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会被人笑话的700个熟语典故
2009-7
武汉出版社
周丽娜,孙文霞
276
无
吃醋、门外汉、拍马屁、不管三七二十一……你知道它们的来历吗?这些散落在文字记载与口头上的熟语,不但有历史价值更有使用价值,可以使你的表达更诙谐幽默、生动有趣。 700个熟语典故,700个历史故事。它蕴含着先人的生命体验,浓缩着时代的风云变幻。忘情于这些历史故事之中,体味一下先人生命的悲怆与优美,感知一下中国历史的曲折与辉煌,不仅可以丰富你的思想,而且可以精练你的语言。 本书从常见常用的汉语语汇中,精心收录广为流传的熟词熟语及典故警句,从熟词探源、故事品读、古今意义三个方面分别对每个熟语的内涵及来源加以诠释和探求。本书体例新颖,内容丰富,集趣味性、知识性、实用性于一体,是各界人士补充历史常识和提高语文能力的上乘读本。
两字篇 八婆 抱瓮 鼻祖 吃醋 吃香 大夫 大亨 倒霉 导游 点卯 东床 东西 斗胆 杜撰 方寸 夫人 斧正 腹稿 挂历 广播 汗漫 汗青 黑马 红娘 红学 胡同 花瓶 伙计 借光 巾帼 揩油 楷模 狼烟 浪子 雷同 连襟 吝啬 溜须 刘海 麻将 马虎 蜜月 明星 拍板 匹夫 青春 清真 秋波 圈阅 染指 入室 三害 散步 沙龙 商人 上当 舌耕 社稷 使节 市场 书香 双簧 抬杠 泰斗 泰山 桃李 铜臭 推敲 万岁 问津 牺牲 洗耳 先生 小康 悬壶 丫头 映雪 知音 钟馗 足下三字篇 阿堵物 哀王孙 安乐窝 八斗才 百宝箱 闭门羹 变色龙 吃豆腐 穿小鞋 吹牛皮 打油诗 大手笔 登龙门 登徒子 东道主 东坡肉 夺锦袍 堕楼人 恶作剧 耳旁风 二百五 父母官 搞名堂 狗腿子 狗仔队 刮地皮 广陵散 邯郸梦 喝墨水 蝴蝶梦 焦尾琴 解连环 紧箍咒 开口笑 空城计 孔方兄 哭秦庭 苦肉计 胯下辱 老头子 两口子 两面派 两头蛇 留学生 柳絮才 露马脚 吕公泉 捋虎须 马大哈 埋玉树 卖关子 没奈何 没心肝 每事问 门外汉 模特儿 磨洋工 莫须有 母夜叉 拿手菜 南柯梦 娘子军 弄潮儿 拍马屁 跑龙套 蓬间雀 霹雳手 破天荒 普通话 七老会 敲门砖 敲竹杠 青白眼 群英会 孺子牛 三不足 三寸舌 三只手 三珠树 丧家狗 丧斯文 上下床 十三点 四知金 苏公堤 苏武节 替罪羊 铁公鸡 忘年交 望夫石 伟丈夫 乌纱帽 五云体 西州泪 席梦思 下马威 贤内助 想当然 孝廉船 眼中钉 一杯酒 一块肉 一匹锦 一纸书 应声虫 雍门泣 玉界尺 愈头风 再世交 掌上舞 中圣人 装门面 锥刺股 紫荆花 钻故纸 座右铭四字篇五字篇六字篇七字篇八字篇九字篇十字篇十二字篇十四字篇
插图:两字篇八婆“八婆”一词多用来形容那些平常在生活中对别人的隐私感兴趣,没事喜欢背后议论人,并乱讲别人家闲话的女人。最初来源于香港。相传,在香港开埠初期有一个名叫朱燕的女子,她在家中排行第八,人称“八婆”。朱燕是当地富商何东家族里的一名佣工。因香港当时是英租界,当地英国人很多。有一次,一个英国商人想得到何东的家族秘密,便收买了朱燕。朱燕被钱财迷昏了头脑,偷偷将主人家的家族秘密售予了英国商人。后来被人发现,引起了一场轰动,朱燕的行为被华人严厉指责。当时,人们只要提到八婆朱燕,就深恶痛绝,所以“八婆”一词便成了当时社会流行的负面词语。随着时间的推移,“八婆”一词逐渐演变成爱管闲事女子的代名词,并慢慢由港澳台地区传到中国内地。抱瓮“抱瓮”一词的本义就是抱着水瓮,源自《庄子·天地》。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子贡从楚国游历回来,路过汉阴时,看见一个老人正在浇菜。