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巴赫金全集(全7卷)

巴赫金 河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8-06-01  

出版社:

河北教育出版社  

作者:

巴赫金  

页数:

3556  

译者:

钱中文  

Tag标签:

无  

前言

托尔斯泰的戏剧作品按写作年代可分为两组。第一组包括《一个受传染的家庭》和《虚无主义者》。这两个剧本托尔斯泰写于六十年代,正值他新婚燕尔(1862年),享受着家庭幸福,处于经营家业最鼎盛的时刻,也是他酝酿并着手实现最伟大的作品《战争与和平》的时期。1863年几乎是托尔斯泰危机前生活中的最辉煌时刻:这时他是一个热衷经营而又屡屡取得成功的地主,是一个幸福欢乐的成家人,是一个朝气蓬勃的艺术家。托尔斯泰的其他戏剧作品,从《黑暗的势力》(1887年)到《万恶之源》(1910年),都属于第二组。所有这些作品是他经历了所谓的“托尔斯泰危机”之后写成的。那时他已放弃自己的地主业务,认为自己过去的艺术风格有违真实,并离家出走。所有第二组的剧本(也应包括《一个沦为乞丐的贵族老爷》,1886年),只是不久前才为人们所知,当时这些作品没有公诸于世。这也是不难理解的。它们的艺术价值微乎其微。它们构思粗率,又没有加工,带有应时而作、偶然为之的性质。那么,这些作品成为艺术上的败笔,原因又在哪里呢?

内容概要

此次修订,新增中译本第七卷内容,收入了巴赫金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所做的俄国文学家庭讲座笔记,和1958--1959年间于摩尔达瓦大学文史系所做的外国文学讲课笔记。它们虽非巴赫金原著文本,但俄文版《巴赫金文集》将俄国文学讲座笔记作为“附录”收入了第二卷,并做了详细深入的注释。为了方便中国广大研究者需要,我们将其与《巴赫金全集》原第四卷有关内容合并,结为第七卷,作为新的《巴赫金全集》(七卷本)出版。

作者简介

巴赫金 M.M. Bakhtin
(1895~1975),苏联文学理论家,批评家。1895年11月17日生于奥勒尔市一银行职员家庭,1975年5月16日卒于莫斯科。1918年毕业于圣彼得堡大学文史系。后曾在维尔城一中学任教,1920年秋转往维捷布斯克教授文学和美学。从这时期开始了哲学和人文科学诸多领域的研究工作。1923年因病辞职治疗。
1924年去彼得格勒供职。

书籍目录

《巴赫金全集(第1卷)》
理论是可以常青的
——论巴赫金的意义
艺术与责任
论行为哲学
绪论
第一部
审美活动中的作者与主人公
第一章 (缺)
第二章 (片段)
第三章 主人公的空间形式
第四章 主人公的时间整体(內在之人——心灵问题)
第五章 主人公的涵义整体
第六章 作者问题
第七章 俄国文学中作者与主人公问题(缺)
话语创作美学方法论问题
第一部 文学作品的形式、内容与材料问题
第一章 艺术学与普通美学
第二章 内容问题
第三章 材料问题
……
《巴赫金全集(第2卷)》
《巴赫金全集(第3卷)》
《巴赫金全集(第4卷)》
《巴赫金全集(第5卷)》
《巴赫金全集(第6卷)》
《巴赫金全集(第7卷)》

章节摘录

唯一出发点,是作战司令部,是在存在事件中指挥我的可能性与我的应分性的最高统帅部。只有从我所处的唯一位置出发,我才能成为能动的,也应当成为能动的。我对存在的得到确认的参与,不只是被动的(为存在而喜悦),而首先是主动的(应该实现我的唯一位置)。这并非是那种最高的生活价值,它可以系统地论证所有其他的生活价值对我来说都是相对的,都是受最高价值制约的。这里我们并不是想建立这样一个价值系统:逻辑上是统一的,以我参与存在这一基本价值为主导,由各种可能的价值组成理想的体系。我们同样也不是想把人们在实际上历史地加以确认的价值,作理论的表述,以便确定它们相互间的从属、分属等等逻辑关系,亦即把它们系统化。我们打算提出的,不是价值系统,也不是价值的系统概念表;那将只是纯粹的概念(内容固定不变的概念)以逻辑上的相互关系连接起来。我们打算做的,是描述从价值角度对世界进行的体验感受是如何实际而具体地建构起来的;这里重点不是分析性的论证,重点在于发出实际评价、确认、行动等等的真正具体的发源中心(也是时间与空间的中心);这里的诸种成分都是真正现实的事物,它们在唯一的存在事件中通过具体的事件性关系连接起来(在这里,逻辑关系只是与具体时空关系、情感意志关系并列的一种因素)。

