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药品真相大揭秘

布勒希 南海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  

出版社:

南海出版社  

作者:

布勒希  

页数:

181  

译者:

张志成  

Tag标签:

无  

前言

  本书很有趣也颇有意义,作者从另类的角度来看医学与医药关系,特别是在医学快速企业化、商品化及世俗化的时代,部分医生及药厂的不当行为已经扭曲了医学的真义。本书用不同的思考模式来批判这种现象,有振聋发聩的功能,但也有一些小小的偏差,为使这本足够颠覆医学的书不至于误导大众,便应允为序,借以提出另类的看法。  本书的确发挥了醍醐灌顶的效应,让医疗工作者有机会作一次工作上的深刻省思,重新出发。就像作者所强调的,生老病死是自然现象,如果硬要将其间所产生的“不正常”当做不健康,就有值得商榷之处。另外,本书也提到“疾病成了工业产品”,我认为相当不幸,尤其疾病诊断本来就是医生的职责,却让药商和利益团体逐渐介入,合力扭曲正常生命,创造模糊的医学问题。所以,到底是谁发明疾病,让生命“医疗化”?有些不合理的现象,确实活生生地在我们社会中不断上演。  但是平心而论,并非所有的医生都在操控疾病,至少有良知的医生不会玩弄病人。书上说疾病发明者在暗处鬼鬼祟祟的行为,我认为在传统医学里并不常见,至于把医院变成卖场,更不是我所愿意见到的。赫胥黎说:“医学已经进步到这样的地步,再没有人是健康的了。”在这里容我稍作辩驳,生命原本就在不断地老化,一个人出生后的第17天,血管就已经开始硬化,所以在生命运转的过程中,“医学进步到不再有人完全健康”是必经的历程。但即使有某种不健康的情况,只要没有失去机能,我认为还是正常的。医学的功能是要让所有的器官细胞都健康,最少也要保持功能。老化是必然现象,假使没有更好的预防及治疗方法,听其自然变化,只要能够维持机能,也要顺受,这是我们应该保持的心态。不过,这种看法似乎阻碍了商业利益,所以有些药厂甚至有些人,不断将生命中的自然变化和正常行为,有系统地扭曲成病态。  《英国医学杂志》提到“生命中许多正常的过程,如生老病死和不快乐,都可以拿来医疗化”,我认为这种说法是错的,医疗应该是有限的。像过去广为流行的“茜茜综合征”,由于药厂利用广告大肆宣传,造成许多人恐慌,自以为患上了类似疾病。事实上,有人确实是茜茜综合征患者,但大多数人仍需专业医生诊断才能下定论。因此药厂是利用人人自危的心理来促销药品,站在医学界的立场,我认为这样是不道德的。  书里以林林总总的症状为例,如多汗症、食道逆流、抑郁症、悠闲病等,其实有些并不是疾病,却被过度强化;有些药物的临床效果相当有限,但是有人挟着强力的置人式行销,竭力宣传用药的急迫性及正当性,这些都是相当可议的。另外,书中也提到“医学专家为帮助制药公司牟取利益,随时准备出卖自己的专业鉴定能力”,长久以来,我一直认为“专业”不应该成为某种工具,做一位学者应该要有所秉持,这种包装式的医疗都不是正当的。  澳大利亚药物学家形容贩卖疾病有5种方式:把生命正常过程当做医疗问题;把个人问题和社交问题当做医疗问题;把致病风险当做疾病;把罕见症状当做四处蔓延的流行病;把轻微症状当做重病前兆。在临床上有其真实面,但过分强调上述问题的严重性,无所不用其极将医疗商品化,真的是矫枉过正,因为有些症症需要时间去适应,不是用药就可以解决的。不过,将某些致病的风险因素当做疾病,像高血压和高胆固醇,我认为有一定的必要,提前准备确实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致病及死亡率。但是过度强调或夸大,例如性功能障碍、肠易激综合征等,则不免有失偏颇。  药厂为了促销药品,将一般人的无知转化为疑神疑鬼,进而从中获取利益,也使医生治疗病人的机会大增。目前由于合法行销与非法图利之间界线相当模糊,我希望不要再有拿人钱财看人脸色的“穿自袍的黑心人”,适当的利益回避有其必要性。  “有病就有药,有药才有病”,特别是在药厂的推波助澜之下,医学界似乎真的存在这样的现象。事实上,人一生下来就会衰老,经由精密健康检查找出的“不正常”,对人最重大的意义就是必须调整自己,作适当的节制及补充,不要让衰老进展得更快。有些“不正常”还没有发展为疾病,如果利用高精度的仪器提前认知也未尝不可,提早调适自我趋吉避凶才是它的意义所在。但是像最近被滥用的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或癌症CHIP诊断,我认为是追流行、赶时髦,严重地浪费医疗资源,实在不幸。  另外,书上也提到许多假性疾病,如老化、工作、无聊、眼袋、秃头、雀斑、招风耳、灰发或白发、长得丑、生育、对21世纪过敏、不快乐、橘皮组织、宿醉、阴茎尺寸引发的焦虑、怀孕、在旅途中大发雷霆、寂寞等,这些都不是病,却被刻意扩大,当然这也是利益炒作的结果。疾病让人功成名就,世界上真有这样的事。  到底谁在发明疾病,鼓动人们吃药?降低胆固醇可以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但是要降到多少才算正常?有人说越低越好,也有人不以为然。显然降低标准,病人也就随之增加,但我认为应该依各地社会环境差异而有不同考虑,不要一意随着药商说法起舞。骨质疏松症也是一样,一个人70岁时大约有1/3的骨质会流失,我认为这是正常的,如果硬要治疗,用目前的雌激素及其他药物的效果都有限。不能达到好的治疗效果,其实都是医疗的浪费。  21世纪有太多不正常的现象,许多药品和试验都已经超过医疗的需求,完全没有考虑病人的需要。用药医治恐惧,就我来讲实在不可思议。社交恐惧需要的是训练机会,可是偏偏有人宣布全美13.3%的人患有社交恐惧症,我认为这是数据的暴力。有些药物打着小孩吃了记忆力会好、多动儿会稳定的旗号,我认为需要吃药的只是少数孩子,如果孩子必须依靠药物来过无忧无虑的童年,我认为这是一个悲剧。同样的,剖腹产也是现代产物,看时辰、择日子出生更是扭曲了自然。时代的进步改变了健康和生病的界限,可是医学还是应该顺着自然,如停经被定义为疾病,合成激素被过度使用,这些都是违反自然的医疗措施,况且东方人与西方人更年期的症状不一样,但在药厂大力促销之下,这些问题都已变得微不足道。药厂制造的危言耸听已经明显威胁到医学的价值。  综上所述,药厂之间的竞争是商业行为,我认为医生不应该一边倒,而应坚持站在正义的一方,假如介入太深,将医学专业变成他人的俘虏,可能会有难以臆测的后果,身为现代医学工作者必须警惕在心、戒慎恐惧才是。  医学是科学及艺术,有多元的融合观念、宏观广阔的视野,才合适为人解决健康问题。我身为一位医生,相信不管是医生或非医生,都应秉持自己的专业立场,而且面对问题不甘缄默,这也是我为文作序的意义。  医学是良心事业,尽心竭力解决病人的健康问题,是医疗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天职。借用专业能力,创造枝节,滋生混淆,产生商机,特别成为别人牟利的工具,都要防范及回避。在高度商业化的现代文明中,我们不要迷失自己,这是我看这本书的心得及感言。

