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守望记忆

王工 编 河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4  

出版社:

河北教育出版社  

作者:

王工 编  

页数:

647  

内容概要

  一切抵制遗忘的努力都值得尊重。守望记忆,守望灵魂,守望生命深层的思考,诸如真实,诸如情感,诸如命运,诸如人性。
  《守望记忆:中国当代若干美术问题思考》收编了美术理论家、批评家、艺术家在20世纪后半叶以来60年中不同历史时期的种种经历及记录置身深层探索的研究佳作,是不容忘却的集体记忆,是不容泯灭的艺术良知,由近及远的脚步、由远及近的呼声,是艺术史学著作不能替代的价值坚守和精神资源。
  继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学术史”意识、90年代初期的“学术规范”讨论以来,“有思想的学术和有学术的思想”不可质疑地成为当今时代的人文学术语境,《守望记忆:中国当代若干美术问题思考》集研究性、史料性与亲历,陛、文献性于一体,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真实地展现了一部60年活的中国当代美术史,守望着一段永远值得借鉴与思考的艺术史记忆,不可质疑地成为中国美术、美术教育和美术理论衍进的基础。

书籍目录

学派与体系:从围立北平艺专、中央美院聘任的中央大学
艺术系弟子谈起——兼作“徐悲鸿学派”美术史名词考量
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画论争解析
新国画——中国画不得不进行的改造
政治决定一切:运动中的中国画
“阶级”与“怨恨”的图像学分析:
以毛时代美术中的地主一农民题材为中心
美术对“科学”的误读:1949-1965年中国美术之现实主义
“文革”洪流:1966-1976年中国画人物表现
科学主义笼罩下的百年中国画
访问林风眠的笔记
白石风貌森然骨:王森然与齐白石的影响关系
燃烧着生命之火:作为美术家的王森然
丁衍庸与他的中西融合之路
隐士画家黄秋同
刘止庸的启示
薛永年在《刘止庸书画集》首发式上的书面发言
对痛苦的理解:陈子庄和陈子庄比较
群体与运动:80年代理想主义的社会化形式
我关注的中国当代艺术的若干焦点及我的艺术观
“无名”:文化荒芜中的一块绿地
我和赵文量
栗宪庭访赵文量和杨雨澍
“星星”往事
仍然在野:纪念“星星”画展28周年
黄锐在南开视觉艺术论坛的讲座
灵与肉的离合:谈人体艺术
人,人体,人体艺术:一个持画笔的人的断想
宜答关于人体艺术大展问
对《中国美术报》的历史记述
一个艺术家和一个时代
艺术并不只是艺术的问题
范迪安和欧阳江河答关于何多苓的采访
批评也是一种创造
中国油画的基本问题
中国当代艺术中的“红色记忆”
走出“宏大叙事”:关于中国油画的“进步”与“问题”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作为一般历史学的当代美术史
没有线条的历史:对中国当代艺术史叙事的思考
歧路亡羊知返否:文化断脉下的30年美术理论现状与展望
改革三十年,美术领域发生了什么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蔡若虹、江丰、王朝闻三人的文章都发表于《人民日报》“星期文艺”副刊,虽然以“国画讨论”为标签,但却观点一致,强调国画必须进行改造,其发展应以“为人民服务”为前提。其实,上述观点并非新鲜,都只是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再次重复。但由于它发生于新中国政权诞生之际,故而不再只是解放区局部的文艺现象,而是面对全国的一次讨论,在中国画的发展中意义重大,成为了延安文艺座谈会思想影响全国中国画发展方向的重要事件。对比徐悲鸿1947年与蔡、江、王三人1949年关于“新国画”的概念,两者差异明显。前者关于国画之新的描述,侧重于技术与方式,而非题材、内容与主旨;后者则强调建立于题材、内容之上的“为人民服务”之主旨。尤其,江丰对“有闲阶级玩赏”功能的批判,标志着中国画在新历史条件下不得不展开自我适应的改造。虽然,徐悲鸿一直以来也强调国画对现实的介入,但一方面他更强调写实造型的方法训练,一方面他仅代表个人,其观点无法获得政权性的全面支持,故而徐氏在1947年提出“新国画”时,还无法形成类似建国后的“新国画”运动,甚至还会受到传统派画家的反击。但蔡、江、王三人,却是解放区文艺工作者的代表,他们在新中国政权建立前后的发言,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新中国文艺思想的官方论调,故而其影响与力量,绝非徐悲鸿1947年时所能比拟。 蔡、江、王三人文章发表的同时,新年画运动也在全面展开。两者共同的文艺功能观,很快得到了积极回应。不仅创作实践上,出现了徐悲鸿的《在世界和平大会上听到南京解放的消息》、李可染的《土改分得大黄牛》、《老汉今年八十八,始知军民是一家》等作品;而且在理论反思上,也出现了1950年徐悲鸿在《新建设》上发表的《漫谈山水画》,1950年《人民美术》创刊号上同时刊登的李可染《谈中国画的改造》、李桦《改造中国画的基本问题》、洪毅然《论国画的改造和国画家的自觉》等文章。这些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呼应了蔡、江、王三人,共同于建国之初营造出中国画不得不进行改造的思想及舆论基础。其中,徐悲鸿言及:“艺术需要现实主义的今天,闲情逸致的山水画,尽管它在历史上有极高的成就,但它不可能对人民起教育作用,并无其他积极作用”,将艺术的教育功能等同于艺术之价值判断,徐氏之论不仅回应了新时期下的国画改造论,更强化了艺术工具论的理论基础。而李桦则进而认为“气韵、笔墨等形式主义,论文题词等文人玩意,都不再是画家追求的方向了。绘画应是表现‘人’的集体生活及其思想感情,因此它必须写实。表现现实的真实性、思想性、教育性才是绘画最高境界。因此,山水、花鸟、‘四君子’便再没有发展的余地”,在强调国画应具有真实性、思想性与教育性,否定山水之类中国画题材的同时,他还进一步指出:“要改造中国画,最要紧的还是先要改造画家的思想,换过一个新的头脑,一个新的世界观,新的艺术观,新的美学与新的阶级立场,然后具有新的内容与新的形式的新国画才可以产生出来”,将改造中国画与思想改造紧密相连。


编辑推荐

  名家名作有思想的学术、有学术的思想史家批评家联袂推出守望记忆,守望生命深层的思考,诸如真实,诸如情感,诸如命运,诸如人性。   任何物质、形态都不存在永恒——存在不永恒,集体记忆由完整而残缺,由清晰而淡化,唯精神与思想的守望,凝固永久——守望记忆,守望思想,就是守望灵魂。

名人推荐

任何物质、形态都不存在永恒——存在不永恒,集体记忆由完整而残缺,由清晰而淡化,唯精神与思想的守望,凝固永久——守望记忆,守望思想,就是守望灵魂。 ——王工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守望记忆 PDF格式下载



我还以为是王工的著作,原来是个编选的本子,文章在别处也可以找到,或从网上下载,还卖这么贵,就有点儿说不过去了。不过,里边的文章还是不错的。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