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郎朗是这样练成

刘元举 上海科技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8  

出版社:

上海科技出版社  

作者:

刘元举  

页数:

307  

字数:

310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这几年来,我一直客居在南方。这里没有四季变化,到处是绿树芳草,到处是花香鸟语,植物的表情丰富得令我惊异,完全不同于东北所度过的那么多个冷嗖嗖的冬季。 在南方的春天里,我处在一种闲适的心境,于是,我就特别喜欢将自己埋入一个由钢琴发出声音的古典沙层里,就像小时候在河滩躺下,用那种晒热的沙土将自己全身覆盖起来,惬意得很。 我喜欢边听音乐边看书。书看得很杂,但看得仔细的是一本《最后的浪漫主义者: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传》。本来我并不看好中国人编著的外国名人传记,但是,这部书静下心来阅读,竟大不相同。 霍洛维茨出生于钢琴之家,父母姐姐全会弹琴,而且曾经都比他弹得好。他到了11岁时才开始真正弹琴。但是,他因为斯克里亚宾,因为他的老师布鲁门·费尔,他的天才被迅速点燃。他的老师布鲁门·费尔是安东·鲁宾斯坦的助手。因而,他得天独厚,不仅从柴可夫斯基和拉赫玛尼诺夫那里继承了燃烧的浪漫艺术真谛,他也深得安东·鲁宾斯坦之精神。因而,他的杰出是自然的事情。 我听的音乐有CD也有DvD。其中听得最多的是傅聪自己筛选出的随着他那部书一起到达读者手中的13首钢琴曲,还有郎朗的“拉二”和“门一”等。现在的光盘太多了,买了那么多,其中有许多是没有工夫听的,只能那么放着。而有的只要听一遍,就再也不想听了。极少有听了一遍还不腻、还想听的光盘,而百听不厌的光盘就更是不可思议了。而我想说的是,傅聪的这张盘就是我百听不厌的声音。我感觉他很深沉地在倾诉着,有感怀,有哀伤,还有悲悯。似乎还有许多东西,我还不能一下子都清楚地梳理出来。 我经常在看在听的还有一部《黄金时代的钢琴家》。这真是一部经典。片中囊括了黄金时代的钢琴大师,最有意味的是1903年。这一年,有三位震惊世界的钢琴天才得以诞生。他们是阿劳、塞尔金、霍洛维茨。 这三位大师的出生地不同,但是他们都有着清晰的传承路线,都是深深得益于名师指点。生于智利奇廉的阿劳,自称是贝多芬的传人。他幼年就到柏林深造。如果探究他的老师的话,应该从贝多芬算起。贝多芬教过车尔尼,车尔尼教过李斯特,李斯特是马丁·克劳泽的老师,而阿劳的老师正是马丁·克劳泽。这种传承,极其正宗,原汁原味,因而造就了伟大的阿劳。 再看塞尔金,那个充满激情的老人,弹琴时口中热烈地咏唱着,嘴唇与键盘一同颤抖。不必去看他敏捷的触键过程,只需弄清楚他那光亮神晕的头顶与一圈华发是如何清清爽爽划出分界的,便会得出他的高贵的指数。他的天才也是来自伟大的传承。他生于奥地利,被喻作是德国严谨正统而荣耀的终极阐释者。他受到克拉拉·舒曼的影响,还有汉斯·范·毕罗布与勃拉姆斯的塑造。因而,他的演奏具有深刻的洞察力。 说到霍洛维茨,就有更多的亲切感。最早知道这位钢琴伟人是在1989年。我在另外一部写钢琴的书《中国钢琴梦》中真实记载了我见识这位大师的具体经过。那是在中央音乐学院的钢琴教授李其芳的家中。 那时候,还很少有光盘,有的只是录像带。那种又大又显得厚重的录像带在李其芳的操作下,令我一睹了什么叫钢琴,什么叫钢琴家风采。那盒录像带就是记载了霍洛维茨流亡六十年之后,第一次回到他的故乡俄罗斯的情景。他弹的错音挺多,每弹错一个,李其芳就笑着指出来,她是高兴而赞美的笑,她说,只有霍洛维茨才可以弹错音。 当这种笨重的录像带变成轻质的DVD光盘发行时,这位浪漫派大师早已告别了人间。而在我客居南方一隅的春天里,再一次目睹了霍洛维茨回到故乡的那种动人的演出场面,还有他像个孩子一样触景生情地欢乐着,感伤着。于是,我联想到头一次在李其芳家看到录像带时的情景。就是说,录像带上的他还活着,而DVD上的他,却已作古。一个钢琴伟人的生命过程,是两个记录他演奏的版本的转换,叹息1 1903年应该定为钢琴年的。这一年,德彪西与拉威尔正致力于钢琴创造的崭新音色中。而更令人振奋的是,人类首次成功飞向天际,因此,到处都是兴奋与希冀。这是一个想飞的年代,也是一个能飞的年代。这一年凸显出一个辉煌的钢琴世纪的端倪。 到了世纪末,1989年,被称作钢琴伟人的霍洛维茨谢世,1991年,阿劳和塞尔金离去,人们为之痛惜的是,随着这些大师的相继离去,钢琴失去了与浪漫派的最后联系。 然而,传承关系却并未随着大师们的离去而中辍。霍洛维茨虽然远去,但是,他的学生还在。他那为数极少的学生中,有一位就在柯蒂斯音乐学院致力于钢琴教学。他是俄裔犹太人,是美国犹太学会的副会长。他以自己对于钢琴的挚爱与忠诚,满腔热情地教出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钢琴学子。而到了1997年,他在前来应考的学生当中,一眼就认准了来自中国的男孩郎朗。他那时就认为郎朗将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钢琴天才。 当时的郎朗还曾信誓旦旦地要在美国夺取范·克莱本钢琴赛事的大奖呢!但是,他的老师格拉夫曼却对他说,不要将目光盯着比赛。