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爱心树

[美]谢尔·希尔弗斯坦 南海
出版时间:

2007.07  

出版社:

南海  

作者:

[美]谢尔·希尔弗斯坦  

页数:

58  

译者:

傅惟慈  

Tag标签:

无  

前言

  彭懿  The Giving Tree直译过来就是“一棵不断给予的树”,日文译成了《大树》(《おおきな木》),中文译成了《爱心树》。  其实,即使是一个孩子,也读得出这是一个爱的故事。  关于这本书的主题,中文繁体字版《爱心树》封底上的一段话,恐怕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解读了——“这是一个温馨的故事,略带哀伤的感动,慰藉人们的心灵。谢尔?希尔弗斯坦为各个年龄的读者创造了一个令人动容的寓言;在施与受之间,也在爱人与被爱之间”。中文简体字版更进了一步,将它解读为“一则有关‘索取’与‘付出’的寓言”。可是在我看来,“索取”与“付出”的“付出”,如果换成了“给予”,似乎更加贴近主题一些。因为“给予”这个词既是“give”的直译,也要比“付出”来得主动和积极。  所以我要说,这是一个“给予”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里,人们更多的是把树看成为母爱的化身。是啊,如果不是爱,又怎能让树奉献了一切还无怨无悔呢?可以说整本书中最让人潸然泪下的一句话,就是那句“树很快乐(and the tree was happy)”——树枝被砍光了、树干被砍断了,已经牺牲到了没有什么可牺牲的份儿上的树,依然还是那么一句话。当看到结尾处那个被唤为男孩的老人,佝偻着身子坐在树桩上,“树很快乐”那几个字又一次跳入眼帘时,又有几个人能不感动呢!  可这本书真的就这么简单吗?  不。比如,我们就可以提出一连串的疑问——树把一切都给予了男孩,这对于他来说有什么意义呢?原书从头至尾,直到男孩变成了一个青年人、中年人,甚至是风烛残年的老人,树还是把他唤做“boy”,这仅仅是一种亲昵,还是意味着男孩在精神层面上没有长大?树是不是给予太多了?男孩是不是索取得太多了?树这种完全的自我牺牲真的是一种真爱、真的是一种值得赞美的精神吗……  谢尔·希尔弗斯坦把这些问题永远地留给了我们。  说到谢尔·希尔弗斯的绘画风格,人们多半会想到“简洁”一类的字眼儿。是的,谢尔?希尔弗斯坦只用钢笔作画。不止是这本《爱心树》,像那本充满了童趣的《阁楼上的光》、那本被称之为“可能是你最快读完的一本书,但恐怕也是得花上一辈子咀嚼的一本书”的《失落的一角》,也都是用黑色线条画成的。他还常常处心积虑地大面积留白,譬如《爱心树》的第2个画面——就是说树喜欢上一个男孩那两页,左面一页是一棵树,而右面一整页几乎就是一张白纸,只是上面有一簇树叶、右下角有一只小孩的脚。不过,读者却丝毫也不会产生空而无物的感觉,因为谢尔?希尔弗斯坦已经把一个深刻而又隽永的故事注入到了那充满灵动的线条里。他还拥有一个神话般的本领,就是延伸读者的想像力。一个最显著的例子就是他并没有画出树的表情,但你分明看到了树那慈爱、喜悦与凄凉孤寂的表情。还有,这本书你千万不要漏看了树枝的变化——至少是到树枝被男孩砍光背回家为止,每一页上的树枝都有不同的动作:男孩朝树跑来时,树枝会弯下来像是在招唤他;男孩戴上树叶编的王冠把自己想像成森林之王时,树枝也会像他一样骄傲地翘起来;男孩躲在石头后面和树捉迷藏时,树枝会伸得长长地去找他……  说到这里,我想起来另外一个人:汤米?温格尔。如果不是有一天,这位《三个强盗》《克里特》的作者、后来的国际安徒生奖画家奖得主把谢尔?希尔弗斯坦“连拖带拉……又踢又叫”地拽到了知名童书编辑厄休拉?诺德斯特罗姆那儿,我们或许要与包括《爱心树》在内的一大批传世经典失之交臂了!  谢尔·希尔弗斯坦对《出版者周刊》说,汤米?温格尔是他的好朋友(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萦绕在心的谜,我没有查到谢尔?希尔弗斯坦的传记,不知道汤米?温格尔为什么会成为他的好朋友,但我猜那一定是一个奇迹般的故事),汤米?温格尔把他拖到出版社,是想让厄休拉?诺德斯特罗姆来说服他为孩子们画图画书。尽管他一再声称自己从来没有为孩子们写书画画的计划,他的幽默是针对成年读者的,可是最终他还是被说服了。于是,就有了1963年的那本《拉夫卡迪欧:一只朝后开枪的狮子》。  常有人把《爱心书》误写为谢尔?希尔弗斯坦的第一本图画书,《拉夫卡迪欧:一只朝后开枪的狮子》才是他的童书处女作。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世界绘本的经典作品之一,出版30年来,一直是绘本世界的著名典范,历久不衰,魅力惊人,销量超过600万册。这是一个由一棵有求必应的苹果树和一个贪求不厌的孩子,共同组成的温馨,又略带哀伤的动人故事。爱心树的英文
“The Giving
Tree”,顾名思义便是牺牲奉献的意思,但它亦是一本述说友谊的书。树并未因为男孩的予取予求感到难过,即使后来只剩下残干的他,是那么凄凉孤寂,但当男孩回到他身边只求一个安静的歇脚处时,树竟是满欣喜乐将自己奉献给他,这样的喜悦比起男孩小时在树上刻的
“M.E. +
T.”那些甜蜜文字,更令他感到真切舒心。天才的绘本艺术家希尔弗斯坦以简单俐落的线条和充满诗意又带有嘲讽幽默的文字,为各个年龄的读者创造了一则令人心醒动容的寓言——在施与受之间,也在爱与被爱之间。
作者简介:
谢尔是享誉世界的艺术天才,集诗人、插画家、漫画家、剧作家、作曲家、乡村歌手、吉他弹奏者于一身。
他从未学习过绘画,但他的第一部绘本《向后开枪的狮子》一经问世,便轰动不已,显示出他非凡的创作天赋。接下去的绘本《爱心树》是他全球影响最大的作品,迄今为止,仍是绘本世界的典范,总销量超过550万册。诗集绘本《人行道的尽头》、《向上跌了一跤》是《纽约时报》、美国图书馆推荐给孩子们的杰出儿童读物。谢尔屡屡创造出让人意外的奇迹,他在《失落的一角》和《失落的一角遇见大圆满》中,以极其简单的线条和文字留给人们无尽的思考。这本《阁楼上的光》是美国最有国际影响的儿童书之一,它曾经连续182周位居《纽约时报》排行榜,创造了当时的排行新记录。谢尔也是一位著名的词曲作家,作品有Johnny
Cash主唱的《一个叫苏的男孩》。他为电影《明信片的边缘》所作的歌曲I'm
checkingOut获得第63届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奖提名。他还因《人行道的尽头》这部唱片获得1984年格莱美最佳儿童唱片奖。他还是一个优秀的剧作家。他和大卫·梅米特共同创作了电影剧本《世事变化》,这部电影由大卫·梅米特导演,乔·曼特纳主演,获得第45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

作者简介

  谢尔·希尔弗斯坦,诗人、插画家、剧作家、作曲家、乡村歌手。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绘本作家之一,谢尔的绘本作品被翻译成50多种语言,全球销量超过1.8亿册。1964年《爱心树》的出版轰动文坛,一举奠定了谢尔在当代美国文学界的地位。在此后几十年,该书畅销不衰,累计销量超过600万,被美国教育部评选为百部最受教师和孩子喜爱的书之一。他的其他绘本作品也同样广受好评:《失落的一角遇见大圆满》获国际读书协会最受儿童欢迎图书奖;《人行道的尽头》获《纽约时报》杰出绘本奖,是美国图书馆推荐童书;《向上跌了一跤》是《纽约时报》和美国图书馆推荐给孩子们的杰出儿童读物;《阁楱上的光》更是几乎囊括全美最重要的童书奖项,创纪录地连续182周位居《纽约时报》排行榜。  在谢尔之前,儿童诗歌都是充满甜蜜和梦幻的,但是从谢尔之后开始有了分界,有了睿智。他的作品不拘泥于礼节,有一种奇异的天真。他把儿童文学从花园和教室的局限扩展到了很多令人匪夷所思却又充满惊喜的新奇领域。他的绘本作品幽默温馨,简单朴实的插图和浅显的文字中,充满淡淡的人生讽刺与生活哲学。在美国,只要书店卖儿童书,就一定会卖谢尔的作品。他的作品不只吸引儿童,更俘获了大人们的心。

章节摘录

  The Giving Tree, By Shel Silverstein Once there was a tree . and she loved a little boy.  And every day the boy would come and he would gather her leaves and make them into crowns and play king of the forest. He would climb up her trunk and swing from her branches and eat apples.  And they would play hide-and-go-seek. And when he was tired, he would sleep in her shade. And the boy loved the tree.very much. And the tree was happy.  But time went by.  The boy grew older, and the tree was often alone. Then one day the boy came to the tree And the tree said, "Come, Boy, come and climb up my trunk and swing from my branches and eat my apples and play in my shade and be happy." "I am too big to climb and play," said the boy. "I want to buy things and have fun.  I want some money. Can you give me some money?"  "I’m sorry," said the tree, "but I have no money.  I have only leaves and apples.  Take my apples, Boy, and sell them in the city. Then you will have money and you will be happy." And so the boy climbed up the tree and gathered her apples and carried them away.  And the tree was happy.  But the boy stayed away for a long time . . . and the tree was sad.  And after a long time the boy came back again, "I am sorry Boy," said the tree, "but I have nothing left to give you- my apples are gone." "My teeth are too weak for apples," said the boy.  "My branches are gone," said the tree. "You cannot swing on them-" "I am too old to swing on branches," said the boy. "My trunk is gone," said the tree. "You cannot climb-" "I am too tired to climb," said the boy. "I am sorry," sighed the tree.  "I wish that I could give you something…  but I have nothing left. I am just an old stump. I am sorry…"  "I don’t need very much now," said the boy, "just a quiet place to sit and rest. I am very tired."  ……


编辑推荐

  2005年度十佳童书  在美国有童书的地方就有谢尔的书  美国教育部评选的百部最受教师和孩子喜爱的书之一  看了这本书,孩子会更爱妈妈  同名英文原版书火热销售中:The Giving Tree 40th Anniversary Edition Book (with CD)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爱心树 PDF格式下载



