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山血脉
2011-10
湖南人民出版社
姚茂椿
288
232500
前言 乡情在血液里流淌——读《苍山血脉》春节前的这场雪,下得及时,下得温馨,也下得诗意。且不说儿童少年面对天空飘舞的雪花和地上铺满的积雪是那般的兴奋、激动,全然不顾寒冷的侵袭而情绪激荡地在堆雪人或打雪仗。就我这个已鬓染霜雪的来自乡下的农家子弟,也依然对雪满怀深深的依恋和崇敬。雪是大自然的精灵,是江河湖泊的血脉,自然也是人类最圣洁品格的象征。古人云:“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将雪的精魂、意趣、形态写得何其绝妙呵!正是窗外雪花飘飞之时,我正在读姚茂椿先生送给我的散文书稿《苍山血脉》。此时,我不知道茂椿先生是否也在临窗赏雪?但我从他的散文集和经历中读到了他那浓浓的永远也割不断的乡情,读到了他对故乡、土地、山水、乡亲父老和花草树木,乃至山塘湖泊,山间小路,田畴阡陌的心之所系,情之所依,梦之所恋,爱之所钟。如果,我把他的这一片乡情比喻成覆盖在家乡故土上的这一层层厚厚、绵绵、软软、晶晶、莹莹的积雪,那待太阳光芒照耀后融化雕刻出的万千景象和七彩生命之光,就足以让任何一个家乡游子惊叹和陶醉人生世界的神奇、美妙与深情、笃实。这个世界是滋养我们成长、生息走向童年、青春、成熟的旅途。让我们在流动的岁月里去感悟、收获,品味,哪十白是还有些苦涩和沉重的生活况味。我从茂椿先生的字里行间,看到了他用真情和挚谊找回了昔日留在故乡的履痕和依稀的长梦,感触到了他心的律动和澎湃的乡情,听到了他长歌的音符和心底的沉吟。曾经,对生于世居深山老林的孩子,向往山外,是一个只能埋藏在心底的奢求。是书使我知道,山外存在着另一个世界。是下乡知青,让我发现了还存在着不同于山民的人们。他们这些被称为客家的人们,穿城里衣,说城里话,连生活习惯都与我们大不相同。从大处到细节,让我们羡慕。——《向往山外》这段朴实而真切的语言,正是许多山里孩子曾经有过的切身感受。尤其在上世纪的六十年代,对于乡里人,城市确实是陌生而充满神秘感的。连看到城里人都会有一种莫名的欣羡。然而,当自己走进了城市,既而用自己的青春和智慧为城市发展添砖加瓦时,那种别样的感情和寄托则极自然会蒙上故乡所有难忘的记忆和眷恋。夜晚,山脚哗哗啦啦流淌的平溪,凭借朦胧迷茫的月色,如浅色的丝巾在风中飘动,声声诗意般的呢喃响彻耳畔。可是,我们在一次次关注山头山脚时,却从没有认真地留意蜿蜒于山腰的公路。其实,这一条年轻的公路,何尝不是故乡山水里一条美好的玉带,在山缠水绕中伸向远方,成为眼前最实在的景象。这条路当初虽比较冷清,但却逐步地改变着家乡的面貌,甚至最终深刻而根本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改变了许多人的人生。——《出山的路》是的,就是这一条又一条的山间和乡村公路,它连接了两个世界和许多年轻人精彩的人生。从山里弯弯曲曲的泥石小路,到宽广蜿蜒的公路,它们既是时代的见证,更是人民创造历史的雕塑,更是沉淀和升华现当代文明的桥梁和纽带。花阶以溪河的石头铺就,使行人免去了夏天的尘土、雨天的泥滑。有的地方,路面铺得很是讲究,大小不一的石头镶嵌成许多图案,美得让人不忍踩踏。走在家乡的花阶上,人们对铺路人的敬意会油然而生,从未担心花阶将于某个季节消失。——《迷失的花阶》面对花阶发出的这番感慨,我感受到了作者心情的郁闷和笃意的呼唤。是呵!对于时代、社会,对于命运、生活,对于向往寻觅和贫困、幸福,我们或许有许多的期盼和梦想,但更多的是需要奋斗、坚忍和担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应当如此,一个地方、一个普通的百姓也不能例外。