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西方经济学原理

丁卫国 汉语大词典
出版时间:

2008-6  

出版社:

汉语大词典  

作者:

丁卫国  

页数:

325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这是一部系统介绍西方经济学的基础教材,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吸收了国内外经典教材的优点和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深入浅出地阐释了西方经济学的深奥理论,其表述形式契合中国读者的思维方式,使读者能够轻松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方法和思维。 本教材篇幅适中,适用于高等院校经济学、管理学本科核心课教学,也适用于自学考试、夜大和远程教学等成人高等教育。

作者简介

丁卫国,女,经济学教授。江南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曾任江南大学商学院副院长。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 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习题第二章 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理论 第一节 需求曲线 第二节 供给曲线 第三节 均衡价格理论 第四节 弹性理论 第五节 蛛网模型 习题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第一节 预算线 第二节 基数效用与边际效用分析 第三节 序数效用与无差异曲线分析 第四节 消费者均衡点的变动 第五节 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 习题第四章 生产理论 第一节 生产与生产函数 第二节 短期生产函数 第三节 长期生产函数 第四节 规模报酬原理 习题第五章 成本理论与利润最大化 第一节 成本的概念 第二节 短期成本分析 第三节 长期成本分析 第四节 利润最大化原则 习题第六章 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和垄断竞争市场的厂商行为 第一节 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第二节 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 第三节 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 习题第七章 寡头垄断与博弈论 第一节 非合作寡头的产量与价格决定 第二节 合作行为与寡头厂商产量与价格的决定 第三节 博弈论 习题第八章 要素价格与收入分配 第一节 生产要素的需求 第二节 生产要素的供给和价格的决定 第三节 洛伦茨曲线与基尼系数 习题第九章 一般均衡原理 第一节 交换与生产的一般均衡 第二节 福利经济学和帕累托最优 习题第十章 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第一节 市场失灵的原因 第二节 微观经济政策 习题第十一章 国民收入核算 第一节 国内生产总值 第二节 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 第三节 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第四节 价格指数 习题第十二章 简单的凯恩斯模型 第一节 宏观经济均衡的含义 第二节 消费与储蓄 第三节 国民收入的决定 第四节 乘数理论 第五节 紧缩缺口与膨胀缺口 习题第十三章 IS-LM模型 第一节 产品市场均衡:IS曲线 第二节 货币供给、货币需求与利率 第三节 货币市场均衡:LM曲线 第四节 IS—LM模型 习题第十四章 总供给-总需求模型 第一节 总供给曲线 第二节 总需求曲线 第三节 AS-AD模型 习题第十五章 通货膨胀与失业 第一节 通货膨胀 第二节 失业 第三节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习题第十六章 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 第一节 经济周期理论 第二节 经济增长 习题第十七章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第一节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第二节 财政政策 第三节 货币政策 第四节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 习题第十八章 国际经济学简介 第一节 国际贸易 第二节 汇率与汇率制度 第三节 国际收支及调节 习题主要参考文献部分参考答案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绪论  一般来说,现代西方经济学是指流行于西方社会的各种经济理论和学说主张,由众多流派、各种不同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组成。为了使初学者对现代西方经济学先有一个总体印象,明确这一理论体系的框架结构,本章以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为题,扼要介绍相关的基本范畴和概念。本章介绍的有些名词术语和论证,初学者可能会感到有些抽象,似懂非懂。但是,只要对这里谈到的问题包括有些名词有初步的粗浅的理解,就能随着学习的逐步深入,最终获得更具体深入的理解。  第一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经济学是什么?在学习经济学之前,无疑会问这样的问题。  