内容概要

本书作者耶尔格•布勒希是德国最佳医药记者,1999年开始任职于《明镜》周刊,针对医疗产业作了大量深度报道,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本书中披露了医药行业的许多问题,揭示了制药产业如何把正常的生命现象夸张成疾病,又是如何利用大肆宣传造成民众的恐慌心理,以大量出售药品,从中赚取高额的利润的过程。对于写作本书的目的,作者真诚地说:“我绝不是反对制药产业,也不是想反对现代医学。我会去打流感疫苗,也会去做防癌筛检。问题是医学已发展到让人难以知道自己健不健康的地步。我动手写这本书,正是因为我还想健健康康地活着。”

作者简介

耶尔格·布勒希,德国最佳医药记者,曾在德国和英国攻读生物学和生物化学。1999年任职于《明镜》周刊,针对医疗产业作了大量深度报道,引起巨大社会反响。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治疗无极限 耀眼的药品商机 把健康人变成病人 医疗保险支出高涨 家访健康者,没病找病第二章 医学童话 被药商锁定的医生 药厂热心推荐 公正研究的假象 拿人钱财,看人脸色 直通病人策略 名流病人的广告效应 请君入瓮 媒体也来凑一脚第三章 有种疾病叫诊断 没意义的检查讨病人欢心 医疗影像的狂热 全身扫描仪来了 用医学行话掩饰无知 治疗大自然的变化 疾病让医生功成名就 有病就有药,有药才有病第四章 疾病风险大拍卖 恶性胆固醇的迷思 他汀传奇 高血压通缉令 唯恐天下不乱的骨质疏松症游说团体 健康!百分之百的新陈代谢疾病第五章 每个人都精神异常 新精神疾病 诊断结果:怕生第六章 精神药物成了下课点心 寻找多动症儿童 好动的孩子开启数十亿商机 医生的儿子也吃药 吃药上瘾的儿童 多动症:天生的缺陷 凡用过必留痕迹第七章 女性综合征 妇产科终身相伴 改变月经周期 怀孕也是一种病 无痛分娩 母马尿制万灵丹 健康女性也要服用激素 激素造福大众的幻想破灭第八章 男性更年期 男性激素正在消失 摆平了女性,下一个目标就是男性 男性更年期根本未获证实 男性激素削弱免疫力 青春泉奇闻第九章 伟哥冲击波 壮阳药救活泌尿科 女用万艾可 发明壮阴药 完美性爱无止境第十章 基因神话 崭新的基因检测服务 基因普查:每个人都不健康 基因致病风险 健康——这还远远不够第十一章 其实你比想象中健康 因药得病 用药物“美化”自己 恐惧疾病 穷人死得早 如何对付疾病发明者 沉着冷静才是良药 其实你很健康,只是不知道而已注释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治疗无极限  20世纪初有个医生,名叫科诺克:他是为人发明疾病的始祖。这个法国医生创造了一个只有病人的世界:“每个健康的人其实都是病人,只是他们自己还不知道而已。”  科诺克的行医生涯始于一个叫圣莫里斯的山村。当地居民个个身强体壮,根本不必看医生。这乡下地方原来有个贫穷老医生,叫帕尔巴莱,他安慰接替他的新医生说:“其实这里的顾客最棒了,他们都不会来烦你。”但这种话科诺克可听不进去。  那么新医生要怎么做,才能吸引活力旺盛的居民来他的诊所?要开什么药给健康的村民呢?科诺克心生一计,决定拉拢村里的老师办几场演讲,向村民夸大微生物的危险。他还买通村里走报消息的鼓手,公告民众,新医生要帮大家免费义诊,义诊目的是要“防止各种近年来不断侵袭我们这个健康地区的所有疾病的大范围传播”。候诊室挤满了人。  诊疗室里,没病没痛的村民被科诺克诊断出大病大症,还被再三叮咛要来定期诊治。许多人从此卧病在床,顶多喝水而已。最后整个村子简直成了一间大医院。