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不战之困

戴旭 编 武汉
出版时间:

2011-5  

出版社:

武汉  

作者:

戴旭 编  

页数:

464  

Tag标签:

无  

前言

  有言在先:关于理论,关于研究  戴旭  关于“理论”二字我是从字面上理解的:理论理论,理是论出来的。理在于论,论就是争论,而不仅仅是论说。对错可以辩论,最不应该的,就是以政治为由,以行政手段,强行压制。这就是不论理。不论理是不会有理论的。  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的刘建武大校,和我聊天的时候说了几个“重要”:责任比学术重要,创新比守旧重要,说自己的话比重复别人的观点重要,研究国际政治问题比研究纯军事问题更重要。我深以为然。  在刘大校讲这些话之前,我一直还信守着这样几个“重要”:一是眼睛比脑袋重要,因为眼睛的思考是以第一手资料为前提,准确性和真实性很高;二是双腿比双眼重要,因为用双腿读书比用双眼读书,可以看到更多只有自己才看得到的东西;第三,就是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说的“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洞察力,远比百分之百的准确性更为重要。理论并不一定非十全十美不可,非得威力无穷才行,即使谬误也有它的好处。中世纪制图家画的地图错误百出,也不精确……今天,人们对那些地图报以讪笑,可是没有它们,伟大的航海家永远也不可能发现新大陆”。  关于“研究”二字,我也是从字面上理解的:研,就是把石头弄开。当然是要下工夫的意思。究,就是在一个小穴里,上九天、下九地地折腾九次,九是最大的数,意思是让想象穷追到最后,就把真理得到了。所以,“穷”和“究”字很接近。当然,爱“究”的人一般都“穷”,这也是命中注定。  有此心得,然后有这本书。

内容概要

  这是一本影响中国军队三十年变革的思想库的重要目录。这个目录来自三十年间世界发生的新型战争的变种与更新的最好的总结,甚至预言。这些命运之书都是那些经典战争的总结与展示。它们在发生后同样影响了中国军队的变革与前进的方向。我们就是要把这些曾经影响过中国军队的书目提供出来,并告诉你,它们曾经如何影响了中国军队,并制造了这个军队的灵魂。
  这是一本现代军事理论启蒙读物,主要面向从列兵到上将的中国军人,以及有志于军事的普通民众。推介本书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让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现代战争的基本常识,学会打仗;普及现代军事知识于民间,为国家储备虎贲之士。

作者简介

  戴旭,空军上校军衔,先后在空军地空导弹某部飞行学院任导航台长、新闻干事。毕业于空军电讯工程学院和空军政治学院,发表过军事学术专著、政论和军事评论文章一百余篇,以见解独到、思想敏锐、观点尖锐、文风犀利、语言生动见长。
  之前著有《大空战》《海图腾》《读史随想》《盛世狼烟》《以血祭天》《C形包围》等作品。