霍洛维茨一辈子也没有参加过任何赛事,却照样成为伟大的钢琴家。格拉夫曼认真地对郎朗说,你是想弹一阵子钢琴还是弹一辈子?这是个本质性的问题,郎朗当然希望弹一辈子了!于是,在他的老师格拉夫曼的引导下,郎朗的目光变得深远起来。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参不参加比赛的问题,而是一次人生的定位。从此,郎朗不再看重那些喧哗的比赛,他沉潜下来,一心一意地埋头练琴。当他头一次回国面对媒体时,记者问他最感谢谁的时候,他点出了他的几位老师,但是,当记者又一次问他最想感谢哪一位老师时,郎朗不假思索地说:格拉夫曼! 在《霍洛维茨传》里提到了他的几位学生,其中最得宠的便是格拉夫曼。1954年霍洛维茨认识了20岁的钢琴天才格拉夫曼。在一次比赛中,作为评审团主席的霍洛维茨坚持将第一名的荣誉给予这位20岁的年轻人,但是,最后第一名却给了别人。对此,霍洛维茨“感到有点沮丧,但是却越发激起了他对格拉夫曼的兴趣”。 格拉夫曼对老师非常尊重,尽管霍洛维茨早就想收他为徒,但是他一直等到他原先的老师万格洛娃去世之后,才正式师从霍洛维茨。性情乖戾的霍洛维茨非常喜欢他的学生,他从来没有收学生的一分钱学费。他们这种师生之间的情谊变成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 我这样记述格拉夫曼,只想说明一个事实,那就是他具有正统的霍洛维茨的传承,而他又将这种传承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郎朗。于是,从传承的意义上说,郎朗得到了霍洛维茨的真传。特别是在舞台演奏方面更是偏得。 在美国媒体曾有过这样一种说法,就是自霍洛维茨之后,古典音乐没有了钢琴领军人物,而郎朗的呼之即出,恰恰让人们看到了希望和可能。郎朗能否真正成为霍洛维茨并非本文所要探讨的,我感兴趣的是他们之间的演奏风格有多少相像之处。格拉夫曼认为:“霍洛维茨是天生的舞台表演艺术家,他需要有观众的参与。”在我看来,郎朗也应该是个天生的舞台表演艺术家的料。还在他7岁时,我看到他头一次登台演奏,他的表演欲之强烈让我留下了深刻记忆。还有霍洛维茨与格拉夫曼对曲目的偏好非常接近,都喜欢柴可夫斯基、肖邦、李斯特、普罗科菲耶夫、拉赫玛尼诺夫、舒曼、舒伯特和贝多芬的作品。格拉夫曼接受了霍洛维茨的一个观点,即钢琴是一件“打击乐器”,他说:“要不厌其烦地分析伟大的歌唱家们是如何处理分句的,特别是如何扩展和收缩一个乐句,只有掌握了这种要领才能获得真正的键盘上的自由。” 这属于真传,而在郎朗身上我看到过这种真传,他在一次回故乡的音乐学院讲大师课时,他讲到了“柴一”的演奏句式时,就对其中的一个句子进行了示范演奏。同样的句子,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弹,完全不同的音色与效果,令在场的学生们惊叹不已。郎朗获得了键盘上的自由,而且,他在这种自由中飞翔,越飞越高。 霍洛维茨是俄国的,俄国的钢琴大师太多了,可以不夸张地说,俄罗斯就是一片音乐和钢琴的高原,在地理位置上与我们相连,从文化影响来说,我们受到的影响也不止一个世纪。中国钢琴的奠基人是来自俄罗斯的,中国音乐家钢琴家也多有去俄罗斯留学的,在演奏风格上我国几代钢琴家所受到的苏联学派影响太深了。郎朗的老师赵屏国就曾得益于俄苏流派的真传。然而,我们至今没有出现拉赫玛尼诺夫,没有出现霍洛维茨。有件趣事现在想来不免滑稽:那是好几年前的事了,一位音乐学院的老师听到郎朗弹琴时,惊讶得不得了,他打听了郎朗的出生日子,然后回去翻找了鲁宾斯坦故去(抑或出生)的日子,似乎有着惊人的吻合,于是,这位老师惊喜地告诉别人,郎朗是鲁宾斯坦的转世。 郎朗生于1982年。那时候的中国,正在兴起一场铺天盖地的钢琴狂热,那是一场钢琴的大梦,一直延续几十年。 如今算来,钢琴在中国的历史已有百年。寻找钢琴传入的轨迹,不能不提到1840年,鸦片战争使我们坚固的国门被西方列强撕开。而我就在距这条著名的口子——虎门不过30公里的地方客居。 我曾三次去过虎门。不知为什么海面上总是聚拢着一片迷蒙,海水也总是浑浊。拍出的照片能见度极低。或许这种迷蒙是对于历史的一种遮羞?不管怎么说,作为通商口岸的最初开放,总不免伴随着撕裂的痛楚:强迫性的挤压中涌入了大批外国商人和传教士,就是他们带来了钢琴。 据载,外国使者曾将钢琴作为礼物赠送给清朝宫廷。末代皇帝溥仪就曾弹过一架三角钢琴,这架钢琴还曾在故宫展出过。这很有意味。不过,更有意味的是在他们爱新觉罗家族中,最早接触钢琴的人是康熙皇帝。他学弹过一架古钢琴——“西洋铁丝琴”。我想,康熙肯定不会喜欢这种玩艺儿,他只不过是闲着没事玩玩而已,否则,中国人接受钢琴的历史将会提早一个世纪还多。 准确地说,我对钢琴的关注始于80年代的钢琴热中,我的女儿也是当时的琴童。她与郎朗曾经在一起学过钢琴。正是因为女儿学琴,使我与钢琴有了缘分。在我们为时百年的钢琴发展中,最值得书写的,还是二十世纪最后这二十年。这二十年的步子迈得最大、最迅速,无论从规模和水平,都是前八十年所不可比拟的。还清楚记得在我们各大城市畅销的郎朗的第一张光盘,是郎朗在卡耐基音乐大厅举办独奏音乐会的演出曲目。封面上除了意气风发的郎朗照片之外,有一排字是这样写的:引证中国人的骄傲。我可以借这句话说—— 本书引证着郎朗的不凡经历。其实,还不啻如此,本书还是献给所有望子成龙的家长的一面神奇的镜子,其真实性勿容置疑。

