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孔子的绯闻

周游 青岛
出版时间:

2008-5  

出版社:

青岛  

作者:

周游  

页数:

273  

Tag标签:

无  

前言

  处于现时的不安和残缺之中。我们总要回眸历史,希冀从中获得意夕卜的馈赠。而在回眸的过程中,我们会处于什么样的角度站在什么样的高度,以什么样的姿态穿梭于历史和现实之间?这些都是与回眸者同在的疑惑。唯有过往的一切可以给我们的言行提供可资参照的经验。可是画历史之饼的笔却握在我们手中,犹如孙悟空手里充满魔法的金箍棒。百年的现代化历程将古典文明传统隔离在日常生活之外,使得今天的“文化”及其拥有者犬儒化了。中国传统文明在当代镜头之下显现的情状让我们深藏于心的民族主义情绪躁动不安。所以,近十多年来。“文化散文”备受欢迎。被“散文”稀释了的“文化”成了市场化进程中的文化开胃剂。暗示了文化失重给时代带来的忧惧。  《孔子的绯闻——中国历史名人再解读》是周游“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成果,作者试图以历史上人物、掌故作经纬,以自己对历史的思考将它们编织为一个整体,诱导读者进入历史金碧辉煌的“陷阱”。作者似乎也在“陷阱”之中。他企图通过断断续续的议论和对游闲者的身份强调来彰显自己的当下身份。而议论正表明了作者”编织整体”的努力,游闲者的身份表明了作者对现实的迷惑以及逃离的态度。对历史的长吁短叹和对现实的迷惑逃离为作者的行文提供了一个对立的结构。于是,作者基于这个结构之上,开始了修辞之路,这是许多人都走的路。作者将如何以自己的步伐走下去呢?  全书除了给予读者众多老生常谈的文学愉悦之外,更多的是揭发了我们对于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低劣迷惑。而在许多场合。在众多历史理性神话的蛊惑下,我们却不厌其烦地给这些隐蔽在我们每一个细胞之中的迷惑镶满漂亮的花边,于是我们的历史和文明变得可靠起来,成为众多作者的口实。  我和周游认识多年,只知道他是带有“愤青”色彩的青年作者。这一次读了他写的散文委实不敢相信,岁月磨练人,岁月也成长人,岁月让散文有文化。岁月也让文化变成散文。年轻的是诗。中年是散文么?我不敢再想了。

内容概要

  《中国历史名人再解读:孔子的绯闻》别具匠心地选取了二十多位历史人物进行评析,把哲理和现实生活血肉一体地融合起来。把自然、人物和政治思想、社会组织联系起来,把天道和人道统一起来,活生生地表达他对政治、对社会、对人物的见解和思考,读后令人如临大江东去汹涌澎湃一泻千里之境。  央视春节晚会,台词有名言曰:“没有绯闻的名人,不是真正的名人。”数千年历史之中,没有绯闻的名人,人们研究得并不多;而名人一旦有绯闻缠身,那可真了不得。比如孔老夫子,那一出“子见南子”的轻喜剧,让人长了多少见识。

书籍目录

序一序二不老的老子浪漫的庄子寂寞的管子崇高的晏子孔子的绯闻文明的支柱女性的旗帜沉鱼的西施落雁的昭君闭月的貂蝉羞花的贵妃不羁的烈马恐怖的南风跨国的皇后金屋的故事冒险的子宫机智的张良窝囊的韩信贾谊的遭遇放逸的代价李白的月亮无行的韩愈柳永的秋天失路的英雄最后的堡垒尴尬的两截凄艳的情殇维新的导师

