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程论
1999-03
广西教育出版社
何少华
无
本书内容提要
本书从化学课程的设计与化学教
材编制的现实出发,探讨和研究不同
课程论思想在化学课程开发的实践中
运行与演变的规律与趋向,阐释和论
述我国化学课程、教材建设中的基本
经验和理论问题。全书主要包括四部
分。第一部分介绍课程的概念,阐述
课程编制的基本理论;第二部分探讨
化学课程编制的若干理论与实际问
题,总结我国几十年来化学课程编制
的经验,介绍化学课程评价的理论和
方法;第三部分介绍我国课程的管理
制度,讨论化学课程实施的各种问题;
第四部分探讨当前化学课程改革存在
的问题和对今后改革的展望。本书可
以用做大学后继续教育或化学教育高
级学位研修用书,也可供中学化学教
师参考。
何少华1935年出生。1959年毕业于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
至今,讲授化学教育课程,并从事化学课
程教材的研究和化学教材的编制工作。
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化学教育教研
室主任、副教授。与人合作的著作有:
《化学教学论》、统编教材《初中化学》、
《高中化学》(甲种本),并担任《四年制
初中化学》主编及《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
书・化学卷》副主编,在《化学教育》等
杂志上发表关于化学课程研究的论文多
篇。
毕华林 1965年6月生。1985年6月
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化学系,1990年北
京师范大学化学教育专业研究生毕业,
获教育学硕士学位。现任山东师范大学
化学系讲师、化学教育教研室主任,兼任
山东省化学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与人
合作的著作有:《化学教育学》、《化学教
学与能力培养》、《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教
材化学(全一册)》等,发表有关化学教
育、课程研究方面的论文多篇。
目录
总序
序
前言
绪论
第一节 课程的概念
第二节 化学课程论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 化学课程论的研究对象
二 化学课程论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 化学课程论与化学教学论的关系
第一章 中学化学课程开发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 我国的化学课程开发
第二节 近30年来国外的化学课程开发
第二章 课程编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课程的分类
第二节 几种典型的课程理论流派
一 学科课程理论
二 活动课程理论
三 布鲁纳的结构课程理论
四 赞科夫的发展主义课程论
五 两大课程观的对立与融合
第三节 课程编制模式
一 目标模式
二 过程模式
三 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的融合
第四节 构建教科书体系的原则
一 教材的逻辑顺序
二 学生的认识顺序
三 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
四 三序结合
五 三序结合的方式
第三章 化学课程的编制
第一节 中学化学课程计划
一 中学化学课程的设置
二 我国中学化学课程计划
第二节 中学化学教学大纲
一 中学化学教学大纲的基本内容
二 化学教学的目的要求
三 化学课程的内容选择
第三节 化学基础理论教材的编制
一 化学基础理论在化学教材中的作用
二 化学基础理论知识的选材
三 化学基础理论教材的体系
四 通俗性与科学性可题
第四节 元素化合物知识教材的编制
一 元素化合物知识在化学教材中的作用
二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选材
三 元素化合物知识教材的体系
第五节 化学实验教材的编制
一 化学实验的分类和教学功能
二 化学实验的选材
三 化学实验教材的编排体系
四 实验教材的编写体例和行文表达
第六节 化学习题的编制
一 化学习题的教学功能
二 习题的分类和对习题编制的要求
三 化学习题的编制原则
第七节 化学教学参考书的编制
一 化学教学参考书的功能
二 化学教学参考书的选材
三 化学教学参考书的编写要求
四 教学参考书的发行
第四章 化学课程的评价
第一节 课程评价的一般概念
一 课程评价的目的
二 目标与课程评价
三 测验与课程评价
四 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
五 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
六 比较与非比较的评价
第二节 化学课程评价的方法
一 专家判断法
二 教材分析法
三 系统观察法
四 调查法
五 测验法
六 实验法
第三节 化学课程评价的理论模式
一 OCPP模式的涵义
二 OCPP模式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三 OCPP模式的评价过程
第五章 化学课程的管理和实施
第一节 中国课程教材的管理
一 中小学课程教材审定原则和审定标准
二 中小学课程教材审定程序和送审办法
第二节 化学课程的实施
一 影响化学课程实施的因素
二 化学课程试验的组织
第六章 化学课程改革的问题与展望
第一节 STS与化学课程
一 STS问题的提出
二 STS教育的涵义
三 STS与理科课程
四 STS与化学课程
五 对于推行STS教育的意见
第二节 化学教科书的职能和编写风格
一 化学教师与教科书职能的分配
二 化学教科书的编写风格
第三节 化学课程改革展望
一 化学课程的多样化
二 学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并行
三 化学教材的系列化
四 电脑程序化学课程将得到发展
五 重视化学实验
六 加强师资培训
主要参考文献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