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青岛民国往事

鲁海 青岛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4  

出版社:

青岛出版社  

作者:

鲁海  

页数:

323  

Tag标签:

无  

前言

青岛是闻名中外的海滨旅游城市,蔚蓝的大海、青翠的山峦和温润宜人的海洋性气候使青岛成为中国最具魅力的海滨城市。同时,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青岛悠久的古代文明和“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近代城市景观,又使其充满着迷人的文化神韵。 青岛的城市化进程虽仅百年,但其历史文化却源远流长。早在五六千年以前,青岛的早期居民东夷人就已在此创造了灿烂的岳石文化。春秋至魏晋,田单火牛阵破燕于即墨古城,秦始皇东巡三次登临琅琊台,田横五百义士殉节田横海岛,晋高僧法显取经东归登陆于崂山沿岸,北魏郑道昭书刻于天柱山峰。唐宋以来,道教大兴,李玄哲、刘若拙、丘处机、张三丰等历代名道相继来崂山修炼,“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使崂山成为道教的发祥地之一。 近代的青岛因其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与天然的良港而成为帝国主义争夺的殖民地。从1891年城市建置到1897年德国人的早期殖民开发,从1914年日本的侵占到因“青岛主权”问题所引发的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五四运动,从1922年青岛回归后北洋政府的统治到国民政府的接管,从日本的第二次侵占到美蒋势力的盘踞,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的整个20世纪上半叶,青岛又成为国内外军政要员、商贾名流、文人墨客来往穿梭的舞台。 历史无言,逝者如斯。今天的城市日新月异、步履匆匆,而拂去历史的风尘,我们依然需要从城市历史的“文脉”中汲取营养。 《人文青岛丛书》正是基于历史文化传承的使命感而组织编写的。那些至今保存完好的老房子,流传着许多动人故事的老院,印刻着无数实事履痕的老街,还有大量令人回味与感慨的各界名人留在这座城市中的往事,这一切犹如青岛百年历史的枝与叶,鲜活地反映着城市历史文化的脉络,印记着城市所走过的坎坷而艰辛的脚步。 站在21世纪的起点回望,历史的背影虽已渐渐远去,而历史所赋予城市的文化性格与底蕴却一直向前延伸。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伴随着新世纪的脚步,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青岛、一个充满人文魅力的青岛已伫立于蔚蓝的东部海岸。 编 者

内容概要

历史无言,逝者如斯。今天的城市日新月异、步履匆匆,而拂去历史的风尘,我们依然需要从城市历史的“文脉”中汲取营养。
《人文青岛丛书》正是基于历史文化传承的使命感而组织编写的。那些至今保存完好的老房子,流传着许多动人故事的老院,印刻着无数实事履痕的老街,还有大量令人回味与感慨的各界名人留在这座城市中的往事,这一切犹如青岛百年历史的枝与叶,鲜活地反映着城市历史文化的脉络,印记着城市所走过的坎坷而艰辛的脚步。