老人凿了一条通道,一直通向井里。然后抱着一个大瓮盛水,绕过菜园再去浇水。这样就浇得很慢。子贡看见了说:“如果借助机械工具来浇的话,既省力气,浇的地又多。老人家,您为什么不用呢?”老人就问子贡:“那是一个怎样的工具啊?”子贡说:“就是在井旁立两柱,柱顶置横梁,吊一根横杆,一头重一头轻,轻的一头系上水桶。可把水提上来浇入地里。”老人听后很生气,脸色不是很好看,但是仍然笑着说:“我听我师父说了,使用工具的人必定是会投机取巧的人,而投机取巧的人心思一定很狡诈,内心狡诈的人必定不是纯洁的,内心不够纯洁就不能够心神安定。这样的人必定不能容纳正道。我是知道这种浇灌的工具的,只是耻于使用它。”子贡听完之后非常羞愧,无言以对,低下头默默地离开了。从那以后,人们便用“抱瓮”一词来形容保持本心,安于拙陋的淳朴生活。鼻祖“鼻祖”一词即指始祖,始见于《汉书》。关于“鼻祖”还有一段故事呢。据说,唐明皇李隆基很喜欢看戏,也愿意和唱戏的人在一起。一年元宵节,李隆基与文武百官及梨园弟子共同宴饮,唱戏的人为了讨好皇帝就扮成各种神仙鬼怪,并唱诵着皇帝编的歌,在皇宫里尽情地歌舞。大家一会儿唱歌,一会儿跳舞,一会儿击板,一会儿打鼓,非常热闹。唐明皇也情不自禁地加入了跳舞的队伍,但是他发现别人不是带着面具,就是化了妆,只有他一个人与众不同,于是他叫人找来一些白灰,然后抹在自己的鼻子上。扮成了白鼻子的丑角。唐明皇说:“我亲自化了妆与你们同乐。”梨园弟子见皇帝这么高兴就一直欢跳到黎明。从那以后人们都尊称唐明皇为戏剧的始祖。在演戏化妆时往往从鼻子开始画起,唐明皇又是第一个往鼻子上涂抹白灰的人,所以人们又把始祖称为“鼻祖”。现常用来比喻某一事物的创始人。吃醋典出《隋唐嘉话》:梁公(房玄龄)夫人至妒,太宗将赐公美人,屡辞不受。帝乃令皇后召夫人,告以媵妾之流,今有常制,且司空年暮,帝欲有所优诏之意。夫人执心不回。帝乃令谓之日:“若宁不妒而生,宁妒乃死?”日:“妾宁妒而死。”乃遣酌卮酒与之,日:“若然,可饮此鸩。”一举便尽,无所留难。帝日:“我尚畏见,何况于玄龄!”据说。在唐太宗李世民当政时期,有一位大臣名叫房玄龄,他足智多谋,为李世民立下不少丰功伟绩,帮助唐太宗巩固了帝位。唐太宗为了表彰他的功绩,封他为梁王,并且选了几位美女给他做妾,房玄龄知道自己的夫人一定会反对,就婉言拒绝了。唐太宗知道原委以后就派人去劝说房夫人,并且安排太监送去了“毒酒”,传话说:“如果不能答应房玄龄纳妾,就请房夫人一死。”房夫人听后二话没说,拿起“毒酒”一饮而尽。其实,唐太宗赐给房夫人的并不是毒酒,而是一壶醋,目的就是考验房夫人。唐太宗见房夫人态度如此坚决,而房玄龄也没有纳妾之心,从此之后就再也没有提过送美女给房玄龄的事情。从那以后,“吃醋”的故事就被广为流传。现在,多用来指那些见别人受到表扬或奖励,心存嫉妒,而眼红别人的人。而“吃醋”一词用得最多的,就是在男女之间的感情上,通常指因第三方而产生的嫉妒,称为“吃醋”。吃香“吃香”一词据说来源于宋朝。当时京师流传着“三班吃香,群牧吃粪”的说法。宋灭唐后,继承了唐代的制度,在宫廷内设有三班之职,分别为东、西头供奉、左右班殿直和左、右侍禁。这三班都隶属于宣徽院。宋朝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另外设置三班院,以崇仪副使蔚进负责管理,根据个人的功劳和能力,分别委任在院内和院外做事。当时,在院外做事的有八干余人,在院内做事的也经常有数百人。这些人身居高位,而平时的工作很简单,并且权势越来越大。每年的乾元节,他们都凑钱到庙里进香。来庆祝圣寿,这叫做“香钱”。