后记

《巴赫金全集》第七卷译稿终于可以付梓,我自然松了一口气,了却了一个心愿。《巴赫金全集》(1998年版)第六卷末尾的《出版后记》写道:“我们计划待巴赫金的其他笔记、档案材料汇编咸集后,拟于适当时候再出版中译本第七卷。”收集巴赫金分散的著作有一定的困难,主要是俄文版的《巴赫全文集》(七卷本)至今仍未出全,但好在最早出版的该文集第五卷的编者所写的《出版说明》中已经让人见到了俄文版各卷的规模。中译本《巴赫金全集》第七卷是在中文版《巴赫金全集》(六卷本)基础上新增补的一卷。它包括巴赫金有关俄国文学的家庭讲座记录《俄国文学史讲座笔记》和外国文学史讲座笔记《外国文学史讲座笔记》两部作品。前者是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听讲记录,后者則是五十年代末的学生的笔记。由于都是笔记,所以都将记录者的姓名列上,关于这点,俄文版编者都有详细的说明。巴赫金这两种文学讲座笔记,虽然都是片段,但却显示了作者渊博的知识和极高的艺术鉴别力。


编辑推荐

《巴赫金全集(套装全7卷)》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巴赫金全集(全7卷) PDF格式下载



巴赫金的7卷本比6卷本收录更加全面。《妥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是文学专业论文的典范,每个立志于文学的研究者均应该细读揣摩,对于如何做学问必有裨益。


巴赫金全集国内这应该是第一部,学术性很高,需要仔细深入阅读。


近来巴赫金研究是越来越热啊,横跨哲学、语言学、文学、社会学的大师,看不完也要收藏了。


买一套巴赫金全集是我早就想。我曾在网上搜过但没找到,这次找到了欣然买之。巴赫金的文章我过去读过,但都是单篇,不系统,过去每读都被那睿智的言辞所打动。无论是论辩说理都闪着思想的火花,读着如饮甘饴。


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这套巴赫金全集非常好,装帧非常精美,搞活动时半价购入,非常开心


虽然已经有了几本2000年左右出的,但还是买下了这套《巴赫金全集》。令人敬仰的大师!


巴赫金的《拉伯雷研究》,不只是文学史研究的经典之作,而且是文化史研究的经典之作。书中提出的狂欢化理论是当代新文化史研究的最为重要的理论资源。狂欢化理论使我们明白:为什么赵本山的小品能够统治央视春晚十多年,为什么周星驰的无哩头那么受欢迎。人们需要“第二种生活”,需要诙谐文化即笑文化。没有“第二种生活”的生活是无生机的死人的生活。《拉伯雷研究》让你知道什么是人的真正生活!


巴赫金的文集是文艺学研究生必读的,话不多说,大家都懂。


书的质量很好,09年印的,抓紧时间买不然很快没货。书绝对信得过。从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中对作者决定权的逐渐削弱到结构主义的写作主体的完全出场也存在着一条合理的逻辑线条。巴赫金和结构主义都反对把文本看成是作家经验的表现或社会生活的简单反映,在复调小说中,作品主人公是和作者平起平坐的主体,他有自己自主的声音而不会沦为作者意识的传声筒,在结构主义那里,作家的地位和功能仅仅体现在为文本中的意识和声音提供发言和交汇的场地。这种作者的消隐过程反映了巴赫金和结构主义一样的反对话语独白的立场,独白话语在唯一的作者内心或社会生活中寻求文本的语义空间,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强调了意义的复调性,没有谁独自占有意义,意义体现为对话的过程,而结构主义更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强调文本的自足意义,从而不为任何独语策略留下余地


巴赫金的书需要细细品读!


是朋友推荐的,能以半价买到还真是不错。巴赫金博大精深,慢慢研究吧!书封面有点旧了,好在内文印刷很不错!


全新精装,巴赫金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研究很重要。


对于研究巴赫金理论的硕士博士非常有用


巴赫金的东西很难懂,要好好读,要细读。


巴赫金写得文章很具创见,希望自己能好好阅读,好好体味。


喜欢巴赫金的人,一定要购买这套书。书有价,阅读无价。阅读巴赫金更是无价之宝。


拥有巴赫金是每个学术男的梦想


河北教育的全集,做得不错。


借过别人的,买过文集,今天有全集,当然不放过。


文学理论界的大师,集子都收齐了,很好!


