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幸存者回忆录

多丽丝·莱辛 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

2009-10  

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  

作者:

多丽丝·莱辛  

页数:

230  

字数:

160000  

译者:

朱子仪  

Tag标签:

无  

前言

  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1919一),英国女作家,被誉为英国文坛的常青树。她出生时父亲是驻伊朗的英国陆军上尉,后来全家迁居罗得西亚(今津巴布韦)。青年时代她参加左翼政治运动,曾一度加入共产党。她在经历了两次婚姻挫折后于1949年定居伦敦,目前居住在伦敦北部。她赞同不愉快的童年造就小说作家的说法,因为她自己的童年就是痛苦多于快乐。作为小说家,她擅长描写自主女性的奋斗和衡量几代左派人物之间的鸿沟。小说处女作《野草在歌唱》(The Grass is Singing)出版于1949年。她最有影响的小说有:《金色笔记》(The Golden Notebook)、《幸存者回忆录》(The Memoirs of a Surivor)、《天黑前的夏天》(Thesummer before the Dark)和长篇系列小说《暴力的儿女们》(Children of Violence),均已稳居西方现代小说经典作品的行列。

内容概要

那时候。 城市陷入瘫痪,人们纷纷成群结队四处流走,往北,往西。 我,一个单身的中年女人,独居于一幢清冷的公寓,清冷地观察周遭一切。一个陌生男子出现在我的客厅,将一个叫艾米莉的女孩留在我家,女孩身边总跟着一只叫雨果的半猫半狗。阳光照亮了客厅的墙壁,墙上有美丽的花草树木,恍惚之间,墙竟然自动开启,我穿越墙壁,进入了一个奇妙的世界……

作者简介

多丽丝·莱辛 英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囊括毛姆文学奖、英国皇家文学会荣誉奖等几十项文学大奖,被誉为继弗吉尼亚·伍尔夫之后英国最伟大的女作家。
1919年出生于波斯(现伊朗),英裔,1924年随父母迁居南非罗得西亚(现津巴布韦)。家境困窘,因眼疾辍学,1

