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云南-西藏-100集系列特别节目边疆行

CCTV《远方的家》栏目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6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作者:

CCTV《远方的家》栏目  

页数:

214  

字数:

289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100集特别节目《远方的家·边疆行》是一部大制作,把它变成文字也是一个不小的工程。在这部图书结集出版之时,我先要感谢观众对百集《边疆行》的追随,感谢读者能够翻开这本书,感谢为出版这部图书倾注心力的诸位编辑。 《远方的家》是CCTV-4于2010年12月1曰改版时推出的一个新栏目,定位是日播45分钟的大型旅游节目。100集《边疆行》2011年7月11曰开播时,全国新闻战线的“走转改”活动还没有开始实施。当时,中文国际频道策划推出《边疆行》,只是希望用这个“接地气”的节目来稳住新栏目的收视率,尽快提升《远方的家》的影响力。2011年7月11日,100集《边疆行》开播。在《边疆行》播出一个多月后,《远方的家》栏目收视率有了很大提升,观众也是好评如潮,中文国际频道上下都意识到,《边疆行》方向找对了。而正好在这个时候,中宣部等五部门在全国新闻战线组织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彼时,《边疆行》节目正处在第二批采访拍摄高峰期,中文国际频道迅速落实“走转改”活动的各项要求,使一线编导、记者把“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化为一种自觉行动。如果说“走转改”活动开展之前,做《边疆行》只是为了解决栏目的生存问题,那么活动开展以后,《边疆行》的采访拍摄就更加有针对性,节目也更加贴近百姓,贴近观众。我们觉得,《边疆行》作为起步最早、下基层走得最远、历时最长的“走转改”实践活动,真的是尝到了甜头,见到了效果。 第一,深入落实“走转改”,使电视栏目成为最大的受益者。《边疆行》摄制组的足迹遍及中国陆路边境九省区,节目描绘祖国边疆的壮丽河山、记录少数民族的风情民俗、书写边境线上的繁荣安定、歌颂边防战士的保家卫国,镜头始终对准普通边疆群众,记录他们的喜怒哀乐,深入他们的生活和精神世界。对于这样的节目,观众爱看、想看。100集《边疆行》平均收视率为0.24,较以往同时段节目上升50%,单期最高收视率达0.49,创同时段栏目收视新高。《边疆行》在本台一套综合频道播出了10期精华版,收视率较同时段提升15%以上。中文国际频道《远方的家》这个栏目开播时,曾经因为选题不集中、方向不明确、节目不好看而三次调整播出时间,但在播出《边疆行》后,《远方的家》在短时间内由一个生存堪忧的新办栏目迅速成长为在观众心目中有影响力的品牌栏目。 第二,《边疆行》走进基层,制作了大批反映祖国边疆面貌发展变化的节目,海外华侨华人的反响异常热烈。在海外收视数据上,《边疆行》收视率基本保持在北美长城平台的前3位。美国的华人观众蔡宗瑾认真追踪收看每一期节目,她不仅能认出《边疆行》节目中的所有出镜记者,还记录下厚厚的一本收看日记,表示将来要以此为指引,游历祖国边疆大好河山;法国观众陈锋表示,《边疆行》成为法国华人的热议话题,每次聚会聊天必谈《边疆行》,祖国边疆的秀美和发展变化大大激发了他们的爱国情怀;中国驻津巴布韦大使忻顺康在国外看到《边疆行》后十分激动,委托回国的工作人员带回节目光盘,并说要把节目主题歌《边疆颂歌》作为大使馆的馆歌。还有海外华人观众通过微博留言说:“每天晚上看《边疆行》成了睡前的必修课。也许真是出了国,才发现祖国的大好河山是那样美好。每次看着你们的节目,我都会深深地思念着远方的家。”央视中文国际频道的主要服务对象之一就是海外华侨华人,《边疆行》节目所传递出的发展、自强的精神深深地激发了他们的自豪感、归属感,凝聚了全球华人的爱国热情。 第三,《边疆行》坚持“走转改”,节目令人意外地吸引了大批“80后”甚至“90后”的年轻观众。中文国际频道的受众历来呈现年龄偏大的特点,《边疆行》播出后,有网友说,“这是央视最有诚意的节目”,这样的评价来源于《边疆行》清新朴实的节目风格。很多年轻观众是通过网络来收看《边疆行》的,《远方的家》在中国网络电视台的点击率由2011年6月的曰均19 743次猛增至2011年10月的370 484次,排名由全台的第83位迅速升至第6位,《边疆行》官方微博的评论超过20 000条。