只是因为需要有照料病患的人,所以才有一些人仍然保持健康。药店老板成了有钱人,小旅店也大发横财,因为它的客房都成了急诊室,总是随时爆满。  每到晚上,科诺克就兴奋地环顾村中的那一片灯海:250间病房灯火通明,每间病房都备有一支体温计,根据医嘱,每到10点就放到不同病人的不同部位。“整片灯火几乎是我的天下。”科诺克雀跃不已,兴奋之情溢于言表,“那些没病的人沉睡在一片黑暗里,他们一点都不重要。”  1923年,三幕剧《科诺克或医学的胜利》在巴黎盛大首演,接下来的4年,这出由法国作家于勒?罗曼写的三幕剧共上演了1400场,后来又多次拍成电影,到今天还会在一些学校里放映。科诺克医生的这场戏并没有就这样结束,舞台效果十足的医术还在真实生活当中上演续集。科诺克的故事主要是告诉我们,健康的人是如何  被弄成病人的。今天,让病房灯火通明的并不是招摇撞骗的乡下医生。把健康人变成病人的,是一股更大的势力——现代医学。在新世纪初,医生组织和药厂,通常在病人团体的支持下,持续鼓吹一种让健康人永远消失的医疗艺术。  医疗产业为了维持早年的飞跃发展,必须加快脚步用医药摧残健康的人。遍布全球的大型制药公司,还有形成国际网络的医生组织,联合起来重新定义了我们的健康:生命的自然变化和正常的行为方式被有系统地扭曲成病态。制药公司出资赞助各种疾病的发  明,为自家药品开拓新市场。  柏林的耶拿药厂和卡德贝辛斯博士制药公司现在正大力宣传一种疾病——“男性老化综合征”,也就是男性更年期。根据他们的说法,这种疾病正侵袭数百万正值壮年的男性。两家公司雇请民意调查机构、公关公司、广告公司、医学教授等全力宣传,让大众知道男性更年期这个东西。记者会上充满了对男性激素“悄悄消失”的控诉。这场宣传活动的目的,是为2003年4月在德国上市的两种激素剂打响知名度(请看本书第八章)。  而这些利益团体的男一剧目,是一再扩大药品的原始适用范围。美国允许上市的莫达非尼(Provigil)就是一例。这种药能让人保持清醒,用来治疗罕见的疾病“发作性睡眠症”,此症的患者会突然陷入睡眠状态。为扩大消费群,该药的制造商瑟法隆公司倾力寻找类似的病状。瑟法隆公司赞助的一项研究显示,这种消除睡意的药能帮助躁动不安的孩子。不但如此,该公司还研究了倒班工人的情况,随即宣称发现新疾病——“夜班工人睡眠失调症”。  “要找出新疾病和新治疗方法很容易,”《英国医学杂志》单刀直入地表示,“生命中许多正常的过程,如生老病死和不快乐,都可以拿来医疗化。”  在工业国家,诊断疾病的行为已经膨胀到怪诞的地步。有的医生自称在现代人身上找出的传染病、综合征、失调症共约4万种。  每种疾病都有药可治。相对的,每产生一种新药就出现一种新病,也已成了大势所趋。英语有一个名词专指这种现象“disease mongering”,即贩卖疾病。  药厂不断说服健康的人相信自己病了,以便从中获利:你是不是偶尔觉得倦怠、心情不好或凡事缺乏兴趣?会不会有时觉得注意力难以集中?是不是很害羞?  看一看媒体宣传,准保让你觉得浑身不对劲。你会发现自己也有媒体所讲的那堆毛病:高血压、社交恐惧症、飞行时差、网瘾、胆固醇过高、隐匿性抑郁症、肥胖、更年期、纤维肌痛、肠易激综合征或勃起功能障碍。医学专业社团、病人团体和药厂轮番在媒体上大肆宣传种种病痛,他们不停地说问题有多么严重,治疗的人却又多么少。  “茜茜综合征”在1998年首度出现,是在史克必成药厂(后来合并为葛兰素史克药厂)的一个单页广告里。根据该药厂的说法,这种疾病的患者有抑郁倾向,需服用精神药物治疗,但在人前通常表现得活力充沛,十分热爱生命,借此掩饰自己的病态沮丧。该综合征以奥地利的伊莉莎自皇后命名(“茜茜”是她的昵称),因为她最能代表这类病人。