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智慧的禅公案

杜松柏 海南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2  

出版社:

海南出版社  

作者:

杜松柏  

页数:

259  

Tag标签:

无  

前言

  开悟、智慧、禅公案  人类有感觉器官,而产生了知觉,经由求生存和能生活的一切活动,其结果是产生了以“后验”为主的知识;人类更有与其他动物不同的理性本能和器官,以“恩之思之,鬼神通之”的逻辑思维,在积累的经验知识的基础上,开拓了想象的理性空间,创建了经验知识之外的理性知识和科学世界。  自古以来,人类亦具有不同于上述二者的智能,它完全不同于知觉经验和思维想象,那就是开悟所得的大智慧,其特別之处是见闻觉知所不能到,思索智力决不能通,语言文字亦不能确切形容道出的,如佛曰“不可说、不可说”;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强名之曰道”;庄子所寓言的“至人”、“真人”、“神人”的境界,均非知觉思维所可达到,只有开悟成功的“顿悟”、“彻悟”,才能“潜符默证”,得到圆满至极、无欠无余的“大圆镜智”,而见于宗教和哲学者,尤以释迦牟尼佛所悟的最伟大、最真切、最圆融,所以佛陀是大觉者,其说法和行道四十九年,都是彻悟所得。开悟而可通于知觉思维方面,以便于向囿于知觉思维的众生说法施渡。孟子的所谓“而一旦豁然贯通焉”,世俗的“开窍”,即开晤之谓。可以说开悟高于知觉、思维,而又通于此二者而有以济其穷,感觉思维所得的是知识技艺,而陪得的则为智慧,有时且可不外于知识技艺。  什么是开悟而达的“顿悟”、“彻悟”?即我们于所遭遇的疑难、困惑等等,竭尽了一切觉知的经验知识,和可以作为的种种努力,以及思维判断的方法智慧,而无法解决之后,突然因某种外在情景的突发刺激之下,而豁然贯通了,开窍了,如梦之忽觉,暗之突明,愚而得智,于前之疑难、困惑,无不明白,无不贯通而得解决之道。神奇而不可思议的是,由迷至悟,由愚至智既无界线可区分,又无时机可把握。其基本的是每一个体具有的潜能为主因,以所知觉思维不能解决的疑难、困惑为范围,久久在念,形成气机的凝聚,于某个无法预知的时间地点由某种外缘的刺激和引发,而顿悟、彻晤(详见下文贰:“佛性的阐明”)。其与觉知、思维最大不同之处,是“直感的”、“直觉的”、不知其然而然的。“顿悟”、“彻晤”所得的是智慧“一通百通”,“一了百了”,如大圆镜的高悬,照鉴了一切,通晓了事理而无碍,且能由体起用。知觉、思维及所得,相形见绌。  禅宗是源出佛教的教派,其后如蛹的蜕变成蝶,与佛教各派划清界限而独立,自称“宗门”,称其他各派为“教下”*,全体的禅人,无一不以求开悟为目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是基本、全体的信念。以开悟成佛的基本观念作为观照,可得出其下述的特点:  一、自力求悟,不从他力。不似佛教的重佛、法、僧三宝。  二、惟重本来具足的佛性,直至自悟,无一定的悟道方法,故不重视佛教戒、定、慧的定法,即所谓“逢缘悟达”,故可见桃悟道,被棒被喝、闻雷闻青蛙入水,晒太阳、嗅厕臭等而得开悟。  三、禅宗认为自己开悟了,便与佛无异,故不必视佛为偶像,而且多有呵佛骂祖之言。其实这不是不敬,而是在扫除“圣瑞”,以免禅人“分凡分圣”,起了“分别心”,或贪求心,蔽障了开悟的契机。深入一层,方知如此亦是报佛恩。  四、禅师、耆宿以其开悟的经验,接引学人的开示,不但是经验谈,而且——从其胸臆中流出,“垂一言半语,不是心机”,不许走上思而知,虑而解的理路上,只许你会,不许你知,要“如愚如鲁”,甚至有默然无语和扬眉瞬目、举拳抚掌等等的肢体“语言”,只能参悟,不能讲说,故谓之参话头、参公案,统称之为参禅。  关于话头、公案以至如何参法等等都在下文“禅宗的公案”中作了颇详的阐述。就禅人的开悟而言,是因前人、他人之悟,以开己之悟。公案有如定谳的案例,就禅师耆宿而言,乃给与学人的参究“题目”,以之勘验所得的正偏得失。故公案是禅人求道和悟道的智慧结晶和蕴藏的宝库。公案一般简单之至,全无长篇大论,极短的只有只字、片语,正所谓“快人一语,快马一鞭”;但又奧义深藏,不许道破,亦不许如经疏的注解,而且宗师的开示,学人的问话,无彼此的往复讨论,故其难亦如“蚊子上铁牛”。如果像胡适之一样以历史的考据法,理性的逻辑法求之,其结果必然是鲜有所得而成为门外汉。例如:  药山久不升座,院主白云:大众久思亦诲,请和尚为众说法。  山令打钟,众方集,山升座,良久,便下座,归方丈。  主随后问:和尚适来许为众说法,云何不垂一言?  山云:经有经师,论有论师,争怪得老僧!(从容录·第七则。解见下文“肢体呈机类”公案第九则)  这则公案,如何能以思想方法,语意语法求解?  笔者不敏,以禅学的“知解”,于相传一千七百则的公案中,拈出百则,分为十大类,注明出处,简介公案拈出的禅师,参求公案的内涵,明其慧识的“向上一路”之后,转而以其智慧的光辉照烛“向下一路”的世俗事理,期破暗启明解粘去缚而得大自在。公案是禅师耆宿的智慧宝藏,更是中国人和文化胎育下的智慧凝聚,以之为天下人作荫凉,是执笔时的最大的心愿。

