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扩散与产业聚集
2009-3
格致出版社
李国武
276
无
《技术扩散与产业聚集:原发型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研究》是“经济与社会文丛”之一,全书共分11个章节,主要对原发型产业集群形成机制作了探讨和研究,具体内容包括产业集群的概念及其识别、就近扩散式产业聚集理论、清河县及其羊绒加工产业、初加工规模优势的形成、清河羊绒产业升级阶段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李国武,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于1998年、2001年获得吉林大学社会学系学士、硕士学位,2004年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获得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经济社会学、组织社会学、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近五年来主持和参与国家级和省部级等各类课题研究8项,在《社会》、《社会科学战线》等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5篇,出版译作2部。
上篇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以往的理论解释和本书基本观点 第三节 本书的基本结构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产业集群的概念及其识别 第三章 区位选择式产业聚集理论 第一节 企业区位选择的静态分析 第二节 产业动态聚集的主要思想 第三节 区位选择式产业聚集模型:阿瑟模型 第四节 总结和讨论 第四章 就近扩散式产业聚集理论 第一节 制度约束与企业就地办厂 第二节 模仿与产业技术的扩散 第三节 产业特征、社会结构与产业技术的扩散 第四节 产业技术的就近扩散:对技术扩散空间特征的思考 第五章 技术扩散与产业聚集:原发型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 第一节 技术就近扩散理论与产业自由聚集理论的差别与关系 第二节 原发型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扩散与聚集相结合的解释 下篇 第六章 清河县及其羊绒加工产业 第一节 走进清河 第二节 清河羊绒产业的总体情况 第三节 清河羊绒产业的区位分布 第四节 研究清河案例的意义 第七章 初始阶段的产业选择——社队企业时期的探索 第一节 兴办社队企业的制度约束 第二节 发展农村工副业的号召——先行一步的清河人 第三节 清河羊绒产业的缘起:关键人物和事件 第八章 初加工规模优势的形成 第一节 羊绒分梳技术在清河的扩散:以梳绒机数量为指标 第二节 初期的扩散(1979-1983) 第三节 初加工规模优势的形成 第四节 羊绒分梳技术的就近扩散和产业聚集 第九章 关联产业的聚集过程 第一节 绒毛原料如何流向清河 第二节 梳绒机械设备及维修市场的完善 第三节 无毛绒及毛渣购销 第四节 分梳工艺的提高 第五节 外来劳动力和资金的集聚 第十章 清河羊绒产业升级阶段 第一节 羊绒深加工的引入 第二节 大力发展深加工阶段 第三节 深加工进一步发展的约束及企业的区位再决策 第十一章 结论:理论主张与现实关怀 第一节 原发型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的理论解释 第二节 对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问题的一些现实思考 第三节 本研究的创新及不足 附录 附录1 关于羊绒及其加工的背景介绍 附录2 清河县的工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和财政收入(1980-2002) 附录3 清河县人民政府所属乡镇政府名称及沿革表(1992-2003) 附录4 2000年清河县绒毛产业专业村分布情况 附录5 清河县各绒毛产业工贸区 附录6 梳绒机构造图及工作流程 附录7 清河县各办事处梳绒机数量统计表(1977-2000) 附录8 清河县与羊绒产业发展有关的主要政策文件(1984-2001) 附录9 清河县32-34毫米含脂山羊无毛绒的采购价格变动表(1986-2000) 附录10 清河县梳绒机及其配件销售、维修门市数量统计表(1982-2000) 附录11 访谈对象列表 参考文献 后记
上篇 理论探讨 第一章 导论 本章主要在叙述我们所关注的经验现象的基础上提出本书所要探讨的核心问题,并对这个问题的已有研究进行简要的述评,指出我们要努力的方向和本书的基本观点,最后对本书的结构安排、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加以说明。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在中国的乡村工业化和市场转型过程中,很多在资源禀赋和空间区位上并不占明显优势的乡村地区却形成了规模庞大、购销网络延伸广泛的原发型产业集群。这类产业集群主要是当地村民在工业化和市场化的过程中依靠自身力量发展起来的。比如河北省清河县,在计划经济时期基本上是一个农业县,该地区并不从事畜牧业,也没有动物绒毛加工的产业历史,但是从1977年引入羊绒加工的产业后,时至今日,清河县已成为驰名中外的羊绒之都和羊绒纺织名城,数以万计的当地农民,从事着与羊绒加工相关的产业。类似清河这样的原发型产业集群还有很多例子。那么,这类产业集群是如何形成的呢?其形成的条件和机制是什么?本书试图对这些看似不合理的特定产业地方化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一、研究现象:中国乡村社区里崛起的原发型产业集群 ……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