从此这个名词攻占了大小媒体,还被部分精神科医生拿来大做文章,直指德国有300万人患有茜茜综合征。  2003年5月,明斯特大学医院的医疗人员揭发出真相:这个德国全民病其实是制药业捏造出来的。他们分析专业文献后认为,茜茜综合征的病征并无科学根据。媒体宣传的茜茜综合征,其中包括一本以此为主题并大量曝光的图书,资料全部来自伟多媒体公司,而这家位于上伍尔瑟的公关公司的所作所为都是葛兰素史克公司委  托的。伟多媒体公司还自吹自擂:“把‘新’抑郁症引进媒体,为茜茜综合征点燃了第一把熊熊烈火。”  “说服民众相信自己身上有一种他们听都没听过的东西,实在狡猾又有点恶劣。”巴黎附近雷蒙波阿卡雷医院的雷波维奇医生评论说。  实际上,卫生教育信息已经被疾病发明者全面垄断并充分利用。杜塞尔多夫的奥美保健公关公司的一名员工估计,媒体中的医药专题文章,七到八成是公关的杰作。有时公关公司还公开找报纸和电视台做造势活动的“媒体伙伴”。本书第二章将描述,这些触角很长的黑手是如何策划“发明疾病”的活动,如何让种种病征慢慢渗入我们的日常生活,进而让我们害怕这些病痛。  “所有德国人都患有维生素缺乏症。”这是亚琛的饮食医学暨营养学会发表的消息。在鲁尔地区,“2/3的45岁以上成年人有血管梗塞的危险。”这条消息出自《医生报》。杜塞尔多夫出版的《医学报讯》声称,超过300万德国人患有慢性疲劳综合征和软组织风湿——文末还无耻地加上一句:“对本文内容恕不负责。”明斯特大学的全科医学教授克劳斯?伟勒和公关公司医学咨询集团大力强调,每5个父亲当中就有一人患有所谓的“笼中虎综合征”——由于特殊的不明因素,带小孩一向耐心可靠的爸爸情绪转坏,再也无法好好地作判断,还会不停怨东怨西,就像一头关在笼里的老虎。而精神药物能帮父亲把“脑里的传导物质重新带回均衡  状态”。  巴伐利亚一名全科执业医生表示,51%的德国人患有“严重影向生活品质的胃食道逆流疾病”——她指的是胃灼热。在私立的环或路科隆医院详细计算下,患多汗症的德国人有822595人,而且这些人的出汗情形已严重到必须就医。  至于惊讶眼、鹰勾鼻、招风耳和骑马臀等症状在德国有多少病例,虽然没人一一细数,但是图宾根的施温策医生讲得振振有词:“不利的外表本身就有治疗的需要。”据估计,德国整型外科医生每年进行美容手术30万~50万次——而且每次必须划开健康的肌肤。  在西班牙马约卡岛度假的德国退休老人也急需医生。尽管当地有最优美的环境,但或许正是这样才使得老人们深受“天堂抑郁症”的折磨——在小岛上执业的心理治疗师诺依曼宣称观察到这样的问题。类似的威胁还有“悠闲病”,即患者无福消受悠闲,会因此而生病。荷兰蒂尔堡大学的温格霍兹表示,3%的人一闲下来就会生病,症状包括疲劳、头痛、四肢疼痛,甚至呕吐和抑郁;度假胜地应尽量少去,因为这种流行病在那里蔓延得格外厉害。  不怕阳光也不怕休闲的人,恐怕一样有病要治。活泼好动的人,其实患了“全身性开朗症”。《心理分析论坛》有一篇文章描述了这种快乐综合征,症状包括无忧无虑和不切实际。连拒绝就医的人也可能有病:德国精神医学、心理治疗暨神经医学协会指出,2%~3%的德国人得了一种害怕医生的病,叫“惧血惧医症”。  “还我青春来!”这是歌德的《浮士德》里对魔鬼讲的一句话。如今则新出现一个恶魔集团。一个由医生、药厂、病人所组成的联盟,正朝只有完美人类的乌托邦迈进。健康的人活得好还不够,还要追求更好,于是吞下“享受人生药”。这类药品的使用近年来明显增加,例如益智剂(N00tropika,增进脑神经传导物质的药物)、精神药物、激素制剂、维生素A或肉毒杆菌,都被宣扬成可以让追求健康的消费者拥有完美的健康状况。  健康已变成无人可达的境界,即便这样,德国人平均缴纳给医疗保险公司的钱,还要占到收入的14%以上。

