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塑造新母亲

柯小菁 山西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6  

出版社:

山西教育出版社  

作者:

柯小菁  

页数:

197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现代母亲生养小孩的一套知识体系,是在什么时候形成的?与传统及近代西方的教养方式有何关联?
柯小菁的《塑造新母亲:近代中国育儿知识的建构及实践(1900-1937)》指出,传统中国女性口耳相传的育儿经验传承方式,透过女子教育的倡导,逐渐改由传媒、书籍学习西方科学育儿新知识;此外,《塑造新母亲:近代中国育儿知识的建构及实践(1900-1937)》除了分析杂志文本,还藉由女性读者来函、自传、回忆录及口述史料,呈现母亲运用新知识、实践新母职的过程中遭遇到的挑战与挫折,突破了以往学者处理这类史料时,大多局限于杂志文本论述的框框;同时,还从性别平衡角度出发,探讨男性如何扮演父亲角色,与女性母亲角色相互对照。

作者简介

柯小菁
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毕业,目前正在台湾清华大学历史所攻读博士学位,研究兴趣是近代中国与台湾妇女生活史。大学时代起,即加入女性主义社团。毕业后,因无法忘怀对妇女议题的关心,继续将热情移注学术研究。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问题意识
第二节 研究回顾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史料与限制
第四节 章节架构
第二章 教导生育新学问
第一节 胎教——孕妇精神上的保育
第二节 养胎——孕妇物质上的保育
第三节 生产方式的改变
第四节 节育、堕胎和不孕
第三章 传播养育新常识
第一节 科学知识的灌输
第二节 各种养育技巧的操作
第三节 培养规律、卫生的生活习惯
第四节 养育角色的讨论
第四章 传授教育新观念
第一节 近代以来的儿童观
第二节 多元化的教育内容
第三节 家庭教育的比较:传统与近代
第四节 近代家庭父母的教育角色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然而宋儒的幼教理想,在明清政府确立以科举取士为仕用人才j筮,俭之后,出现了新的转变。当读书仕进成为决定家族向上流动的契机,一个家族的兴盛衰败,家道维系,除了靠产业经营之外,能否产生读书中举人宦的子弟,成为另一关键。这层层关系使得明清的士族重新调整幼教的目标和内容,发展出一套特别的幼教程序和方法——即是形成智育为主的幼教潮流。其中几个特征是“早学”、“幼蒙”、“自课”。以幼蒙的内容而言,当时士人家庭中的幼年启智活动,最常进行的内容有三,一是识字,二是作对,三是口授诵读简单的韵语和经书。识字的年龄早至三四岁时即开始,目的是要孩童入学前,打下稳固的基础,入学后容易随师诵读了解文意;至于“作对”,是因应政府行科举以八股文取士,由于八股文乃是一种极端讲求文字对仗工整的体裁,因此明清士人家长,经常在子弟年幼之时,借着教导对子,从训练识物、押韵等基本知识开始,传授字音字义对称的道理。作对子的方式,是从一个字开始,再逐渐增加二、三、四字的语词。另一项明清常见的幼蒙活动,即是以口念的方式,将简单的经书、诗文传授给学前孩童,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令其熟记背诵有用的书籍。这些书包括尔雅、古歌谣、唐诗等韵文、四书,均取其文句简明或有押韵,易于口传诵读,对未来读经科考也可派得上用场。②儿童一旦识字后,家长多期望他将所有时间精力集中在诵读经书与学习作文等科考相关的活动上。其他的兴趣像体力和户外活动,一律排除在外,同样是看书阅读,家长也不许子弟浪费工夫浏览经书之外与科考无关的“杂书”,像传奇戏曲、小说歌赋等,严格的家长甚至连翻阅史籍诗词都不准许。这种教育方式形成一种“单一的兴趣导向”和以智育为主的幼教潮流。⑧


编辑推荐

《塑造新母亲:近代中国育儿知识的建构及实践1900-1937》分析了清末至民国以来,国家与社会借助公共媒体与舆论的空间所塑造的现代母亲的新内涵,从生育、养育、教育三个不同阶段的知识建构及其实践,来呈现着传统贤妻良母特质的内涵与强国保种的现代使命的中国的现代母亲,透过新旧生育知识不同场域(即国/家和公/私)的冲撞,综合了科学技术和道德的不同元素的现代性。书中的研究成果显示了中国现代知识建构并非男性论者只手遮天的结果。过程中女性也共同参与并展现其知识的主体性。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塑造新母亲 PDF格式下载



老师给推荐的,据说用了新文化史的方法,好好拜读一下


研究得很细致,建议读一读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