判院宫常将其余的钱用作餐钱,据说这就是“吃香”一词的最初含义。“吃香”现在泛指受欢迎,受重视。大夫“大夫”一词,作为“医生”的含义出现,最初来源于宋徽宗政和年间的医官官职。宋朝时,医学制度和医学教育就有了相当的发展,负责管理医疗行政的官职很多。宋制翰林医官院医官就分七级,而官职就更多了,有22种,如和安大夫、成和大夫、成安大夫、成全大夫、保安大夫、翰林良医、和安郎、翰林医正,等等。所以,“大夫”最初是医官的官职名称,从那时起,人们就称呼医生为“大夫”了。一直到现在,人们仍沿称医生为大夫。另外,大(da)夫,还作为古代官名使用,现在这种用法已经消失了。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后世遂以大夫为一般宫职之称。秦汉以后,中央要职有御史大夫,备顾问者有谏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等。至唐宋尚有御史大夫及谏议大夫之官,至明清废。隋唐以后以大夫为高级官阶之称号。清朝高级文职官阶称大夫,武职则称将军。现在,“大夫”一词只作为医生的代名词。大亨“大亨”一词来源于旧上海。旧时上海称有势力的官绅、富商或大流氓为“大亨”。19世纪中叶,英国人约翰·亨生发明了一种名为“亨生”的马车,当时人们称这种在车后驾驶的双轮小马车为“亨斯美马车”。第一个拥有这种马车的华人是《申报》老板史量才,而且是花费了数十万银两从一个德国人手中买来的。后来。当时的上海人就将拥有这种马车的人称为大亨,一直沿用到了今天。另外,在《易经》里,也经常出现“亨”这个字。如《无妄卦》里,就有“大亨以正”之说。这里的“大亨”,其实是亨通而顺利无阻的意思。“大亨”,其最初意思专指称霸一方的帮会头目或达官巨富,现在通常指社会上有权势、有地位的人。倒霉“倒霉”一词是浙江一带的方言,产生于明朝末年。“倒霉”没有在专门的语句中出现过,它的产生与当时的科举制度和民间习惯有关。在明朝末年,采取的是“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读书人要想做个一官半职,就要通过科举考试来实现。由于科举考试的局限性很大,严重地影响了知识分子才智的发挥,再加上考场上营私舞弊的现象比较严重,所以一般的读书人想要考取功名是非常不容易的。为了求个吉利,考生们一般都会在考试之前在自家门前树立一根旗杆,当时人们称这根旗杆为“楣”。如果考中了,旗杆就一直竖立着,考不中就要把旗杆撤去,人们便将撤掉旗杆的行为称为“倒楣”。后来这个词被越来越多的用于口语和书面语,来形容不顺心的事情。今天我们把“倒楣”的“楣”写作“霉”或“眉”,反倒不写原来的“倒楣”了,这也是约定俗成的,只是在使用的时候,大家应该记得“倒霉”一词是由“倒楣”演化而来的。导游“导游”一词是从“响导”演化而来的。“响导”这一称谓,在我国古代是军队中的一种专用名词。《孙子兵法》中就有“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响导’者,不能得地利”之语。春秋时期,大政治家管仲从齐桓公北伐孤竹,春往冬返,由于没有熟悉地理的向导带路,齐军在回家的路上迷失了方向,不知所措。后来,管仲提出一个办法,说:“老马之智可用也。”于是就挑选了一匹老马,解脱了它的缰绳和鞍具,放任它自由自在地往前走。就这样,齐军跟着老马,找到了返回的路。实际上,这匹老马就起到了向导的作用。因此,后来留下一句“老马识途”的成语,流传至今。在我国旅游业中,早年一直沿用“响导”这一称谓。后来,将“响”改为“向”,即向导。现在,人们也说向导,但在旅游业中又将“向导”称作“导游”。