媒体关注与评论

  德国版连续40周位居《明镜》周刊畅销书排行榜!轰动德、美、英、法、日、韩……台湾版持续位居诚品、金石堂畅销书排行榜,并荣获《联合报》年度好书!  本书将告诉你,制药厂、某些医学专家和一些媒体,在利益驱使下,如何把正常的生命现象夸张成疾病,并大肆宣传,大量出售药品,以获取高额利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药品真相大揭秘 PDF格式下载



作者虽然是德国人,但中国的医疗市场的现实却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作为一个有40余年工龄的老医生,我深有体会,近30年来医药市场非常混乱:医院搞变相承包,每个科室、每名医生都有完成收入的指标,为了完成指标,只好过度医疗、过度检查,拼命收费;药商买通了一些官员,在药品采购招标上怪事频出(如药品价格虚高的能中标,而价格低的却不能中标,甚至采购价高于零售价),医院的医生不顾患者的病情只开贵重药品,就是为了吃药商的回扣等等不一而足。不过有些现象医生也有苦衷,如过分依靠仪器检查,有时是怕误诊、漏诊而被医闹们抓住借口而大闹医院。如果一位患者到医院看病,医师告诉他这只是生理现象,而不诊断出一个病名,不给开药,患者肯定不满意。应加强教育,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从制度上保证医院的公益性质而不变质。医学是良心的事业,尽心竭力解决病人的健康问题,是医疗工作责无旁贷的天职。借用专业能力、创造枝节,滋生混淆,称为牟利的工具,是一个有良心的医生所鄙视的行为。


药品 最主要的功能是为老百姓的幸福生活保驾护航!
“药品真相大揭秘”内容翔实,生动的介绍了形形色色的丑陋现象,这是道德的缺失,人性的耻辱,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中国数千年的文明精神,在有的人那就是比不上铜臭更有吸引力,希望有更多的揭露真相类书籍问世,真正来写现在中国的药品现状!

再多说几句,选择了医药行业作为终身职业的人们,请站出来,敢为人先的精神呢??

在每个人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可以为自己的信仰,为自己的价值,捍卫一点尊严,多一点勇气,少一点邪气!

希望祖国的医药事业,能够有更好地气象,报章新闻中可以看到更多的,像武汉那最美护士一样的深情一吻,她这勇敢的站出来的人工呼吸,不仅仅是救老太一命,更是救良知,救勇气!!!


对于药品的迷恋,使许多人不顾自身的安全在滥用药物,一些非法药品广告肆无忌惮的宣传药品的疗效,造就了药品市场的混乱,给政府和人民增添了麻烦,在生命健康问题上大家要关注一个问题:药物毕竟是药品,是一种牵制身体的物质,一定要注意健康是一种习惯,要养就不滥用,不依赖,要注意安全,就是要少用药。请你看看这本书,你就会明白我说的话。


书中说了一些现象,及医药公司和媒体合作,使一些本来没有病的人感觉自己有病,然后去治疗,这便创造许多利益,很值得一看的书.虽然作者不是中国的,说的事也不是中国的,但其中的原理是共通的.


感觉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作者引用了很多实例,非常有实际意义,作者所例举的一系列案例都是值得我们整个社会深深反思的。虽然她所描绘的现象是发生在欧美,但我相信同样的现象在我们周围也或多或少的存在,因此我觉得大家都可以多多少少地了解一下书中的内容,因为谁都不想无缘无故地被诊断为“病人”。另外,医疗行业的读者是否也能将其作为监督相关行业的一种工具。毕竟,如书中所说,“医疗事业是良心事业”!


书是德国人写的指出了药品与器械商如何制造了"需求"
以前好病不做CT也可以看,现在则不扫描无法看了
在医生眼中每个人都是精神病只是程度不同
35岁怀孕会被作为高危病人对待
这些莫明其妙的事情却是现实

本书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讲解了医药界的"内幕"
确实好!
再次说明好书未必就得贵!


睡觉前看几页,作为催眠书,可以增进普通人对药品及医药行业潜规则的了解。


写的是血淋淋的事实!行业内的和不是行业内的童鞋都看看吧!这是一本很客观评论的书!这是一本纪实的书!对于行业外的人,你们可以了解到真相,对于行业内的人,这就是想说却不知从何说起的心里话!多的不说了,都是为了生计,同行们懂的!


以前我是药店的常客,医保卡随时提醒我可以去药店逛逛,家里有两个柜子是专门装各种药物,保健品的,自从买了这本书,之后仔细研究,家中药品已被清理一通,好多时候都是按照经络的方法止住了各种病症。此书不错,非常值得一看。


作为初入临床的医生 看这本书不免心里有些难过 希望拿到这本书的读者能客观的认识药品的“真相”


当今什么都联系到利益,谎言说多了就会变成真,太可悲,我们什么时候才清醒。不看不清楚,原来现在的药品原来就是这回事


很不错的书……很长知识……揭示了很多不为人知的药品秘密


很多描写在中国也是一样,对于所说的各种现象原来不知道,但看了之后没有太大的震惊,为了利益人类什么都干的出来


对哪些不了解医疗的老百姓来说,这本书真的写得很棒! 感叹一些外国人的良知啊!!!因为有它每年,这个世界才更向前进!!!


