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交往德育论

彭未名 山西出版集团,山西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6  

出版社:

山西出版集团,山西教育出版社  

作者:

彭未名  

页数:

381  

前言

  德育的复杂性在于德育要解决的是入的思想和精神方面的问题,涉及人的知情意行诸方面。德育研究应该回到基本问题,交往是研究德育所必须关注的一个基本问题。因为交往不仅是在德育内部发生的一种活动,也不仅仅是对德育所进行的一种哲学观照,而且是德育的一个本体性的问题。德育过程从一定意义上来看就是一个交往的过程。研究德育不能不研究交往。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中国当代教育学术文库:交往德育论》做了开创性的工作:在“万变”中寻“宗”,让德育研究回到了“交往”这个基本问题。  我们的德育面临一个复杂的时代。从历史背景来看,首先,我国近百年来有用政治代替道德的事实,评价一个人道德品质的优劣,往往是用政治的眼光来衡量,导致德育呈现泛政治化的倾向;其次,整个世界范围内,唯科学主义、科技至上的思想根深蒂固,人文教育的价值长期受到忽视,工具理性盛行;另外,唯经济主义的泛滥使重物质享受的功利主义盛行,物质利益和经济利益成了衡量一切的标准。这三个方面对德育的影响不容低估。随着社会的发展,政治上日益民主开放,对科学的盲目迷信逐渐被打破,人类对物质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得到满足,精神的需要日益凸显。可以预见,人类今天所面临的时代将成为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前人类生活以物质需要为主,在此之后则以精神需要为主。

内容概要

  《交往德育论》立足于对人性和时代精神的把握,对迄今为止的中国大学德育现象和德育研究及认识进程中的种种弊端和误区做了深刻的历史的和文化的评述,并在这种哲学式剖析的基础上建构起交往德育理论的逻辑框架。其阐明的观点颇具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展现了当代大学德育的新思路、新理念,显示出作者对多学科基础理论的较为深入的.了解和把握以及其整合驾驭能力、理论思维能力和较为扎实、宽厚的学术素养。论著思路开阔,探讨深入、笔触锋利、信念坚定、体系完整,显示了作者对人类生存和生命之精神交往及对大学德育寄予终极关怀的信念和信心、觉解和境界。  《交往德育论》以“交往德育”这一新概念为基础,创造性地运用交往理论和觉解哲学的某些观点以及哲学的和历史文化的批判诠释方法,对大学德育现象及其研究进行了深层的系统全面而细致的分析,提出并建构了与传统的灌输德育有着根本不同的“交往德育”理论,这是我国大学德育理论建设的一个有益探索。作者通过对这一理论的本质、功能、作用和定位体系的阐发,实现了大学德育理论的某些突破和跨越。论著结构严谨、内容充实、分析深刻、有理有据,且多创见性议论,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作者简介

  彭未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教育学博士、行政管理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道德文化与道德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管理和院校研究。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近20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公共行政》、《教育学》、《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和《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转载转摘;在大陆和台湾等地出版《中国当代教育学术文库:交往德育论》、《荆棘与花冠——诺贝尔文学奖百年回眸》等著作和教材30部;主持教育部规划课题、广东省软科学项目等省部级项目10项,厅级6项,国家级学会1项。其中“学校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研究及其应用”和“大学科研与地区经济协同发展研究”等被鉴定为“国内领先水平”。

书籍目录

序自序引论德育之为德育第一节 人文缺失:德育及其研究的现实困境第二节 典范转移:从灌输德育到交往德育第一章 大学德育的历史审视第一节 文化与自我观:德育历史审视的理论取向第二节 以他人为中心:儒家文化力德育第三节 以观念为中心:观念政治力德育第四节 以个人为中心:物化科技力德育第二章 德育理论的再认识第一节 凸显自然与人:自然学派的德育主张第二节 厘定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学派的德育观点第三节 学生与交往胜出:交往学派的德育理念第三章 交往德育的提出第一节 挑战与应对:交往德育提出的背景第二节 交往德育:在文化动力中生成第三节 人性复兴:以交往为中心的文化力德育第四章 交往德育的理论依据第一节 “手段一目的”:灌输德育审视第二节 “交往理性”:交往德育的规范基础第三节 交往德育:合理性与合理化第五章 交往德育的本质与功能第一节 交往及“生活世界”:交往德育之存在第二节 生存与觉解:交往德育的本质和价值第三节 文化、社会、自然与人:交往德育的功能第六章 重建交往的大学德育第一节 “知一行一知”:德育认识论第二节 人与社会的整合:大学德育目的及目标的真谛第三节 德育内容:从泛政治化到本体价值的复归第七章 交往德育之实现(一)第一节 生成:交往德育过程第二节 交往:德育方法的更新第八章 交往德育之实现(二)第一节 优质教学:塑造德育教学的交往时空第二节 “文化化人”:营建交往德育的良性氛围第三节 前提、原则和方法:建设交往德育的和谐环境第四节 形象再塑:重构德育主体余论必要的“乌托邦”第一节 大学德育重建之反思第二节 交往德育论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理论诉求吗第三节 交往德育:必要的乌托邦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交往凸现的现实原因  “交往”受到多门学科尤其是哲学的再度关注,是有着深刻的现实原因的。那就是现代化进程中人的主体性失落和目的理性的无限膨胀,导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关系失衡和紧张等问题。胡塞尔提出的“科学世界”、“生活世界”以及“交互主体论”等范畴和理论的实践指向,是现实中作为理智性主体的人的问题。“在19世纪后半叶,现代人让自己的整个世界观受实证科学支配,并迷惑于实证科学所造就的繁荣。这种独特的现象意味着,现代人漫不经心地抹杀去那些对于真正的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只见事实的科学造成了只见事实的人……实证科学正是在原则上排斥了一个在我们不幸的时代中,人面对生命攸关的根本变革所必须立即作出回答的问题:探问整个人生有无意义。”①正是鉴于现代人受实证科学观所支配而失却意义的追索,胡塞尔主张“向生活世界回归”,并且把“意义”作为其现象学的“始基”。哈贝马斯建构“交往行为理论”,极力张扬“交往理性”,其目的是为了重建现代性,拯救被“目的理性”宰制而奄奄一息的现代生产力和意识形态。作为生产力,它们实现了对自然的统治;作为意识形态,它们实现了对人的统治。他所批判的,就是技术与科学作为意识形态全面地控制了人、统治了人。正是因科学理性僭越价值理性而造成人的主体性的迷失与偏颇,为了解放人、拯救人、拯救濒临破产的“现代性”,重新开掘现代性的正途大业,他认为必须发展“交往理性”。由此可见,哈贝马斯建构“交往行为理论”的出发点,正是对现代人生存状况的关注。我国学者提出的“交往实践观”及其蕴涵的“多极主体”、“主体际(或主体间)”问题,其理论的现实立足点也是人类发展中面临的发展困境。这种认识的新颖性在于改变了过去“主一客”关系的思维范式,提出在实践中还存在着“主一主”关系。   ……


编辑推荐

  交往是人们的生存方式,交往德育有为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和人的人的生活质量的提升,其真谛乃是冀盼作用于师生的真诚而非扭曲的交往,指向一种“美好和真诚”的生活。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交往德育论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