点卯“点卯”来源于旧时官吏的一种考勤方法。古代把一昼夜分为12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分别用12地支来表示,即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早晨5点至7点称为卯时,旧时官署衙门卯时开始办公。官员查点人数时叫“点卯”,吏役按时到官署、衙门听候点名叫“应卯”,其点名册称为“卯册”。若需签到,则称为“画卯”。《水浒传》里说“武松径去县里画了卯”,就是指这种考勤。有的人为应付差事,“点卯”后即走开,故后来用“点卯”来比喻敷衍了事、应付差事。
《不知道会被人笑话的700个熟语典故》:学校学不到的熟词熟语辨义解析,教授不一定清楚的俗谚典故由来。每一条典故后面都隐藏着耐人寻味的故事,每一段故事后面都交织着悠远厚重的历史。熟语是语言的精华,典故是浓缩的历史。熟语是我国灿烂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智慧结晶和语言精华。历经漫长岁月变迁,在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中,在劳动人民的口耳相传中,熟语不断地产生、发展和演变,逐步走向成熟,成为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纽带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熟语,不仅能达到言简意赅、喻微意广的语言功效,同时也是衡量一个人自身素质、文化修养以及语言表述能力的重要标尺。
无
《熟语典故》一书所包含的内容之广泛、之丰富令人惊叹,羡慕编者知识的博大精深,几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熟语典故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或阅读中,经常遇到的习以为常的固定词组,但对他的来历却一无所知,只是了解一点皮毛。如果懂得了它的来历出处,那么对文章的内容就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增强了对文章的生动性、形象性的想象力。它是一本工具书,也是一本佷富意趣的读物,每一个熟语典故背后都是一篇很有趣的小故事,茶余饭后闲下来时,坐在沙发上或书桌前翻看几页,既增加了知识又可以提高自己语言的表达能力。真是难遇的一部好书啊!我爱不释手。
不知道会被人笑话的700个熟语典故 不知道会被人笑话的700个熟语典故,名字有点牵强,没有这么玄乎
生活中太多熟语,不知道它的来历,看了几页,确实学到了不少东西。
内容很好玩,还真有一些耳熟能详的俗语和典故我们完全不知道出处的,看看长点见识,还有焕然大悟之感哦!有点意思……
里面说的典故真是个个都听得的起茧了,但由来呢,说不清,现在有个这本书,就一清二楚了,,不错不错
物美价廉,实用的好书。没事的时候,看看典故的来源也不错啊!
很多都是没见过的小典故,不过读完要很久哦
知道很多词语背后的故事,很有意思。
特价买的,真的很划算,当故事书看。
挺有趣的,本来看有人说红字不舒服,我看着挺好的,呵呵,每个人的喜好不一样。
有意思,弄懂了,很多知道但不明白 的
很厚的的一本书,内容有趣,值得购买
很有趣,很有收获,还便宜
学了不少知识
看了以后,收获甚多。可以提高自身学识
在这本书中可以了解到许多有意思的知识,很实用,书的质量很好!