看到了书后,感觉很震撼!现代社会,人心理出了问题,加上不良舆论,唉,导致烂药成灾,注意呀!


没想到药品还有那么大的內幕,太可怕了!!


原来药品是这样。


让普通人了解药品


看了这本书发现,很多情况确实如书中所言,很多病都是厂商在长期的宣传中制造出的恐慌,其实每个人都不可能完美的,总有地方会不舒服,但也没必要整天去思索这些,自己给自己整出病来。


都是颠覆我们健康观念的好书,会好好研读.


不错。。是我想要的那本。。对我很有帮助!


有包装纸 书很大本 还没仔细看 真相的揭秘挺深刻的 值得推荐


看后确实给人恍然一悟。看书前我还给我父母买了好多检查血压,血脂,心率的乱七八糟仪器,花了我几千,我也怕他们得什么病。其实,大部分的人,都是健康的。别自己吓自己,开开心心比什么都好。


虽然部分内容过于极端
但总的思路让人信服,
其实人有很强的自我调节和自愈能力,不要迷信依赖药物能让自己维持健康!


换一种角度看问题吧。老是以“病理学”的角度看“感冒,脸红,咳嗽,打嗝,拉稀”,甚至是“话少,内向,好动等”,那人到处都是病了!换一个角度,认为生点小病是自然不过的事了,(当然,大了也是要去看的),对于人的性格,重新以“个性”的角度看问题,“内向,外向”几乎都是自然的了!不要上了有些外科医生和心理学家的当,他们太会忽悠了!因为不把病情吹大了,钱你就掏不出来!Please think twice before you take the medicine!


有些方面还真的不知道,挺有帮助的


看了才知道 不能乱吃药


可以给变对健康的观念。书本质量也好。


和另一本写牛奶的书一起买的,果然是弥天大谎阿


如题,德国人的严谨、客观、真实就在这本书中反应了~家人都应该去读一下,并非危言耸听~


喚醒大家對藥品的錯誤認識


很好啊,很不错的一本书


千万不能错过这本书。


话说,其实看看这本书后觉得我生活的环境真可怕!!


书中说的事情,就在我们周围上演!看了以后,会是你少被忽悠!


是不是好書,這個問題,因人而異。但總體來說,好書需要慧眼來發現。個人以為,這本書是相當的不錯。


好久以前看的,我都快忘记其中的内容了。嗯,有时候,是没什么事,但是医生会给你按上一些不明确的临床诊断,好吧,那就吃药吧。也许,依靠自身的免疫力,它也能好。


让我们明白了药物的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总体感觉有些专业。看不太进去。先收藏下,有时间了看看。


刚看了几页,感觉还不错。


不错的书,纸张印刷都挺不错的。


帮公司买的 不错 是正版 还会继续支持 赞一个~


值得购买,性价比很高,发热深思。


适合用于临床研究,对药物开发的综合认识


暂时还没时间看,但简单翻了翻目录,很有意思,挺长见识的!


真的值得购买!!!


很好。快递很快,昨天晚上订的,今天中午就收到了。


速度快,是正版,好


一针见血,就像某年滚运珠一样,。。。。。然后卖得很火。


震撼啊


还没有看呢,得慢慢学习


看了知道怎么给孩子吃药了


符合书名,大家有空看看。对自己有用。


强力推荐,太好了。


通俗易懂,推荐阅读。


据说很火啊


哈哈哈哈哈哈哈3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啊哈哈哈哈哈啊哈哈哈哈哈


在朋友的推荐下,购买了药品真相大揭秘这本书,阅读后,了解了很多以前不知道或不以为然的信息


让你知道 药品行业是如何赚钱而不是让人健康的


药品的真相在这本书中被揭示出了一部分,看后不会无动于衷的。


看了许多我不知道的事真叫人怕怕真不知道现在什么叫医学啊


现代医学好坑爹,医院机构商业化的。滥用抗生素。


说了很多 关于药品的内幕 真的很可恶 我们不能随波逐流


本书给了我视野比较大的范围,还原了制药业的本来面目。本书最令我深刻的一句话是,随着艾滋病和癌症的重大技术没有突破,药厂转向了其他领域。药厂最大的阴谋就是将生命医疗化。


有些没有良心的药厂,利用大众的无知,创造出新的“疾病”,欺骗大众的金钱,以获取暴利。实在可恶。看完这本书,可以了解他们如何愚弄无知的大众,进而避免**。实在值得一读。


个人觉得医学专业看还是讲解太过笼统


学会一个词,生命医疗化.恐怖.


本书翻译得很好,可以一口气读下来,只是感觉内容可能有点夸张吧。


医疗从业人员对于这本书有着别样的理解,不过重视预防总没错啊


感觉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非常有实际意义,作者所例举的一系列案例都是值得我们整个社会深深反思的。好书


看了后就知道了真相,应该多出此类书。


行业大揭秘,太黑!!!