不要迷失自己的方向和选择,多一份对花阶的牵挂和思考吧!他在写故乡的散文里,对远亲近戚的深深牵挂溢于言表,令人感动。他笔下魂牵梦萦的老晃城、太阳坪,他眼里神奇的山水、浮桥、石板路,他深情品尝的米酒、油茶、糍粑,是那样地影响着我的生活,有的还在我某一天的平淡里,成为他乡不可替代的胜景,令我流连。也就是那个时候,孤陋寡闻的我才知道,我们拥有着一个共同的故里家园。——《柯原的乡情》是呵!谁不爱自己的家乡故土,亲人、乡邻,只有对这一切爱得真,爱得深,爱得切的大地之子,才能永远血管里流淌着乡情,永远把祖国和人民装在心里,哪怕是一个普通劳动者也会像天空的星星,找到自己发光的位置。让我们都记住柯原先生的珍贵诗句:当离开故乡久了,这颗心就会蔓草丛生,那是郁郁葱葱的乡愁,欲理还乱,剪了又生……读到这些也令我共鸣的文章,我愈加明白了茂椿先生为什么如此情笃地创作出了这部流淌着乡情血液的散文集。这是对故乡对自己的一生多么庄严的忆念和祈愿!谁叫我们的这颗心都是故乡的泥土捏成的呢! 谭仲池 2011年2月16日晨 于湘江之滨淡泊书斋(作者系省政协副主席、省文联主席、国家一级作家)
《苍山血脉》所讲述的世界是滋养我们成长、生息走向童年、青春、成熟的旅途。让我们在流动的岁月里去感悟、收获,品味,哪怕是还有些苦涩和沉重的生活况味。从茂椿先生《苍山血脉》的字里行间,看到了他用真情和挚谊找回了昔日留在故乡的履痕和依稀的长梦,感触到了他心的律动和澎湃的乡情,听到了他大歌的音符和心底的沉吟。
姚茂椿,男,侗族,湖南新晃人。曾任县乡中学教师、县委宣传部新闻干事、团县委副书记。198年调人大机关工作。现为湖南省第十一届人大代表,湖南省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省人大工作、经济法制等数个研究会理事或常务理事,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侗族文学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理事,省作协会员,省侗学研究会副会长。
著有诗集《诗飞》(民族出版社2007年出版),在《民族文学》、《芙蓉》、《湖南日报》等二十多家报刊发表诗文若干,部分作品入选一些选本。
心情在血液里流淌 谭仲池
故园屐痕
歌吟与困惑
三省坡的画卷
出山的路
浮桥悠悠
深山小学
泥巴台的日子
开屋基
乡场在屋外
老街的店铺
记工分
半边户·超支户
耳畔的夜声
老庚树
千年的悼仪
来宝
清明如风走过
煌煌正屋
神秘夜世界
长梦依稀
龙塘眷眷思母情
八拱桥畔的歌手
醉卧乡间不知里
池塘边的童年
童心小烘笼
向往山外
特别的礼物
山外的童伴
红太阳衫
旧年新年
远方无声
上坝如画
鱼与蝴蝶
梦满龙塘
转个弯弯就到屋
远去的鼓楼
柔情的脊梁
梦回龙溪口
心的律动
大歌音符
后记
歌吟与困惑——南部侗乡匆行散记短短三四天浮光掠影似的在通道、三江、黎平和靖州境内行走,流连于侗寨的风雨桥畔、鼓楼内外,真是心旷神怡。据说,这湘黔桂交界的大边区,是人类于太空可见的地球现存不多的一处大绿地。这一方水土,被人们誉为心灵的绿色家园,是诗意的栖居地。初春,漫山遍野泛出新绿,零星绽放着桃红李白。穿山越水,走村串寨。歌舞一路,迷醉一路。同时,我也沉思了一路。流淌的梦呓纵横交错的溪河,为侗乡编织美丽的梦幻。这些生命之河,哺育了两岸无数的生命,承载着许多边地的哲思,在人们心中非常神圣。通道的坪坦河,是我迄今所见最值得美好地凝眸和相约的河流。