在网络舆情日益占据重要地位的今天,《边疆行》对年轻观众群体的影响是节目组始料未及的。《远方的家》虽然是一档旅游节目,但是100集《边疆行》已超越了单纯旅游节目的范畴,用了很多篇幅来表现平凡人物的精神世界,充分展示群众“身边的感动”。正是这样情景交融、以情动人的节目引发了年轻观众对国家荣誉感、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思考。 第四,《边疆行》深入落实“走转改”,真正成为一个“叫座又叫好”的节目。中宣部《新闻阅评》发表专栏文章对《边疆行》的“走转改”实践给予高度评价。阅评人认为,《边疆行》通过旅行者的视角,以记者的第一手见闻反映边疆的发展变化,真实可信,走出了一条对外宣传的新路子,提高了央视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广电总局收听收看专家评价说:这是一次深入基层、贴近群众、打动人心的长距离采访。观众可以通过出镜记者真实生动的旅行体验,切身感受到一个绚丽而难得一见的地理中国。这是栏目组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结果,并说明中文国际频道立足“三贴近”,践行“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在增强电视传播力方面又上了新台阶。 第五,《边疆行》的“走转改”实践培养和锻炼了队伍,使大批“80后”年轻编导成长和成熟起来。在拍摄《边疆行》之前,摄制组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到过这么偏远、这么艰苦的地方。不到50人的团队,在6个月的时间内要接力完成22 800公里的边疆采访,工作强度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在采访拍摄中,面对无数意料之外的困难和挑战,没有一个人打退堂鼓。无论是严重的高原反应还是遭遇泥石流、被困三天三夜,他们没有一个人退缩,圆满地完成了拍摄任务。边疆人民勤劳善良、乐观奉献、热情质朴的品质深深感染了年轻记者,增强了他们作为电视人的使命感、光荣感和责任感。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节目,让更多的人知道边疆、了解边疆、关注边疆,进而走进边疆,带动边疆的发展和变化。随着《边疆行》节目一集一集地播出,记者、编导们的能力也在不知不觉地增强,无论是现场的组织语言、播报采访,还是对话交流、观察判断、抓拍调度,以至于后期撰稿、剪辑包装,都得到了扎扎实实的提高,大家的眼界、审美,思考问题的角度、深度,也比以前进步很多,这种增强与提高是综合的、全方位的。更为重要的是,《边疆行》使这批年轻的编导、记者全面认识了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这不仅让他们更加珍惜现在的工作和生活,也对自己所承担的岗位责任有了更直观深入的理解。 总而言之,《边疆行》作为“走转改”的一个成功实践,极大地提升了央视中文国际频道的影响力和传播力。那么,“走转改”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力量?我们思考,“走转改”所倡导的其实就是真实的力量、情感的力量、人民的力量、文化的力量。文化传播具有跨越年龄、民族、宗教、意识形态与国界的力量,《边疆行》从人文的角度去表现自然景观、风土人情和发展变化,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统领串起100集节目,从而形成了合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而央视中文国际频道的定位就是以新闻和文化为主的综合频道,宗旨是“传承中华文明,服务全球华人”。《边疆行》的节目实践证明,不仅对内报道需要“走转改”,国际传播也同样需要“走转改”,因为“走转改”可以使我们进一步打好“文化牌”,让中华文化的传播做到自然而然、润物无声。 在《边疆行》之后,中文国际频道《远方的家》栏目播出了它的姊妹篇《沿海行》,接下来,《北纬30度·中国行》等大型系列节目也将陆续推出。我们希望这一个个系列节目成为观众眼中的多彩之旅、文化之旅、心灵之旅,成为他们感受自己的家园、了解自己的同胞、认识自己的祖国的一个窗口。我们在一直行走的过程中被深深感动,能将这种感动传递给广大观众和读者,这将是我们电视工作者最感欣慰的事。 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总监杨刚毅 2012年5月于北京