内容概要

  中国钢琴写作第一人以其罕见的真实性、预见性与文学性诉说了朗朗成为国际钢琴巨星的历程……
  该书是郎朗生活的真实写照。作为中国钢琴写作的第一人,刘元举的百万字钢琴作品已经引起了海内外读者的广泛关注。在这部作品中,他以饱蘸激情的文笔,详尽地叙述了郎朗曲折而多少有些离奇的成长历程,以及他的父母为他的成长所付出的艰辛努力。这本书为喜爱郎朗的读者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郎朗的机会,从中也可以获得诸多启迪。

作者简介

刘元举辽宁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辽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职称:编审,一级作家。 他的跨领域写作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他最早走向西部写出独特生命体验的散文集《西部生命》,被称作“生命色彩独具的作家”; 他是第一个出版钢琴作品,第一个为郎朗写传记的作家,天才郎朗凶他的作品而家喻户晓: 他被称作“中国钢琴写作第一人”,中国的钢琴热因他的推动而波澜壮阔; 他是第一个深入建筑界并以八十多万字的建筑美文与专著备受建筑师尊重的作家; 他被中国作协副主席高洪波先生称为“四跨居士”:跨地域;跨行业;跨文体;跨时代。 他在虚构与纪实文学间从容写作,现已出版小说集、散文集、长篇报告文学《西部生命》《天才郎朗》《用镜头亲吻西藏》《城市·大演奏厅》等2 1部,五百多万字。数十次获省(部)级以上作品奖、多篇(部)作品被多种选刊、报纸及年度选本选入(包括教科书) 部分作品被泽介到国外。

