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世界文学博览

朱树飏选编
出版时间:

1995-12  

作者:

朱树飏选编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德莱塞作品精粹,ISBN:9787543415041,作者:(美)西奥多·德莱塞著;朱树扬选编

书籍目录

长篇小说
嘉莉妹妹(节选)
美国的悲剧(节选)
珍妮•葛哈德(节选)
短篇小说
第二对象
婚后
礼教
自由
失去的菲苾
老罗根姆和他的特丽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世界文学博览 PDF格式下载



  读这本书心不在焉,不知怎么才能让自己被德莱塞抓住。
  
  本书选的3个长篇都是截取最后几章,庆幸不是看整个长篇,因为不是我喜欢的风格。而强迫症的我即使不好看也会看完。
   德莱塞喜欢写失败,写人的彻底失败,而不是旁人以为的普通挫折,写法简单粗暴又没有分析,故事很浅。 如果有了分析,则是作者自己的呓语,好像根本可以忽略的。
  短篇小说的雕琢匠心明显,也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但还好发现《失去的菲苾》,这个短篇也不是我喜欢的调调,作者自己没深入人物的灵魂,叫读者怎么办,可不得不说,有些段落打动了我。
  掩藏在失败者人生尽头的麻木平淡的相依为命透露出一丝温情,让我想抄书。
  
  住在人不增加反而逐渐减少的乡下的老夫妻亨利和菲苾,是恩爱夫妻。“你或许知道,天性单纯的人们怎样像地衣似的紧附在环境的石头上面,消磨一生的岁月直到老死。”
  这老俩口没有高超的才智,在德莱塞看来,单纯和不聪明意味着失败。老夫妻这样的生活看似平静,实则悲哀。他们曾有7个孩子,只活下来4个,都已远出打工和生活,加上老夫妻早把微薄的房子遗产平分给4个孩子,孩子们更不记得老父母了。
  “广大的世界在远远呼号,可是对他们没有吸引力。他们没有高超的才智。果园、牧场、玉米田、猪圈和养鸡场规划出他们的人类活动的范围。小麦熟了,就割下来、打出来;玉蜀黍枯黄经霜了,就割下来、捆了堆起来;牛草结满了穗,就割下来、堆成干草堆。在那以后冬天来到,随之而来的是谷子往市场上的载运,锯木材、劈木材,生火、做饭等家常的零活,零星的修理和看望亲友。除了这些事和天气的变化--落雪、下雨、晴天--以外,没有什么迫切的、重大的事情。人世间其余的一切都是一片遥远的、扰攘的幻景,像夜晚的北方的光似的微弱的闪动,像在远方响着的牛铃一样发出隐约的声音。”
  
  这样孤独又相爱的老夫妻,不是出污泥而不染的人,而是深陷环境的泥潭不做挣扎的麻木的人。一生以来一直如此,即便被孩子们嫌弃,也还是这副德行。
  
  “可是这两个老人在一起过着宁静和相爱的生活,只是老亨利有时变得过分地急躁,几乎老是抱怨什么东西给忽略了,再不就是找不到了,而那东西完全是无关紧要的。”
  “菲苾,我的玉米刀哪儿去了?你总是不小心,乱动我的东西。”
  “不许吵,亨利,”他的妻子会用沙哑的尖声吓唬他,“你要不听话,我就离开你。有一天我要站起身来,从这里走出去,那样的话你怎么办呢?除了我没有人照应你,所以你放老实点儿吧。你的玉米刀在壁炉架子上那个老地方,除非你自个儿把它放到别处去了。”
  老亨利知道他的妻子在任何情况下决不会离开他的,他往往暗自思量,如果她死了的话他怎么办。那倒是他真正害怕的一次离别。当他每晚爬上椅子去上那架古老的、长摆的、双摆锤的钟,或者最后去查看前后门有没有关好的时候,这是一种安慰:知道菲苾舒舒服服地安睡在床上她的那一边;知道如果他在半夜翻来复去睡不着,她会就近问他要什么。
  “哎,亨利,你安静地躺着!你像只鸡似的不安静。”
  “我睡不着啊,菲苾。”
  “可你也用不着这么翻腾啊。你可以让我睡。”
  这番话往往给他带来一种恬适的睡意。如果她要一桶米的话,他嘀咕着其实很高兴地去提来;虽然她先起床去生火,他却管保把木材劈好放在近便的地方。他俩平分了这个简单的世界。
  
  上面这整一大段,提供了一个活动的、角落里的自得其乐的小世界:老夫妻在这48年的婚姻生活的末尾,依然吵着不伤大雅的架,互相需要,紧密地只需要对方乃至不需要外界。
  这整个打动了我的段落,是后面剧情的大铺垫。
  
  菲苾死了,在一个早春的寒冷夜里。
  “老亨利满心悲痛,迷惘地跟随着她的遗体去到最近的墓地,那是一片长着寥寥几棵柏树的荒地。”
  
  菲苾死时,老亨利大概70岁上下。
  半年来他试着恢复对生活的兴趣,失败。后来,几次偶然,例如失眠的夜里家具的某种组合在夜色中投下的阴影,或淡淡的雾气升腾形成的气团。。他经常觉得他见到菲芘重返人间。
  
  故事到这,还没失去理智,也还在作者控制中(只是显见控制得不怎么好,写得已没灵性,无法跟前面的段落相比。)
  
  老迈而寂寞的亨利想到,菲苾曾多次威胁他:“只要我离开你,你可找不到我。我相信我可以找到一个你找不到我的地方去。”
  认真的亨利终于在一天早上开始认真思考,菲苾能去那里,该去那里找菲苾。这一思考不得了,他从此踏上寻找菲苾的道路,先是邻居们家,后来他太老,走不动了,懒得在每天寻找不到的情况下回家睡觉,索性带着简陋的餐具去更远的地方寻找,不再回家。
  7年奔波无所获。
  最后他出现最严重的一次幻觉,菲苾变成他们年少时代的样子,把他引向悬崖,他飞奔过去,跳崖而死,脸上带着微笑。
  
  后来的故事,德莱塞像记流水账那样匆匆而拖沓地讲完,诚意缺缺。
  
  但我不在乎,我已看到喜欢的段落。那经作者描写,加上我想像出的段落。
  老夫妻最后的相处是故事的开头,不正像很多事情一样,开头的动心牵扯了往后长久的乏味吗。
  很多时候我都忘了开头多凄凉多美好,那惊心动魄的凄凉和美好,因短暂而珍贵,因珍贵而不敢回忆,怕回忆太多遍渐渐失去那份心惊肉跳。
  恩,一些美好得可令我重新坚强的回忆,我轻易不拿出来用,要留到关键的时刻撑一撑。这个毛病跟你把肉放在冰箱里舍不得吃一样,总想留到饿死前最后一顿救命。


迷宫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