应该说,这套书,对于有志于西方文论研究的人员而言,其价值是毋庸多论的。正好是做活动半价购入,虽然收藏已有大半年,但因价格过高,无法下手。尽管买的时候是半价,但价格还是很高,以至于纠结了老半天——读书的人,很多并不是家财万贯;180块钱是最合适的价格。不过,还是很喜欢。


内容好就不用说了,翻译、注释都比较到位,感谢为这套书做出贡献的学者们的努力。如果不是硬皮的话就更好了,总担心看多了会散架。


完整版便于查阅,很方便。


翻几次就感觉要散架了。希望以后能出平装版的,精装版的虽然外表好看但是不怎么经翻。
内容很不错。


上大学时读了一本单行本,深深服膺,不过那时市面上已经买不到了。这次满450减150时进的,超值。


好像全网就这里有,于是毫不犹豫下单了


半价能买到很划算,精装本值得收藏。美中不足的是有两册黑色外皮中封处有磨损掉色,有一本外皮有折皱。纸张较薄。


内容祥室,值得一读,推荐给大家哈


一直盼望中的书籍,内容没的说。如果是平装,价格再低些则更好!


印刷纸张都好,内容值得认真去读。


一年多以前到处搜寻想买这套书,新书都没得,旧书又卖得很贵。终于等到这套书有出版了。又等到活动,觉得很实惠。


这书写得相当不错,是文艺理论研究必读书目。谢谢当当


非常有价值的书,真正的大家,不知道为什么市面上很难买到?


当当打折比较实惠,终于有货了赶紧入手


这本书的价值自有公论,我就不讲了。印刷也很好,字比较大,也清晰。只是发给我的书有一本封面已经坏了。


还可以,只是价格还是有点偏高。


图书馆借过,看过一部分,一直想买,半价买入。


垂涎已久的专业书,因为迟迟无货,一直在等,终于到手,这下有福了。


好书。半价出手


巨棒~~~~~囤大部头中。。。。。。。。。


半价抢的,但是呢,价格还有有点高。唉,定价虚高啊。


发货途中有点破损 还好不影响书


等这么久终于降价了!


搞活动买的,挺好的。


当当的服务质量比以前好多了,书当然是没说的,就服务说,尽管过去有不愉快,但现在看,还是看好当当


论文写作规范的指南


其他几家统统缺货和断货。


包装很好,书也很好,等待了很久,准备买下来了


很朴素,很精致,一直心仪,终于买到了!


装正很好,资料很全面


形式批评经典 获益颇多


巴赫金是复调小说理论的鼻祖,他关于拉伯雷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论述都已经成为文艺理论的经典,想了解二十世纪小说创作理论发展走向的绝不能错过巴赫金!看后记似乎还没有出完,不知道以后还会不会再增订。本来该给五颗星,可是第四卷封面撕开了个大口子,真是心疼。看破损的样子不是运输过程中造成,而是装箱前就已经如此了。希望以后当当的工作人员能更有责任心,这是对消费者、读者负责,同样也是对你们自己的信誉负责!


巴赫金提出的狂欢理论我一直较关注,遗骸的是没有读到全集,这次能买到,自然开心。但是美中不足的是书的品相不太好。


看了好久终于决定下单了。很厚重的一套,有灰尘,里面完好无损,之前有买家说纸质一般,可能有预期觉得还不错。内容自然不用说,文论研究方向必读。


封面不是全新,有些旧痕;但内容没得说,博大精深,纸质也可以,虽然不是光面的。对得起那个价钱。


此书的内容之好就无需多言了,你懂的!可是当当的包装实在令人愤慨,这么好的书居然直接用透明胶五花大绑,把好好的封面硬是扯了个大花脸,这是精装本唉,那个心疼啊,爱书者都明白!所以,希望当当再也不要展现这种白痴行为了……


感觉河北教育还是缺乏印精装书的经验,质量只能说是中规中矩。不过买这套书胜在内容就是了


不错的图书,印刷也好,值得拥有。


书很好,就是定价偏高,即使是在参加活动半价的情况下


好书,就是有点贵了,当当的折扣也少。


绝对好书,难得买到了,可惜按定价来说纸张就太一般。。。


感觉像是零售本收集给我的


一代大才


7本书合着一本50.但是没有包装,书的质量也不好,纸也不好,印刷也不好!!!为什么呢????内容好。


巴赫金的睿智与聪慧,其理论的开创性拓宽了我们的研究视域,为俄罗斯的文学、语言、文化、人类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此书装订不好,容易开胶。


在当当买了几年的书了,积分很多了。但是如果这次退书不顺利,就永远告别当当了。书皮快掉了,服了!!