许多人说这本书想到了自己的父母,其实不仅仅是父母,所有在你身边默默关心你爱护你的人都在对你奉献,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这本书非常适合孩子看,画面干净、线条简单。没有枝枝节节、干扰视线的东西。 大树与小男孩纯净的感情,也与三岁多的孩子和妈妈之间的感情类似。所以孩子很容易就理解了这本书,爱上了这本书。 大树一直很快乐,因为大树一直在付出。小男孩孩提的时候很快乐,因为大树满足了他的需要。可是一直索取的小男孩长大以后并不那么快乐了,因为大树的付出满足不了小男孩所有的需要。小男孩如果想要快乐,必须自己想办法。许多人渴望看到神迹,却不知道每个神迹都来自于深挚无比的爱,来自圣人炽热无私的心,来自唯一永恒者的直接赐予他们不伤害任何人,他们的心敏感到能察觉人们内心深处任何一个小伤疤,人们不知道只消一个眼神,圣人即可知道人心底的隐痛,圣人触摸人们,人们便“不自觉”地被治愈。
 至于作者 , 谢尔.希尔弗斯坦,儿童绘本都是那种充满甜蜜和梦幻色彩的。但是他的作品却多数是黑白色调的,从这本《爱心树》到那两本著名的《失落的一角》、《失落的一角遇见大圆满》都是以黑白线条为全书的基本色调。但确认人耳目一新,就像人们对他的评价:他把儿童文学从花园和教室的局限扩展到了很多令人匪夷所思却又充满惊奇的新奇领域。他的绘本不仅俘获了儿童天真敏感的心,更俘获了已经习惯混沌世界的成人的心。简单中充满了淡淡的人生讽刺与生活哲学。
   "从前有一棵大树。。。。。
   它喜欢上一个男孩儿。
   男孩儿每天会跑到树下
   给自己做王冠
   就像自己就是森林之王
   他也常常爬上树干
   在树枝上荡秋千
   吃树上结的苹果
   同大树捉迷藏
   累了的时候就在树阴里睡觉
   小男孩儿爱这棵树。。。。
   非常
   非常爱它。
   大树很快乐
   但是时光流逝。。。。。。。。。


我是在两年多以前的一个夏日午后,第一次读到Shel ilverstein的《爱心树》,一本只花了我不到五分钟时间就读完了的绘本。而我读完之后,已是泪流满面。
后来的这些日子里,儿子多次拿出这本书来,反复给他讲读,我仍然忍不住一次又一次为这个故事流下眼泪。
这是一个关于奉献与索取的故事,每一次读它,我都会自问:爱和被爱,我得到了多少?又付出了多少?
这是一本用黑白线条勾勒出来的绘本,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复杂的线条,画面简洁却又灵动,文字朴素却又哀伤,细节的刻画更是动人心弦。
这是一个关于一棵苹果树和一个男孩儿的故事。苹果树爱上了一个男孩儿。在男孩儿年少的时候,他们相亲相爱。男孩儿在树干上刻下了一颗心,心里刻着Me & T;可是孩子总是会长大的,当树干上的心便成了两颗,另一颗心里刻着的却是Me & Y. L 时,树荫下坐着的人便成了一对。
寂寞的大树,孤零零地站在原地,等待着它爱的男孩儿。男孩儿来看大树的时间间隔越来越长,每次到来,都会提出各种要求,大树总是竭尽所能地满足他。男孩儿想要钱,大树给了他自己所有的果实;男孩儿想要房子,大树给了他自己所有的树枝让他造房子;男孩儿想去远行,大树就把自己的树干给了他让他做成一条船。
每一次的付出,大树都很快乐!直到孩子把树干砍断,大树仍然很快乐。到这里,作者说:“大树很快乐......但是心坎里却有一些......”我想,这时候的大树,心坎里应该是有一些失落,有一些惆怅吧?但是这些失落和惆怅并不是因为自己只剩下了一个树墩,而是因为孩子造好了船,就要远行,大树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看到自己心爱的孩子。
终于,孩子又回来了,这时候他已经是一个老人,身心疲倦,只想好好休息。只剩一个老树墩的大树,没有什么能给孩子的了,但是它还是要尽量把身子挺高,让孩子坐在它的身上,休息!
当孩子坐下来时,大树很快乐!
绘本的最后一幅画面,是一个坐在树墩上的垂暮老人。年华荏苒,岁月流逝,大树对男孩儿的爱,一如既往!
很庆幸我是在为人母亲之后才读到这本绘本的,于是我就理所当然地把大树对于男孩儿的爱,理解成为父母对于孩子的爱,而不是理解成为爱情。中国人说到形容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总是爱用“养育之恩”之类的词汇,一个“恩”字,将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获得的快乐掩饰得荡然无存。
相对而言,我更喜欢这本书的英文名字《The Giving Tree》,爱,就是享受给予的快乐。
我的孩子,我愿意为了付出所有的一切,只是因为,我爱你!


读给孩子听《爱心树》



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昨天主任告诉我五年五班的班主任生病了,让我第一节课给他们上。

早上到了学校离上课还有一个小时呢,今天是开学第一堂课啊,上来就将综合吗?今天的内容虽然也是精心准备的,是关于食品的,还有一个问卷调查,会很精彩,但是毕竟是第一堂课。还是先去一会,给他们讲本绘本吧,选了一下,就讲《爱心树》吧,以前一直没敢给学生讲,估计他们可能都看过,会没有新鲜感,今天管他呢,也不是正式上课,反正就当课前的小故事了。

到教室的时候离上课还有二十分钟,教室里副班主任正在忙着看作业,学生们在写预习。学生们看到我来上第一节课都非常开心,我请副班忙去了,先讲绘本吧!没想到的是全班竟然只有一个同学有这本书,只有两个同学读过。故事开始了,轻轻的声音漂浮在教室四十多个孩子的心里。很静很美。不时让学生看看书里的插图,提几个小问题。

“从前有一棵大树,它喜欢上一个男孩儿。男孩儿每天会跑到树下,给自己做王冠,想像自己就是森林之王。他也常常爬上树干,在树枝上荡秋千,吃树上结的苹果,同大树捉迷藏。累了的时候,就在树阴里睡觉。小男孩儿爱这棵树,非常非常爱它,大树很快乐。”

但是时光流逝,孩子逐渐长大,他不爱爬树玩儿了,孩子需要钱。大树把苹果给了他。大树很……孩子们回答很快乐。“为什么呢?”学生们回答“因为他爱孩子。”

故事在继续又过了很久很久,孩子没有再来看望大树。大树很难过。后来有一天,孩子又来了。大树很高兴。孩子这回需要一幢房子。大树大树的树枝给了他,让他盖了一幢房子。

“大树……”“很快乐。”“为什么” “因为他爱孩子。” 

孩子又有很长时间没有来看望大树了。

  当他终于又回来的时候,大树高兴得几乎说不出话来。孩子说,我年纪已经大了我离开这个地方。你能给我一条船吗?大树把的树干给了他,让他做了一艘船,驶走了。

“大树……”“很快乐。”“但是心坎里却有些……有些什么?”“伤心” “难过” “悲哀” “为什么伤心啊?”“因为大树不想让他走”“孩子爱大树吗?”“不爱”“不爱吗?”“爱得不那么多”……

  又过了很久,那孩子又来了。大树叹了口气,“我希望还能给你点儿什么东西……但是我什么都没有了。我现在只是个老树墩,真是抱歉……”

  孩子说,“我只想找个安静的地方坐坐,好好休息。我太累了。”

  于是孩子坐下了。

大树很快乐。

读完了孩子们很静,都在想着什么。我问“苹果树象征着什么?”“我们的父母。”“孩子呢?”“是我们” “苹果树最快乐的是什么?”“孩子开心他就快乐”

“有一天你们也会成为苹果树,你们会像苹果树那样做吗?”“能”“能”“那如果你成为了苹果树,你最想要的是什么?”“是和孩子在一起”“想要和孩子一起玩”“爱是需要回报的”“谁向父母说过我爱你?”只有两个同学学生们举手。“是不是只有妈妈病危了,才能拉着妈妈的手,说妈妈我爱你!是不是只有拿着爸爸的遗像,才能痛哭说爸爸我爱你啊!赶快说啊,等你们变得向我这么大,就更没法说了。如果你实在说不出,或者不好意思说,那就让你的父母给你买一本《爱心树》,然后和他们一起读一下,这也是爱的回报。”


《 爱心树》只是一篇小小的故事,为什么让我眼泪汪汪呢?让下面的内容给你答案吧!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棵苹果树,它非常喜欢一个小男孩。小男孩经常找树玩,吃树上的苹果,在树上荡秋千,或是在树下收集树叶,把他们做成皇冠,想象自己就是森林之王,累了,就在凉快的树荫里睡觉,大树快乐极了。但是,时间像弓箭一样快,男孩长大了,他不再找大树玩,大树经常感到寂寞,非常想念男孩。男孩第一次回来了,大树十分高兴,可是,男孩没有心情陪大树玩,他想买很多东西,需要钱,大树就给他苹果,让他拿到集市上去卖钱,男孩不假思索地照做了。男孩第二次回来找树,他有了妻子和孩子,需要一栋房子,大树又让他把自己的树枝砍断,拿去造房子,男孩毫不犹豫地用树枝造了一栋房子,大树依然很快乐。男孩第三次来找树,他老了,很累,需要一个地方休息,大树连忙让他坐在自己唯一剩下的树墩上,孩子马上坐下来了,大树仍然快乐。 就这样,大树无私地奉献了自己的所有,而男孩却始终都没有想到给予大树一点快乐。

朋友们,此时的你是否泪眼模糊了。是不是也跟我一样惭愧地想着:爸爸妈妈就是那棵树,我就是那个男孩,爸爸妈妈毫无保留地爱我,而我却理所当然的接受,从不去感激他们,更不懂得回报他们,甚至还百般挑剔。特别是我的爸爸,为了让我能生活得更好,常年在外地工作。我从来没有关心过爸爸的生活和工作,只有自己想要什么东西,才给爸爸打电话,自私极了。

朋友们,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光从别人身上索取爱,更要学会给予别人更多的爱,你一定会得到更多的快乐!