内容概要

CCTV《远方的家》栏目所著的《边疆行(云南-西藏)》内容简介: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远方的家》100集系列特别节目《边疆行》,从广西防城港的北仑可入海口出发,以顺时针方向沿着中国陆路边境行进,穿行广西、云南、西藏、新疆、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等九个省区,最后到达辽宁丹东的鸭绿江入海口。在半年的时间内,摄制组总行程达
22800公里,沿途经过100多个县市,500多个乡镇,采访了30多个不同民族的基层民众3000多人,播出总量达4500分钟。《边疆行(云南-西藏)》为节目的文字记录。

书籍目录

二十一 寻找到的好地方
二十二 走进狂欢佤部
二十三 走访神秘佤乡沧源
二十四 走读边城耿马
二十五 镇康神奇之旅
二十六 德宏寻石问玉
二十七 德宏民族风情探访
二十八 寻幽访玉走腾冲
二十九 神奇边城
三十 多彩边城
三十一 片马风情
三十二 魅力怒江
三十三 独龙江
三十四 心中的日月
三十五 梦境之地
三十六 走进高原明珠
三十七 人杰地灵之地
三十八 森林秘境
三十九 壮美八宿
四十 绿海明珠波密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热情似火的载歌载舞一直持续到了天色将晚,古老的寨子渐渐恢复了平静。依再说要带我们去一个漂亮的地方,因为在那里可以看到他们村子的全貌。黄昏中的翁丁是一天中最美的时刻,来到这儿之后我们才知道,原来“翁丁”在佤语里的意思是云雾缭绕的地方。难怪我们刚刚来的时候,一切都是雾蒙蒙的。现在已经是傍晚的七点一刻了,可能在很多地方,天都已经黑了,可是这西南边陲的佤寨才刚刚近黄昏。 这个400年的小村庄,一天的热闹也过去了,现在渐渐恢复了静谧。远处有粉色的天空,而近处的村子里也正升起炊烟。此时此地我们觉得,正是欣赏翁丁美景的最好时刻和地方。也许是这里如血的夕阳让人沉醉,也许是这里不多见的茅草屋让人神往,我们就这样在半山腰上望着翁丁发呆,等待着太阳的落山。 这里没有让人震撼的名山大川,也没有让人狂喜的雪山草原,有的只是古朴的民居和袅袅的炊烟,有的只是一片宁静和安详,但我们却一致认为,这是我们见过最美丽的黄昏。天色渐渐黑了下来,决定今晚留宿翁丁。我们去到白天喝过茶的佤族朋友家造访,他们热情地招待了我们,并为我们准备晚餐。虽然只是简单的饭菜,我们却也吃得津津有味。当晚我们围绕着佤族永不熄灭的火塘打了地铺席地而睡。依再告诉我们,明天翁丁村将会以佤寨非常隆重的宴会来宴请我们,在这片平静的夜色中我们期待着,第二天这个神秘的村庄又会给我们怎样的惊喜? 一觉醒来,天下起了蒙蒙细雨,这让云雾缭绕的佤寨更添了几分秀美。应依再和翁丁其他佤族朋友们的邀请,我们前往一户有着独到手艺的人家赴宴。多种多样的菜色看得我们眼花缭乱,真的是盛情款待!依再告诉我们,这便是佤族接待贵客的酒席:佤王宴。 一会儿工夫,各种菜色全部上齐,大家也都纷纷入座。所有的菜都摆上桌了,不过是否开吃,得由摩巴说了算。摩巴就在火塘旁边,头戴羽毛。原来,要吃到佤王宴,首先得由他来念一些祝福语。通常在普通的佤族人家吃饭,没有太多礼数,而佤王宴就不同了。遇到隆重的场合和尊贵的客人,就少不了摩巴的参与。佤族的习俗是喝茶之前滴茶,与此一样,在佤寨中饮酒,无论大小宴会,接到酒杯都要先滴几滴在地上,一方面含有对天地祖先的尊敬,另一方面也表达对于远方亲朋好友的祝愿。因为我们是最尊贵的客人,所以摩巴把鸡头递给了我们。吃过鸡头,大家终于可以开动了。佤王宴上的食物真是多种多样,但佤族的朋友告诉我们,桌上的食材全部来自佤山,包括牛肉、牛干巴、猪排、鸡肉、苦叶汤、凉拌野菜等,在佤族人心里这就是他们的“满汉全席”。佤族很少吃炒的菜,都爱吃拌的。 这道鸡肉烂饭,跟我们平常吃的稀饭有点像,只不过是加了一些香料。不过,香料鸡肉烂饭并没有那么简单,它是佤族菜谱中最著名的一道菜,也是佤族待客的上等佳肴。因其比稀粥要稠一些,有经过加工的鸡肉混合,故俗称“鸡肉烂饭”。


编辑推荐

《CCTV远方的家•边疆行:云南•西藏》以新闻纪实手法,突出央视中文国际频道的国际视角,关注自然、关注民生、关注变化。节目通过记者的旅行体验,展现出—个发展变化中的真实的中国边疆形象,中国陆路边疆的自然风光、人文风情、经济发展和时代特征尽在其中。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云南-西藏-100集系列特别节目边疆行 PDF格式下载



书还没看,给老人买的,但是包装太差了,拿到的时候是完全打开的了。


给老爸买的,当父亲节礼物。


我一直都很喜欢这类书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