巴赫金在文艺学界是赫赫有名,其对话理论震铄古今。然而,国内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却鲜有其著作出版。上次在tb买此书,送来的却是卓越,呵呵。版本质量非常好,封面装帧略显陈旧。难得之书,好好珍藏。


  《巴赫金全集 第六卷 弗朗索瓦-拉伯雷的创作与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李兆林 夏忠宪等译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年
  
  
  导言 首先指出拉伯雷在文学史上的特殊的孤立地位(浪漫主义和后来的现代理论都没有能够真正揭示他),然后引入民间源头.(这篇导言的任务是,提出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民间诙谐文化的问题,确定它的规模并对其独特性做出初步的评述.)他认为民间诙谐文化多种多样的表现按其性质可以分为三种基本形式:
  
  
  1)各种仪式-演出形式(各种狂欢节类型的节庆活动,各类诙谐的广场表演等等);
  
  
  2)各种诙谐的语言作品(包括戏仿体作品):口头作品和书面作品,拉丁语作品和各民族语言作品;
  
  
  3)各种形式和体裁的不拘形迹的广场言语(骂人话,指天赌咒,发誓,民间的褒贬诗,等等).
  
  
  在对之进行进一步评述时,巴赫金强调的是这种诙谐因素的建立第二个世界和第二种生活的能力,即构成双重世界关系的能力.对于庄严的戏仿似乎由其自身而衍生,远者如凯旋仪式所包含的对胜利者的歌颂和戏弄,丧葬仪式所包含的对死者的哀悼和戏弄,后来由于官方地位的确立而转入民间文化的形式之中.巴赫金强调,狂欢并非是在表演,而是一种生活的形式,或者说,(在狂欢节上是生活本身在表演,而表演又暂时变成了生活本身).同时,巴赫金也指出诙谐所蕴含的未完成性和再生能力(民间节诙谐也针对取笑者本身;民间节庆诙谐于近代纯讽刺性诙谐的本质区别之一;一个纯讽刺作家只知道否定性的诙谐,而把自己置于嘲笑的现象之外,以自身与之对立,这就破坏了从诙谐方面看待世界的角度的整体性,可笑的(否定的)东西成了局部的现象).民间双重性的诙谐则表现整个世界处于不断形成中的观点,取笑者本身也包括在这个世界之类.巴赫金试图通过证明民间诙谐的包容能力和相对于后来试图分析它的理论的庞大而由之导出进一步的论断.
  
  
  中世纪的拉丁语诙谐文学在文艺复兴盛期伊拉斯莫的<愚人颂>(巴赫金认为这是狂欢节式的诙谐在整个世界文学中的最伟大作品之一)和<蒙昧者书简>中集其大成.
  
  
  巴在后来将民间诙谐文化遗留的审美观念暂称为怪诞现实主义.巴反复强调这种审美观念与以后几个世纪(从古典主义开始)的审美观念截然不同,由此引申,如拉斐尔这种对于古典主义影响甚大的人物,其必然也是以由古典主义再造之后的形象复现的.巴同时强调这种审美观念常用的贬低化和世俗化的双重意义,同时既否定又肯定,从而将批评投向了近代的否定性思维方式(这与现代性思想社会问题以及巴赫金本身的思想背景关系如何?).
  
  
  在bosch和老布鲁盖尔的作品中的怪诞的人体观念的表现。人体的孔洞,凹凸部分的排泄和再生能力。
  
  
  平斯基。莱辛与阿尔莱金。鬼魂形象的转化(童话里的有趣的鬼魂?)。
  
  
  对黑格尔和Schneegans进行了批评。
  
  
  现代的怪诞风格的发展图景:1。现代主义怪诞风格 2。现实主义怪诞风格(托马斯-曼,布莱希特,聂鲁达等)。近代怪诞风格理论:Kayser Wolfgang.Das Groteske in Malerei und Dichtung,1957《绘画和文学中的怪诞风格》,被选入《Rowohlts deutsche Enzyklopadie(罗沃尔特氏德国百科全书)》。
  
  
  巴赫金指出现代主义怪诞风格强调陌生的因素,陌生的世界。浪漫主义还尚且包含着更替的欢乐。而在前浪漫主义的怪诞风格中,乌托邦因素的展示不是为了抽象的思想,也不是为了内心体验,而是由整个人,完整的人,用思想,感情和肉体一起演出和体验的。
  