书籍目录

CONTENTS
有言在先:关于理论,关于研究 戴旭1序言:寻找影响中国军队三十年变革的理论曲线 戴旭
第一卷 海湾战争:中国军队变革坐标
 第1篇 攻击,攻击,再攻击: 指挥官,必须具有灵魂的力量!
  未来突击作战,变化的只有投送手段不同和装备的更新、突袭目标的不同,而不会有性质的变化。
  ■ 【戴旭导读】 
  ■ 攻击,攻击,再攻击 刘亚洲
 第2篇 冲突的样式:解读《破与立》
  一种新的战争指导思想,开始深入人心:这就是瘫痪。
  ■ 【戴旭导读】  
  ■ 【程亚文导读】 
  ■ 破与立  [美]约翰?博伊德
 第3篇 五环打击:从现在开始, 熟记《空中战役》吧!
  我建议中国军队的每个军官,都要会背诵约翰?沃登上校的《空中战役》。
  ■ 【戴旭导读】 
  ■ 空中战役——五环打击 [美]约翰?沃登
 第4篇 美国军队为什么必须进行体制改革
  没有什么比创立事物的新规则更值得一试。
  ■ 【戴旭导读】 
  ■ 基于效果作战 [美]戴维?德普图拉
 第5篇 联合作战的演变
  美国军事学者告诉我们,联合作战的历史已经有300年。
  ■ 【戴旭导读】 
  ■ 联合作战的演变 [美]威廉森?墨里
 第6篇 不对称是所有战争的秘诀
  一切没有政治理念支撑的战争,都只能做短暂的快速突击,而无法做持久的占领。征服肉体很容易,收复人心就很难。
  ■ 【戴旭导读】 
  ■ 非对称与美国军事战略:定义、背景与战略概念 [美]史蒂文?梅茨 道格拉斯?约翰逊
第二卷 信息战:前所未有的战争
 第7篇 马岛之战:昨天与明天的战争
  这场战争,对于面临众多海洋危机和海洋威胁的中国,具有攻防两个方面的借鉴意义。
  ■ 【戴旭导读】 
  ■ 这就是马尔维纳斯 刘亚洲
 第8篇 未来的战争:第三次浪潮
  当农业文明碰到工业文明、工业文明碰到信息文明时,在财富和战争竞争中败北的总是前者。
  ■ 【戴旭导读】 
  ■ 【程亚文导读】  
  ■ 未来的战争 [美]阿尔文?托夫勒 海迪?托夫勒
 第9篇 信息战:破坏力最小的理想战争
  曾经做过中国军队某上将秘书的沈伟光,最早提出“信息战”一词并不奇怪,站得高自然应该看得远。怪就怪在站得高的人并不少,但看得远,说得出的人总是凤毛麟角。
  ■ 【戴旭导读】 
  ■ 【程亚文导读】  
  ■ 信息战对人类社会的深刻影响及战略对策 沈伟光
 第10篇 第六代战争:非接触性无核之战
  除了新军事革命的实践者美国之外,就是俄罗斯对现代军事的观察和了悟最到位了。
  ■ 【戴旭导读】 
  ■ 【程亚文导读】  
  ■ 第六代战争  [俄]弗?伊?斯里普琴科
 第11篇 网络中心战织就的天罗地网
  通过“天”“网”这一新军事体系,美军不仅让当年希特勒的地面闪电战彻底成为历史的故事,也让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那样的空地闪电战成为过去,美国军队将要进行的,是天网闪电战!
  ■ 【戴旭导读】 
  ■ 【程亚文导读】  
  ■ 网络中心战 
 第12篇 中国军队信息化:先要设计明天的战争
  这是当代中国为数不多的真正能够称得上军事专家的人,对未来中国军队的“模样”进行的抽象描述。
  ■ 【戴旭导读】 
  ■ 中国军队信息化建设战略框架 李炳彦
 第13篇 战争空中化与中国空军
  在这里,三位中国优秀的军事理论家集合起来,论述同一个命题:战争空中化与中国空军。中国空军已经有四十余年没有经历过战火。这是一个不幸。一百场训练和演习,比不了一场实战。再威武的阅兵,也只具有戏剧性的效果。因为这些东西,是不能记录在战史中的。
  ■ 【戴旭导读】 
  ■ 战争空中化与中国空军 刘亚洲 乔良 王湘穗
 第14篇 《震慑论》:空天闪电战
  “震慑”的结果是心理征服,其实现手段是超强军事力量。
  ■ 【戴旭导读】 
  ■ 【程亚文导读】  
  ■ 震慑论  [美]哈伦?厄尔曼 等
 第15篇 从陆权到海权的历史必然
  陆地已无中国扩张的空间,海洋则与中国的一切息息相关。中国如果不能把目光对准海洋,中国军队如果不能为国家打开海上突破口,并有效卫护海上通道和海外利益,中国的生存就是脆弱的,中国的未来就是不确定的。
  ■ 【戴旭导读】 
  ■ 从陆权到海权的历史必然 倪乐雄
 第16篇 海权与中国的发展
  《美国海军战争学院评论》的文章称倪乐雄先生为“也许不是仅有的,但却是最有思想深度的中国马汉学派的代表”。