书籍目录

上篇 北京政府(北洋政府)时期
 民国政府的缔造者孙中山
 一代枭雄、民国总统、洪宪皇帝袁世凯
 大总统徐世昌
 洪述祖与民国第一大案——宋教仁被刺
 三任内阁总理的靳云鹏
 “短命的内阁总理”李经羲
 “名流内阁”总理熊希龄
 教育总长蔡元培
 教育部佥事周树人(鲁迅)
 教育总长傅增湘
 财政总长周学熙
 交通总长叶恭绰
 海军司令温树德与海军总长毕庶澄
 外交总长孙宝琦
 身兼数职的王正廷
 交通部技术总监颜德庆
 山东省长田中玉
 护国军少将吴大洲
 清史馆与《清史稿》
 国民党元老丁惟汾
 陈干与民国第一绑架大案
 日本间谍宗方小太郎
 传奇人物杨度
 中山路上的枪声
 山东督军张宗昌
 胶澳督办高恩洪
 胶澳总办赵琪
 刘子山、刘少山父子
下篇 南京政府(国民政府)时期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袁世凯(1859—1916),字慰廷,又作慰亭、慰庭,别号容庵。河南省项城县人,时称“袁项城”。袁家,是一家四世同堂并未分居的大望族。 袁世凯6岁人家塾,7岁跟随嗣父袁保庆到济南,以后又到江宁(南京)。1874年春天,袁世凯的堂叔,任户部左侍郎的袁保恒带他到北京读书。18岁的时候,他一面读书,一面开始帮助堂叔袁保恒处理公务。 清光绪五年(1879年),他结识了穷举人徐世昌,换帖结拜为盟兄弟后,帮助徐世昌去参加科举考试,成为莫逆之交。从此,徐世昌成为他一生的智囊和得力助手,后来又成为儿女亲家。 袁世凯两次参加乡试,两次落第,他又羞又怒,决定参军,便投奔了淮系军阀集团。 1898年初,德国强占胶州湾之后,袁世凯在北京各邸堂之间,大声疾呼“切言必亡必分之道,必须大变法以图多保全数省”。他在翁同稣面前也是“深谈时局,慷慨自誓”,并且拿出列强“瓜分中国画报”给翁同稣阅看。翁同稣是光绪皇帝的师傅,光绪执政以后,他是军机大臣,他同情和支持康有为提出来的变法。 1898年4月,康有为积极鼓吹变法维新。德国占领青岛后,康有为第五次上书要求维新变法。德国在青岛的部队,到即墨破坏供奉孑L子的孔庙,康有为又第六次上书光绪皇帝。于是,1898年(戊戌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事诏书”,决定实行变法维新。全国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新局面。慈禧太后听说后,与直隶总督荣禄秘密商议,准备9月间,光绪皇帝到天津阅兵的时候废掉光绪。光绪皇帝听说以后,感到形势严重,发出两道密旨,命康有为设法相救。康有为也认识到形势的严峻,非兵力不可能保护皇帝和变法。因为袁世凯曾发表过支持维新的言论,所以光绪皇帝召见袁世凯,升任他为侍郎。袁世凯分析了形势,认为光绪皇帝和维新派的力量远远抵不过慈禧太后和顽固保守派的力量,与其效忠光绪皇帝而白送性命,倒不如投靠慈禧太后。当光绪皇帝下圣旨令袁世凯出兵保护自己的时候,袁世凯便到颐和园向慈禧太后告密。于是,慈禧太后赶回皇宫,在9月21日宣布重新垂帘听政,幽禁光绪皇帝于瀛台,随后下令捕杀维新派。在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戊戌变法,历时103天,在袁世凯告密、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的情况下,宣告失败。 慈禧重新垂帘听政,封荣禄为军机大臣,袁世凯为护理直隶总督。 清朝道光年间爆发的鸦片战争中,中国大败,被英国割地、索要赔款。接着西方各国先后入侵中国,清王朝军队每战必败。清兵战败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是因为军队和军械落后。英国产业革命以后,现代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来复线”的发明,催生了新式的枪械,并发明了现代的火炮。而大部分清军还停留在冷兵器的时代,如大刀、长矛。无论是士兵还是军械,清军都十分落后。清廷认为德国的军事最先进,试图仿照德国军队章程和武器建立新军,便令袁世凯负责训练新军。袁世凯接管了清军中的“定武军”,他拟定的《练兵要则》规定招兵的要求:士兵的年龄为20到25岁,身高4.8尺以上,力气能托重100斤以上,每小时能步行20里地。依照这几项标准,淘汰了原“定武军”中不符合条件的官兵。然后又招募了两千多名新军,组成了新的“定武军”,采用德国的训练方法进行训练,又从德国引进了新式的长枪、大炮。