  
  凯泽尔在归纳自己分析时断言:“怪诞中所表现的不是对死的恐惧,而是对生的恐惧。”巴认为这个论断保持着存在主义精神,首先含有生与死的对立。而在怪诞风格的形象体系中死是作为生的一个必然因素,作为不断更新和年轻化的一个条件而进入生活整体的。歌德浮士德中的地神名言,达芬奇,当一个人高兴而迫不及待地期待新的一天,新的春天,新的一年到来时,那就想不到,实际上他因此也就在渴望自己的死。巴对存在主义的理解和观点恰当否需再加考虑(而且为何或如何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怪诞形象体系中死亡是如此的一种角色呢?)。
  
  
  巴赫金接着引入了布尔达赫对于文艺复兴的观点,然而文艺复兴的青春和更新力量是如何引入后来的时期的?巴在后面的论述中认为,君王封建制度的逐步稳固和古典主义的成熟使得拉伯雷作品丧失了其语境。诙谐被平庸化为色情或者粗俗。以生搬硬套为主的历史-寓意方法被用来解释拉伯雷的作品,从而使得其民间传统背景被忽视。巴赫金的阅读范围相当大,而且也很少回避问题。
  
  
  粪便等排泄物和剁碎的肉体在广场语言中的使用。古希腊于三幕悲剧之后的羊人剧。巴赫金对于各种材料的阐释,如对于原始艺术作品的笑的解读需审视。
  
  
  
  
  
  
  2004.8.1
  
  
  第五章 庞大固埃的巨人形象和其代表的人的不断诞生,历史中进行着的人类的肉体。其思想涵义。李兆林有多处翻译错误,比较明显的是人名方面的。
  
  
  毕《巴赫金全集 第六卷 弗朗索瓦-拉伯雷的创作与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
  


  写着玩~~
  
  在严肃的、只追溯正宗文学源流的研究方法之外,巴赫金的《拉伯雷的创作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与范式,即深入探讨拉伯雷创作的民间文化源头——正如巴赫金在文中开门见山地指出,正是与民间的源头之联系,“决定了他(拉伯雷)的整个形象体系及其艺术世界观。”巴赫金的这部著作可谓卷帙浩繁,蔚为大观,因而我拟将巴赫金的具体论述与现当代相关文论与作品相结合,从三个主要方面进行解读与阐释,力求在标明重点之外取得新意。分别是:一、从《拉》看《巨人传》由史诗到小说的过渡及其意义;二、《拉》中一系列母题复现;三、批与立:对经典的阐释
  