爱心树读后感

这是一个温馨、又略带哀伤的动人故事。男孩不停地向树索取,树为男孩献出了自己的一切,无怨无悔,非常快乐。

这个故事最感人的地方就是树的无私、无怨,最催人泪下的是树奉献出了一切,却很快乐。

看着看着,就想到父母、朋友、孩子。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上,都不是无牵无挂的,父母给予其生命,老师为其启智,朋友为其排忧解难。他们都是我们生命中的那棵爱心树,在我们需要他们的任何时候,都会毫无怨言地帮助我们,支持我们。而我们,尤其是现在的孩子,多像那个男孩,有了快乐独自享受,一有困难,一有挫折,才会想起他们。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传为美谈。岳母刺字,教导儿子精忠报国,流芳千古。今人爱子,没有理性,才发生这样骇人听闻的事情。

诚然,爱是无私的,如果爱心是花,那么感恩就是这花结的果。但愿所有爱心之花花都会结出累累感恩的果实。


书的质量好,内容更是好。图文并茂。
本书是世界绘本的经典作品之一,出版30年来,一直是绘本世界的著名典范,历久不衰,魅力惊人,销量超过600万册。这是一个由一棵有求必应的苹果树和一个贪求不厌的孩子,共同组成的温馨,又略带哀伤的动人故事。爱心树的英文 “The Giving Tree”,顾名思义便是牺牲奉献的意思,但它亦是一本述说友谊的书。树并未因为男孩的予取予求感到难过,即使后来只剩下残干的他,是那么凄凉孤寂,但当男孩回到他身边只求一个安静的歇脚处时,树竟是满欣喜乐将自己奉献给他,这样的喜悦比起男孩小时在树上刻的 “M.E. + T.”那些甜蜜文字,更令他感到真切舒心。天才的绘本艺术家希尔弗斯坦以简单俐落的线条和充满诗意又带有嘲讽幽默的文字,为各个年龄的读者创造了一则令人心醒动容的寓言——在施与受之间,也在爱与被爱之间。


心仪已久的《爱心树》终于到了,我迫不及待的拆开包装,刚翻开第一页,看到我手里的书,阳阳立刻跑过来扑进我怀里“妈妈讲故事”我把书合上指着封面说“爱心树”阳阳指着封面上得红苹果说“苹果树”,翻开护封我指着作者谢尔*希尔福斯坦的照片说:“这个爷爷写的故事,画的图画,讲的是一颗树和一个男孩的故事,(建议和孩子亲子阅读时,简要介绍书名和作者,大一点的孩子还可以介绍作者背景,故事的创造经历,阳阳现在读书时,会指着作者的照片说这本书是他写的)“我们开始讲故事吧!”“好”阳阳大声回答,“树爱上一个男孩”。画面里一棵树挺立着,大量的留白,只在右下角画了一只小孩脚,阳阳笑指着小孩说“男孩”这也是作者的神奇之处,虽只有一只小脚,但一个顽皮的孩童却跃然出现在眼前,画面延伸了读者的想象力。男孩捡树叶编皇冠,男孩爬上树荡秋千,吃苹果,和大树捉迷藏,我问阳阳“树像男孩的什么呀?”“阿姨”男孩卖了所有的苹果得到了钱,砍光了树枝盖房子,阳阳指着树说“它光了”我又问“树像男孩的什么呀”阳阳不假思索的回答“妈妈”,我心头一热,本有些担心简洁的黑白钢笔画,简单的故事人物,能吸引阳阳读下去吗?我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了。阳阳十分专注的听故事,还能感悟到“树是妈妈”,可见此书魅力非凡,既是一个孩子也读得出这是一个爱的故事,做了父母的人感悟更深,树奉献了一切,无怨无悔,然而树却很快乐,看到结尾处,树已经没有什么可以给男孩了,只能挺直了老树墩,让年老的男孩坐在身上休息,“树很快乐”几个字再次跳入眼帘时,又有几个人能不感动!可怜天下父母心!


如果在这本黑白的世界里♀♀能读懂——读懂爱不需要回报、爱的那么无声无息,那将是我们最欣慰的事情。这故事我早先读过,忘记了是在哪里,我只是这样一直低着头走着,好像没停下脚步进行过细细的思考。3天前♀♀的妈妈从网上看到了“爱心树”,先是被感动了,便买了回来。不一定给孩子看,只是因为我们每个人的身边都有一颗这样的“爱心树”,我们也努力的想成为♀♀的那棵“爱心树”,爱就该是这样永不停息的流淌着。♀♀现在的世界里是童话,还不知道生老病死,不知道爱的给予为什么是那么无私、静默,那么的绵长悠远。如果对孩子的爱只是想得到什么的话,这个爱就不是真爱,而是一种欲。当一颗枝繁叶茂的大树最后只剩下一个树墩时,她还是感到很快乐,她奉献了一切啊!她感到快乐不是因为她觉得给别人的爱有多么的多,而是她看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即使变成了树墩还可以让那个从她这里索取一切的老人在很疲倦的时候可以坐下休息。而随着老人疲惫的不只是身体还有一颗疲惫的心吧!我们不该替树感到伤心,也不用教她如何学会保护自己,我们不如让那些只知道索取的人如何学会感恩吧!♀♀翻开书,还以为是一本涂颜色的画画本儿。书用了黑色白底,没有其他颜色,让一种人看着很单调,让另一种人看了感觉对比很强烈,这就是爱的付出与没有任何回报即用了空白的对比。爱像水,有水的特性,她可以包容一切,你进入水中时,她不拒绝,当你开始体会时,感觉湿湿的,那也许就是你感动的泪吧!


这是一个温馨、又略带哀伤的动人故事,一则有关“索取”与“付出”的寓言,作者以简单俐落的线条,充满诗意又带有嘲讽幽默的文字,为各个年龄的读者创造了一则令人心醒动容的寓言--在施与受之间,也在爱与被爱之间。
晚上睡觉前,4岁的女儿要求念书,于是拿出这本爱心树,她很认真的听完,要求再念一遍,第二遍念完后她问:“为什么大树什么都没有了,还很快乐?”对于书中所传递的深层寓意,估计她一下子并不能够读懂,需要时间慢慢去理解和消化。


今天阅读课上,老师给我们读了《爱心树》的故事。
老师先让我们读了书名、作者名、译者名。就开始讲故事了。
《爱心树》讲了一个小男孩和一棵大树的故事。男孩小时候在树上荡秋千、摘果子,过得很快乐,大树也很快乐。长大的男孩一次又一次的向大树提出要求,大树给了他果子卖钱、树枝盖房子、树干坐小船,大树只剩下一个光秃秃的树桩,但是它很快乐。男孩老了,又来向大树提出要求,可是大树已经没什么给他了,大树想了想就让老男孩把它的树桩当椅子坐,大树很快乐。这个故事太感人了。故事讲完了,老师问同学们自己家里有没有一颗爱心树,大家说没有,李岩浩举手说有,大家都愣了。李岩浩说:“我家的爱心树就是把爸爸妈妈,他们和这棵树一样把什么都给了我,我要好好爱他们。”大家听了鼓起了掌。我听了想哭,我看见几个女同学的眼睛也红了。
我喜欢《爱心树》的故事


一棵树,一个男孩。树爱孩子,孩子爱树。树不断的给予:给孩子遮荫,打秋千的枝条,果实,孩子很快乐,树也快乐。孩子大了,需要钱,要旅游,树贡献了树枝乃至树干。最后就剩下树桩,寂寞的树最后等来也已衰老的孩子,孩子坐在树桩上,大树感到很快乐。
看看吧,孩子和父母都该看看,父母看了想想怎样教导孩子自立关爱亲人。孩子看看多些志气不要啃老。
我的儿子不太喜欢看,觉得心情不好,不喜欢那个小男孩。但不看怎么知道什么样的行为不好呢?
不管孩子是否喜欢那个小男孩,每个爸爸妈妈一定就是那棵树,什么都愿意奉献给自己的孩子。但请不要把孩子教养成那个小男孩。
希尔的书让人思考。
看看吧!


《爱心树》吧,它是我喜欢的一本绘本。但我阅读它时,是以网络传播的PPT文件开始的,网络初起的时候,很多精彩分享都是靠邮件来传播的,我至今还保存着《爱心树》和《失落的一角》的PPT。
  
  当我知道《爱心树》的绘本面目后,我更觉舒心,原来这已经是经典!出版30多年了,一直都被认为是爱与被爱、施与受的寓言。
  
  《爱心树》说的是一个由一棵有求必应的苹果树和一个贪求不厌的孩子,共同组成的温馨,又略带哀伤的动人故事。英文书名《The Giving Tree》,如同感恩节一样,是giving最常用的一个特定名词。
  
  树与孩子一起走向衰老,树只是给与,树并未因为男孩的索取感到难过,即使后来只剩下残干的他,是那么凄凉孤寂,但当男孩回到他身边只求一个安静的歇脚处时,树依旧心怀快乐地奉献。
  


《爱心树》真的很简单:简单的文字(除了一两页,基本上都是简短的一句话),简单的画面(黑白,两页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苹果树和小孩都画的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甚至感觉有些粗糙)。《爱心树》又是深刻的:小孩小的时候,每天到大树底下去玩,看到小孩开心,大树觉得很快乐,他很爱小孩;小孩逐渐长大了,他离开大树,去了远方,但每当遇到困难,有所需求时,他就会回来找大树,大树尽自己的所能(甚至自己的生命),来帮助小孩,却没有任何怨言。书中的大树其实代表的就是父母。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是永无止境、是不求任何回报的。只要孩子开心,父母就开心;只要孩子能偶尔回来看看,父母就很快乐、满足。书中的小孩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年轻时,为了自己的快乐,为了自己的前途,只知道向父母索取,很少想到向父母回报,只有老了,厌倦了花花世界,想停下来休息时,才醒悟,原来父母才是最大的依靠。


其实很早就给自己买了爱心树了,并且买过几次了,总是在我给朋友介绍后就被他们拿走了。这次决定一定要守护好自己的爱心树。好好的感受那份淡淡的悲伤,保存那种强烈的爱。异常简单的黑色线条,白白的背景,这就是平凡生活的写照。我相信每一个看完这本书,合上封底的人第一个想到的肯定就是自己的父母。那棵默默付出,默默关怀着小男孩的大树。是啊,父母的爱永远不需要用上什么华丽的色彩来渲染,就是那样简简单单,那样平平凡凡。但又总是让你感觉这简单平凡之后又是那么的伟大。或许作为子女的你我,也会有一份反思,那个向大树无休止索取的男孩是否就是刻画的生活中的我们。在你向大树伸手的时候,又是否能忆起孩提时他(她)曾是你的乐园,是你的秋千?在你为生活而忙忙碌碌的打拼时,又是否能忆起有那样一个地方有着一个能让你坐下休息,静静感受宁静的树墩了?虽然那个树墩已经不似曾经那样能让你秋千,能为你遮风挡雨,但当你蹲下的那一刻,他(她)却依然能拼着自己最大力气挺直身躯,为的,就是让你坐的更舒适一些而已,仅此而已。今后的某一天,也许你我,也会成为某个男孩的大树,成为等待他的树墩,但在这之前,请你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能够卷起干净的衣袖,来为你的树墩培培土,然后陪他(她)读读书。我建议您能读《爱心树》。


