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英诗汉译史论

张旭 湖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9  

出版社:

湖南人民出版社  

作者:

张旭  

页数:

418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试图从现代翻译学的视角探讨“抗日战争”爆发以前中国英诗汉译的情况,它既是一部有关翻译诗歌的断代史,又是一部学术著作。全书除绪论外分为两个主要部分,对应于两个历史时期:“五四”以前的萌建期和1919年至1937年的发展期。绪论部分提纲挈领地介绍了本研究的特色、性质、内容和沿革。这一部分吸收了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同时提出了研究者自己的观点。另外两部分分别介绍两个历史时期的翻译状况、特色、涉及的主要诗人、译者群、目标语、重大的翻译事件等,评价一些重要的诗歌翻译活动和翻译作品,并从民族诗歌发展的角度考察英语诗歌这种异质文化因子是如何通过翻译文学这一中介在中国流传与接受,又是怎样冲击和影响中国诗歌创作的。

作者简介

  张旭,1967年5月生,湖南邵阳人,回族。长沙铁道学院硕士,香港浸会大学哲学博士,现为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香港浸会大学翻译学研究中心荣誉研究员,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比较文学翻译研究会理事,湖南省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省部级人文社会项目数项。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研究,兴趣兼及哲学、历史学、语言学、比较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等。著有《跨越边界——从比较文学到翻译研究》(2010)、《视界的融合——朱湘译诗新探》(2008)、《外国文学翻译在中国》(合作,2003)等,另有学术论文六十余篇见于海内外各学刊上。

书籍目录

绪论
第一节 百年中国英诗汉译活动概貌
第二节 英诗汉译与中国新诗的发展
第三节 英诗汉译史的研究背景与展望
第四节 英诗汉译史的研究目的与范围
第五节 英诗翻译史的研究方法与意义
第1章 中国近代英诗汉译若干史料钩沉
第一节 文化外求时期英诗汉译的预演篇
第二节 文化碰撞时期英诗汉译的序幕篇
第三节 文化动荡时期英诗汉译的新篇章
第2章 近代在华传教士与英语宗教诗歌汉译
第一节 在华传教士的圣诗汉译活动说略
第二节 在华传教士圣诗汉译中的诗艺追求
第三节 在华传教士圣诗汉译中的翻译决策
第3章 意识形态与近代英诗汉译
第一节 早期译诗活动中的赞助者
第二节 文化历史语境与早期选材问题
第三节 “文以载道”与翻译策略的择取
第4章 译经文学传统与近代英诗汉译
第一节 译经文学与韵体翻译传统说略
第二节 以文言为目标语的早期译诗
第三节 文白过渡时期的白话体译诗
第5章 近代三家英诗汉译活动考察
第一节 苏曼殊:为“文学因缘”而译诗
第二节 陆志韦:为“造新格律”而译诗
第三节 刘半农:为“增多诗体”而译诗
第6章 中国现代早期英诗汉译史料钩沉
第一节 “五四”前后白话译诗运动的全面铺开
第二节 莎翁与黑人诗歌汉译的开始
第三节 几部英诗汉译“专号”的问世
第四节 零星的现代派诗歌译介的开始篇
第五节 弱小民族国家的英诗汉译
第7章 现代早期三家英诗汉译散体化现象考察
第一节 胡适之:“自古成功在尝试”
第二节 朱自清:“译诗可以增富语言和意境”
第三节 郑振铎:“译文似乎还很忠实”
第8章 创造社三家英诗汉译散体化现象考察
第一节 成仿吾:“译诗也应当是诗”
第二节 郁达夫:“非我所爱读的东西不译”
第三节 郭沫若:“译出来的要是诗才行”
第9章 早期新月派成员英诗汉译新格律体实验考察
第一节 闻一多于译诗格律上的新探索
第二节 徐志摩于新格律体译诗的实践
第三节 朱湘于译诗新格律的追求
第10章 白话文学语境中“学衡派”英诗汉译活动考察
第一节 “学衡派”成员译诗活动概观
第二节 吴宓文言译诗中的艺术抉择
第三节 吴芳吉于译诗音乐效果的营构
第四节 “学衡派”众家复译中的诗艺追求
结语
后记

章节摘录

  由于这首诗歌在思想内涵上正契合胡适极力想要传播西方爱情、生命与精神自由的新观念,他在翻译中也格外地专注。译者首先将标题“()vertheRoofs”(意为“在屋顶上”)译为“关不住了”,意在表明要让个性解放来得更猛些,以此体现狂飙突进时代的精神。除此之外,从翻译策略来看,译诗多是采取异化式处理方法,也就是更多地迁就于源语文学的语言规范和诗学规范,尽力注意原诗的句法形式结构与音节语调韵味。这里的译诗无论在诗行的排列方式、韵脚的调配格式,甚至每行字数的分布上,都与原诗音节数相差无几。尽管译诗选用的十二行体仍能在主体诗学中找到试帖诗这种特例①,但它已不再具有传统试贴诗那种整齐的五言排律形式。特别是首尾两节的第二、四行同时使用了两对阴韵(femininethyme)相押一一“关了”与“难了”、“醉了”与“碎了”。换言之,译者在此认识到“现代汉语里‘了’一类虚字不能像旧诗词曲里单独与实字押韵,而只能与实连起来,押阴韵”②,这样的语词搭配,可以帮助音节的谐婉,算得上是一种创格的举措;不过其代价是原诗中的色彩词“white”(“白色的”)未能译出,又“无中生有”地把“cried”(“哭喊”)换成“醉了”。他之所以会这样做,是因为他更看重诗歌率真的品质和白话的流畅感。另则胡适直接用抒情的长短不齐的白话来翻译,效果也相当地不错。除了这些形式上的探索外,译诗最突出的还表现在音节上的“别出心裁”。这里已不再是五、七言旧诗的音节,也不是词的音节,更不是曲的音节,而是地道的“白话诗”的音节,它完全是根据诗意的自然曲折、自然轻重、自然高下而自然起伏的“自然音节”。这样的译诗,完全具备了他所说的,“一是语气的自然节奏,二是每句内部所用字的自然和谐”③。这种译诗大体符合“胡适之体”要求于新诗的三个条件一一“说话要清楚明白”,“用材料要剪裁”,“意境要平实”④。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英诗汉译史论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