  
   一、从《拉》看《巨人传》由史诗到小说的过渡及其意义
  伊恩 瓦特在《小说的兴起》中认为,随着个人主义及读者群体等因素在十八世纪的兴起,以《鲁宾孙漂流记》、《克拉丽莎》等作品为代表,产生了现实式小说风潮。根据巴赫金对拉伯雷作品的解读,我认为这个现实主义的萌芽至少可以追溯到拉伯雷时期,至少,《巨人传》体现出由史诗到小说的过渡的迹象,也即它既包括着传奇史诗的形式,又孕育着现实式小说的样态。以叙事学的角度,可以从语言、形象两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巴赫金指出拉伯雷的语言特点是怪诞现实主义的语言。它们不拘形迹,包括“淫词秽语和骂人的话,指天赌咒或发誓,对流行的神圣文本和格言进行滑稽的改变的颠倒使用”。(P101)这些深刻地渗透着物质-肉体的语言与传统史诗大相径庭,因为后者往往刻意追求华丽、典雅、整饬的语言(也即巴赫金所谓的“官方话语”)。如《贝奥武夫》中,笔涉格斗时,作者笔触华丽,诗意盎然,这样的格斗在《巨人传》中变体为村民的群殴,毫无秩序与美感。拉伯雷对典雅的语言进行了亵渎,对其背后的隐藏的等级制度“脱冕”。此外,巴赫金指出,宴席语言也是具有独特性的传统,因为“只有在酒宴的气氛中和吃饭的交谈中才能说出自由和坦诚的真理……只有这种交谈的语调才符合真理的本质。”(P330)拉伯雷地方语言中众多因素来源于民间口语,“这是一些从人民生活深处吸取来的‘处女词’”(P530)。这些语言的变化正符合瓦特指出的现实性小说的特征,十八世纪作家们力图去掉浮华的语句辞藻,优美的形式已被废弃,“因其形式上的常规迫使它为自己提供注脚”。在拉伯雷这里,这种语言的变异正是荒诞现实主义全民性的体现。它源自民间生活,来自第二世界,在暗中对中世纪官方权威与等级进行了消解。
  其次,从形象上看。拉伯雷塑造了一系列怪诞形象,包括人物与事物。他们不再等同于古代史诗里风光霁月的人物,他们充满向下直到肉体与地狱的力度,充满了躯体本身的意义,是“双重性与双语调的有机联系”。(P591)他们的建功立业体现在咀嚼、性交、饮宴、分娩、排泄、酒神似的混战中。拉伯雷把史诗的精神性、崇高、理想全都转移到整个不可分割的物质-肉体层面,实现了对崇高的贬低化与物质化。这种怪诞形象表现的是“在死亡和诞生、成长与形成的阶段,处于变化、尚未完成的变形状态的现象特征。”(P29)。此外,不同于史诗的模式化特征,拉伯雷的人物呈现出个性化特征与对个人私事的关注。正如巴赫金指出:“一切都是实际存在的和准确的,直到很小的细节(只是范围被夸大了点)”,一切都具有个性化和可见可闻的特点,“甚至日常生活必需品,如熬粥的碗,都带有个人独具的特点”。(P513)童年骑马的游戏及庞大固埃和伙伴们烧烤的琐事也进入了情节。这正印证着瓦特对十八世纪兴起的现实式小说的特征概括,由于个人主义的兴起,“人物被看作是特殊的人,而不是一种类型”,小说往往只是个人真实生活的一个摹本,而“人的个性是一种持续性存在,而且经验的变化可以使其改变”。正是这种人物本质的流动性造就了现实式小说的萌芽,在庞大固埃身上实现了由神到人的具体化与降格,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本主义得到了再一次确证。
  除了人物形象,巴赫金认为拉伯雷的伟大之处还在于对物进行了陌生化的描写。这种对物的陌生化描写出于根本打破旧世界等级图像的目的。在建构的世界新景中,一切旧词汇、旧物品,旧概念都被“暂时从一切思想联系中解放出来,作为他们随意放松的形式。”(P495)巴赫金举例道,“粪在愚人节的仪式上曾起过很大作用,抛洒粪便也成了即兴表演的一种仪式。”在这里,他告诫我们不要用现代性的眼光去看事物,因为这是一种明显的贬低性的隐喻,对阴冷、刻板、僵守、教条的官方文化的欢闹的讽刺与亵渎。这一主题被后世作家广泛发挥,如品钦在《万有引力之虹》里描写的“嗜粪癖”、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认之轻》中对粪便煞有介事的考察以及布尔加科夫在《大师与玛格丽塔》中用雀粪对苏维埃政权进行的嘲弄,虽然他们的内涵都具有历时性的变迁。
  正是从这些开放的、欢闹的、大众的、双重的语言及形象中,我们考察出《巨人传》由史诗到小说的过渡,其意义用巴赫金的话总结就是,“文艺复兴时代所有这些向下的形象,从下流的辱骂到阴曹地府形象,都充满深刻的历史时代感,充满世界历史时代交替的感受和自觉。”(P506)他们与民间真理、宽恕与同情紧密相连。
  