本来买这本书回家,还以为让孩子懂得索取和奉献,可结果可真的出乎意外。我将这本书读给儿子听,儿子听得也认真,也就当作一般的故事听完了,其实不理解其中的内涵。我想他还小吧,要理解其中的寓意,是难的,更何况他还不到四岁。儿子认得一些字,这是个进步,不过这倒也有些副作用,他看图的时候,也会集中精神看字,看到认识的字,就高兴,对内容理解却没有多花心思。不过这还是要有个过程,从图书完全过渡到文字书,还是要有个过程。看完书后儿子兴高采烈得拿来彩笔,先是给大树涂绿色,过一会又给大树涂红色,我说为什么涂红色啊,他说太阳照一下,大树就都是红色的了,接着他又在空白处画了太阳,然后有画天空,在地上画草,还说什么草长高了,卷啊卷,大树就不寂寞了。我平时买了绘图的书,他从来都不怎么看,让他画,他也不画,今天画得津津有味的,还念念有词,和书中的故事联系起来,画了好多内容。后来还要我帮他画月亮,他把树啊,人啊,涂成黑乎乎的颜色,说天黑了,又涂来涂去的,画大风,自己也画起小人,奥特曼什么。我还从来没发现儿子竟有如此的绘画能力,平时什么涂色啊,画车什么,他都没什么兴趣,看一下就跑了。现在我才发现原来是自己引导的方法不正确,以这个大树的故事为引子,大树周围空白处给了孩子无限的遐想空间,他画的内容和树有关,很多也能自圆其说,这下我是感叹孩子的想象力了。他今天一个人,在那里涂涂画画的,我就在旁边看,画了将近一个小时,时间早就超过睡觉时间了,我不忍心打扰他,就由着他。看来这本书和其他专门讲画画的书相比,是一本绝佳的绘画教材了,可已推荐一下。最后,儿子和我说可惜了,我明白他的意思,因为平时我总教他不在书上乱涂画,不过今天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向他解释,只是笑笑催他睡觉了,儿子说明天还要看这本书。我想这书虽然画得乱七八糟的,也算是值得了,至少我今后知道怎么激发孩子绘画的兴趣了。


昨天刚收的这本书,晚上就和点点一起阅读了《爱心树》绘本。当读到结尾,那棵大树用自己残存的树墩最后一次为那个“孩子”付出它的爱时,点点已经流泪了。而当我告诉她世上只有一种爱是像这棵大树一样只有付出,不求回报,那就是父母之爱,就像外公外婆之于妈妈,爷爷奶奶之于爸爸,而爸爸妈妈对于点点的爱也会是和他们一样的,这时的点点已经泪流满面了,我相信她内心能感受到这种爱。我进一步问她,那我们是不是能像那个孩子一样对待这种爱呢,只有有需求了才回来看它并向它索取一切呢?点点流着泪说不出话,只是摇头,我想她会懂得爱与感恩之情的。网上有评论说这本书适合3到80岁的人看,我想5、6岁以上的孩子肯定就能理解它的含义,而我自己也同样被感动了。感恩节来临之际,建议所有爸妈还健在的朋友都要好好看看这本书,多回家看看爸妈吧!


在一次课堂上很偶然地认识了《爱心树》,一下子就被深深吸引。简单的线描画加上寥寥数语,却是那样的充满情感和智慧。大树和男孩令人想起生活中的孩子与母亲,感慨万千呀,对于无私的母爱和孩子一生的索取,书中没有丝毫的教条,但却越看越感叹、心中越不是滋味,不由得拿起身边的电话,给自己的妈妈打个电话问候一声吧:亲爱的妈妈,您好……从此,也爱上了谢尔这个光头的酷酷的美国人,兴冲冲买了许多他的书,非常欣赏,一个自由自在、会画画又会写故事、令人敬仰的大作家。


推荐大家购买这本很便宜看起来普通的书籍!
晚上,女儿在我的怀里,我给她讲了1遍,内心已经心潮澎湃,几乎流泪了!
整个内容,都是白纸上画的简单的黑色线条。
那哪里是树啊,其实就是我们自己的父母啊!
我们在给予我们孩子爱的同时,是否也想到了给予老人爱呢!
最后,老人唯一的树墩都有价值,让已经不年轻的我们可以停靠下来休息。
大家想一想,爱心树给予了我们快乐、安全、支持、依靠、信赖、温暖-----,
可是,我们每个人,是否认真的想一想,我们应该回报给大树什么呢?
孔子说:色难,那么我们就应该在任何时候都要对老人和颜悦色。
弟子规说:首孝悌,那么教育我们的孩子是否应该从我们对待自己的父母开始呢?
有空回家尝试给老人洗一次脚吧!
每天即便不能回家也给老人打个电话吧!
每次看见老人在给现金的同时,也给老人一个拥抱吧!
因为,也许每拥抱一次,你剩下的拥抱父母的机会就更少了!
如果老人身体还好,就带着老人去他们向往的地方去旅行吧!
应该至少每个星期给孩子读一遍这本《爱心树》
它会让你泪流满面,而内心在自责的过程中重新充满力量和温暖。


给儿子读这本书的时候,儿子总是打断我,不停的问一些画面上的问题,比如“为什么只有腿和脚呀!”按照他的理解,很多画面不全,不过他还算有兴趣,讲到男孩快乐地在树上荡秋千,他也笑意盈盈,仿佛真的看到了一样,讲到大树为了小男孩的需要,砍掉了自己的树枝,他会皱起小眉头,但他的理解仅限于此。这本书的画面讲求的应该是神似,更多是让人体会他的寓意,即使是那么寥寥几笔,也拨动人的心弦,给儿子读完后,儿子反映一般,但是我却久久心情不能平复,陷入伤感中。想起了我那为了我们无私奉献的老爸老妈,为了我们的成长、求学、发展等等呕心沥血,不惜付出自己所有,不正是像那棵爱心树,直到自己没有什么好付出的为止,就算是什么都没有了,也希望是儿女的一个歇脚地。谢谢爱心树,我要将你的故事延伸,我要多到“老树桩”那里去,让他体会我们的快乐,我们的成长,同时让他看到我们的成就,那也是他的成就!


这是一本经典的图画书,它以简单利落的黑白线条勾勒形象,没有背景,留有很大的空白,给人巨大的想象空间,而文字的布局也富有动感,图文的配合非常融洽,简单的线条,简单的文字,简单的故事,却掳获了无数读者的心。看到《爱心树》这本书,深深的被这个大树和男孩儿的故事感动,同时简单的故事情节也是孩子们能够理解的。让我想到培养孩子的爱心首先要让孩子感受到什么是爱,父母是最爱我们的人,就像故事中的大树一样付出和无私这一个方面,希望孩子在感受爱、理解爱的过程中也培养起对他人的爱的情感。


我儿子6岁4个月,这本书是我送给他看的。他刚拿到书的那一刹那,很激动的说:好漂亮的书啊!然后打开它浏览时,也赞不绝口,不停地说画得太漂亮了。其实这本书里全是很简单的简笔画,对于我这个大人来讲,感受是很一般,但我没想到,在孩子那里却是赞叹不已啊!这说明,这本书的插图带给我孩子的视觉感受很强烈。打开书来慢慢读给他听,然后我偷地观察他,在读到“大树感到孤寂”时,就发现我孩子已经沉默,全然没了刚开始读时的开心,然后大概又读了3-4页的样子,我孩子已经哭起来了,说:”我太感动了,妈妈,你别读了,这棵树怎么这么好啊”,我也没读下去了,但他自己把书拿过去,把后面我没读的翻完了,然后又大声地哭了起来。我连忙问他,怎么了?他说那棵树没了,他成了树桩。。。。。。。没想到,这本书带给我孩子的是这么强列的心里感应,后来,儿子睡着了,我老公回来知道这件事后,觉得很奇怪,于是他也拿来看了看,看完后,说:把这个作者的书全买回来吧!:)我觉得这本书的作者用非常简单的画和非常简洁地语言打动了我、我孩子、我老公,也让我孩子明白了付出,感恩,这些我们没办法和他讲明白的道理,真的是一本很值得购买的书!


刚拿出这本书时,女儿看着白描的插图,还说“画的怎么这么难看!”但是当读到那个男孩把大树的树干也拿走去做船时,女儿哭了,“大树怎么这么倒霉......”每次读到“大树很快乐”时,女儿都会问“都把他的东西拿走了,她怎么还快乐?”我觉得这是女儿听的最仔细的一次阅读,她真的听进去了,而且在思考书中的内容。开始我还以为她不会听懂书中的内容,但是当我告诉她这个内容是寓意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的时候,她好像一下子明白的样子呢。爱心树是她现在最喜欢的绘本,还有一个另外的原因,她把书内的图画都按自己的理解涂上了颜色


今天中午书送到了,女儿不睡午觉,于是我让她在一摞刚送到的书里选2本,跟她一起读,小人选中的其中一本就是“爱心树”。先看的另外一本书,没有太多反应,等我俩看完“爱心树”,小人竟然眼含热泪,一直追问我“为什么他很快乐?”我跟她说,大树为那个男孩付出了一切,所以他很快乐。2岁7个月的小人,如此反应,真是让我震惊!一本好书!让孩子思考的好书!让我这个做妈妈的感动不已,这让我感到即使是孩子也能感受父母对她毫无保留的付出,让我进一步认识自己的孩子。感谢“爱心树”,一本好书,母女两代人受益!