书籍目录

自序
Chapter 1 在葬礼的气氛中壮行
 第一节 痛洒英雄泪
 第二节 昨日重现
Chapter 2 北京的日子
 第一节 无业人员
 第二节 逼儿子,跳楼吃药还是回沈阳
Chapter 3 父亲的赌注
 第一节 沈阳—沈阳
 第二节 沈空大走廊
 第三节 孤注一掷
Chapter 4 泪洒埃特林根
 第一节 荧光屏上有条流动的小溪
 第二节 好奇带来的好运
 第三节 房东尼曼娅和一条与郎朗同龄的大狼狗
 第四节 泪水的真实分量
Chapter 5 命运之神还能朝你微笑吗
 第一节 特殊公民
 第二节 这里也有陷阱
 第三节 仍然受气 绝不再忍
Chapter 6 好儿郎朗
 第一节 通往仙台
 第二节 头顶五星红旗
 第三节 一张忧郁敏感的斯拉夫面孔会被中国孩子感动吗
Chapter 7 再起波澜
 第一节 与殷承宗的缘分
 第二节 又一次惊人举措
 第三节 到美国考学
Chapter 8 说不清道不明的夫妻情
 第一节 大病降临
 第二节 风雨爱情
 第三节 火车在流泪
 第四节 听郎朗弹琴
Chapter 9 在美国辉煌
 第一节 这是梦吧
 第二节 赶紧往家跑,告诉爸爸
 第三节 跨进IMG公司大门,神气一点
 第四节 在美国辉煌
Chapter 10 时光奏鸣曲
 第一节 世纪末纪事
 第二节 迈着大师的步子
 第三节 从北京到故乡沈阳
 第四节 被美国人狂热追捧的中国钢琴天才
后记
附录:我是这样用镜头记录郎朗的

章节摘录

郎国任是那种不成功便成仁的人,他不能苟且地活着,他必须活出个人样来。古人为了功名头悬梁锥刺股什么的在郎国任面前已经逊色。如果儿子的钢琴真的失败了,遭到那些“小人”的嘲笑幸灾乐祸,那他毋宁死。打累了,他歇了歇,拿出一包药放到儿子面前,恶狠狠地说:“你还有什么脸呆在北京,现在我给你摆出三条路,一条是去死,吃药;另一条是跳楼,第三条是回沈阳,你不嫌丢人你就回沈阳吧。”郎朗一听回沈阳,他表示死也不回去。郎国任说:“那好,你就选择死吧。怎么死?要么跳楼,要么吃药,你选一样吧!”满脸泪湿的郎朗东倒西歪地站起来,他的眼里充满了委屈也充满了绝望。他朝窗外望了一眼,高远的天边涌动着乌云,层层叠叠像拥挤的怪兽。阳台的门敞开着,阳台上的窗户也开着,一股迅疾的风从窗口扑进来,他禁不住打了个寒战。顶多迈出去三步就能到阳台上,想象着从11层楼的阳台往下跳,他恐怖极了。他瑟缩着,往墙角挪腾,生怕父亲冲过来抓住他往阳台拖。绝望之中,他抓起了药片,他狂叫着:我吃药!我吃药!那泣血的声音好像不是从一个9岁的孩子嘴里发出来的。……其实,郎朗在13岁那年,在日本仙台参加世界青年柴可夫斯基钢琴大赛时,就因弹奏这首曲子而一举夺冠的。至少有5年了吧,郎朗不曾在公开场合演奏过这首曲子。美国观众也不会知道当年的郎朗是如何以对于母亲的爱来阐释肖邦的这首爱情协奏曲的。在场的美国观众熟悉郎朗演奏的拉赫玛尼诺夫、莫扎特、柴可夫斯基、门德尔松、格里格、贝多芬、舒曼、勃拉姆斯,却独独没有听过他指尖下对于肖邦这首曲子的诠释。于是,所有人都屏心静气,细心感受着郎朗的细腻而敏感的触键。郎朗像在美国任何一场演出一样,等到他以多少带些夸张的动作,将手离开键盘干脆利落地挥洒到斜上方时,观众席上刮起了狂风暴雨。经过加弹,还经过一次次谢幕,郎朗终于完成了演出走到后台。可是,还没等他擦掉额上的汗珠,就有一位中年妇女围上来,十分热情地对郎朗说了一句话,这一句话可把郎朗吓了一大跳,随后,郎朗突然满面赤红,他支吾着什么也说不出来了。那个女人说的是什么话呢?她说,郎朗,你弹得太好了!你的第一乐章弹完时,我就像跟我爱人做爱完事了一样,全都发泄出来了。就是这种感觉,非常棒的感觉!她见郎朗面红耳赤,说不出话来,便开心地哈哈大笑着。在场的人也随着大笑不已。

