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大爱无疆

刘家科 河北教育
出版时间:

2006-12  

出版社:

河北教育  

作者:

刘家科  

页数:

161  

字数:

120000  

内容概要

这是一篇报告文学,主要介绍了林秀贞的感人事迹:三十多年来她义务赡养了六位孤寡老人,资助了十七名贫困农民的孩子上学,安排了八名残疾农民在自己办的小企业里上班,收养了一名被亲生父母遗弃的残疾婴儿。此外,她还做过大大小小难以统计的帮贫解困、救人危难的事情。  本书作者走进林秀贞的心灵深处,从而在他的笔下,把一个真实的、原汁原味的林秀贞,一位既普通又“超常”的林秀贞,一个具有人格魅力和亲和力的林秀贞,一个感人肺腑的林秀贞呈现在了读者面前。 该书从创作到出版,得到了各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作品以独到的构思、白描的手法、朴素的文字,生动翔实地展示了林秀贞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成功塑造了一位“让九州为之动容”的“普通共产党员”和“农民伟人”形象。书本兼备了纪实性、文学性和可读性的特点。

书籍目录

引子手记一 娘的三个手指手记二 七十四个日日夜夜 手记三 四年踩亮一条路手记四 与呆傻老人相伴二十五年手记五 和怪人朱金林十四年的风风雨雨手记六 四位孤寡老人与一个玻璃钢厂手记七 一个弃儿和十七个贫困学生 手记八 八位残疾农民的幸福手记九 十五分钟报告爆发十六次掌声附录一 众人说林秀贞及林秀贞自述附录二 林秀贞生活轨迹踌