同事下载了许多绘本送给我儿子,当讲完这本《爱心树》时,我和儿子都没有吭气,我心里很堵。儿子一脸凝重的告诉我:“妈妈,再讲一遍吧。”
在看电子版时,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是黑白的?后来,等书买回来时,我们又读了很多遍。(本书英文名为THE GIVING TREE ,一棵只知奉献的树。我相信这本书其实就是写父母之爱,只知奉献,不求回报)我似乎明白了,为什么设计成这种简简单单的黑白线条?大爱无痕呀!父母之爱难道不是这样吗?不华丽、没有过度渲染的爱,需要我们用一生去体会。
本书的经典就在于此,简单、明了,意蕴深远。父母爱子女,似乎是天经地义的。儿女能深刻体会并能回报的,真是少之又少。


刚拿到书时,感觉太单薄了,纸张有点欠缺,希望有所改进。陪着女儿读完故事,随即问她:大树好吗?女儿不假思索地回答:不好。我愕然,追问:为什么?女儿说回答:大树什么都没有了。我解释:大树就像爸爸妈妈一样,为了宝宝可以不顾一切地付出。女儿不解,毕竟还是个不满四岁的孩子。仔细回味女儿的话,从另一个角度看,又何尝不是。为了孩子,父母不顾一切地付出了一切,反倒惯坏了孩子,使孩子更加任性,老来累坏了身体,又增加了孩子的负担,落得讨人嫌。其实,可以对自己好些,付出的时候,懂得自我保护,自我爱护,自我珍惜,给自己一些空间,又何尝不可。单纯的孩子,单纯的看法,爱心树令不同的人群有了不同的感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考,给了我们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感受颇深。


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一同事翻阅后讲:“给三岁的孩子买这种书,能看懂吗?”另一同事翻阅后讲:“这绘画的人可真会省事呀,把复杂的部分全省略了。”是呀,你瞧孩子爬树那张,只有树干旁伸出的小脚丫,真是让人不禁会心一笑。书拿回家,给孩子读了一遍,基本上没有做什么解释。读完后忙家务去了,但我发现孩子自己在一页页地翻,来回翻了好久。不知道他能领悟多少,也许对他来讲的确太抽象了点。但书的超级省略的特点显然引起了他的注意,抱着书跟我说:你看大树太高了,书都画不下了;小男孩在那边爬树;小男孩都荡到树枝里面去了......。看来,在大人眼里作者的“偷懒”是别有用心,但在孩子眼里却是那么自然、甚至别有情趣。
不错,真是富有爱心的树,富有趣味的书,富有想象的写书人!


第一次给我家宝宝讲这个故事,他听到结尾,忽然就哭了,他问:为什么大树为什么这么爱这个小男孩?
后来又讲过很多次,后来他不会哭了。但是有一天,他忽然很严肃地说:如果我是这个小男孩,我不会这样做。
有朋友说,这本书,黑白的,太过简单。但是正是这本书的简单,让学前的小朋友们有很多想象的空间。比方说,看着那只露出一半的小脚丫,我家宝宝说:哦,小男孩正在跑来.....比方说,看到树上丢下的两个苹果核,我家宝宝会说:小男孩在树上吃苹果......看到树下露出的两双脚,宝宝会说:小男孩长大了,他带朋友来树下玩了!
让小朋友去想象没有画出来的部分吧!我们只需陪着他们,通过人生最重要也最美好的时光就好。
总之,很喜欢这本书!


通过当当网的介绍以及看过书评,购买了这本书。第一次给女儿读这本书,书读到一半时,女儿的眼睛开始湿润,当读到男孩把大树的树干砍下来的时候,女儿就已经开始流泪,并说“大树不快乐了”,然后开始很伤心的哭了起来,然而大树仍然“很快乐”,从女儿的眼睛里可以读出,她并不理解。我问她,大树像什么,她说像“彩虹色的花”(是一本很好的书中的“人物”,是一个牺牲自己、帮助别人,然后又获得重生的故事)。女儿只有四岁,她虽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但是,从她的眼泪中可以读懂,“爱心树”已经撼动她的心灵,不管是否与作者的初衷一致,但可以肯定的是,《爱心树》真的不愧是一本好书。


谢尔·希尔弗斯坦用美国乡村布鲁斯音乐的节奏,讲述了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大树给予了一个男孩成长中所需要的一切,把无私、博大的爱给予了小男孩,而自己却不图一丝一毫的回报。对于爱的教育很重要


自己先看了一遍,然后给上小学一年级的儿子看了,最后我们俩又一块儿看了一遍。老公说,啊,全书加一起才一百来个字,你干吗花这个钱?他说他小时候在读者文摘上看过.你买本读者文摘,上面什么都有.我说,那完全不一样.正因为自己小时候没看过,不想让咱们的孩子也错过了.儿子现在还不可能完全体会书中的涵义,但当我问他假使你是这个孩子,那大树是谁,他说,爸爸妈妈是那棵树。我抱着他好一会儿,只想说谢谢谢尔.


《爱心树》不愧是一本世界名著,作者运用插图和简单明了的文字让孩子们在读书过程中拓展了自己的想象,在想象中编织着自己梦幻般的生活。而这篇文章中所描述的每一个故事情节就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就像文章中所看到的大树愿意为孩子付出自己的一切,它就感到很快乐……而孩子在得到好处后却忘记了为他付出一切的大树!最后在孩子变成老人时,他也感到了孤独。当他驮着疲惫不堪的身子去找大树时,他们就像两个疲倦的老人相依相靠。大树还是让老人坐在了自己仅有半点生命的老树墩上。这表现了大树的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太伟大了,真是孩子学习的好榜样!


拿到书第一时间就跟孩子一起读了这本书,画面简洁,文字简单却引人入胜,寓意深刻,耐人寻味,不愧是大师的作品!以后还要买作者的其他几本书来读。妈妈爱孩子,就像爱心树爱“男孩”一样,只要孩子需要,就满心欢喜的无私奉献;而孩子爱妈妈,可能只有小时候是最美好的,长大了只是需要的时候才回到妈妈的身边一下。我的孩子们一岁九个月,一开始和我一起津津有味儿的看,到一半的时候注意力就不集中了,分了两次才读完。这个故事我想可以反复给他们读,等到大一些了才会理解这里面的含义。无论如何,我喜欢我们亲子共读的这种好习惯和好时光,喜欢和孩子们分享这样的品质作品


当我拿到这本书时只是翻翻,感觉绘画真是简单,晚上当我给儿子边读边感到书中深渊的内涵。书中说的是一个小孩和一棵树从小到大的故事,大树为了爱不惜舍去自己的生命,读完这本书我想到了很多,随口问儿子听懂故事了吗?儿子的理解能力还是很强,虽然他听懂了故事也知道孩子和大树之间的爱,但他还引深不了太多,于是我就引导儿子说:“你有没有想到这孩子和大树像生活中的什么?”儿子非常聪明马上说:“妈妈和儿子”,但出我意料的是在儿子回答问题的时候,我看到了儿子两眼浸满了泪水,儿子马上用被子蒙住了头,我当时真的好感动,看来儿子是个情商很高的孩子,事后我马上把话题引开,当儿子露出头时两眼边还有着泪水。一本非常好的书,让孩子学会爱、懂得爱,人心中充满了爱就会幸福、阳光。


看似简单,却颇有深度。相信孩子在成长的不同阶段来读这本书都会有所收获。现在,1岁8个月大的儿子对封面上红红的苹果尤感兴趣。对书里大树和小男孩的游戏也很喜欢。好的书,要收藏,也要时常拿出来温习。这本《爱心树》,就是这样的书。


买了这本书给两岁的元元宝贝看,她喜欢。她喜欢的表现是,从这本书回家的时候算起,有两天时间问她要听什么故事,都是要讲这一本书。
老公问我,现在给元元讲这样的故事是不是太深了,她能理解吗?
我说,我没有要求她完全理解啊。只要她喜欢,只要她看了,即使是只看图也会有收获,现在不懂,总有一天会懂的。
还有一点是我没有说的,给元元买的书,除了识字卡,就连儿歌这种不一定有故事情节的书都首先要我自己喜欢,一本书给两个人看,不是赚到了吗。别看这是一本简单的图画书,可是我相信只要是当了妈妈的人,看了一定会有共鸣的。连老公这种不怎么看书的人都觉得这样的情节很感人。
小孩子刚生下来,还不会说话,还什么都不懂,她是怎么学会说话,怎么学会交流的?所以,不要怕孩子小,喜欢的书尽管买,即使现在读着深奥,慢慢也就什么都懂了。如果总是觉得孩子接受不了,那么她可能会真的慢慢的理解能力赶不上别的小孩子呢。
扯远了,《爱心树》是一本好书。是一本可以拿起来细细品味的书。如果有闲暇时间,不妨坐下来,花心思,读每一页,会觉得歉疚、慈悲,会希望人生再多一点时间,再多一点机会。


当我第一次把这个故事讲完,儿子就说:“这棵大树是小男孩的妈妈。”
儿子4岁半,很喜欢这本书,给他讲了几遍后,他自己会边看边说,他还画了一幅爱心树的画,上面结满了水果。


因为生活的优越,因为现实的原因,现在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为了孩子的美好明天,大人从孩子的一出生就把自己的爱深深地给了孩子,吃的、用的、学的无一不是要考虑的内容,但是认真的想想,大人给的对吗?是不是爱的有些盲目呢?我不能说所有的为人父母者都这样,但至少都应该思考一下如何也让孩子学会感恩,埋下感恩的种子。买回来这本书,我给孩子讲了,五岁的儿子他对我说:“妈妈,那个小男孩子太坏了!”也许他的词语并不是很正确,但是透出了他的评价,做人也不能是这样地去一味索取。这本书,再拿起来给孩子讲时,他不想再听,他觉得树太可怜,不能再这样下去。好的书,不一定要常翻的,有时一次也是永恒的记忆。


一开始有些犹豫要不要购买,因为封面有些简单而抽象。当拿到书和宝贝一起看的时候简单的插画,浅显的文字,却越来越触动心底那软软的弦。在看到那个男孩把树枝砍下来拿走时,娃娃哭了,接着往后看到孩子把树干砍断扛走,只剩下一个老树墩的时候,娃娃已经哭得泣不成声了,我说:娃娃,妈妈愿意当你的大树!娃娃泪流满面地抽噎着,抱住我说:妈妈-我-不想-让你-成为-老树墩!”那一刻,我感动极了,母女两哭作一团。此时才深切体会了名作的魅力,简单浅显里蕴含着人生哲理。顺便说一下,我的宝贝刚三岁9个月。


这本书以前在图书馆借过,很喜欢,所以专门买一本放在家里。晚上坐在床前慢慢地念,孩子静静地听。大树在孩子童年时带给他了很多快乐,大树也很快乐;随着孩子长大,各种纷烦的事情让孩子没有时间常常和大树在一起,但是每当孩子遇到困扰,大树总是竭尽所能地付出;最后当孩子成为老人时,大树用仅存的一段树墩为他提供休息的地方......孩子很爱听,但我想在她幼小的心中也许还感受不了书中蕴含的深意,但是从孩子那清澈的眼神中,我看到爱的种子已播撒,它会随着孩子的成长生根、发芽,有一天一定会长出爱心之树来!