   二 《拉》中一系列母题的复现
  《拉》内容纵横开阖,可谓贯通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史,从中可以归纳出巴赫金对某些母题与主题的复现。包括小丑和傻瓜的母题、疯癫母题以及反智主义的母题等。
  首先,巴赫金指出,“小丑和傻瓜是中世纪诙谐人文化的典型人物,它们体现着经常的,固定于日常(即非狂欢节)生活里的狂欢节因素”。他们是与中世纪官方文化直接对立的最鲜明的形象,是第二世界的代言人。所谓第二世界,是在整个官方世界的彼岸建立起的充满狂欢节的文化氛围,它提供了对待人类生活与世界的第二重认识角度。正如舍斯托夫在《以头撞墙》里提出用“第二视力”观察世界,所看到的不是“必然”存在,而是“自由”存在,他说道:“用新眼睛看到的新东西并不是人们,而是‘另外世界’的有生命的东西……那些普通视力认为是不合规律和荒唐的东西,”透过这双魔眼,巴赫金也看到了拉伯雷小说中那些在第二世界中生动存在的小丑和傻瓜,他们正是舍斯托夫所谓的“有生命的”。 滑稽和可怜只是表面的,伯格森曾在《笑》中提出:“滑稽味带有梦幻的性质,但在梦幻之中却能唤起一些为整个社会立即接受和理解的幻象”,在拉伯雷这里,为人民大众所接受和理解的,是小丑和傻瓜站在正统严肃而又冰冷乏味的中世纪标准型形象对立面,对理智、崇高、优美等精神性的存在进行的亵渎式消解。超越在一切官方的意识形态之上,他们推崇愚蠢与猥亵,真正实现了“物质-肉体下部是生命的起点”之说,这种坦然或许暗示着更为真实的人类存在状态。在历代文学中,小丑和傻瓜的形象继承了《巨人传》中形象的双重性,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当我们阅读白痴班吉混沌不堪的、意识流式的语言时,当我们检视梅斯金公爵天真近乎傻瓜的行为时,我们同样不得不承认正是白痴式的叙事把世界的本质和人类的本相轻而易举的揭示了出来——世界本就是“如同一篇荒唐的故事,由白痴讲述”(《麦克白》第五幕第五场),理性主义只造就了启蒙的空梦。正是巴赫金从源头上指出了小丑和傻瓜所独具的慧眼。
  其次,疯癫母题。巴赫金提到:疯癫“对一切怪诞风格来说,都是很典型的,因为它可以使人用另外的眼光,用没有被正常的,即众所公认的观点和评价所遮蔽的眼光来看待世界”。这种角度正如小丑和傻瓜的角度,剑走偏锋地截取了世界的断面,继而深入本质。在《巨人传》中,疯癫也被规划为绝对的物质-肉体下部和肉体地形学的一系列自由中。福柯在《疯癫与文明》中明确指出:“从长期流行的讽刺主题可以看出,疯癫在这里是对知识及其盲目自大的一种喜剧式惩罚”,巴赫金所要做的,就是通过这渗透着狂欢因素、身体哲学因素的疯癫母题,构建一种新的人类文明史,从而达到对绝对权威及其背后的绝对话语霸权的批判。这一母题在后代作家中更不乏后继者,从哈姆雷特到纳斯塔霞皆然,他们身上也许尽管泯灭了巴赫金强调的全民性质的狂欢意味,却仍然保留着对权威意识形态、强权与等级的批判以及对理性本身的怀疑。疯癫与其他任何巴赫金的关键词一样,其否定不是绝对的,一方面它进行着颠覆与消解、毁灭与死亡,一方面它又进行着建构与新生,开始与成长。双重性造玉成它生命力之树常青。
  总的来说,不论小丑和傻瓜还是疯癫母题,这些怪诞形象不仅是狂欢的具体体现,我认为更在深一层含以上指向对理性的批判,也即导向一个核心母题:对启蒙与理性的反动。巴赫金指出,笛卡尔的理性主义哲学和封建主义文化一样,“都渗透着专横的严肃性,”而这种严肃性作为一种具有稳定性的存在和倾向,是深为巴赫金所痛恶的,他倡导一种开放的、双重的文化姿态。就像中世纪时一个为愚人节辩护的通告里写道:“酒桶如果不偶尔开个孔,让空气进去,就会胀破,我们大家就像钉的不好的酒桶,会因为智慧的酒而胀破,……为了让酒不至于坏掉,必须给他通通气,因为我们准许自己在一定的日子里存在滑稽举止(愚蠢)”。在这里,愚蠢直接成为人的第二本性,并与基督教祭祀与世界观的死板严肃相对立。随着深入探讨,巴赫金把愚蠢抬到了更高程度,“愚蠢是非官方真理形式之一,是对世界的一种独特观点,摆脱了此世,……以及随着而来的自私的利益,标准和价值”(P303)。
  除了宣扬“愚蠢”的美学新质,他的批判重点落在了计算思维理性上。“拉伯雷风格一个十分典型的特征,即狂欢节式运用数字”,(P539)而数字本来是与严肃理性相关的,它的美学意义是固定、完成的、对称的。冰冷的数字背后隐藏着纯粹的理性。努斯鲍姆在《诗性正义:文学想象与公共生活》中也曾提到“计算思维理论洞察将是相对短视和没有鉴别力的,”当我们阅读一篇报到灾难的文章或新闻时,死亡人数的罗列掩盖了个体惨痛的经验。拉伯雷《巨人传》中却随时可见过分夸张的人数,动辄成千上万(是否也对《圣经》的叙事风格构成了戏仿?),以一种狂欢的方式对数字理性进行了嘲弄与亵渎,但却体现着深层的人文动机。
  冰冷的唯理主义、启蒙带来的功利主义已经遮蔽了人类存在的本真,历代学人无不呼唤在技术统治时代,灵性与诗性的重新降临,巴赫金的批判可谓先知先觉,这也是他致力于揭示《巨人传》中这些母题存在的深层动机。
  