章节摘录

  林秀贞的父亲年轻时到天津一家织地毯的私人作坊当学徒,解放后公  私合营,他跟着进了工厂。父亲常年在天津,母亲就常年住娘家。按照当  地的风俗,做倒插门的女婿要经过规定的仪式,才能被承认为本家人。而  秀贞的父亲并没有经过这种仪式的认可,所以母亲要生孩子必须离开娘家  ,因为根据旧习俗,闺女在娘家生产,将有血光之灾。林秀贞说:“俺姥  姥告诉俺,俺娘是在村南场院屋里生的俺。那是个冬天,俺娘抱着褥子,  裹着棉袄,外边套着俺舅的一个大棉袍子,到村南那个场院屋里生产。九  年后有俺兄弟时,也是一个冬天,俺娘又到村东俺姥姥家的一个大车棚里  生产,那是俺姨陪着去的。俺娘这次穿着俺舅的一个大皮袄,头上还顶着  一个棉袄,嘴里叼着一块毛巾。俺娘特别仁义,宁肯自己受罪冒风险,也  不肯让人说不是。娘生孩子受罪,养孩子受累,教育孩子更是费尽心血。  娘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有个习惯动作:老是伸出左手的三个手指。那三  个手指是食指、中指、无名指。三个手指分开以后,食指和无名指都朝外  歪着撇着,只有中指总是正正直直的。娘总是说,你们看着,人生就这三  条道,这边的歪道不能走,那边的偏道也不能走,只能走中间这条又正又  直的道。”  娘最怕自己的孩子走歪道。她常说:“打小就得从孩子心里把歪道给  堵死。”1950年冬天,那会儿刚解放,秀贞不满五岁,县里头一回在村西  大洼里枪毙人。那天早饭后,母亲问秀贞:“妮,你敢看枪毙人吗?”秀贞  说有点儿怕。娘说你别怕,娘领着你去。秀贞说行,有娘领着俺就什么也  不怕。村西大洼里人真多,三里五庄的都来了,像赶大集一样。娘领着秀  贞挤到一个土岗上,把秀贞抱起来。秀贞清清楚楚地看见了那个死刑犯人  ,脖子里插着亡命牌子,背着人群双腿跪在地上。回家的路上,秀贞脑子  里老是那个杀人的场面。娘说:“妮,这个犯人是杀人犯,他杀死了自己  的母亲,还把尸体放到铁锅里煮,是他舅给赶上了,一掀铁锅看见了他娘  的小脚,这才告发了他。”娘还领秀贞去看大街上贴的布告,布告里说得  明白,这个死刑犯王建国的娘对自己的儿子从小就惯着,小偷小摸也不教  育,最后成了盗窃犯,到那会儿他娘想管又管不了了,一怒之下要去政府  告发自己的儿子。这个丧尽天良的王建国就杀人灭口,把自己的亲娘杀了  。秀贞娘说:“妮呀,人要是走上歪道就走进死胡同里去了。”  娘既怕孩子走歪道,又怕孩子走偏道。娘说走歪道毁人命,走偏道毁  前程。她经常教育秀贞,咱不能欺负别人,也不能叫别人欺负,要堂堂正  正做人。欺负别人是孬种,让人欺负是熊种。秀贞跟娘在姥姥门上落户,  等于是闺女支撑门户。刚解放那会儿妇女没地位,姥姥的当家子有人想把  秀贞娘挤走,不让她们继承姥姥的遗产。1951年冬天,事情闹大了,娘一  纸状子将欺负她们的人告上法庭。开庭那天晚上,娘跟秀贞说:“妮,跟  娘去上法庭。”那时秀贞才六岁,穿着蓝地白花的棉袍子,一只手牵着娘  ,一只手打着纸糊的灯笼在前边走。在秀贞的印象中,法庭非常庄严,法  官也很威风,一身正气,旁听的群众都不说话,只有娘不慌不忙大大方方  地说话。官司打赢了,旁听的妇女们都围住娘说这说那,像是娘也为她们  争了理出了气。娘对秀贞说:“妮,现在是新社会,大事得依靠政府,有  理也不能做违法的事,不能走偏道。”娘接着又说:“大道是做人的根儿  ,小道是做事的法儿。大道不能偏,小道也不能偏,偏了你就办不成事。  什么事都得依理,谁有理听谁的,可是讲理又要看对谁,什么事都有个个  别。”娘给秀贞总结过“三个不能一样”:不能跟小孩子一样,不能跟老  人一样,不能跟傻子一样。跟他们你就不能死板地论常理儿,跟他们一样  你就错了。娘从没有打骂过孩子,可是她们都怕娘,只要看见娘的脸色不  好看,姊妹几个就互相递个眼色,各自检查是不是有做错事的地方。要是  实在找不出该向娘认错的事来,她们就偷偷溜出去拾柴火,等到一人拾一  抱柴火回来,娘脸上就有了笑模样。  娘是在苦水里泡大的。因为家里穷,十三岁娘就出嫁了。爹比娘大十  岁。爹也是苦命人,十二岁就一个人背个小铺盖卷儿出外谋生了。爹不在  家,家里的担子就全落在了娘身上。是共产党救了她们一家。1946年土改  ,分了房子分了地,才有了做人的权利。娘说,什么是正道?跟着共产党走  就是正道,给社会作贡献就是正道。可是话又说回来,一个普通庄户人家  凭什么给社会作贡献?还不是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吗?她们家就是长  篇小说《平原枪声》里说的那个地方,娘年轻时就是妇女抗日救国会的会  员,她上过抗日识字班,给游击队做军鞋、救伤员,做过不少事。秀贞小  时候经常听娘讲抗日英雄的故事。娘说咱不是英雄,做不了大事,但小事  咱能做。秀贞六岁时娘做过的一件小事,现在她还记得很清楚。那年春天  ,是个傍黑的时候,娘锄地回来,遇见一个迷了路的弱智孩子在村边场院  的麦秸垛边睡着了。娘把他领回家,给他洗了澡,换上干净的衣服,又做  了饭让他吃。第二天放下自家的农活儿,串了好几个村才找到孩子的父母  。秀贞七岁那年的冬天,一个赶脚的山东人把车坏在了村边的路上。天黑  了,下着大雪,娘求几个乡亲帮他修好车,还送去了热乎乎的稀饭和干粮  。  秀贞十岁那年,娘把家里盛钱的那个小铁盒托在手里说:“贞哪,你  爹一个月挣三十块钱,他每月寄给咱们十五块,这十五块钱,娘只花两块  ,一块钱买灯油,一块钱买盐,剩下十三块就供你姊妹上学。你一定要好  好学习,长大成才好报效国家呀!”秀贞没辜负娘的期望,从小学到初中一  直是班级里最拔尖的学生。秀贞十二岁那年,有一次村里有人偷了她家的  洗脸盆,她对偷盗行为深恶痛绝,实在忍不住就到大街上去骂。娘及时劝  阻了她,耐心地说:“有理也不能骂街,俗话说‘千千治家,万万治邻’  ,就是要用一千分的力量治理家庭,要用一万分的力量处理邻里关系。对  乡亲要宽容,要帮助,要团结,要和气。”秀贞把娘的话牢牢记在心上。  自此以后,她逐渐学会了用多种方式处理邻里关系。秀贞十三岁的时候,  生活困难。秀贞的姨在天津上班,整天饿得受不了。娘说:“咱在乡下吃  点儿糠菜能顶过去,在大城市里除了那几两粮食没有别的贴补头。贞哪,  我想从牙缝里挤出点儿粮食帮帮你姨,可是这么远的路也没法送啊。”秀  贞说:“娘别发愁,俺一个星期去一趟天津,给俺姨送干粮。”娘拍着秀  贞的肩膀说:“俺贞是好闺女。”于是,十三岁的小秀贞腰里缠着娘缝的  细长细长的粮袋,经常出现在往返于龙华到天津的火车上。秀贞十八岁时  ,村里安排她到小学去代课,秀贞很高兴。娘说:“贞哪,光高兴不行,  要知道当老师不容易哩。乡下有两种先生,一种是算账的先生,一种是教  书的先生,先生就不同于一般人。算账的先生文明、稳当、认真,办事不  能出差错;教书的先生是热心、耐心、关心,孩子们也是百人百姓百脾气  ,有什么事都要给他们讲清道理,不能打,不能骂。还有更重要的,就是  先生要做出好样子来,学生才能跟着学呀。”秀贞到学校以后,教书特别  认真,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耐心教育。那时村里条件差,学生兄弟姊妹  多,有的穿着破衣烂衫,有的光着脚去上学。书包坏了,扣子掉了,衣服  开线了,磨出窟窿了,她都及时给孩子缝上、补上。她天天带着针线包,  晚上还在家里给没鞋的孩子做鞋。小孩子有个头疼脑热的,她背起来就去  卫生院。秀贞赢得了学生和家长们的一致称赞。秀贞二十三岁的时候,向  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两年以后的l 97 1年l O月25日,秀贞站在鲜  红的党旗下宣誓,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娘说:“贞哪,娘不是党  员,不懂党内的规矩,娘教不了你了,你可要好好学习,跟党走,可一步  也不能错!”秀贞听娘的话,牢记着入党誓言,把那本《党章》背得滚瓜烂  熟。此后,党中央每修改一次《党章》,秀贞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新《党章  》背过。秀贞二十四岁时在县宣传队里任副队长,工作非常出色,其间有  四次转正的机会,都是已经填了审批表,体检时因左眼失明被刷了下来。  秀贞为此心情沮丧。娘耐心开导秀贞,帮助她度过这一段非常时期。同时  ,娘又积极鼓励她在农村干一辈子,并且干出个样子来。秀贞懂得了娘说  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道理,暗暗下定决心,当一个好农民、  好党员。  P5-12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大爱无疆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