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馆藏拂尘(上下册)

胡朴安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8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作者:

胡朴安  

页数:

727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他们,是大家,是名师,通古今之学,成一家之言,传播寰庐;它们,是经典,是名著,经岁月锤炼,尤显底蕴,让人仰止。《中华全国风俗志》共分上、下两编,上编引述大量历史资料介绍了有史以来各地的风土人情、乡俚民风,下编则是作者对当时各地风俗的记录。关于《中华全国风俗志》,榆林张炽章为之作序吋说,“盖风俗乃历史产物,乡间习俗,皆有渊源,一事一物,俱关文化,故能知古今风俗,即为知中国一切”。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中华全国风俗志》成书于1922年,书中的各地称谓、地域划分与今有很大不同,为了保持原书风格,出版时没有对照标出。书中关于风土人情、信仰习俗的介绍,既出史籍,也有当时各地风俗的介绍,许多说法与今颇有不同,有些说法也有不妥,出版吋做了删改,但基本上维持原貌,为的是供学者研究之用。

作者简介

  胡朴安(1878-1947),文字训诂学家。原名韫玉,字朴安,安徽省泾县人。他从事汉语文字和训诂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几十年,曾先后任教于上海大学、持志大学、国民大学和群治大学等。著有《文字学ABC》(世界书局,1929年)、《中国文字学史(上、下)》(商务印书馆,1937年)、《中国训诂学史》(商务印书馆,1939年)、《俗语典》(主编,上海广益书局,1922年)、《中华全国风俗志》(上海广益书局,1923年)等。其中,《文字学ABC》一书是一本文字学通俗读物,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从文字的起源讲到文字的变迁、废弃和增加,对甲骨文、古文、篆文、隶书等都有相当的说明。中篇说明六书的次第及功用,并分别用实例阐明各自的内容。下篇是研究文字学的书目。这是为研究文字学的人提供的一部基础参考书。其中显示了作者博而能约的能力。《中国文字学史(上、下)》一书共分四编,材料详实,观点明确,是研究文字学的一部很好的参考书。作者在书中主要叙述和研究了文字学各派著作及作者,阐明文字学学说的源流及系统。他依文字学的演进,将文字学史分为四期:1、秦汉至隋,为文字书时期;2、唐至明,为文字学前期;3、清代,为文字学后期;4、清末至20世纪30年代,为古文字学时期。该书的出版是个开创性的工作,作者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中国训诂学史》一书除了序言外共分6章,即1、尔雅派训诂;2、传注派训诂;3、释名派训诂;4、方言派训诂;5、清代训诂学之方法;6、今后训诂学之趋势。他搜集清代汉学家的训诂方法加以编纂,建立起训诂学的轮廓。他所主编的《俗语典》收条繁富,所寻出典多有新编成语词典所不及的,是一部具有现代专科工具书功能与效应的辞书。《中华全国风俗志》是胡朴安在二十年代初编成的一部有广泛用途的全国风俗百科全书,书中对各地方志和古今笔记、刊物中所载风俗进行了汇编。至今为中外文化学术界,特别是民俗学研究者看重。此外,他还著有《中国言语变迁的痕迹》(《时事新报》上海,1928年12月20日)、《汉碑在文字学上之价值》(《时事新报》上海,1929年1月17日)、《中国文字之发生与变迁》(《中国学生》1936年第2卷第1-4期合刊)、《声韵略论》(《文风》1936年第3期)、《从文字学上考见中国古代之声韵与语言》(《学林》上海,1941年第9辑)、《文字学之价值》(《学术界》上海,1944年第2卷第5期)等论文。