这是一个温馨、又略带哀伤的动人故事。男孩不停地向树索取,树为男孩献出了所有的一切,但无怨无悔,不求回报。这大树不就是我们为人父母的的影子吗,从小孩子一出生就围着他转,看着他慢慢长大,会说话、会走路、上学……几乎所有的一切都在为着他…… 希望这本书能给孩子种下一颗感恩的种子!


开始购买这本书时担心孩子是不是超龄了,
所以将我家宝贝的年龄打上给想准备购买此书的家长作为参考。
来说说这本书,精装质量没得说,内页都是白纸,黑色线条的画面,
对于看久了五颜六色的绘本的孩子来说,还是比较有些冲击力的,
给宝贝读完后,孩子没有像以前那样有明显的反应,而且呆呆的坐在床上,想着什么····我猜可能他再思考这个一页一页的人跟大树的变化吧。
最后大树把自己全部奉献给了孩子,它依然还是那么开心····
嗯····说实话我给儿子读的时候有点伤感,感觉有点人生的讽刺味,说不太准那种感觉。

刚看了看,这书1964年就出版了,不愧是经典、畅销不衰的好书啊!


这本书买了很长时间了,不习惯写评论一直没写。最初是在朋友的博客看到这本书的介绍,买了拿到这本书后我感觉有点不值,贵,文字不多画面也非常简单。那时儿子刚2岁,开始他不怎么感兴趣,跟他一起看讲给他听了他也没什么反应。放置了几个月后再拿出来看时,儿子有兴趣了,那段时间几乎每天晚上都要看这本书。我把他抱在怀里读给他听,有时候我的手指挡住了书的某个角落,他都让我把手拿开,生怕遮住了漏了什么信息似的。后来,他都能在最恰当的时候翻页,很奇怪,他不识字怎么知道这一页讲完了呢?可能是听得多了凭记忆凭感觉吧。慢慢地,他能自己复述书中故事了。不多的文字、简单的画面能如此吸引人自有它的魅力所在。看来,给孩子买书不能单以大人的眼光来衡量,需要以孩子的视角加以考虑。正是这本书指引我看了本书作者——谢尔·希尔弗斯坦的其他作品,《失落的一角》、《失落的一角遇见大圆满》等。


爱心树的英文 “The Giving Tree”,顾名思义便是牺牲奉献的意思,但它亦是一本述说友谊的书。树并未因为男孩的予取予求感到难过,即使后来只剩下残干的他,是那么凄凉孤寂,但当男孩回到他身边只求一个安静的歇脚处时,树竟是满欣喜乐将自己奉献给他,这样的喜悦比起男孩小时在树上刻的 “M.E. + T.”那些甜蜜文字,更令他感到真切舒心。


真是让人又感动又感伤的一本书。大树就像中国的父母,把一切能奉献的都奉献了,最后还会给你留一个可以回去疗伤的老窝,哪怕那个老窝很破很旧,也是一个心灵的归宿。

做了妈妈后,不肯花钱买衣服,但在对孩子的问题上却从不小气,一切都提前足够多地预备上了,不知道我们这样对孩子是不是也是一种伤害呢,孩子会不会变成书里那个只知道索取却无暇回报的孩子呢,更重要的是,如果他没有责任心怎么办,那不是我们自己教育的失败吗,做了那么多自认为重要最后却被验证为无用的牺牲之后,我们会成为一无所有的老树墩吗?羽翼丰满的孩子受到挫折的时候会回来和我们说说吗?


拿到书以后,我是第一个阅读者,读后有种心里感动!觉得父母的爱好伟大!我以后应该多多的去陪陪她们!当同事家上三年级的孩子他看时,很容易就懂这本书的意思了!拿到家让我四岁的宝宝看,她看完了后,说:“妈妈,那颗大树很爱那个小男孩!”我想我家宝宝也看懂了!


买书前看了不少大家的评论,所以下了定单就很期待,本来是买给8岁的儿子看的,书一到手我先过了一遍,感觉很好,寥寥千字却直抵人的心灵,虽然薄薄的一册,但通过一棵大树和一个不同年龄段却一直在索取的永远也长不大的“男孩”,形象地写出了天下父母无私的爱,现代的“啃老族”尤其需要看一看。


最开始拿到这本书,讲给才一岁多的儿子时,他不是很感兴趣。分好几次才讲完。但现在3岁的他还挺喜欢这本书。经常要我讲这个故事不说,在生活中也用上了它:每当他想说服我不买房子改买车子时,他就说:“有大树!不买房,买车!”意思是说,可以用大树的树枝搭建房字,所以不需要买房子,要把钱用来买他最最希望得到的车。儿子喜欢大树,觉得妈妈像大树,自己是那个小男孩。将来10岁、20岁的他,再回想起这个故事来,会领悟到更多更深刻的道理。一本书,会对人的一生多多少少有些影响启发,这本书买得就是值的。


谢尔·希尔弗斯坦的绘本是我的大爱,这本爱心树,简单的图画和文字,反应了伟大的爱,可以是母爱、父爱、爱人的爱等等,我们在不断获得他们的爱的时候,应该不忘回报。。成人孩子都能看懂的绘本,打算送给弟弟


这本书是上一年级的儿子要求让买的,当然也是老师推荐的。买来后我翻了一下,觉得这本书确实值得买,它告诉了孩子一个道理:不求回报的爱是相当伟大的。当然,世上也只有父母对自己的孩子能做出这样的奉献。虽然在课堂上他们老师把这个故事讲给他们时他说他哭了,可回到家我问他为什么感动他却说不出来。于是我和她妈妈就给他打了个比喻,说现在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就是那个树墩,他们为我和他妈妈付出了所有,到现在他们已经没有什么能再付出的了,所以我们要回报他们,回到家时见到他们,让儿子好好的亲亲他们。。。。
写到这里,我的眼也湿了,自古以来“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的道理我们都很清楚,但是我们做的又怎么样呢?老人现在求的真没什么,只是能够经常看见自己的孩子罢了,能陪他们说说话他们就很知足了。真的该感谢这本书,让我可以用很浅显的方式教会他理解父母那无私的爱,也让我在内心检讨一下自己,能否再对风烛残年的父母做些什么,好让他们快乐的度过余生。


在看到大家对这个故事的评论时,就已经很心动了,迫不及待地订购了书。一拿到书,我先给我班上的小朋友们讲述了这故事,虽然插图很简单,没有他们以前的书本色彩丰富,但每一个孩子都是静静地看着、听着,没有一个孩子说话,使得讲故事的我也深深融入了这个故事中,讲到结束时,班上还是安静,我轻轻地问:你们喜欢大树吗?孩子们整齐地说:“喜欢!”晚上的床上阅读时间,女儿一样是静静地听着故事,她告诉我,大树真好,把所有的东西都给了男孩分享。我很诧异女儿说出了分享这个词汇,但她还意识不到受与施之间的关系。我想在以后每年女儿生日的时候请她都阅读这本书,看看她每一次的感受有什么变化。


本来是给孩子买的,可我却先睹为快了!随着翻开的一页又一页,我的心渐渐有些沉了,这大树不就像我们的父母吗,从来无私奉献,不求回报,它让我想起了我已逝的妈妈,有些东西只有自己失去了才知道它的珍贵,可是………图画也很有意思,我喜欢这画,有趣而且有些幽默。我陪孩子看了,不过他没什么特别的感觉,只是不喜欢那个小男孩,我会把这书放在他的床头,让他可经常看看,肯定会有启发的


孕期在当当网买了不少书,除了胎教、育儿方面的书籍外,还有很多爱心树出版的绘本。这样充满爱心,童心,让人值得思考的书籍相信也是很好的胎教。我会轻轻读给肚子里的宝宝听,希望能多少感受到一些。这本书的内容特别简单,粗线条的插画,简单的人物,几个简短的故事,但都是给予的故事!并能通过给予自身得到快乐,非常无私的给予。让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在毫无条件接受别人的无偿给予时,自己是怎样的心态呢!相信看完书之后会有不同的考虑吧。现在的孩子都认为爸爸妈妈的好是理所当然的,给钱花,买玩具,买电子产品都是理所当然的,通过这样的书籍可以让孩子好好思考!


收到书的时候,大概的翻阅了一下,心想这书可真干净呀,呵呵,就是一张白纸上用铅笔画了一颗大树,一个水朋友,几个字,大片的空白,我还在想女儿会喜欢这书吗?为了验证这一点,收到书当晚,我就早早的就地催女儿上床跟她一起翻阅,刚打开书她说,"妈妈,没颜色的,"为了让她喜欢这本书我就告诉她"书是很简单,但书里有一个迷人的故事哟"小家伙听了,就马上让我读给她听.书一页一页的翻,我也就照着书里简单的字句读着,我身边的小家伙也一声不吭的看着,听着,读到小男孩把大树的树枝砍断的时候,女儿又向我靠近了一点儿,紧紧的依偎着我,没有出声,当读到水男孩为了造船把树干都砍了时候,女儿紧紧地搂着我的脖子说,"妈妈,大树死了吗?我不要妈妈死!"当时我真的被震住了,一个5岁的小朋友居然通了这简单的图画和字句就联想到了自己跟妈妈.当时我那个感动呀……总之,这是一本很不错的书,值得推荐


买这本书时,知道它的寓意是父母对待孩子毫无保留地给予,也看到众多读者说他们的孩子感动的流泪,但让我万万没想到的是,我还不到四岁的儿子,听了以后居然哗哗流泪说太感人了!因为孩子还不到四岁,我以为他只会听出表面意思大树和小孩呢,另外还是男孩子,很粗心的,真没想到他会读懂!而且我也很感动,我妈妈也很感动,看来作者确实是大师,能让小孩子读懂,不容易啊。只是一本书就一个故事,有点没读够的感觉。


昨天晚上,收到书,打开看到时黑白的绘本时,女儿兴冲冲地说,妈妈这是让我涂颜色的书。说完,就要拿水彩笔,被我一把拉住。然后讲给她听,说实话,我感觉对四岁零一个月的女儿来说现在读这本书有点早了。不是她不能懂,而是现在去读不可能有很震撼地感受。不过既然已经打开了,就读下去吧。整个故事读完以后,我问她,你觉得这棵大树象什么?女儿的眼睛中隐隐含着水光,说:“象妈妈。”原来,并不早了!原来孩子这么小也可以读出内涵的。