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会引起人们的思考,如一个家庭如何决定谁做晚饭,谁洗衣服的问题;人们为什么对政府的预算赤字感到担忧?为什么担心通货膨胀?预算赤字对通货膨胀有什么样的影响?一个大学生上大学实际付出了多高的代价?通过经济学的学习,我们会知道人们面对稀缺资源是如何作出决策的。  一、经济稀缺性与经济学  每个经济社会都面临很多经济问题,但西方经济学认为,任何社会,不论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如何,也不论它处在什么年代,其经济问题都源于一个基本的经济事实或矛盾,即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和满足欲望的资源的稀缺性,这一矛盾,也是经济学产生的根源。  西方经济学家普遍认为,人类之所以要进行生产活动,是为了满足他们的消费欲望,假如人们的消费欲望以及由这些欲望所引起的对物品和劳务的需要是有限的,而满足需要的手段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便不会产生资源稀缺性问题,经济学也就不会产生。可是,实际上在人类社会中,生产资源以及用它们生产的产品总是既定的,而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由此便产生了稀缺性问题。  按照美国学者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人的欲望或人的需要可分为以下五个层次:第一,基本的生理需要,即吃、穿、住等生存的需要,这是最低层次的需要;第二,安全的需要,即希望未来生活有保障,如免于受伤害、免于受剥夺、免于失业等;第三,社会的需要,即感情的需要、爱的需要、归属感的需要;第四,尊重的需要,即需要得到尊重、朋友的尊重、社会的尊重;第五,自我实现的需要,即出于对人生的看法,需要实现自己的理想:这些欲望或需要一个接一个地产生,当前一种欲望或需要得到满足或部分满足以后,又会产生后一种欲望或需要,所以欲望或需要是无穷无尽的。关于人的欲望无限性的问题,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它不属于经济学研究的范围,因而只假定存在这一事实,而将这一问题留给生理学家研究。  西方经济学认为,资源的稀缺性是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一直困扰人类的一个难题,是人类面临的永恒的问题。西方经济学家把满足人类欲望的物品分为“自由物品”(free goods)和“经济物品”(economic goods)。前者指人类无需通过努力就能自由取用的物品,如阳光、空气等,其数量相对于人们的欲望来说是无限的;后者指人类必须付出代价方可得到的物品,即必须借助生产资源通过人类加工出来的物品。“经济物品”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是最重要的,但它的数量是有限的。经济物品之所以是有限的,是因为生产它所用的经济资源是有限的。经济资源是指用于生产能满足人类欲望的物品的物质手段和劳务。西方经济学家将经济资源分为三类:(1)自然资源,如土地、森林、矿藏等;(2)人力资源,包括脑力和体力;(3)所有的人造的用于便利进一步生产的资源,如工具、机器、厂房等。在19世纪,经济学家习惯上将上述经济资源称为:土地、劳动和资本,它们又被统称为生产要素(factors of production)。除了以上传统的生产三要素,英国经济学家阿·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又增加了一种生产要素,即企业家的才能,于是,就有了“生产四要素”说。  相对于人类无穷无尽的欲望而言,“经济物品”以及生产这些物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这就是稀缺性。这里所说的稀缺性,不是指物品或资源绝对数量的多少,而是相对于人类欲望的无限性来说,再多的物品和资源也是不足的。如果世界上的所有资源都是可以任意取用的话,那就不会有经济问题了。但是,正是由于相对于人类的需求而言,经济资源是稀缺的,由此便产生了基本的经济问题,产生了研究经济问题的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认为,经济学是研究人与社会寻找满足他们的物质需要与欲望的方法的科学,是研究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需要的科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在各种可供选择的用途中进行合理配置的科学。萨缪尔森为经济学下的定义是“经济学是研究人和社会如何进行选择,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资源以便生产各种商品,并在现在或将来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斯蒂格利茨在他的《经挤学》(第二版)里是这样给经济学下定义的:“经济学研究我们社会中的个人、厂商、政府和其他组织如何进行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如何决定社会资源的使用方式。在经济学中,稀缺性担当着重要角色:选择之所以关系重大,正是因为资源是稀缺的。”很多经济学家从不同角度对经济学下的定义有很多。本书主要采用萨缪尔森观点,对经济学下这样的定义:经济学是研究人们和社会如何作出选择,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经济资源生产各种物品,并在现在或将来把物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的一门社会科学。  二、经济运行的三个基本问题  由于资源的稀缺性,便产生了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去生产“经济物品”来更有效地满足人类欲望的所谓选择问题。就像每个人必须作出选择一样,一种经济也必须作出选择。