在世界上,从没有一条如此小的溪河,被装扮得那样的美,获过那么多的荣耀。这是一条拥有生态色彩和灿烂文明的河流,它展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蜿蜒的坪坦河,充满了生命的张力,一座座横跨河岸的“风雨桥”,是历史缔结的文明硕果。其遮风挡雨的功能,展示出人与自然互动、和谐的哲学理念。这些桥被中外普遍赞誉,是建筑的杰作,也是侗乡人的“福桥”,近年纷纷成为国家重点保护的文物。历史悠久、筑艺高超的普修桥、普济桥、回龙桥、回福桥,是其中的佼佼者。它们与岸边的侗寨交相辉映,名声在外。马田鼓楼、阳烂银饰、坪坦芦笙、皇都侗歌,也获得了国家级的荣誉或命名,有的还在国内最高水准的文艺殿堂大放异彩,引起轰动。侗族先人认为,世上万物皆有神灵,都应敬畏。当今生态文明的观点也强调,世界上不仅人是主体,大自然也是主体,人类应当尊重生命和自然。侗乡青春常在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是侗乡人长期健康生活的基本元素,是未来低碳、环保发展的载体。因此,在滋润无数生命的河流上,他们留下了许多经典的建筑佳构。福桥,又被称为风雨桥、花桥,全木结构,有的如简洁的长廊,有的似富丽堂皇的宫殿,有的还在雕梁画栋的廊殿之上耸立几个檐翘欲飞的宝塔、尖顶。朴实无华的,雍容华贵的,都独具匠心,像一片片侗锦,在溪河上争奇斗艳。河流和福桥都有灵魂,历史越悠久的福桥,就越神圣。全国最著名的广西三江程阳桥,得到过郭沫若先生的赋诗赞美。古老的河流,在感性的光辉中获得了理性的升华,被人们装扮得更加漂亮。一座座“福桥”,建在穿寨溪河的下游,寓意留住山寨与幸福相联系的美好的一切。客观上,它们为行人遮风挡雨,为恋人、对歌幽会,提供了一个个自然的人性化的场所。坪坦河畔的芋头古侗寨,是国务院2001年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寨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寨内建筑大多建于清中期、末期,达11.6万平方米,其中鼓楼四座、风雨桥三座及一些门楼、古井、萨岁台、驿道和吊脚楼。阳光温煦的下午,我走进了这个侗寨,见到在寨子最大的鼓楼里,七八个老人享受着初春悠闲的时光。婆婆们慢条斯理地做着针线活,老头们有的说笑,有的惬意地抽着旱烟。他们热情地邀请我们拢去烤火。火塘里飘出了淡淡的柴火香和笑语声。我知道,火塘用的木柴是寨上青年送来的,即使外出求学、打工或上山劳动,他们都不会疏忽。老人们聚在一起,节约了每家的柴火,也消除了寂寞。小溪潺潺,溪坎上的水池未加修饰,晶莹剔透的水面令我想起九寨沟的海子。池水透明,几条鱼畅游其中,似乎生活在童话世界。面对那座历经210余年、多次出现于电影电视中的吊脚鼓楼时,我不禁热血沸腾。这鼓楼真悬,一半悬空在岩壁之外,其下数根支撑的木柱,最长的高达9.1米。几个老人于火塘旁谈笑,自在、满足的神情,比险、悬的“文物”鼓楼更令人感动。 ……
从茂椿先生的字里行间,看到了他用真情和挚谊找回了昔日留在故乡的履痕和依稀的长梦,看到了他心的律动和澎湃的乡情,听到了他长歌的音符和心底的沉吟。 ——谭仲池
《苍山血脉》是一部流淌着乡情血液的散文集。作者在书中寄托了对于故乡对自己的一生的庄严的忆念和祈愿。从中可以读到他那浓浓的永远也割不断的乡情,读到他对故乡、土地、山水、乡亲父老和花草树木,乃至山塘湖泊,山间小路,田畴阡陌的心之所系,情之所依,梦之所恋,爱之所钟。
书很好,很朴实的文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