  ■ 【戴旭导读】 
  ■ 海权与中国的发展 倪乐雄
 第17篇 美国空天军
  从这个时候——21世纪的第一年起,美国空军的正式名称应该是“美国空天军”,以后它的名字是“美国天空军”。
  ■ 【戴旭导读】 
  ■ 航空航天部队:21世纪保卫美国  
 第18篇 未来——由海向陆
  先有海湾战争的感受,后有伊拉克战争,美国海军主要以航空母舰的飞机和水面舰艇的巡航导弹,配合空军,立体包围、四面突击美国鹰爪下可怜的小国。
  ■ 【戴旭导读】 
  ■ 2020年海军构想:未来——由海向陆(草案)  [美]海军作战部
 第19篇 美国空军太空作战条令
  美国人说,我们必须停止思考明天的战争,而想着后天的战争。这也是我想说的。
  ■ 【戴旭导读】 
  ■ 美国空军太空作战条令 
 第20篇 俄罗斯空中太空防御体系
  太空军事力量和网络战争力量,是21世纪的主力军种。传统的陆海空军都将被这两个新兴军种异化和改造。但是,能够成立这两个军种的,目前只有美国;二者能有其一的,只有俄罗斯。其他国家的军队,在未来20年基本上可望而不可即。
  ■ 【戴旭导读】 
  ■ 俄罗斯空中太空防御体系  
第四卷 中国陆军何去何从
 第21篇 美军转型路线图
  如果用陆地的动物比喻美军,那么它像袋鼠;如果用海洋动物比喻美军,它则如鲨鱼。总之,它一刻不停地在前进,在跳跃。
  ■ 【戴旭导读】 
  ■ 【程亚文导读】  
  ■ 美国防部转型计划指南——美军转型“路线图”文件汇编 
 第22篇 打破方阵:现在需要什么样的陆军
  陆军重要还是不重要,其实并不成为问题。真正的问题是,在21世纪的世界上,到底需要什么样的陆军?《打破方阵》告诉人们陆军需要变革,至少要有空中机动能力。
  ■ 【戴旭导读】 
  ■ 【程亚文导读】  
  ■ 打破方阵——21世纪地面力量的新设计  [美]道格拉斯?A?麦格雷戈
 第23篇 美国陆军师的十二次转型
  美国陆军之所以要瘦身,那是因为它是飞行的陆军。它要从大笨鹅变成一只老鹰。
  ■ 【戴旭导读】 
  ■ 美国陆军师的十二次转型  [美]利文沃思堡作战研究所
 第24篇 德军如何塑造21世纪的步兵
  军事哲学思维深厚的传统,使德国在近代总是走在世界军事的前列。
  ■ 【戴旭导读】 
  ■ 塑造21世纪的步兵——简评各国士兵现代化计划  [德]《军事技术》编辑部
 第25篇 陆军改革:现在还需以俄为师吗?
  俄罗斯整个军改的重点,就是在改造陆军结构和体制上。俄罗斯一边改造传统军种,一边加强空天防御力量,求新、求变、求强的努力,值得我们尊敬。
  ■ 【戴旭导读】 
  ■ 恢复陆军总司令部只是陆军改革的第一步  [俄]米哈伊尔?霍达列诺克
 第26篇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军队
  美国的军事转型计划、俄罗斯的空中太空防御体系构想、欧洲的士兵现代化计划,以及其他正在展开的军事变革计划和实践作为,都非常鲜明地表现了与过去的决裂。这种你追我赶的局面已经使世界总体性呈现出“军事变革”的景象。
  ■ 【戴旭导读】 
  ■ 【程亚文导读】  
  ■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军队——俄罗斯军事改革的轮廓  [俄]阿列克赛?阿尔巴托夫
 第27篇 20世纪中国军事现代化的反思
  国家转型是一个完整的大系统,军事变革不可能独立于国家变革之外,单骑突进式的完成。正如一辆汽车,轮子是不能超越汽车本身前行的。
  ■ 【戴旭导读】 
  ■ 20世纪中国军事现代化的反思 倪乐雄
 第28篇 中国国家战略定位与军事变革
  3000公里国防圈的提法,像一盏军事灯塔一样,可以照亮中国军队未来前进的征程。中国现在已被三面包围,非从空中无以突围。此文足可称为当代之《战国策》。
  ■ 【龙韬导读】 
  ■ 中国国家战略定位与军事变革  戴 旭
 第29篇 新军事革命与战略思维的变革
  在千头万绪的问题中,李将军只论述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军事变革的成效决定未来战争的成败;二是高素质人才是富国强兵的关键。
  ■ 【戴旭导读】 
  ■ 【程亚文导读】  
  ■ 新军事革命与战略思维的变革 李际均
 第30篇 超限战:反传统的传奇