书是老师在寒假阅读的,一共三本,其中一本断货了,看来很畅销。
很多日常的词汇在这本书里都能找到源头,挺好的。
适合所有的人群去读读这本书
内容很充实,只是介绍出处时原文引用太短,而译文虽然介绍较详细,但总觉得没有读原文尽兴
真长了不少知识。当中国人、说中国话更明白了。哈
书还不错,价钱很值。放在枕边,每天读几个,半年之内就很有长进啦。
生活实用
舒服
很实用的书,真的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没事儿看看还不错
还真是增加知识
自己看也很好,有些都忘了
大人小孩子都可以看。
还可以,权当休闲书籍看看
看了这书,就可以装学究了
熟语是语言的精华,典故是浓缩的历史。字体是用桔黄色印的,也有点小,看了吃力。
书很厚的一本,里面的每个熟语都有它的典故,很好,放在桌边和孩子吃饭闲聊时不懂得可以翻翻,挺有意思的,增长知识。知识在于积累,谈笑间孩子记得更牢。
说起这些熟语,真的很熟,也知道它们的意思,懂得在什么场合应用,可说起它们的出处,却绝大多数都前所未闻。所以看了这本书,觉得非常有意思,知道了很多原本不知道的东西,受益匪浅。有点遗憾的是,书的文字既然是橘红色的,看了眼睛不舒服,不知道怎么如此排版。
相当于一本熟语词典,总体还不错,不深奥
还好,有很多典故都知道,信息量不太大
感觉给小孩子看比较合适
生活中常会引用一些俗语,但一直不知道来源。这本书不错,可以增长不少知识。值得购买。
很多小故事,可以了解很多内容,不错的书!
空余时间看看,增长一下知识,很实用的
帮别人买的,还不知道好坏,应该还行的
原想给儿子买的,结果,自己一看,还有挺多不知道的。所以 一并学习了。
内容很丰富,绝大多数可靠。适合的枕边书。
学到很多,就是文字颜色是橘色,不太习惯
文字是彩色的,看着不点不舒服,内容还是不错的。
内容介绍的还好
给小朋友看还不错
懂了不少知识
充电~最好不要全部字都是红色的,这样会很花。。。
能增长不少知识。
还不错的哦,非常的超值的!
想了解点中国词语典故的朋友可以读读。都是最平常的词语,中学生作为课外读物也不错。不过我自己买错了,本来期望从中读点不知道的俗语来源,结果一看基本以成语为主,收入的典故基本都知道,不建议专业人员和高等文化程度的读者买。
凑合,是摘抄,编的。作为一般的常识了解一下,未尝不可。可茶余饭后读下。
故事挺多,但是内容欠缺深刻
一般,只能算是合格.其中很多内容出处不明,意义也不大,知道不知道真无所谓
颜色感觉不是很舒服,内容也是一般般,好在价钱便宜,老公偶尔也翻翻
老是看书太压抑,闲暇时打发时间用。
内容解释不够细,有些粗糙。
还行,小孩可以看
闲暇是翻看翻看解闷
开视野了
书内容是不错的,但拿到的书很脏,很像旧书.
书的内容还算凑合,可是印成红色的字体,太伤眼睛了,出版社是猪脑子啊。
DSADAS
有增长了不少知识,很有意思!
通俗易懂,科普型,是个系列书里面的一类
还可以啦 不错 小学5-6年级看看也不错
看了一些确实不太了解的,解闷儿用
一般般,基本可以看下去
这本书阐述了很多常用词汇的根源,很有意思,对于一个语文教师来说,是一本不错的资源。
很好的工具书,建议初中以上的学生应该买一本,对词汇的积累和成语的掌握有好处。此书对词语的出处介绍详尽。
挺逗的,这书是见仁见智的
内容丰富,读着轻松,值得一读。
书是正版,很不错,很满意
普及读物,价格便宜
质量真心堪忧。没有朔封很脏。纸页参差不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