买了一批书,首先说的是精装书的质量非常棒。这本绘本的表述与图片非常棒,绝不同于其他绘本,大力推荐。收到书是跟儿子一起读的,读到大树说:孩子,我现在已经没有什么可以给你的了,我哽咽了,儿子说:妈咪你是不是感动得哭了。读完后儿子第一句话就说:大树好可怜。然后一直说:叔叔画错了,不是这样子的。我睡觉前跟他读,公交车上也跟他读,收到书的第三天,虽然儿子还不认识字,他已经能看到画面讲这个故事了,且讲得非常贴切。有的时候甚至一个字不漏。这本书教会孩子善良真诚,也让孩子隐隐懂得父母的对他们的心。可以说这本书征服了我跟孩子。


收到书后第一本就看的是《爱心树》,看后感触很多,让我想到了自己的母亲和自己对孩子无私的不求回报的快乐的奉献。我又推荐给老公看,他看后就说,这是一本写父亲的书。当五岁半的儿子自己拿起来看了一遍后,对我说:“妈妈,你也来看看这本书,可好看了。可是孩子后来把树砍了,他用它来做了一艘船。”表情充满了不解和遗憾,也许在他的心理也有他自己的感受。这是一本适合全家人看的书。一本讲爱和讲无私奉献的书,是一本很好的书。


这本书没有色彩艳丽的画面,白描的画笔却显示了作者非凡的想象力。儿子听完故事后,眼睛红红的,大树的无私地为孩子付出让儿子感动了。儿子觉得大树就像孩子的妈妈一样,只要男孩快乐,大树总是倾力而为。所以即使没有鲜艳的画面,只要故事动人,同样能引起小读者的共鸣!这是一本好书,值得赏读!


没有一种爱,比父母给予子女的更包容和富有牺牲性;没有一种依赖,比子女对父母更充满信任却自私而任性。不需要太多的文字,甚至画面也简洁到了不能简洁,可每次看,都让我感到心酸。我是一个女儿,也是一个母亲。我在无尽的索取,也在倾我所有的奉献。可对象,却不是同一个人。我就是那个男孩,我也会是那棵大树吗?


拿到《爱心树》后,一口气和闺女一起读完了,感慨颇多,伟大的爱啊!我想到了自己的爸爸妈妈,小家伙儿听我读完后,说“妈妈,大树好可怜!”看来小家伙儿也感受到了书中大树无私奉献一切的震撼力了吧!或许现在的她还是懵懵懂懂的,看相信不久她就会明白书里深刻的内涵的!好书~!


在我儿子的老师要他们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我儿子选择了这本《爱心树》他告诉我他读过这本书以后觉得人与人之间要做到奉献而不是一味的索取因为只有让别人得到快乐自己才会真正的快乐也同时学到了如果去爱身边的人听了儿子的话我感到非常高兴一个三年级的小学生可以这样深刻的领悟这本书这也正说明了这本书的意境书的文字不一定很多主要是重点简单的图画,简单的配话却让很多人为之感动这就是它带给我们的精喜


这是一本很让我感动的书,第一次读到还是女儿3岁的时候,幼儿园推荐的,之后一有空就拿出来读,而且也推荐了一些朋友读。女儿3岁时我读给她听,再大一些她自己读,读了几个月,她就开始读懂了一些,有时读着读着就哭着对我说:“妈妈,大树好伟大啊,我爱你妈妈,!”后来大了,就对我说:“妈妈,我一定要努力,不要像那个男孩一样那么贪心,我要保护妈妈,我不让妈妈老!”现在大了,也时不时的拿出来看一看,看完不再说话了,只是默默地帮我做一些事,或者轻轻走过来,抱着我,紧紧地一抱……
10月份女儿生日,请了一些她的好朋友和同学,我就订了12本,作为礼物送给她的朋友和同学,过后,好多家长告诉我,这本书真的不错,有些家长回家看完还特地打电话感谢我,这让我也很感动,证明我的选择是对的!


具有多重身份的作者首先吸引了我。展开书,黑白的画面,叙述了一个看似简单的故事,一个男孩和一棵树的故事。男孩从小到老,树也从枝繁叶茂到成为树墩,其间发生了很多故事。女儿的心理也随着情节的深入而跌宕起伏。故事结束了,女儿的眼眶也红了。小小的她,或许只是对树的命运感到伤心,还暂时无法理解到父母就象这树一样,无私地为了儿女,奉献终生。THEGIVINGTREE,父母对孩子的给予是世上最伟大的爱。


因为朋友推荐了这本爱心树,本着买全“希尔弗斯坦”的书的想法,一时冲动买齐了他的整套9本书。看了之后后悔不已。除了《爱心树》《失落的一角》《失落的一角遇见大圆满》这三本之外,其他几本内容都不太好。小孩也对其他几本不太感兴趣。其他几本书中主要基本上都是以诗歌的形式叙述一些本来应该比较好的主题。我也没看过原著,不知原著读起来如何,主要还是觉得英语译成汉语后,很多文字内容就失去了原来的韵味了。而且这9本书折后也价格不菲,本人认为是我从当当网订书以来最失策的一次订购。现在才体会到,一系列的书买起来还是要慎重,虽然有些书网评很好,但和它一系列的书不见得就一定也好。其实以前也做过类似的事情,只是这次9本书中大部分买得很失败,所以体会尤甚。希望其他人也能从中得到借鉴。


我和快三岁的女儿都很喜欢,近日天天读,昨天讲了三遍女儿还是想听,临睡觉还问我为什么一棵好好的大树成了树墩,说书里的小男孩做的不对,把树都给砍了。有些伤感。相信女儿再大一些读起来可能会有不同的想法吧!希望你也读读看。


故事并不难,第一次读给3岁的孩子听。听完之后她沉默了很久,然后告诉我:妈妈,我很难过。我问:为什么?孩子答:大树把自己都 给了小男孩,它什么也没有了。我告诉她:因为大树爱他,爱一个人就是要付出一切。孩子有些迷惘,也许大一些,她就懂了。


第一次阅读《爱心树》是从网上下载的电子书。

我一向不习惯看电子书。因为没有印刷品方便。图画书大概更不适合阅读电子版的。大概是因为电子阅读所要借助的媒介还是太多了——相比于手捧一本书而言。借助的媒介越多,阅读时所能够拥有的自由思考空间也就越小了哦,因为我们还需要分一些意识给操作工具。这种影响完全打破了阅读印刷品的自由和清静。另外,机器总是会有一些声音总是持续不断的。

当我翻动手中光滑又有质感的书页时,我感觉之前的阅读印象是有必要完全抛弃的。我需要彻底的重来一次!

说来我自己也觉得有些奇怪:我买图画书不完全是让儿子看的。儿子已经上中学了,他仍然喜欢优秀的图画书。而我更是看得有滋有味。我认为图画书不仅是让孩子们看的,它更是给成年人看的!至少我从中寻得了心灵的栖息之处。

《爱心树》买来,放在床头。常常在睡前静静地翻看一遍。这是一本一定要慢点、慢点、再慢点去看的书。因为它给读者留了太多的想象和思考空间。你在阅读它的时候,不知不觉就会参与创作。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好书所具有的魔力。


刚拿到手时有点失望,看上去厚厚的一本书,可文字非常少,黑白的画面,让我担心孩子愿意看吗?看得懂吗?值得看吗?可几天后当我无意中问孩子“你的爱心树看了吗?”孩子回答我已经看完了,并告诉我“这本书让我看后非常感动”时,我知道我买对了。孩子告诉我,她被那颗大树感动,因为“大树愿意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她知道大树最想要的是“和孩子在一起”。爱的教育就是这么润物细无声的流淌到孩子心里,这是本好书!值得!


读后觉得此书不光是给孩子读的,也是读给自己的,让人感动万分。。。孩子刚看到时还以为是涂颜色的呢,讲完第一遍的时候,我问他大树像谁,他说像姥姥。在读完第二遍时,孩子突然问我:“妈妈,男孩把大树砍断了,为什么大树还快乐?”我哭了。。。。


这个故事那样简单,读完,会责怪故事中的男孩儿,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回报。对于大树的无私感到心酸,感到不值。
思考之后才知道,大树,象征着父母。无私奉献,把所有的一切给了儿女,不求回报,哪怕枝叶果实全都被取走,只剩下光秃秃的树桩,也无怨无悔。
希望所有看过故事的孩子,能够学会回报父母的爱。


和儿子一起读着绘本,不禁被简单而富有含义的线描画所吸引,6岁的儿子也仿佛和我一起走进了故事,品读着大树毫无保留地给予孩子的一切,儿子似有所悟地说:“妈妈,我知道了,大树就像你和爸爸一样,很爱很爱他的孩子,对吗!”


<<爱心树>>,儿子刚开始看前面部分觉得高兴好玩,当他读到书中的孩子砍掉树枝去造房子时,他吃惊地说:“他真的砍下树枝了呀?”之后的朗读他的声音就越来越低沉、凝重。最后一页他读不下去了,叫我帮他读完,然后儿子伤心的哭了。儿子的表情已经告诉我,他看懂了,而且已经进入他的心灵了。好的书,不需要太多的文字、太多的说教,自然会进入人心的。


女儿天天喊,我的爱心树,我的大树快过来
还自己说,我有两棵爱心树,,,,,,,
以为太过长,女儿无法理解,看来是多虑了,
第一遍看的时候,我一直在落泪,无法抑制的一种复杂感觉,,,,,,,


书的寓意深刻,我非常喜欢给女儿阅读这本书,可能书中的一些意义四岁的孩子还不能理解,但她每次都会说“妈妈的爱就象这棵大树对小男孩一样”


拿到这书的时候,包装给人感觉很不错,翻开却很失望,虽然纸张质量很好,但黑白手绘图太过于单调简单了,但老师推荐了,看来这书必有可看之处,图书描绘了一颗树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从树对小男孩的无私付出,反应出了父母对孩子们的无私的爱!


知道这本书是在一个小学语文老师的专题演讲上,老师把这本书给在场的听众讲了一遍,当时让我也感动不已.感觉现在的独生子女多以自我为中心,从不顾及他人的感受,成人也有好多是如此,于是回到家后迫不及待地在当当上购买了这本书,当我把这故事讲给上一年级的儿子听后,他说"妈妈,我不喜欢那个孩子,我喜欢那颗大树",当时我好开心哦,读了一次就让他有了这样的感受,于是我趁热打铁地又给他展开来讲,告诉他,一个人不能只顾自己,一味的索取,要懂得感恩~!希望大家也有机会读到这本好书!