章节摘录

  大家都记得那个时代。对我,对别人都一个样。我们至今还反反复复说起共同经历的那些事件的细节,不管是自己说还是听别人说,都仿佛要表示:“你也有过这样的感觉吗?那情况肯定就是这样了,不错,事情就是如此,毫无疑问,我并没有胡编乱造。”我们互相进行着细节上的印证或争论,就像人们在一次旅行中见到什么奇异的动物之后通常所做的那样:“你见到那条大蓝鱼了吗?真的吗?你见的那条是黄的!”但我们去过的是同一片大海。在那段漫长的、紧张不安的时期终结之前,每个人、每个地方的情况都相同,城市里更小的单元——几条街道、一片楼群、一座旅馆,与各个城市、各个国家和整个大陆……都没有什么不同。没错,我同意就我们谈及事件的性质而言,拿稀奇罕见的鱼、海洋等等作比喻未免过于夸张。可在这里用来讨论我们每个人回顾一生中某一时期的方式,也许还算适当。回顾那些事件,会发现我们能够比当初事件发生时感觉到更多内涵,即便这些事件令人丧气得如同假日后公共草地上遗留的废弃物。人们会彼此比较,仿佛希望或期待将事件本身某些尚未得到认可的东西确认下来。远不止这些,他们似乎要将某些东西完全排除在外。是快乐吗?在我的一生中,我也偶尔关注这个词,观察它,但我从未弄清楚它到底是什么东西。是一种意义,还是一种目的?不管怎么说,在心智框架内回顾往事,似乎会沉浸在一种毫不相干的物质之中,与经历无关。那怎么可能是真实的记忆?是怀旧吗?不是。我没有谈这个。也不是渴求呀懊悔呀这一类毒害人的热望。我们每个人都想给自己并没有多大意义的往事增添重要性,我们会说:“你知道,我就在那儿。我亲眼所见。”但这里说的也不是这个问题。  正因为我们有这个倾向,也许我就可以使用天马行空的比喻了。我当时真的在那片大海里见过鱼,就好像鲸呀海豚呀自己想好了要以绯红和翠绿显身。可我当时并未弄明白看到的情景,当然也就无从知晓我的个人经历有多少是众所周知,又有多少能与别人共享:回顾往事,我们首先承认的是彼此的共同点,而不是不同点。  现在我们众所周知的一件事,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真实的,但我们每个人都私下里认为那是深藏于自己心智中的独特性的证据,都觉得那是以非官方方式进行的。我们对新闻广播、报刊,以及声明、公告都习以为常,这些东西都是我们不可或缺的:没有了它们,我们就变得沮丧、焦虑,原因当然在于你必须看到官方的印戳才放心,特别是在这么一个时期——事情的进展全部出乎意料。而事实是,我们每个人都在非官方渠道的某一点上,意识到我们获知的真相与舆论宣传的非常不同。成串的词语把事件具体化成一幅图景,几乎就是一段描述:“然后事情就发生了,某某人当时说道……”但在更加经常的情况下,词语在漫不经心的对话中脱口而出,甚至可能是你的自言自语。“是的,当然啦!”你会这么说,“就是这么回事。我早就知道了。只是我还没有亲耳听人这么说,我此前不曾领悟到……”  对当局,即对作为宾格和主词的“他们”(Them and They)的态度变得越来越矛盾,而且我们所有人都相信我们正生活在一个特定的无政府状态的社会中。当然情况并非如此,哪儿都看不到什么异样。也许到后面再来阐述这个问题要更好一些,这里只是想说:“它”(it)这个词的用法一直是危机和公众忧虑的信号。“他们怎么就这么不称职!”“上帝呀,情况糟透了!”上面两句话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同,这种不同就像“情况糟透了”与“这儿也开始了”或“对此,你又听说些什么”的区别。  在我们讨论“它”之前,我要把情况描述一下。我们仍旧处于总体上的不安定阶段。情况不怎么好,甚至是相当糟。许多方面的情况都很糟:功能瘫痪,看不到希望,或者采用新闻广播可能采用的说法,事态“令人恐慌”。但就某种意义而言,“它”让人感觉到的是不可避免的紧迫的威胁。真的不可避免。  我住在一幢公寓楼中,是几幢相仿的公寓楼中的一幢。我住在底层,贴着地面。住在这里的感觉与那些住在高层的住家不能同日而语;在他们那里,鸟儿在窗与窗之间沿着无形的固定路线飞来飞去,飞翔的鸟群中投来好奇和思索的目光,道路交通和人间事务在下面离得很远。我不是这样,我属于那种总要仰望、想象高处会发生什么事的人。在高处,窗户通风要好得多,前门通向公用电梯,然后往下,往下,然后就听到了交通的喧嚣,闻到了化学制品、植物……以及大街的味道。这些公寓不是由市议会建造的,市议会建造的公寓楼外墙上满是涂鸦,电梯里有尿迹,入口大厅的墙上有粪便的污迹。这些公寓不是直接建在穷人的街区,而是由私人出资建造,很厚重,很宽敞地建在昂贵的地皮上——以前挺昂贵的地皮。房子的墙很厚,因为这里的住户有钱为他们不受干扰的独处付费。一进门是一个宽敞的大厅,铺了地毯,甚至还有几个花台。虽是人造花,却也够好看的了。有一个看门人。这些公寓楼是这类房屋应该具有的坚固和体面的典范。  