无论以何种方式,由个人、家庭、厂商和政府作出决策共同决定如何使用有限的资源。为什么曾经用来种植谷物的土地又用来建设生产汽车的厂房呢?几十年间,资源是如何从生产马车转移到生产汽车的?铁匠是如何被自动机床所取代的?数以万计的消费者、工人、投资者和政府官员的决策是如何相互作用,从而决定社会中现有的稀缺资源的使用的?经济学家将这些问题归结为有关经济运行的三个基本问题。  (1)生产什么,生产多少。这就是说,在可供选择的各种各样的物品和劳务中,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是机床还是黄油?是多生产机床还是多生产黄油?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有关资源配置的大多数决策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完成的。西方经济学重点研究无意识的市场机制是如何解决资源配置问题的,以及解决的效率如何。  在美国,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的问题主要是由私人厂商和消费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解决,当然,政府也起了一定作用。价格是决定生产什么的关键因素。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就诱使厂商增加这种商品的生产以增加利润。因此,经济学家考虑的一个中心问题是,为什么某些商品比另一些商品贵?为什么某些商品的价格会上升或下降?  (2)如何生产。即利用何种生产技术来生产物品?生产一种物品的方式往往有很多,纺织品可以用手工织机也可以用现代的机器设备生产。手工织机用的工人较多但设备所花的费用较少,现代的机器设备可以用较少的工人生产较多的产品,但设备的成本较高。那么,采用哪种技术呢?是采用先进技术还是劳动密集型技术?怎样区别一种生产技术是高效率的还是低效率的?当年,亨利·福特引进了装配线,近年来汽车制造商开始使用机器人,到底是什么因素决定技术如此迅速的变化?在西方社会,厂商回答如何生产的问题,政府在此也有其投入,它制定规则和颁布法律。  (3)为谁生产。即谁来享用或取得所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社会总产品如何分配给不同的个人和家庭?这种分配是公平的吗?为什么穷人仅有一点点,而富人拥有很多?收入和工资的差别是由什么决定的?教育、遗产、储蓄和努力工作又有什么作用?这些问题都是很难回答的。我们只能说,在西方经济学里,收入分配的差异被认为是由于按贡献原则分配、个人禀赋不同以及用于人力资本的投资不同所致。因此,收入分配不均等的问题是在不触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前提下通过采用一系列政策来解决的。  当经济学家考察一种经济时,他们希望知道,在什么范围内经济决策是由政府作出的,在什么范围内是由私人个体作出的。在美国这样的国家,虽然像买什么车这样的决策主要是由个人作出的,但政府仍然以各种形式介入,如采取措施影响外国车的进口,限制汽车排放的污染,促进燃料利用率和汽车安全。  一个相关的问题是,个人作出的决策是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还是为了像厂商或政府这样的雇主的利益,这中间有重要的差别。我们可以设想,人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作出决策,而当他们为机构作出决策时就会产生利益冲突。在经济学分析时,往往将公司和政府视为一个个体。依据定义,经济学家指出,一个组织是由很多个体组成的,而个体之间的利益不一定是一致的,同样,他们与组织本身的利益也可能是不一致的,因此,组织给决策分析带来了大量突出的问题。  经济学家关注决策问题,他们不仅关心一个经济是如何回答上面这三个问题的,而且关心回答得好不好。他们要问,这个经济是有效率的吗?它能够多生产某些物品而不减少其他物品的生产吗?他能够使一些人的状况改善而不使其他人的状况恶化吗?  上述三个问题被认为是人类社会共有的基本经济问题,经济学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产生的。  三、机会成本与生产可能性曲线  从资源的稀缺性这个概念出发,如果进一步思索就可以发现,作为经济学考察对象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和消费等问题,实际上具有如下三个方面的基本特征。第一,虽然人的欲望或需要是无限的,但这些需要的轻重缓急程度是各不相同的。第二,可以支配利用的生产资源是有限的,每一种资源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用途。第三,为了满足某些欲望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举例来说,一定数量的土地,可以用来种植小麦,也可用来建造住房、工厂、学校和医院,还可用于修建公路、体育场和公园等等,而这些衣食住行、文教保健乃至必要的休息娱乐,都是人的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这就给人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怎样分配使用这些可有多种用途但为数有限的资源,来满足轻重缓急各不相同的无限的需要?要回答这个问题,显然必须同时考虑两个方面:一是各种需要的轻重缓急程度,二是为了实现某种既定的需要所需付出的代价。例如,假设某种需要甲的重要程度大于另一种需要乙的重要程度,但为了实现甲种需要所需的资源(如占用的土地和投入的劳动和资本财富),也大于实现乙种需要所需付出的代价,在这场合,究竟把这些资源用来满足甲种需要还是用来满足乙种需要,这就必须把既定的目标与达成这一目标所需付出的代价联系起来,进行权衡比较,作出决策。由此,经济学家提出了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和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这两个概念。  