袁世凯是在河北的“小站”来练兵,所以“小站”练兵给袁世凯的军事力量打下了一个坚定的基础。袁世凯的新军在清朝末期和民国初期,成为最强大的军事力量。 1899年12月,袁世凯署理山东巡抚。1900年3月14日,实授为山东巡抚。他任职山东期间,开办了山东大学堂(后曾称青岛大学,今山东大学)。 当时,德国占据山东部分地区为殖民地,在山东建有铁路和矿山。与德国进行交涉是非常重要的工作,袁世凯在派遣武卫右军驻防胶澳周围以防德军内侵以外,还谋求和德国驻青岛殖民当局的“互保”、“和平”相处,对于两国之间未了事宜进行了结,即制定胶济铁路及开矿章程。根据1898年3月6日订立的中德《胶澳租借条约》之第二端规定,中国允准德国从青岛到济南修筑胶济铁路,以及在铁路沿线30里之内,允准德商或德华合资开设矿厂。这是一个侵犯中国主权的条约,从条约订立之日起,各地人民特别是胶澳附近州县人民激烈反对,阻止修建铁路。毓贤多次交涉与镇压均未取得显著成效。大大小小的案件一直纠缠不休。1899年7月,毓贤与德国青岛“租借”当局议订了《筑路善后章程》,但未付诸实施。 袁世凯上任后,人民群众反对筑路风潮迄未停息。他一方面劝导、弹压与镇压反对筑路群众,一方面积极与德国交涉,议订章程。他奏请调派记名副都统荫昌来鲁,委以帮办山东交涉总理路矿事宜,与德方驻青岛总办山东铁路事务锡乐巴进行会谈。双方会谈20余次,稿凡八易,于1900年3月21日,由袁世凯、荫昌与德方官员签订了《胶济铁路章程》与《山东华德矿务公司章程》。这两个章程是《胶澳租借条约》的附件。章程签订后,袁世凯发布告示说:“尚使有聚众阻挠等情事,一经察觉后,即从严拿究不贷。” 袁世凯对待青岛租借地德国当局,始终是以礼相待,“互保”平安,使之“无理可寻”,用他写给青岛德国总督叶世克信上的话说,就是“本部院与贵大臣议办交涉以来,彼此均以力敦辑睦,永笃邦交为宗旨,处处和衷商办,共事愈久相信愈深;迭次札饬环界附近州县亦均以力敦和睦,永笃邦交为勖。”这封信表明了袁世凯的态度。在德国租借地内,由德军负责维持治安。附近州县则由袁世凯负责处理,对于肇事者,“不分首从,就地正法”,“以维大局而靖海疆”。袁世凯在胶澳周围,大杀拳民,并且容忍德军杀戮无辜。德军在青岛铁路沿线,以搜捕拳民为由,杀死我百姓30人,在高密又杀死平民4人,袁世凯均对此不闻不问。德军20余人侵入即墨城,县令闭门不纳,德军竟然枪毙一人,爬入城墙内大肆劫掠。可是袁世凯事后却责备该县令说:“此次既系只马兵20余人,其非有意寻衅可知,自可毋庸关城。譬之宾客至室,今闭门不纳,未有不损交际而生嫌隙者。”结果,以袁世凯向德赔礼道歉了事。 德军在胶州营房村以搜捕拳民为由,按户查抄数次,肆意杀害居民,抢掠财物,袁世凯不但不抗议德军的暴行,反而斥责地方官“不加管束……驯致家破人亡,同归于尽,未免太不智矣”。 上述事例,说明袁世凯对德国占据青岛一意迁就,委曲求全,乃至以人民的生命、财产为代价去维持所谓的“互保”、“友好”。 1901年11月,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在北京病故,对这样一个重要职位,由谁来接任,朝廷中有不同意见,有人提出刘坤一,有人提出张之洞,有人提出袁世凯。慈禧决定任命袁世凯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第二年6月9日实授。袁世凯担任这个要职以后,意气风发,喜不自禁。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清政府无人能担当稳定局势的重任,总理大臣奕勖,协理大臣那桐、徐世昌甚至联名请求辞职。这个时候,宣统小皇帝才五岁,隆裕太后不像慈禧太后那么有魄力,面对起义势如燎原,惊惶万状。于是,许多大臣推荐袁世凯执掌大权。群臣纷纷说:“非袁不能撑持局面。”内阁举行紧急会议,要求启用袁世凯率兵平乱。10月14日,奕勖说:现在是非常局面,本人年老绝对不能承当,袁世凯有气魄,北洋军队都是他一手编练而成的,必须重用袁世凯。许多外国公使也表示只有袁世凯才能“拯救帝国”。于是,清廷当天下午即下诏,启用袁世凯担任湖广总督,消灭起义军。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青岛民国往事 PDF格式下载



内容不错,就是封面和封底有点脏污,墨迹不是很清晰,待改进!


看的第一遍就掉页了,现在全散了,胶订质量太差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