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商圈经营结构调查报告
2009-9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齐晓斋
283
商圈是商业、消费服务业的集聚形式和集聚区域。在商业、消费服务业的发展过程中,商圈作为市场经营最重要的载体,通过空间的拓展、行业的演变、业态的进化、品牌的更新,从外延和内涵两个方面不断发展提升,并形成了各具特点、富有个性的行业结构和经营特色。上海是中国最主要的贸易中心,商圈发展也应处于领先地位。
综述 分报告 2.1 南京东路 2.2 南京西路 2.3 淮海中路 2.4 四川北路 2.5 徐家汇商城 2.6 豫园商城 2.7 浦东新上海商城 2.8 新客站不夜城 2.9 中山公园 2.10 江湾五角场案例 3.1 港汇广场 3.2 梅龙镇广场 3.3 恒隆广场 3.4 久光百货 3.5 第一八佰伴 3.6 龙之梦购物中心 3.7 新世界城 3.8 太平洋百货淮海店 3.9 万达商业广场 3.10 百联又一城国内外商圈比较 4.1 英国伦敦牛津街(Oxford Street) 4.2 英国伦敦摄政街(Regent Street) 4.3 英国伦敦邦德街(Bond Street) 4.4 英国伦敦骑士街(Knightsbridge) 4.5 日本东京银座四丁目 4.6 商圈经营结构比较
虽然是09年出版的书,不过齐老师的书还不错
以商圈为主题的研究专著,少而又少。以上海为蓝本的商圈研究理应成为期待。
或许是期待太高,本书让人失望不已。
1)商圈的定义:本书编者给出“商圈是商业、消费服务业的剧集形式和聚集区域,……”看起来一个四平八稳的概念,在实际操作中却遇到了窘境。概念都能接受,但如何界定边界?这里并没有给出划定的框架和具体方法。更多是从自身的行政色彩来强行表述。
事实上起码存在大众认同、规划基准、专业测量三种方法。
这里编者完全以市政规划为基准,以自身简明表述为原则,将整个商圈的划定简单化和行政化。
最有意思的是,将四川北路作为独立商圈,这个概念随着四川北路的商业没落,早已不复出在。如今已经形成南、中、北三段小中心,并且概念独立!这样视而不见的做法,不仅误导业界,也降低自己的研究水准,并不能给同行更多启迪。
2)商圈的特质:本书在商业面积、业态状况等作了一定呈现,但没有将这十个商圈做横向比较,呈现个中差别,帮助从业者更好理解不同商圈的形态特征,经营状况等信息,这种资料最多就是印证经验!而不是给出视角。
不同商圈,由于外部环境(交通市政、辐射能力等)和内部结构(业态配置、品牌特征等)不尽相同,导致客流量和人群结构也差异很大,其消费行为反过来也影响商圈内商家的经营。
例如南京西路的金鹰购物居然被排斥在外!著名的吴江路美食街也被“边缘化”。让人不得不对编者的专业水准产生怀疑。
3)商圈的变化:由于市场的演变,商圈也在分化,形成次级商圈,尤其是链式的长街型商业。如南京东路、南京西路、淮海路等无不如此,这里却把他们搞成一锅粥,越描越糊涂。
而且商圈的变迁历史,对业内人士的启发更大,由于和社会的消费心理、城市布局变化等因素,导致商圈内此消彼长,是非常丰富的案例。如南京东路步行街东头崛起,能否延伸到外滩,已经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这里却没有呈现。
4)国内外比较:章节的名头好大,也是让我购买的理由之一,但五大国际案例,一个国内外比较,共计不足10页,内容可想而知,似有哗众取宠之嫌。
要在这里得到专业启迪,没有!
要在这里学会商圈判断,没有!
要在这里借鉴国际视野,没有!
整本书成为基本资料的汇总,作为我们案头的“备份”,也算是编者对我们的奉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