媒体关注与评论

《郎朗是这样练成》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书,值得向所有热爱钢琴的人们推荐。郎朗的成就举世瞩目,这与他对音乐的热爱与执着,与他艰辛的成长经历以及非凡的天赋是分不开的。我期望我们的音乐教育事业能够培养出第二个、第三个甚至更多的郎朗,为中国争光,并期望郎朗在今后的道路上敢得更加辉煌的成就!同时,我也希望有更多像《郎朗是这样练成》这样的好书问世。 ——上海音乐学院院长 杨立青 如果不是我亲眼看到郎朗的演奏,我是不会相信这样成熟的演奏是出自15岁的孩子之手,他确实是个大艺术家。 ——美国柯蒂斯音乐学院院长格拉夫曼 我实在控制不了内心的激动,本不应该这样说,但我确实无法控制。郎朗的演奏是基辛(Kissin)和佩拉亚(Perahia)的组合。郎朗的演奏实在太迷人了,他那种音乐的魅力、风度、气质,每个表情都让我难以忘怀。那么难的曲子《伊斯拉美》在郎朗的手中演奏得那么轻松自如.他是我们IMG司的荣幸。 ——IMG总裁兰多


编辑推荐

郎朗,国际著名钢琴家。曾被数家美国权威媒体称作“当今这个时代最天才、最闪亮的偶像明星”,他曾经在白宫演出,并且是受聘于世界顶级的柏林爱乐乐团和美国五大交响乐团的第一位中国钢琴家;曾被《人物》杂志称为“将改变世界的20名青年”之一。 刘元举编著的《郎朗是这样练成》引证着郎朗的不凡经历。详尽地叙述了郎朗曲折而多少有些离奇的成长历程,以及他的父母为他的成长所付出的艰辛努力。

名人推荐

《郎朗是这样练成》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书,值得向所有热爱钢琴的人们推荐。朗朗的成就举世瞩目,这与他对音乐的热爱与执着,与他艰辛的成长历程及非凡的天分是分不开的。我期望我们的音乐教育事业能培养出第二个、第三个甚至是更多的朗朗,为中国争光并期望朗朗在今后的道路上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同时,我也希望有更多像《郎朗是这样练成》这样的好书问世。——上海音乐学院院长 杨立青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郎朗是这样练成 PDF格式下载



从未想过郎朗能拥有今天的成就是如此经历过来的,无论你是学什么乐器,只要热爱音乐的我觉得都应该看看这本书,一定有一个地方能感动到你


更多的了解郎朗,更喜爱他了!付出得到了回报!加油!


写得很神,还不错吧。也许在别人眼中郎朗就是这样吧


儿子超级喜欢朗朗,很佩服朗朗,儿子看后很受用!


有榜样,才能树立自己成长的历程~!自己看了看后,决定抽空要读给孩子听,家有琴童,必须的!


收到书就迫不及待地想看了,结果连续看了一两个小时都还想看,确实是一本好书,尤其是学音乐的青少年朋友和家长朋友值得一看。


看了很受鼓舞呀,很励志的一本书。书中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我和女儿都在看。。家里有琴童的值得买上一本来看的


天才,神话都是人努力的结果,勤奋、坚持、方法是不变的法宝


一本很值得收藏的书


写出了一个天才成名前后的辛酸,挺真实的


是本好书,值得收藏!


为孩子买的一本书,很未细读,看上去很好的一本书。


给学琴女儿购买,受益非浅。


内容很多,跳着看。大人看看可以,小孩估计不爱看。


买了很多,都很好


送书的速度绝对一流,只是书中的的图画有些模糊,光盘像素低。


内容有点拖沓。


崇拜的人物的自传一定要看


太多的讲述别人的不好,例如其他学琴的家长怎样背后议论陷害,老师怎样的不好。太多的歌颂朗朗的父亲,甚至超过老师。不喜欢。


很喜欢这本书,孩子也爱看。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