太可怕了,以后要多掌握一些健康知识,少吃药。


披露地很真实


大揭秘,好


虽然想到了写些什么,还是大有收获。


一本反应真是社会的书,值得观看,更适合药学专业的学生


教会我们一些生活中想不到的知识。


长知识了,似乎也有夸大的成分,辩证的看


书不错,配货也很及时


书不错,挺好看的。建议大家都看一下。


还不错。就是薄了一点


书的内容有些偏激


帮别人买的 看名字 觉得不太好


是药三分毒,看完此书更觉得用药要谨慎


就是纸质很差 一看以为盗版书 不过价格便宜


对提高学习成绩非常大


这是一本相当另类的书.和许多新闻记者写的大众读物一样,文笔流畅,轻松易读,但观点偏跛,知识肤浅,有哗众取宠的倾向."制造疾病,促销药物"是本书揭露的真相。企业促销应是天经地义。但这只是社会多方博弈的一个方面。世界卫生组织、药品监管行政、政治法律、自由研究的医学科研人员、患者、医疗保险公司等等,无一不制约这种倾向。而作者似乎见而不谈。例如,几年前在美国,就merck公司的cox-2新药的索赔官司使公司陷于危机之中,股市大跌。这些会使企业心有恐惧。本书的序(台湾著名医师)就提出本书具有偏差。建议读者在读此书前后,认真读一下这篇序言。


此书评论的是国外大制药企业推广药品的真相,但与我们普通百姓无关!专业人士有用


书还没到,不知道在书中能不能看到那句话--医事美德:别打扰健康的人。


这两本书作者相同,译者相同,不同的只有前言的几个段落和出版年份!包装不一样还以为是不同的,唉!


是药三分毒 祝福大家新年身体都健健康康


读了少少,感觉写的很真实


多看看,才知道自己被医院忽悠的多厉害


看名字很吸引人哪


药品真相


  总体还行,但如果花钱买新书来看,还是会让人感到不值.
  内容揭露了不少医药黑幕,但没有明确的实用价值,和《食品真相大揭露》就有着天差地别,《食品……》就有介绍各种常见问题,实用性强,可以对照笔者为读者列出的表格去筛选超市里的东西。但《药品……》就没这么有实用性了,更多的是在讲故事揭露黑幕,但到底哪些药过于夸大或不能买,并没有说明,看着也累。
  所以在图书馆借来看看就好,买的话会有点心疼钱。


  中国医改是个大问题,上学时也听过许多关于此论题的各种各样的讨论,市场化和福利化争论不休,06年的报告几乎宣布了市场化的失败,目前看来倒是福利化的李玲这一派占了上风,但是如何维持高福利而不至于走向福利破产仍然是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
  
  这本书一方面指出了药商追求利润的种种伎俩,另一方面也让人看到在巨大利益的驱动下,医疗扩大化似乎是无法避免的事实。从这个角度讲,这本书倒是什么都看明白了,又什么都无能为力改变的“一声叹息”
  
  当前医疗体制尽管种种不好,毕竟维持了“高效率”的运作,并不是在为这个已经千夫所指的医疗体制辩解,只是在和“阿姐”谈医改中,维特本人也是处于一种两难而不知所措的情境。或许这才是一片怒气冲冲的叫嚣中真正的实在的思考。
   -------08四不象医改方案出台后补题记
  
  =========================================
  
  
  在去往大都郊外的别墅的路上,和阿姐聊了一下午的医改。
  
  阿姐是米人,在一个大的托拉斯下面供职,貌似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头目,手下总有几个奉承帮闲的甲乙丙丁,思维就很有那么一点MBA的意思。
  
  我那,是太医院里赵钱孙李诸位太医身边的一个小小学徒,还没出师,整天跟在各位大人鞍前马后好不辛苦。偶尔,清河县的西门大官人来大都贩卖龟甲龙骨诸般灵药的时候,也能跟着司药监的周吴郑王诸位老哥蹭几顿白饭。
  
  阿姐是米人,却没有孩子,传说也不知是卵巢子宫还是附件什么的有点子毛病,以至于开花多年至今无果,姐夫好像也有那么一点什么隐睾精子稀少活力不行诸般隐疾,以至于日夜耕耘仍然颗粒无收。总之,两人子息上的事情总是有些不如意。阿姐就常常去看太医院,却总定不下决心手术。三番五次的瞧病,自然免不了排队买号的事,有时也受冯陈褚卫某位太医的白眼————心下里就有些不忿,嘴上也不免就有些刻薄。我私下里到寻思,许是因为伊养不了孩子,却把满心的怒气转到郎中身上,到有那么一点点关系。还是不要招惹伊为好,且让她骂太医院那些老头子罢!
  