章节摘录

  第2篇 冲突的样式:解读《破与立》  一种新的战争指导思想,开始深入人心:这就是瘫痪。  【戴旭导读:现代战争样式的起源】  我将约翰·博伊德上校1976年写的这篇《破与立》列为近三十年世界军事理论经典的第一篇,而将约翰·沃登上校稍后写的《空中战役——五环打击》放在第二篇。原因在于,以这两位美军上校的理论为标志,世界战争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当然,这篇经典文章,因为过分的数据化而并不能在普民的阅读上达致它应有的伟大,这篇文章,注定只有真正的战略家才可以读懂。而阅读的快感与文字的力量,使我把刘亚洲将军的文章放置到了他们的前面。但这不影响这两篇文章的力量。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西方所有的战争,都可以总体上视为摧毁战和歼灭战,是按照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所描述的,以军队决战为基本样式的战争。战争由军队对军队来打,军队败了,国家也就败了,就像体育比赛一样。但是,1976年以后的战争不是这样了。在约翰·博伊德上校的文章之后,美国不到十年里连续发动了巴拿马战争、格拉纳达战争和利比亚战争。美国以饿鹰扑食的凌厉,闪电般地制服(或惩戒)了对手。军力悬殊固然是原因之一,重要的是战略:避免军队大规模交战,直接攻击或擒拿对方首脑。  如果说这些战争总体规模不大,不足以引起世界军界震动,到约翰·沃登上校的“五环打击理论”问世后,于1991年进行的海湾战争后,谁都不能无动于衷了。美军已经可以对一个中等强国,进行快速的决定性战争了。  一种新的战争指导思想,开始深入人心:这就是瘫痪。  其实,“瘫痪”的思想并不是二位上校的原创。几十年前利德尔·哈特就在《战略论》中说“一个战略家的思想,应该着眼于‘瘫痪’敌人,而不是如何从肉体上消灭他们”。更早一点说,几千年前中国的孙子就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但是,为什么利德尔·哈特和孙子提出的最早,而并没有两个美军上校的理论延伸那样出名?这是因为两个上校,为古老的理论,注入了最新的军事技术的元素,或者说,两个上校发现了能够实现“瘫痪”的物质手段,这就是空军——泛指空中力量。1903年飞机发明,八年后便用于战场。这一革命性的武器,为军事理论家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超越军队血战,直捣敌国心脏,快速结束战争的战略追求,贯穿于整个20世纪的军事学术。到20世纪末,科技的突飞猛进和一些杰出的空中力量理论家颇富远见的构思,使战略瘫痪理论落实到战役实施层面上,终于以一场零伤亡、全空军战争的科索沃模式,为这一理论画上完美的句号。21世纪初的两场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就是在20世纪战争成就的基础上,展开的。毫无疑问,约翰·博伊德上校和约翰·沃登上校为现代战争的发展进程做出了重大贡献。  博伊德的冲突理论深刻影响了战争所有级别上对空中力量的运用,而沃登却主要集中于空中武器的战略运用。两位美军上校的瘫痪理论,象征着战略性空中力量思想在其演变过程中从强调经济战向强调控制战的根本性转变。博伊德强调了战争在心理和时间的方面瘫痪敌人;沃登主张从里到外剥洋葱式地肢解敌人。  在空中力量应用于战争近百年的进程中,战略瘫痪理论经历了一个有规则的变化过程:从过去强调攻击支持战争的工业,到现在强调攻击支持战争的指挥,再到将来强调攻击支持战争的信息来达到战略瘫痪的目的。博伊德和沃登对现代军事理论的飞跃式发展,起到了领头雁的作用,并且迄今无人取代。他们不仅是美国的,也是世界的。  “机器不会打仗,地形也不会打仗,打仗的是人。你必须深入了解人的心理,那才是取得作战胜利之所在。”听听约翰·博伊德上校的话,这些没有中国军事学者惯常的概念名词和八股强调的通俗解说,再想想我们头脑中的战争观念,想想1979年我们是怎么作战的,战争思想,战争样式,战争结果;想想20世纪我军都有什么军事理论(一支不能在军事思想上领先的军队,怎么可能在军事发展上领先),简单的对比、叠加,什么是差距,就一目了然了。  在一本传记中,美国人这样评价说:博伊德可能是美国军事历史上未受赞誉的英雄中最伟大的一位。有些人只把他看做是有史以来最出色的战斗机飞行员,因为他能在模拟空战中,仅用不到40秒的时间,击败任何一个对手。也有人只记得他是美国最富传奇色彩的战斗机F-15和F-16的缔造者。