书籍目录

上编卷一顺天总志山东济南兖州东昌青州登州莱州武定沂州泰安曹州山西总志方言(附)农家月令(附)太原平阳潞安汾州大同朔平宁武泽州蒲州辽州沁州平定忻州代州保德解州绛州吉州隰州卷二河南开封归德彰德卫辉怀庆河南南都汝宁汝州陈州许州禹州郑州陕州光州江苏江宁苏州松江常州镇江淮安扬州徐州太仓海州通州安徽安庆徽州宁国池州太平庐州凤阳颍州滁州和州广德六安泗州卷三浙江总志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台州金华衢州严州温州处州卷四福建一总志福州兴化泉州漳州延平建宁邵武汀州福宁台湾永春龙岩福建二总志福州兴化泉州漳州延平建宁邵武汀州福宁台湾永春龙岩岁时(附)气候(附)杂俗(附)卷五湖北总志武昌汉阳黄州德安安陆襄阳郧阳荆门荆州宜昌施南卷六湖南总志长沙衡州永州宝庆岳州常德辰州永顺沅州彬州靖州澧州桂阳时令(附)方言(附)苗俗(附)卷七陕西习尚时令礼仪方言四川总志成都重庆保宁顺庆叙州建武叙永夔州龙安宁远雅州嘉定眉州邛州潼川泸州资州绵州茂州达州卷八广东总志广州韶州惠州潮州肇庆高州廉州雷州琼州罗定连州南雄嘉应卷九广西总志桂林柳州庆远思恩泗城平乐梧州浔州南宁太平镇安郁林卷十云南总志云南大理临安楚雄澄江广南顺宁曲靖丽江普洱永昌开化东川昭通景东蒙化永北广西武定元江镇沅黑盐井琅盐井白盐井贵州贵阳安顺平越都匀镇远思南……下编卷一卷二卷三卷四卷五卷六卷七卷八卷九卷十

章节摘录

  上编  卷一  顺天  总志  顺天府属州县二十有四,星罗棋布,壤接趾错,风尚不殊。然谚云“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霸、文偏于南,与保定、河间相似;昌、密偏于北,与宣化、永平相似;宝、宁富庶,俗尚奢靡;平、怀狭隘,民情贪鄙——大同之中,不无微判。爰甄其岐尚者著于篇,以备在位者问俗采风,于以补偏救弊云尔。  民风  顺天户口繁富,民风笃实;加以地多硗薄,人近朴陋。距京师数十里,即栖茅啜菽,一如穷乡僻壤。西北多山,民习勤苦;东南多水,民忧泛滥。唯通州、武清下接津沽,近年各国通商,轮舶翔集,大牖长舸,百货荟萃,民食其利,富厚日形。然华而不靡,勤而不惰,知得于观感者深矣。州县志类多追述前徽,有可讽世劝民者,如——  《宝坻洪志》日:知县洪肇桥,适军粮城,失路,见一樵者,遣役问之。掖至舆前,问日:“此何地名?”日:“不知。”“尔住何庄?”日:“不知。”“尔何姓名?”亦日“不知”,蚩蚩木立。洪笑而释之,去数武,复伫望而笑。洪叹日:“甚哉,民之醇也!其不见官吏也久矣,宜其始则茫茫然惊,继则嘻嘻然乐也!美哉俗乎!”《范书》载刘宠为会稽太守,狗不夜吠,民不见吏,庞眉皓发之老未尝识郡朝。史之所称,岂不懿哉!若夫役繁讼多,终岁之勤,半在官府,虽欲其愚,不可得矣。  《永清周志》日:东乡滨河,河东韩村、陈各庄一带,地土硗瘠,多沙碱,不宜五谷,居民率种柳树。柳之大者伐薪为炭,细者折其柔枝,编缉柳器,贫民往往赖之。凡采柳在夏秋之交,早则液润而夭,迟则疏燥而强,皆不中于束缚。大者为筐,可容石许,小者或类盘盂,方圆径二寸,量其工力繁约而计其值。业编柳者,窨地为室,篝火其中,不知时日早暮。盖治柳枝,必先柔之以水,剥其青肤,莹自如荑,乃可屈曲,见风则脆而折,故就窨室成之。老幼男妇,穷日所为,八口乃可给也。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馆藏拂尘(上下册)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