由于资源的稀缺性,意味着为了生产某种物品必须放弃一定数量其他物品的生产。机会成本是指将某一资源用于特定用途而放弃的将该资源用于其他各种用途的最高收益。例如,假设一亩土地可产稻谷600公斤,价值600元;而花费同样的劳动和资金在这块土地上可以产出200公斤棉花,价值430元;或者产出油菜250公斤,价值400元,那么一亩地用来生产稻谷的机会成本,就是该地用于另一最佳用途会生产出来的产品。具体说,把这一亩土地用于种水稻以及由它生产出来的600公斤稻谷的机会成本,就是200公斤棉花或430元。又如,假设某个工人在煤矿劳动的年工资是2万美元,他也可以在机械制造厂找到年工资为1.5万美元的工作,那么,他作为煤矿工人的机会成本是1.5万美元。因为他在煤矿劳动放弃了或牺牲了在机械制造厂挣得1.5万美元工资的机会。当然我们也可以说,他作为机械制造工人的机会成本是他由此牺牲他假如在煤矿劳动可能挣得的2万美元的工资。但是,如果经过权衡比较,他终于自愿受雇于一家机械制造厂,而不去矿山劳动,他这种抉择也可能同样是合乎理性的,因为他权衡比较这两种劳动的优劣的标准,除了货币收入的多少以外,也可能包括其他因素,如劳动的安全性,劳动环境的好坏乃至纯粹是个人的偏好等等。  简单地说,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必须放弃的东西。但在很多情况下,某些行动的机会成本并不像乍看时那么明显。如考虑是否上大学的决策,上大学的收益是使知识丰富和一生拥有更好的工作机会,但成本是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你会想到将学费、书籍费、住宿费和伙食费加总起来,但问题是这些总和能真正代表你上大学一年所放弃的东西吗?如住宿费和伙食费,即使你离开了学校,也需要有睡觉的地方,也需要吃东西,只有在大学的住宿费和伙食费比其他地方贵时,贵的这部分才是上大学的成本,如果大学的住宿费和伙食费低于你自己生活所付出的住宿费和伙食费,那么,住宿费和伙食费的节省是上大学的收益。另外,上面的加总忽略了上大学最大的成本——你的时间,当你将一年的时间用于听课、读书和写文章时,你就不能将这段时间用于工作。对大多数学生而言,为上学而放弃的工资是他们受教育的最大的单项成本。当作出是否上大学的决策时,决策者应该认识到伴随每一种可能的行为而来的机会成本。实际上,决策者通常是知道这一点的。那些上大学年龄的运动员如果退学而从事职业运动就能赚几百万美元,他们认识到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极高。所以,他们往往决定:不值得花费这样的成本来获得上大学的收益。这一点也不奇怪。如科比·布赖恩特这位高中篮球明星了解机会成本的含义,尽管他有优秀的考试成绩,但他决定不读大学而在18岁高中毕业时直接进入职业篮球联盟(NBA),在这里当时预期他在4年内赚到1000万美元。  机会成本产生的原因即资源的稀缺性。把机会成本这个概念加以引申推广,我们可以用生产可能性边界这个概念来考察一个国家应该怎样分配其相对稀缺的生产资源问题。所谓生产可能性边界是指一个社会用其全部资源和当时最好的技术所能生产的各种产品的最大可能产量的组合。我们知道,假如一个国家可以利用的资源,全部用来生产当年消费的物品,那么这个国家就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在人口逐年有所增加条件下,每人平均的生活水平将逐年下降。反之,假如用一部分资源生产资本财富,那么可以生产出来供当年消费的消费品相应减少,但资本财富用于投资可以实现扩大再生产,从而在以后的岁月里会有更多的消费品被生产出来。就是说,从生产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们消费需要这一点来看,人们面临着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顾此失彼的矛盾。因此,一个国家如何兼顾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把有限的资源分配使用于消费品和资本财富的生产,是经济学必需提供答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如图1.1的横轴代表消费品(如黄油),纵轴代表资本财富(如机床)。AG是一条生产可能性曲线。OA表示一定时期(如一年)一个国家所有生产资源在既定技术条件下,全部用于生产资本财富所能生产出来的资本财富的数量。OG表示所有各种生产资源全部用来生产消费品所能生产的消费品的数量。C点表示同样的资源和技术可以生产出来的资本财富的数量是14,消费品的数量是2。同样,E点表示资本财富与消费品的数量组合是9与4,A、B、C、D、E、F、G每一点都代表在给定的资源和生产技术条件下,一个国家最大可能的资本财富与消费品之生产可能性组合,所以称为生产可能性边界。  现在用资本财富与消费品来表达各自的机会成本。拿B点同C点比较。从图中可以看到,少生产1单位数量的资本财富可以生产2单位数量的消费品,因此我们可以说,生产出2单位消费品的机会成本是1单位资本财富。当然也可以说,生产1单位资本财富的机会成本是2单位消费品。同理,拿C点同E点比较,假如少生产5单位数量的资本财富,可以多生产的消费品是2单位。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多生产2单位消费品的机会成本,用资本财富表示是5单位。生产可能性曲线凸离原点,是因为随着资源由资本财富转移到消费品的生产,机会成本会不断提高。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西方经济学原理 PDF格式下载



此书深入浅出,书中的列子很精彩,帮组大家更好的都得书本的内容。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还行


书的印刷质量很好,字迹很清晰,内容就不要说了,正是自己需要的参考书。


书好,正是我想要的,快递也很好。


好的,快递无语啊无语。。。。。。。。


总体来说还行···


还可以,质量也不错~~~~~O(∩_∩)O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