可在那个时候,由于许多人都离开了城市,住在这些公寓楼里的家庭并不都属于原先这里典型住户所属的那个阶层。几年来,正像穷人遍布他们侵入的街道,空出来的房屋也被擅自占房者占据,住进了单个家庭或多个家庭组成的群体,久而久之,我们都不能明确地说:这是一个工人阶级居住区,这是我们同类的居住区。同样,在这些曾经只住过富人、专业人士和生意人的楼房里,现在居住着穷人家庭或家族。也就是说,公寓、楼房已属于那些有胆量搬进来住的人。在我住的楼房的走廊和门厅里,就像在大街上或市场里那样,你可以遇到各种各样的人。  一位教授、教授妻子和他们的女儿住在走廊另一头与我相似的套间里;我楼上住着一家有许多亲戚和孩子的印度人。我特意提到达两个住户,是因为他们最靠近我,因为我想表示在……开始之前,我并非对墙后面和天花板上面的情况一无所知。是什么开始之前呢?对此很难表达,因为没有什么可供我准确地描述,没有任何确定的东西……现在我并不是在谈论社会压力和公共事件,我们将它们归纳到作为宾格和主词的“他们”、“它”之类的词语,但我个人的发现在当时却变得如此迫切,对我一直提出这样的要求。我不能说:“在如此这般的一天,我知道在墙的后面正过着某种类型的生活。”我甚至都不能说:“是在那年的春天里……”不是这样的,察觉到在离我那么近的地方展开的、我无法看见的别人的生活,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确实要归入我们用“感悟”这个词进行描述的认识范畴,带有“逐步通往理解”的含义。这样一种渐进过程也许需要好几个星期、好几个月、好几年。当然你能“知道”某些东西,却不能“认识”别人的生活。(你也会知道了,然后忘掉!)回顾过去,我可以确定地说,那面墙背后别人生活或状态的进展,早在我“感悟”到这一切之前,就在我内心的背阴处存在,那是我先前倾听的内容和倾听的目的。但我无法记下具体的日期或时间。当然这种内心的成见要先于公开的观点,即我之前提到过的,我希望不要把这随便就看作是词语“它”。  即便愚钝如我,我也知道我渐渐要察觉到的、已处于“感悟”边缘的东西,与我周围的实际情况性质不同。不同于我头顶上那些印度人(我想他们来自肯尼亚)活跃、忙碌和温暖的家庭生活;同样不同于我听到的隔壁房间怀特教授和他家人的生活——他家厨房与我家的只隔一面墙。尽管那是一面厚墙,但两边都能听得真切。  没等我“感悟”,没等我去弄个明白,我客厅墙背后就有异样发生——这个事实变得显而易见,因为客厅外面是一条走廊。准确地说,我不可能听到多少东西。来自走廊的声音,即便是经常有人走动的走廊,声音也都是有限的。总是从一个地方开始,然后转到另一个地方:人们单独、成对、成群地从走廊里走过,有时说话,有时不说话。这条走廊通向大楼的前厅,先经过我公寓的门,然后是怀特家的门,接着绕到大楼底层东边的公寓。沿着走廊行走的有教授、他的家人和他家的来客、我自己和我的来客,还有东边两个住家和他们的来客。因此,走廊里总是有人走动。隔着坚固的墙,你常常辨认得出那些脚步声和说话声,我会对自己说:“这一定是教授,他今天可是够早的?”或者“这响动像是珍妮特放学了。”  还真的出现了这样的时刻,我竟然容忍了在那面墙背后存在一个房间的想法,也许不止存在一个房间,甚至是一套房间,它或它们与走廊占据同一个空间,与走廊相重叠。那个时候,我几乎已确信自己要离开这城市了,也就在那个时候,我对听到的声音非常敏感,我还强烈意识到自己早就知道那种异常情况的存在。至于离开这个城市,当然每个人一直以来都有这种感觉。感觉到我们必须离开的,并非只有我一人。这个例子可以用来说明我前面说过的话:一个想法同时进入每个人的内心,而且当局的干预完全无效。也就是说,这并非由权威人士公开宣布,也不来自于公共讲堂、报纸、电台或电视。上帝知道各种消息,言论仍在不断地发布出来——但民众不接受这些东西,而是接受那种另类信息。总的来看,人们倾向于忽视当局的言论,不,这个说法不完全对。公开的信息依旧引起人们讨论、争吵和抱怨,但公开的信息拥有的是另一种影响力。假如我说公开的信息差不多被当作了一种消遣?不,这么说也不准确。人们不按他们听到的做,问题就在这儿——他们不按听到的做,除非当局强迫。但这种另类信息没人知道来自何方,这消息“流传着”,大家都付诸行动。举个例子,在官方宣布实行某种基本食品配给制之前几个星期,我在大楼前厅撞见梅塔先生和他妻子,这对老年夫妇都当爷爷奶奶了,他们老两口正合力把一口袋土豆拖进门。我也储存了不少土豆。我们点头微笑,互相恭维彼此的预见。类似的情况还有:我记得自己和怀特夫人在主入口前平坦的路面上互问早安。她相当不经意地说:“我们不必留太久的东西。”而我的回答是:“还有几个月吧,不过我同意我们该作点准备了。”我们谈论的是大家都在谈论的,即我们得离开这个城市。没有任何公开的提示说人们应该离开。在这一点上,市政当局丝毫没有意识到这个城市正在变空。可能在前面提到了,其他征兆也好,别的短暂现象也好,在我们的生活中都变得无足轻重了。