还有一些人,把博伊德视为继孙子之后最具影响力的军事理论家。  其实他们所了解的,不过是博伊德的冰山一角。  在拯救战斗机飞行免受战略空中司令部挤压的过程中,博伊德功高卓著。他撰写的战斗机战术指南改变了全球每一支空军飞行和作战的方式。他发现了一种物理学理论,从此改变了战斗机的设计方法。后来,他提出了一种在全世界被广为采纳的军事战略理论,就连商业领域,为了实现效益最大化,也不能避免。还有一个故事,可能是现代军事历史上最令人吃惊同时也是最隐秘的故事,那就是这位美国空军的战斗机飞行员,曾向美国海军陆战队传授过如何在地面进行作战。他的思想,不仅引领美军在第一次海湾战争中取得迅速而决定性的胜利,而且预言了2001年9月11日的恐怖分子袭击。  从个人角度看,博伊德几乎冒犯过所有跟他相识的将军。他说话粗声大气,态度生硬,对上级不够尊敬。他是个胆子大,充满野性激情而且固执倔强的人,是个典型的美国式英雄,毫不顾忌自己的声誉和财富,只对祖国充满敬意。他是位货真价实的爱国主义者,毕生都在挑战短视而自私的五角大楼官僚当局。对于博伊德和他的六位被称作“助手”的追随者,美国亏欠太多。  美国后来还是认识到自己的亏欠,而将没有战死疆场的博伊德迁入只安葬美国英雄的阿灵顿国家公墓。  他岂止是美国的英雄,也应该是所有军人们敬仰的人。军人是国家的雇员,国家是军人的主人,忠诚是无条件的。不幸的是,我们看到的太多人,因为掺杂了太多个人利益杂质,其对祖国忠诚的纯度都太低了。  只对祖国充满敬意!这个“典型的美国式英雄”让我久久地感动!  【程亚文导读】  英国战略理论家B.H.利德尔·哈特在其名著《战略论》中有言:“一个战略家的思想,应该着眼于‘瘫痪’敌人,而不是如何从肉体上消灭他们。”这句话深刻影响了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西方军事思想,致力于从战略层面直接控制或臣服对手,成为美国和北约国家的一项重要战略追求。  出版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战略瘫痪论》,就集中反映了西方军事战略思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某种显著变化。与以往更多专注于“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不同,这种新的战争理论发现战争中的打击目标事实上可以分出不同的层次,选择不同的打击目标作为打击重点,对达成战争目的影响大为不同。由此归纳总结出来的“五环打击”理论,系统阐述了对手国家五个不同层面的打击目标,而居于中心的则是战略领导层。  “大战略的功能就是要揭示和利用敌国的‘阿基里斯的脚踵’。”放宽历史的眼界,战略瘫痪的理论与实践,在人类战争史上其实并不乏见,而其基本想定就是敌对国家存在战略上的最薄弱环节,瞄准最薄弱环节打击对手就能更有效赢得战略全局。在军事技术发展的不同时期,各个国家的核心薄弱环节又是不同的,《战略瘫痪论》的作者认识到了这一点,“随着空中力量第一个百年渐近结束,战略瘫痪理论经历了一个有规则的变化过程,即从过去强调攻击支持战争的工业,到现在强调攻击支持战争的指挥,再到将来强调攻击支持战争的信息来达到战略瘫痪的目的”。这段话中的“将来”,在今天已经成为“现在”。  《战略瘫痪论》的另一大理论特色是其理论来源和分析工具大量采用数理逻辑学、物理学和热力学这些与军事似乎不相关的领域中的概念和知识,这反映了西方军事理论的一条传统优势,即善于从技术层面分析解决问题,这是过于注重综合的中国军事理论所缺乏的,顽固地将技术出身的军人置于军队系统的从属地位就是说明。  破与立  [美]约翰·博伊德  历史上的样式  现在回顾和思考一下军事历史的全景画卷,我们可以归结出三种人类冲突的类型:  消耗战:由拿破仑皇帝实施,19世纪所有作战的双方都实施,二战中盟国实施,现在则由核计划者们实施。  机动战:由蒙古族,波拿巴将军,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南部邦联的斯托瓦尔·杰克逊将军,支持联邦政府的尤利塞斯S.格兰特将军,希特勒的将军们(特别是曼斯泰因,古德里安,巴尔克,隆美尔),及巴顿和麦克阿瑟将军指挥下的美军实施。  精神战:由蒙古族,多数游击队和极少数反游击游击队的指挥官(例如麦格塞塞),以及从孙子到现在的其他一些人实施。  成功作战行动的样式  目标  ·减少敌人行动的自由,同时提高己方行动的自由。因此,敌人就不能应对我们,而我们能应对敌人开展的行动。  