章节摘录

  老子神出鬼没,他那飘忽的身影颇令肉眼凡胎的历史学家感到头疼。面对神秘的老子,太史公也无能为力。司马迁曾遍游名山大川,抽取金匮石室之书,二十来岁就西到倥侗,北过逐鹿,东至海上,南达江淮,具有崇高的实证主义和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即便如此,司马迁也只能捕捉老子一丁点儿的朦胧信息而已。关于老子的生平事迹,《史记》只有寥寥四百多字,而且缠扰不清。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老子故里苦县在毫州市西、河南省鹿邑县东五公里的涡河之滨,隋改谷阳县,唐改真源县。据《括地志》记载:“苦县在毫州谷阳县界,有老子宅及庙,庙中九井尚存,在今真源县也。”另据《晋太康地记》云:“苦县城东有濑乡祠,老子所生地也。”关于老子的出生,传说非常荒诞:相传,老子母亲见五色珠白天而下,大如弹丸,吞珠而孕;又传,老子母亲怀胎八十一载(一说七十二载),逍遥李下,割开左腋生下老子,因而随树姓李。这与佛教对释迦牟尼出生的神化如出一辙。古籍所载苦县城、濑乡祠均已不存。过去,我们一直错把鹿邑认为老子故里,幸好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的记载翔实:“谷水自北东人涡水,涡水又北经老子庙东……庙东院中有九井焉。”如此看来,只有涡阳县城北行五公里处的太清宫才是老子故里。不过,昔日的涡水已经改名涡河,谷水已经改名武家河了。  老子庙位于县城西北隅五公里处的郑店村,天静宫就在武家河人涡河处,三面碧波粼粼,北面龙山巍巍。这里可谓际山枕水之地,钟灵毓秀之乡。远远望去,一座宫殿式建筑规模宏大,建筑辉煌,庄严肃穆,气势非凡。老子巨型铜像屹立大殿正中,双目深邃,神态安详,左手指天,右手指地,欲言又止。老子铜像右边是尹喜的铜像,左边是东华君主的铜像,也都塑得有些个性。塑像上方高悬“大道光明”巨匾,字有秦篆古风。  志载,太清宫始建于东汉延熹八年(165年),初称老子庙。盖因桓帝梦老子降于殿廷乃颁旨在老子故里建庙立祠,供奉老子,命陈相边韶撰老子铭碑。此后,曹魏黄初三年(222年)、隋朝开皇元年(581年)均作修建,规模渐大,唐李王朝,以老子为始祖,尊崇之极,屡加册封,并尊此庙为祖庙,大兴土木,隆重兴建。高祖武德三年(620年)、太宗贞观六年(627年)、高宗干封元年(666年)、武周光宅元年(684年),相继于此营建宫阙殿宇,其金碧辉煌、宏伟壮丽,不逊帝王之都。玄宗天宝二年(743年)钦封此宫为太清宫,唐末却毁于兵火,几成废墟。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至天禧二年(1018年)间奉两敕重建,庙貌比唐时有加,翰林学士盛度撰碑。靖康之乱,先遭兵动,后遭火患,宫观面目全非。金代虽屡加修建,与唐宋盛时相比,规模相差甚远。元世祖以来,道教再度兴盛,此宫得以新建,并易名天静宫。至顺三年(1332年)再次扩大规模敕建,天静宫重现昔日宏观,翰林学士张起严奉敕撰文产碑,碑文载人多种典籍方志,明正德(1506年)至崇祯年间(1628~1644年)和清康熙八年(1669年)均进行过装修。近至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年),殿宇依然弘深,规模整丽,中塑圣像,道气清严。清末战乱频繁,殿宇日趋颓废,始有“烧丹灶冷余荒草,问礼堂空剩石牛”之叹。  1991年以来,安徽省文物部门对古太清宫遗址进行三次发掘,发现了宋代大型道观遗址和一千多件文物,收集了二十多块元代以来敕建和重建太清宫的碑记,吸引了中外众多专家学者前来考察论证。新版《辞海》把“老子故里在涡阳”列入词条。近几年来,涡阳县重建了原太清宫的老君殿、三清殿、灵宫殿、两庑、道士舍、迎仙桥、钟楼、鼓楼等,又重现了东方第一道观的风采。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孔子的绯闻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