媒体关注与评论

  她以怀疑主义,才华激情和预言力量,深刻审视了一个分裂的文明。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辞  小说始终在为一个沉重的命题忧患:人类是否需要持久的忠诚、责任和爱。  ——《时代周刊》  一曲光彩夺目的寓言,一个沉重忧患的人类命题。  ——《纽约时报》  多丽丝?莱辛最深刻的预言小说。  ——《芝加哥论坛报》  多丽丝?莱辛最灵动、最具想象力的作品。  ——《圣路易斯邮报》  小说情节罕见,文字简洁,神秘感人,使所有读者无不忘情其中。  ——《休斯顿纪事报》  《幸存者回忆录》如此罕见,震古烁今,诚然为多丽丝?莱辛最杰出的作品。  ——《新政治家》


编辑推荐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最深刻、最富想象力的作品  ★以“小说之美”映照“哲学之深”的不朽杰作  ★一曲缝补人性破裂的慈悲篇章  ★持久的忠诚、责任和爱,能否在被迫逃生的人间幸存?  ★对现代文明最深刻的反思和展望, 充满奇幻的想象和魅惑的哲思,把女性细密的情绪、个人成长的疼痛、回忆的片段彼此融汇交织。以怀疑主义、才华激情和预言力量,深刻审视了一个分裂的文明。——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辞  作者获奖年表:  毛姆文学奖 (1954年)  梅迪西(外国小说)奖(1976)  欧洲文学国家奖(1981)  德意志莎士比亚文学奖(1982)  W.H.史密斯文学奖 (1986)  巴勒莫奖 (1987)  普雷米奥·蒙特罗奖 (1987)  普雷米奥·卡弗奖 (1989)  J.T.布莱克纪念图书奖(1995)  洛杉矶时报图书奖 (1995年)  普雷米奥·加泰罗尼亚奖 (1999)  大卫·科恩英国文学奖(2001)  英国皇家学会文学奖(2001)  阿斯图里亚斯王子奖 (2001年)  S.T.杜邦文学终生贡献笔会金奖 (2002)  诺贝尔文学奖 (2007年)    推荐购买《天黑前的夏天(史上最好读的诺贝尔奖杰作,被纽约时报誉为“《百年孤独》后最好的小说”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幸存者回忆录 PDF格式下载



多丽丝·莱辛,英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囊括毛姆文学奖、英国皇家文学会荣誉奖等几十项文学大奖,被誉为继弗吉尼亚·伍尔夫之后英国最伟大的女作家。
1919年出生于波斯(现伊朗),英裔,年随父母迁居南非罗得西亚(现津巴布韦)。家境困窘,因眼疾辍学,16岁开始工作谋生,做过电话接线员、保姆、速记员等。1949年回到英国故乡,翌年以处女作《野草在歌唱》步入文坛,一举成名。自1952年起,五部曲系列小说《暴力的儿女们》的陆续发表,为她赢来世界声誉。1962年,代表作《金色笔记》问世,引起剧烈反响,堪称当代世界文学经典之作。1973年,里程碑力作《天黑前的夏天》隆重面市,以独到的眼光审视中年女性的精神危机,获得如潮好评,被《纽约时报》誉为“继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之后最好的小说。”1974年,又一部重磅作品《幸存者回忆录》以富于哲人气质的深邃和诗人的想象探讨了人类文明的前途……创作绵延半个世纪,作品众多,题材广泛,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往往幻化出石破天惊的创新手法,而对人类处境的透彻理解则贯穿始终,体现出罕见的才情。2007年,因为在文学世界的巨大影响,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多丽丝·莱辛 英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囊括毛姆文学奖、英国皇家文学会荣誉奖等几十项文学大奖,被誉为继弗吉尼亚·伍尔夫之后英国最伟大的女作家。 1919年出生于波斯(现伊朗),英裔,1924年随父母迁居南非罗得西亚(现津巴布韦)。家境困窘,因眼疾辍学,


