阑珊;
   已矣!春秋其代序以递嬗兮,侥念迟暮。
   荣枯不须臾,盛衰有常数;
   人生之浮华若朝露兮,泉壤兴衰;
   朱华易消歇,青春不再来。
   ——“落花”
   仰碧空明明,朗月悬太清;
     瞰下界扰扰,尘欲迷中道;
     惟愿灵光普万方,荡涤垢滓扬芬芳;
     虚渺无极,圣洁神秘,灵光常仰望!
     ——“月”
     大地沉沉落日眠,平墟漠漠晚烟残;
     幽鸟不鸣暮色起,万籁俱寂丛林寒。
     浩荡飘风起天杪,摇曳钟声出尘表;
     绵绵灵响彻心弦,[]幽思凝冥杏。
     众生病苦谁持扶?尘网颠倒泥涂污,
     惟神愍恤敷大德,拯吾罪恶成正觉;
     誓心稽首永皈依,暝暝入定陈虔祈。
     倏忽光明烛太虚,云端仿佛天门破;
     庄严七宝迷氤氲,瑶华翠羽垂缤纷。
     浴灵光兮朝圣真,拜手承神恩!
     仰天衢兮瞻慈云,忽现忽若隐。
     钟声沈暮天,神恩永存在,
     神之恩,大无外!
     ——“晚钟”
   叔同把“无常”表达在“落花”的“纷纷”“寂寂”里,把宇宙的神秘,寄托在“月”的圣洁中,最后,在“晚钟”里才表出“佛家的灵境”。
   弘一大师的艺术人生,真实地图解了一个真正理解了艺术三昧的,不懈的追求人类的终极意义的真正意义上的“人”的心路历程,他的艺术价值观,是人文精神的最好诠释!
   丰子恺在回忆弘一大师的艺术精神的升华时说:“他怎么由艺术升华到宗教呢?当时人都诧异,以为李先生受了什么刺激,忽然“遁入空门”了。我却能理解他的心,我认为他的出家是当然的。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三层楼。懒得(或无力)走楼梯的,就住在第一层,即把物质生活弄得很好,锦衣玉食,尊荣富贵,孝子慈孙,这样就满足了。这也是一种人生观。抱这样的人生观的人,在世间占大多数。其次,高兴(或有力)走楼梯的,就爬上二层楼去玩玩,或者久居在里头。这就是专心学术文艺的人。他们把全力贡献于学问的研究,把全心寄托于文艺的创作和欣赏。这样的人,在世间也很多,即所谓“知识分子”,“学者”,“艺术家,”。还有一种人,“人生欲”很强,脚力很大,对二层楼还不满足,就再走楼梯,爬上三层楼去。这就是宗教徒了。他们做人很认真,满足了“物质欲”还不够,满足了“精神欲”还不够,必须探求人生的究竟。他们以为财产子孙都是身外之物,学术文艺都是暂时的美景,连自己的身体都是虚幻的存在。他们不肯做本能的奴隶,必须追究灵魂的来源,宇宙的根本,这才能满足他们的“人生欲”。这就是宗教徒。世间就不过这三种人。我虽用三层楼为比喻,但并非必须从第一层到第二层,然后得到第三层。有很多人,从第一层直上第三层,并不需要在第二层勾留。还有许多人连第一层也不住,一口气跑上三层楼。不过我们的弘一法师,是一层一层的走上去的。弘一法师的“人生欲”非常之强!他的做人,一定要做得彻底。他早年对母尽孝,对妻子尽爱,安住在第一层楼中。中年专心研究艺术,发挥多方面的天才,便是迁居在二层楼了。强大的“人生欲”不能使他满足于二层楼,于是爬上三层楼去,做和尚,修净土,研戒律,这是当然的事,毫不足怪的。做人好比喝酒;酒量小的,喝一杯花雕酒已经醉了,酒量大的,喝花雕嫌淡,必须喝高粱酒才能过瘾。文艺好比是花雕,宗教好比是高梁。弘一法师酒量很大,喝花雕不能过瘾,必须喝高粱。我酒量很小,只能喝花雕,难得喝一口高梁而已。但喝花雕的人,颇能理解喝高梁者的心。故我对于弘一法师的由艺术升华到宗教,一向认为当然,毫不足怪的。艺术的最高点与宗教相接近。二层楼的扶梯的最后顶点就是三层楼,所以弘一法师由艺术升华到宗教,是必然的事。 艺术家看见花笑,听见鸟语,举杯邀明月,开门迎白云,能把自然当作人看,能化无情为有情,这便是“物我一体”的境界。更进一步,便是“万法从心”、“诸相非相”的佛教真谛了。故艺术的最高点与宗教相通。最高的艺术家有言:“无声之诗无一字,无形之画无一笔。”可知吟诗描画,平平仄仄,红红绿绿,原不过是雕虫小技,艺术的皮毛而已,艺术的精神,正是宗教的。”
   这正是文学艺术的真谛!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本文原创者友人丁昕,版权归他)


好东西!好书!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