  总之,阿姐对大都太医院的各位太医恨的是咬牙切齿,和我讲时更是唾沫横飞,仿佛我这个小学徒倒是冯陈褚卫诸位一般,恨不得咬上一口方才解气。
  
  照阿姐看来,太医院也是伺候人的地方,所谓属于服务业,自然也应该有一点服务上帝的意思才对。如今瞧病困难自然和资源稀缺有关,解决的办法自然是多多盖那么几个大医院,太医院的出诊太医自然也是要翻番加倍,什么CT,核磁,B超自然也应该24小时连轴运转,患者随到随做。盖医院成本不是问题,那么几百万元的机器有个1、2年还不是全赚回来。阿姐是米人,太医出诊金增加也不怕,哪怕几百大洋也成,只要给我阿姐看的舒服满意。
  
  我晓得辩解太医不是服务业是不成的,前儿个内务府几个老人争辩来去已经定了性了,伺候人的怕是改不了了。但是不是多盖了几所太医院就万事大吉还是值得商榷。
  
  其实外人是不知道的,虽然总说天朝瞧病贵瞧病难,但是和美夷国相比,其实还算便宜和容易。常常说美夷国的郎中瞧一个外感发热便所要诊金壹佰刀,我也曾见过美夷国来度假的洋大人就来我们太医院做了全身的核磁检查,所费不啻万银,那人还像是占了大便宜,前阵子天朝举办世界大同武林争霸会时,就有好多助威观赛的夷国居民顺便来瞧天朝的牙医,想是得了便宜回去了。还曾看过美夷国中有一所谓属于民主党的纪录片导演拍的《神经病人》,其中历数在美夷国瞧病的艰辛苦痛,其中滋味怕不是国人所知。自然也有法夷、英夷、加夷诸国瞧病不需分文政府掏钱的,但如此高税收高福利怕非我天朝特色所容许的。
  
  在天朝瞧病其实说不上贵,常常太医院给人瞧病二十几年的老郎中诊费也不过五大洋,即便是行医超过五十年的老太医的特需门诊所费也不过五百银(五人会诊团,日会诊人数限制在3~5人),除却太医院的克扣,算来每位老太医不过每个时辰五十余银而已,和咱家在城里私塾给小孩子发蒙的价钱差不多。因此上,天朝的规矩就是要在草药、检查的费用上添些找补。这事也是众所周知的秘密,私下里从贩药的西门大官人来的那几个钱,最终还是落在了来瞧病的头上,所谓羊毛出在羊身上。其实,不过是低价的诊费导致了药费的找补,而大处方的药钱又保证了相对低价的诊费,从而降低了就诊的门槛。若不然,像美夷国那样瞧一个郎中的初诊费便壹佰刀,那里还有人看的起病呢。话虽如此,从西门大官人来的那几个钱,到底算不得光明正大,天朝的郎中也因此担上不少骂名。但若从所谓经济学的视角来看,这也属于一种利益的再分配,保证了事实上的的公平及太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想想也是,仅仅靠低廉的诊费过活,那里还有人愿意做郎中呢。
  
  若扩建太医院,增加到一二十家,瞧病自然会轻松许多,但是为此要付出的成本也是惊人的,大型医疗仪器价格之昂贵自不必待言,单单培养太医的郎中所费的功夫怕没有个一二十年也是不成的。确定一定以及肯定的是,医疗领域的扩张一定会带来医疗价格的上涨,到那时候五大洋看个赵太医的号,那是想也别想的事啦。
  
  况且,人们对于健康的欲求是无至尽的,且说人们没钱的时候,或许已然腹鼓如十月孕妇也不去瞧病,待到有钱时,则有可能没事都会去做一些体检或者进行其他的非必须的医疗行为。有限的医疗扩张对于无限的医疗需求来说恐怕永远都是杯水车薪,医疗的扩张是否能够最终带来竞争并最终导致医疗价格的下降恐怕还是未知数。
  
  或许可以说,当前医疗体制是不完善的,但至少是高效的,也是低门槛的。完全市场化运作的医疗只能导向美夷国的状况,极高的医疗价格并最终导致大多数需要医疗的人被排除在医疗之外。
  
  但当前天朝的医疗怕也是到了非改不行的地步了,但如何着手去改制,怕不是我等小学徒可以妄意揣测的,且看今冬又有何等样的动作。
  


这本书应该叫疾病发明者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837108/
我觉得比食品真相大揭露好很多。
食品添加剂并没有食品真相大揭露写的这样耸人听闻,
食品添加剂并非洪水猛兽。
没有食品添加剂,人类的生活只会更糟糕,
比如:
没有糖精,糖尿病人为了尝到甜味将冒着生命的危险;
没有防腐剂,我们将面临着食品变质的问题,呕吐,恶心,最严重的可能导致死亡;
有一种酱油不含防腐剂,每次使用后,你需要把它放在冰箱里,当然你可以不厌其烦;
但即使你看到的成分或原料只有大豆,你也不要开心得太早,很大可能,这是转基因大豆;
如此等等。
食品添加剂是好东西,药物也是好东西;
坏的只是那些追逐无限利益的黑心的商人。
他们为了利益,推销太多太多我们不需要的东西。


是吗?
可能是因为《药品……》并没有写得很具体,所以我不喜欢吧。我不喜欢拐弯抹角讲那些别人本来就懂的内容,《食品……》就很具体,很实用。至少对我而言很实用~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