  《幸存者回忆录》讲述了“我”——一个单身的中年女人,独居于一幢清冷的公寓,清冷地观察周遭一切。一个陌生男子出现在我的客厅,将一个叫艾米莉的女孩留在我家,女孩身边总跟着一只叫雨果的半猫半狗。阳光照亮了客厅的墙壁,墙上有美丽的花草树木,恍惚之间,墙竟然自动开启,我穿越墙壁,进入了一个奇妙的世界……
  《幸存者回忆录》以预言的气质、卓绝的想象、细腻的笔法和魅惑的思辨力量,幻想了一幅人类文明终结的社会图景,将20世纪后半期种种思潮熔为一炉,将一位文学大师对人类的忧患表达得淋漓尽致,以“小说之美”映照“哲学之深”,以怀疑主义、才华激情和预言力量,深刻审视了一个分裂的文明。


幸存者回忆录(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最深刻、最富想象力的作品:一曲缝补人性破裂的慈悲篇章)


一个很难复述的故事,也是一本无法重复的书。莱辛老人对现代社会的深刻透视,通过这样一个不那么真实的故事展现出来。书中的世界似乎离我们很远,那天马行空的想象,甚至令人有些跟不上她的节奏,但是,那世界其实很近,近得我们正身处其中,但浑然不觉。不知道为什么,有一种深深的危机感。那时候。或许,就太晚。生活安稳地继续,其实已经危机四伏,而自以为是的目盲,仍旧让我们沉沦于那些毫无意义的纠缠。物质、名目,浮华的虚荣,以及井底蛙的执念。大灾难,终有一天会降临。即便这只是一种假设。世界的灾难,人心的灾难。有没有幸存者?如何幸存?女人居室的那面虚幻的墙壁,也许是一种启迪。幻想以及往昔,能否是我们逃脱的终所?再或许,是那些街头社会行动者的责任和爱?人生正是一场拯救。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品,值得我们后人去品!


多丽丝·莱辛是2007年诺贝尔奖得主,她的《幸存者回忆录》 值得一读


多丽丝莱辛最深刻的作品,值得一读


书读至一半,就想着有时间拾起重读。之前,听闻此书关乎人类文明的前途云云,当然,嗜好宏大的可以这么读。但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莱辛借由此书实现着内在的动态和谐。可以说,这本书的完成使她结束了先前的自传写作。拐点,写作的拐点,也是生命的拐点。所以,不放过它!不适应现实与潜意识之间叙述视角的转换,只是暂时,我觉得自己根本放不下它,果然莱辛啊(莱辛是英国作家中甚少让我兴味盎然者之一,也许恰恰是因为她没有过多继承英国文学故有的遗产,而是吸收了旧大陆与新大陆文学的诸多元素。在这一点上,莱辛始终在坚持着自己的探索。)。多留心书中贯穿始终的“母女关系”,熟悉莱辛的总能发现些什么……


诺贝尔文学奖的书,不会有错,千万不要受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蛊惑。


与伍尔芙一样,多丽丝·莱辛总是让人气馁。《幸存者回忆录》不是一本易读的小说,绵密的意象、飘忽的文字、漂在水面之上的句子,都在考验着阅读者的耐心,很轻易地就让你丧失掉继续阅读的勇气。


当文明面临危机,莱辛独辟蹊径,放弃传统的理性思维定式,坠入个人直觉感受的世界,借助冥想,抓住一个个念头来认识人性,克服人格的分裂,连缀起健全的人生。我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身处在理性无法解释的非理性现实中,莱辛在尝试用东方的神秘主义思想来拯救个人和世界。文学总会给人带来各种趣味,这一次,我不知道我是否读出了自己的东西?


关于西方的没落,一百多年来,从上上个世纪末开始,许多人,包括斯宾格勒。但有多少人真正懂得?从经济、政治、植物、天文的意味上?没落真正悬挂的,其实只是一个名字。莱辛以文学预言的方式作了这次描绘。荒凉,绝望。一直希望读到这本书。许多年。


深刻感人,最具想象力的伟大作品。


看不太懂,云里雾里……果然是诺贝尔么


<幸存者的回忆>和<天黑前的夏天>收到了。很喜欢。是两本好书。书的质量也很好。


莱辛的作品堪称大作,这本书的分量不亚于《金色笔记》!书的封面、排版、纸质很好!