这本绘本的图画都是黑白的,只有封面是色,而且本人觉得图画很一般,但是它蕴含的道理却是很深刻的。大树给予了一个男孩成长中所需要的一切,把无私、博大的爱给予了小男孩,而自己却不图一丝一毫的回报。这是何其伟大的爱啊。这是何其伟大的母爱啊。令人肃敬。


第一遍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是以一个妈妈的角度去读的,我读的满是爱。第二遍很多书都是用孩子的角度去读,我感受到的是感恩。第三遍我用朋友的眼光去读,我读的满满的温暖。我推荐给朋友读,她读到的是有些凄婉。我让同志读,他们说有快乐。就这样每个都有不一的感觉。我们都想把爱,把真、善、美通过书这种载体传递给孩子,让他们感受爱、感受成长、感受生命,并进一步地让他们懂得珍惜、理解生命、理解爱。但扪心自问:我们成年人又懂得多少爱,对生命又懂得多少呢?对真善美,对成长,对爱,仅仅只是孩子需要吗?但我能做到的是:与孩子一起阅读、一起感受、一起感悟、一起成长。这本书,这本简单的书,这本没有什么情节的书,这本没有色彩的朴素的绘本书,我会一直珍藏着,我会一直陪着儿子看。我不增加任何说明、解释,也不把自己的感受加进去,我就这样把那几颗简简单单的字附着画面念给儿子听。他能懂多少算多少,什么都不懂也没关系。


刚把书拿出来给孩子看的时候,四岁半的孩子抱怨说怎么不是彩色的,我喜欢彩色的书!但是,当我给他讲了一遍之后,他不再抱怨了,而是要求我再讲一遍。简洁的画面,黑白的色彩,一样紧紧抓住了孩子的心。而我,给孩子读着这本充满爱和教育的故事,心里充满了感动和共鸣~~每一个父母就是那颗无私奉献的爱心树,而那个总是在索取的孩子不就是我们自己吗?


父母对孩子无私和爱和奉献。孩子因为对书中的小男孩不断向大树索取而觉得这本书不好,不喜欢书中的小男孩,并且每次看了都流泪。但确实可以通过这本书告诉孩子父母无私的爱,也通过这本书让孩子懂得去爱自己的父母、爱所有爱他的人。


其实这本书,硕硕在幼儿园度过,可就是因为幼儿园有,所以硕一直就让我给他买爱心树,本来对这本书业比较喜欢,就买了,虽然这本书相对有点厚,但是图面和文字有比较简单,感觉作者的笔触很简单又很淳朴,非常喜欢,但是就是对大树像妈妈的比喻孩子还不是很能理解。


通过简洁的画面及精炼的语言文字,将大树的奉献与男孩的索取讲述得淋漓尽致,我与孩子共同阅读此书时心灵接受着真情的洗礼。人与人之间的爱就来自于那奉献与得到时的快乐。这本书很值得一看,让人唤醒心灵深处的情感,重新审视自己与身边的人的关系,让人学会爱。


这是一本能让人久久回味的书。我想孩子在慢慢长大以后才会体会到书的内涵。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得到父母,亲人的多少无私关爱和帮助。而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早已习以为常了,在得到的同时,要求的更多更多。而对于给予我们爱和关怀的亲人关心甚少。我们的亲人却无怨无悔。让我们的孩子在孩童时期就读这本书吧,让他们知道父母的付出,希望他们有一颗感恩的心。愿爱心树常青!


这本书换种方式表达了父母对孩子的爱很深,他们爱孩子多于爱自己.大树无私地将自己奉献给书中的小男孩,却感到无比快乐.让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联想到身边的人和事.很好的一本书!


选择此书,作为推动我班绘本教育的第一本书,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孩子们看了书后,在周五的读书会上,我们一起交流了对此书的感受。回家后,我让他们以“我家也有一棵爱心树”为题写话。有的孩子写到“爸爸是一棵坚强的爱心树,妈妈是一棵温柔的爱心树,我们组成一个幸福的家。”有的写“妈妈是棵爱心树,我是树上的一片小叶子。”真是意外的收获,无尽的感动!


孩子拿到后爱不释手,马上讲了两遍,之前下载了一首《爱心树》的歌,配合在一起更加棒。从这本书里孩子知道了什么是爱,晚上吃饭,奶奶特意为她做了她爱吃的粉丝,我对孩子说这就是爱,就像大树把自己的苹果给了孩子。孩子知道了,马上对奶奶说“奶奶,谢谢你的爱。”一家人好感动。


讲到最后几页,六岁的儿子难过得很,表达不出来那种感情是对男孩儿的生气还是对树奉献的吃惊.后来跟他说:你看,姥姥天天给你做饭,洗衣,洗澡,就是这棵爱心树啊,他过了一会,说,妈妈你是我的爱心树!第二天早上在床上喊,爱心树把我的衣服拿来!我只好乖乖去拿--这臭小子!


买了这么多书,第一次真正评论一本书。
因为太感动了,
孩子一边看图,一边听我叙述故事,到最后,她竟然哭了起来,很厉害。
我问她为什么,
她说很伤心,大树被那个男孩子砍光了。她喜欢那个男孩子小的时候,不喜欢他长大了的时候。。。我顺势问她大树就象谁一样呀?她说象妈妈,象外婆。。。。。。
最后她自己自言自语说:我不喜欢看到大树没有了,但我很喜欢这本书。
从这点可以看出这个故事给她很大的触动。
我女儿才四岁~


书虽然是黑白页,图片也很少,但是读给三岁的儿子听的时候,他非常关注,很认真的听。讲完之后,我告诉他:书中的大树就好比妈妈,而那个小孩子就是你,妈妈一直在为孩子付出,但孩子长大了以后,就远离妈妈了。。。儿子很懂事的抱着我说,妈妈我会永远跟你在一起,不会不要你的。。虽然现在宝宝还不能完全理解故事中的大树对孩子的感情,但他已经感受到了妈妈对他的关爱,这是一本让人感动有意义的书!


和三岁的儿子一起读着这本经典。读着读着,看到大树只剩下一个树墩的时候,心里不免有了很多伤感。读完最后一页的时候,我感觉有些沉重,不知说些什么。“妈妈,大树还会再长出来的!”对啊,你看,大树边上不是抽出了新的小芽了吗?没想到,小孩的心思是这样的敏锐,这样的可爱!真是自叹不如。


一次买了三本谢尔的书。《爱心树》四岁的女儿非常喜欢,睡前讲了好几遍。我觉得确实挺令人深思的,孩子还理解不了其中真正的寓意。不过,讲了几遍,女儿对我说妈妈我都要流泪了。看来还是有很强的感染力的,一本好书所流露出的情感,自然而然散发出来,让读者不知不觉就产生了心灵的共鸣。


看过很多绘本,最喜欢看,和想朋友推荐最多的就是《爱心树》!看似如此简单,无论是画,还是文字,但其蕴含的哲理是如此震撼人心!
作为孩子,要不要无度地索取?
作为父母,要不要有求必应、一味地满足孩子的所有欲望?你这样做,是帮了孩子,还是害了孩子?
太值得认真读和思考了。


很早就听过这个故事,但不知道是从这本书里来的,小孩看了,可能只是像我宝宝说的:“妈妈,我不要砍树!”理解到这一步,长大成人了才能深刻理解里面的寓意,太深刻了,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也是最唯一的爱是父母之爱,这世界上最爱你的人是你的父母,而你最爱的人却是自己的孩子,大人们要好好反省才是!


故事短一点又有什么要紧呢,文字浅一点又有什么要紧呢,图画简单一点又有什么要紧呢?经历的装饰的繁复的精致的东西太多,是以我们在这样一本好书面前失去了判断力。正如有位读者的评论说的,留白是为了给我们留下思考的空间。简单的文字和图画才能包含至深至真的道理。如果小男孩象征爱情里面无休止索取的自私的一方,树就是无条件包容满足的一方。大概这样的关系反而是平衡健康的关系,总得有人这样,也总得有人那样。这本书有很多解读方式,“新经典文化”的一系列书都是这样,《失落的一角》和《失落的一角遇见大圆满》《我就喜欢》都是这样。非常好,非常经典的书。都值得一读。


我女儿上二年级了,拿到当当网的这本爱心树后,女儿第一晚就仔细地自己读了,看后她说了一句话:妈妈的爱是最伟大的爱!然后第二天,她又看了一遍。这本书实际上不仅适合孩子看,我感觉它更适合大人看,全书用诗意的语言和寓意性的插画向我们展示了一种无私的爱,爱不需要回报!


谢尔大叔的书第一本是在图书馆借的,一只会开枪的狮子。我和儿子被深深折服了,五岁的儿子第一次记住了作者的名字。从此开始寻找谢尔的道路。爱心树我们也借来看了,买回来是为收藏,但儿子还是看了,足以看出他的喜欢


这本是好书,推荐给所有的人都看一遍。孩子就是书中的小男孩,父母就是书中的那棵大树,父母的爱是无私和不求回报的。


在一堂学前教育课堂上听一位教授推荐的,她娓娓讲述了这个故事竟然使我这个当妈妈的感动到流泪,立即上网给儿子买了下来。孩子同样非常喜欢,可能他所理解的意义没有成年人那么深刻,但他也在我的启发下感觉到了那棵大树像是妈妈对他的关怀和爱。我想这就足够了!


爱心树,大树就像妈妈一样,为孩子着想,希望孩子也能像妈妈爱孩子一样的爱妈妈们


经典的好书,第一次看时,让我想起我的母亲和父亲,爱心树就是天下父母.
虽然四岁的儿子只是看画面,不能完全理解此书的深刻含义,我相信他慢慢会理解的.知道父母的无私的爱.
应该让所有孩子读一读*


和孩子亲子阅读已经有两年的时间,一起阅读了很多好书,但从来没有这样一本书深深的打动了我,四岁的闺女读完体会到的是大树很爱男孩,因为年龄的关系,我想孩子不可能一下体会的很深,只有收藏了这本书,随着年龄的增长,才会越发体会出这本书的含义。即使像我这样的年龄都可以细细品读,受益一生,在这个物质横流的时代,想而我对父母的付出远远比不上他们对我的付出,深深的检讨自己,而对于我的孩子,我想以后她会体会到这本书的价值。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