计划  ·探查和测试敌人使其暴露实力、弱点、行动和企图。  ·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威胁——不确定性——不信任与模糊——欺骗——出奇招混杂一起,作为切断敌人精神纽带,迷乱或扭曲其精神偶像的基础,然后伪装——歪曲——扩大己方的存在与活动。  ·选择一个最小的期望值。  ·确立主攻方向的重心,同其他相关努力一道,朝着有许多机遇、提供一些分支和威胁可供选择目标的方向努力。  ·朝着抵抗最小的方向前进(从而增加胜算)。  ·敌人机制中影响他们应对环境的能力的那些分歧、分裂与困扰,去利用它们,比破坏或摧毁它们更好。  ·颠覆、迷惑、破坏、加重或抓住敌人的脆弱但却是重要的联结点、中心,以及那些提供连贯性和允许连贯的“观察——判断——决定——行动”的那些行动,从而肢解其机构和残余势力,使共得以肃清。  行动  更加让人难以觉察、更加快捷、更加不规则地观察-判断-决定-行动作为保持或获得主动性的基础。同时,形成与改变主攻方向,不断渗透到这种或其他行动将敌人的注意力都吸引住,从而使其暴露出其脆弱性和弱点。  支援  指挥  ·下放权力,在战术意义上,鼓励下层指挥官去创造和捕捉战机,并临机采取必要突然行动以利用稍纵即逝的战机,从而当他们展现他们自己时快速利用机会。  ·在战略意义上,集权,以确立目标,使用与目标相适应的手段或才能,制订灵活的计划,分配资源,决定所有努力的重点。  印象  计划或行动方案表明我们试着去:  ·渗透到敌方系统,同时保护己方系统被敌方渗透;  ·对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事情制造种种假象;  ·设想现实与假想之间的差距;  ·将敌方推到一个它能力无法适应的地步。  计划中的企图如果不考虑偶然性将不可能实现。  第一印象  ·下面引用拿破仑的评论,看看我们从计划与行动中反映出来的战略与战术理念是如何完美地在他的评论中得到体现:  “地面战的艺术是天才与激情的艺术,一个将军永远不知道确定,永远无法清楚地看清他的敌人,永远无法准确地知道敌人在哪里。当部队面对面时,地面上发生的最小的事件,最小的数目都有可能挡住一部分敌人。最有经验的眼睛也无法确定他看清他的全部敌人或哪怕是其中的四分之三。是心灵的眼睛,是所有的理智,是一种激情,使将军看到敌人,知道敌人并做出判断。”  “一个指挥官的第一素质就是有个接受正确的事物印象的冷静头脑,他应该让自己既不会被好消息也不会被坏消息所迷惑,他在一天中连续或同时接收到的信息必须在他的脑海中归类,并将它们放在脑海里最适合的地方,因为理性与判断都是将已经进行过准确考虑的各种印象进行比较的结果。”  ·拿破仑的叙述,揭示出指挥官及其下属必须承认的会永久存在的脆弱性及弱点。  ……  ·如果我们将这些描述转变一下,并把它们与已有的战略与战术理念结合起来,我们就能提供一个大战术的现代版。  一方面,正如前面图表所显示的那样,国家目标和大战略在本质趋于建设性。另外一方面,战略目的,战略、大战术和战术在本质上是破坏性的,只在较短的时间内起作用。在这个意义上,前面两个和后面四个概念,似乎彼此之间并不一致。然而,后面四个战略和战术概念的运用将会使真正的领导层避免高消耗和避免大范围的破坏,同时能迅速地获得胜利。这些,再同现有的敌方系统凝聚力涣散、系统瘫痪及迅速地崩溃结合在一起,使敌方系统呈现出腐败、无能力,并且不适宜继续统治。在这种情况下,领导人和政治家们提出宽厚的条件从而能形成一个可实现的和平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前面两个和后面四个概念互相之间又是一致的。  (方文群译,曹仁义校。全文较长,有删节)  ……


编辑推荐

  中国第一鹰派人物戴旭全新力作,从历史、人文、当下时政、内忧外患等全角度解读中国军队30年不战之忧;  延续戴旭上一部畅销书《C形包围》的语言风格,见解独到、思想敏锐、观点尖锐、文风犀利、语言生动、发人深醒,让人看过之后热血沸腾;  本书的话题性、社会价值、语言尖锐程度,以及作者当红程度,都远超同类书《中国不高兴》;  汇聚改变世界军事的卓越新论;  47本秘级极高的欧美顶级学者军书解密(此前从未公开);  中国军队军事变革的思想理论秘密曲线。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不战之困 PDF格式下载



书很好,物流服务不错


戴旭戴旭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