很喜欢莱辛的作品,还没看完 不错


不愧是诺奖的作品其深度对文字的驾驭都值得人认真的去阅读去领悟是一本好书包装精致发货速度也很快很棒!


读的莱辛的第三本书了,很好


很好 不愧是诺贝尔很好 不愧是诺贝尔很好 不愧是诺贝尔很好 不愧是诺贝尔很好 不愧是诺贝尔很好 不愧是诺贝尔很好 不愧是诺贝尔很好 不愧是诺贝尔很好 不愧是诺贝尔很好 不愧是诺贝尔很好 不愧是诺贝尔很好 不愧是诺贝尔很好 不愧是诺贝尔很好 不愧是诺贝尔很好 不愧是诺贝尔很好 不愧是诺贝尔


书手感不错,莱辛的书想慢慢集齐~


还没看,但觉的不错。莱辛的文字很吸引人。


书收到了,快递很快,还没看,封面不错,期待诺奖的文笔


正在阅读,感觉不错,深刻而有内涵,让人们重新相信人性本善。


文笔非常好,很深刻的小说


文学经典,影响一代又一代人的杰作。给我更给儿子买的。


幸存回忆录书很好,内容还没读,书看上去是好书,封面、包装都不错,值得一读。


看了一遍,有点不明白作者想表达什么 不过很好写的 貌似 或许有点深刻吧


慈悲心


幸存者回忆录


和介绍的一样,是本深刻的书,场景非常少,却包含着无限大的深意,看得很费神,你必须得边看边思考,必须强迫自己去感觉各个角色的痛苦与逃避,好书就该如此


教育意义深刻!


很好,很深刻的一本书


一部好的作品就像一瓶好的香水,淡雅而持久弥新。这是一部会带给你思考,值得回味的好作品,值得一读。


为了读一些女作家作品而特意买的,内容还可以。


书很好,印刷也清晰,大小也适合。包装很好。推荐一个。


经典文学不容错过


不错!书的内容最重要


看了前几面 最近坚持不下去 等心安下来再慢慢体会 很深奥的一堵墙


不错的幻想小说。


我就评论一下从来没有收到的书吧。这本书购买的理由除了特价凑单外觉得这类书能够提升精神力量才是主要缘由。


文明的尽头,是真实的写照?还是内心的反应?


具有很深的哲学意义,很好。


早计划购买了,这次与其他书籍一起,还没读


随作者一起回忆。


读一读这方面的作品。与二战相关的东西,有深度、


很多时候,我们都沉淀在特定的现实中看待世界,而本书通过特殊的视角看待这个世界。让人看过之后回味无穷!


质量很好,内容详实,值得购买。


别人推荐的书,我看了不错


这次搞活动买一下买了九本很划算 只拆了一本岛 怎么觉得印刷不像正版!


只看了一部分,还好。


还没看,只看了一下介绍挺好的


不错,有点喜欢这个作家的书,有深度且经过思考


还没有读完,简单看了几页,很有读下去的欲望


好书,未来人将向何处去,引人深思,值得一读


挺好,还没详细看,有时间静静地读


还没读,刚刚收到


说实话,这本书文笔很好,很有想像力,但读起来很枯燥,令人费解。有点读柏拉图《理想国》的感觉。


书很好,质感也不错,还没读,翻了一下感觉有点看得不太懂


内容真的很不错,看后感触很多。包装挺赞


刚收到货,还没看。看后再说。


包装严实,没有损坏,是正品。。


经典之作,还没看,喜欢这个封面


她去世了,可大家对她她漠视和忽略了


很不错,值得一看~~但需要耐心静静地看


一直想看看和犹太人有关的故事,之前看了几部电影都觉得还不错


不错,屯货中,以后慢慢看


全塑封,新净,储书待看


这本书封面超级美的,很喜欢


很有价值的书,值得阅读。。


还没看是看,但就商品包装来看是可以的


这本书是买给老爸看的,希望喜欢吧


一部好书,值得品味。


太好了吧!


还没看,应该不错吧,纸张不怎么好


不错 常在当当买书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