   三 批与立 :对经典的阐释
  巴赫金提出狂欢化理论的目的在于开辟正宗文学源流研究方法之外的新天地,在于揭示人民大众作为一股文化史力量的旺盛生命力,这是狂欢化理论的伟大之处。然而每一种理论都有缺陷,概莫能外,本节就试图对《拉》一书做批与立的解读。
  全书的一个关键字眼是“大众性”。巴赫金说道:“拉伯雷的乐观主义,即大众的乐观主义,任何与时代有限的可能性相联系的希望与失望,都只是他小说中的泛音。”(P157)在狂欢节中,人民感受到自身具体感性的物质-肉体的统一共性,感受到不可分割的延续性、自身相对历史的不朽,正是人民揭示了民间的真理。作为民众的书写者,拉伯雷体现了深度的普世关怀,表达了对官方真理的不信任和自己更好的愿望与意向,成为葛兰西所谓的有机知识分子,也即服务于民众阶级的知识分子。而巴赫金之所以选取拉伯雷作为研究对象,一如陈寅恪为柳如是做传,一是为标举“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一同样出自于个人诉求,那就是俄国知识分子独具的历史使命感,对官方意识形态的批判与不认同,对民众的博爱。
  俄国思想家索罗维约夫曾对“俄罗斯理念”(Russian idea)做出概括,那就是俄罗斯传统思想中沉郁、博爱、虔敬苦难的气质。在这一理念的影响下,知识分子们往往坚持个性、弃绝媚俗,以社会代言人自居,与整个社会利益和历史使命相联系,体现出基督式的救世情怀。我认为巴赫金写巴伯雷,实则是以其精神折射当代世界,标明自己的价值立场。他评价拉伯雷“从来没有对任何一个统治阶级(包括资产阶级)在内的集团及任何一种观点,任何一个措施,对当代的任何一个事件表示完全的赞同”(P508),这也可以说成是巴赫金自我心迹的表露。在苏联当局文艺政策治下,他几经监禁和流放,沉浮于文坛,命途多舛,恶劣的生存环境使他对生存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对理想彼岸有了更多的憧憬。
  他期待不朽,期待乌托邦与民众的不朽。这种不朽不是个人的、肉身的不朽。昆德拉在《不朽》中曾描述过,“渴望不朽就是渴望生活在别人的思想里”,从歌德、歌德的情妇贝蒂娜、到海明威无不极力美化自己于别人记忆中,昆德拉评论道,为自己的形象操心、为不朽操心,“这是人的不可救药的不成熟的表现。”然而在巴赫金这里,不朽获得了意义的新质,它不再是生物学的梯级,而是“指人类在历史文化发展更新更高的梯级上,生命经过再生,不是重复自己,而是更趋完善。”(P473)这种不朽是全民的不朽、文化的不朽,“由于每一代人的青春而使人类文化年轻化”。我认为这一意义是《拉》全书的制高点,狂欢化反抗官方专制、怪诞现实主义在毁灭中期待新生、包罗万象与双重性等等都最终落脚于全民性上,而全民性的目的正在于期待文化的不朽与永远年轻。
  可以说,巴赫金是彻底的理想主义者,他蔑视官方意识形态的风车,执着于乌托邦的建构,这一乌托邦成就了巴赫金,但也不乏缺陷。
  首先,我认为《拉》似乎存在一个逻辑漏洞。巴赫金强调颠覆霸权,其目的是为了打破二元对立的传统模式中以相互排斥为取舍的抗争关系,他强调包容与共存,也是为了建构而不是消解。然而在《拉》中,他似乎违背了这种多远共存的理念模式,极度强调官方文化与民间文化的水火不容,达到兵戎相见的程度,除了了两三次提到民间文化对中世纪官方文化的渗透之外没有丝毫迹象表明他把双方置于建构、包容、多元的角度。我们看到的更多的就是“以相互排斥为取舍的抗争关系”,甚至两次用水平与垂直的对抗来形容这对矛盾。这似乎与巴赫金的原理念模式相冲突。现代已有很多学人指出,中世纪不全然是黑暗的,它应该是继往开来的,对待中世纪不应用全然否定态度,巴赫金为了强调民间文化的主题,在取舍上不免武断。
  其次,我认为《拉》中存在一个术语过度使用而没有规约的问题。在论述怪诞人体形象、各种痛打、斗殴的行径、宴席的形象、阴曹地府、物质-肉体向下的力等等意象时,不断地重复其双重性,也就是一系列诞生与死亡、分娩与衰朽、旧与新的对立。仿佛把这些意象都装进一个双重性的箩筐而不加以分类整理,似乎有点大而无当的嫌疑,每一个意象中的特殊之处就被掩盖而失去辨识性了。此外,巴赫金在浪漫派乃至陀思妥耶夫斯基身上提炼出狂欢化因素似也只商榷,值得推敲。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