内容概要

“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人文价值和真理价值的字眼,它所包含的大智慧是见闻觉知不能到、思维智识不能通、语言文字所不能表达的超越心智的境界,为一代代文化精英所追寻。  本书作者杜松柏先生,以其禅学修为,于1700则流传的公案中,拈出百则,分为十类,注明出处。向上明其慧识,向下照烛世俗事理,于人生的困惑、苦难颇具破暗启明的作用。

书籍目录

代序 开悟、智慧、禅公案第一部分 论开悟 壹 禅宗的特性 贰 佛性的阐明 叁 禅宗的公案 肆 公案的拈解 伍 公案的参法  一、参公案前的准备  (一)体用不二  (二)事理不二  (三)因果相关  (四)重重否定  二、公案参释的进行  三、禅公案参法的取用   (一)信念的引导  (二)凝住与用功  (三)游方与广参  (四)怀疑与决疑  (五)机缘与开悟  (六)保任与起用 陆 禅公案选释   一、公案选释的着眼  二、参得最多的公案——狗子无佛性——“无”  三、不必参究的公案  四、显示悟境的诗偈公案   (一)洞山涉水开悟  (二)香严击竹开悟  (三)觉海何山见桃开悟  (四)昭觉闻诗而开悟  (五)祥符一喝而悟  (六)越山师鼐赴斋开悟第二部分 百则公案分类选释 壹 潜符至道类 (1)至道无难的公案 (2)一代时教的公案 (3)三界无法的公案 (4)即心即佛的公案 (5)独坐大雄峰的公案 (6)凡夫法的公案 (7)日日是好日的公案 (8)竿头进步的公案 (9)不得住的公案 (10)云门两种病的公案 贰 祖师机缘类 (1)廓然无圣的公案 (2)世尊升座的公案 (3)世尊拈花的公案 (4)达摩安心的公案 (5)良马鞭影的公案 (6)祖师西来意公案 (7)六祖心动的公案 (8)祖师心印的公案 (9)“祖”“教”同别的公案 (10)真弥勒的公案 叁 呵佛骂祖类 (1)呵佛骂祖的公案 (2)佛是干屎橛的公案 (3)银碗盛雪的公案 (4)不合得衣钵的公案 (5)曹溪无“这个”的公案 (6)佛不如曹山的公案 (7)洞山的非佛公案 (8)他是阿谁的公案 (9)女子出定的公案 (10)转如是经的公案 肆 机锋互逞类 (1)雪峰的古镜公案 (2)逢人即出的公案 (3)智不到处的公案 (4)洞山尊贵的公案 (5)乌臼的曲棒公案 (6)三圣的透网金鳞公案 (7)庞居士好雪片片的公案 (8)啐啄之机的公案 (9)不说法的公案 (10)南山鳖鼻蛇的公案 伍 肢体呈机类 (1)翠岩的眉毛公案 (2)一喝再喝的公案 (3)闻有言便倒卧的公案 (4)投子凡圣的公案 (5)一踏大悟的公案 (6)大随竖拂的公案 (7)岩头的拜喝公案 (8)云岩扫地的公案 (9)药山升座的公案 (10)仰山插锹的公案 陆 理趣盎然类 (1)有佛无佛的公案 (2)见过于师的公案 (3)洞山的宾主公案 (4)临济的宾主公案 (5)百丈打散的公案 (6)法眼的质名公案 (7)瑞岩的常理公案 (8)严阳的一物公案 (9)韶山的是非公案 柒 反常合道类 (1)丹霞烧木佛的公案 (2)芭蕉的拄杖公案 (3)洞山的无寒暑处公案 (4)石霜的遍界不藏的公案 (5)洞山的不病公案 (6)马大师不安的公案 (7)洞山的万里无寸草公案 (8)赵州的布衫公案 (9)赵州的大死底人公案 (10)南泉一株花的公案 (11)重云的归根得旨公案 (12)雪峰的古涧寒泉公案 捌 奇特神异类 (1)百丈的野狐公案 (2)南泉与土地神的公案 (3)或庵的胡子无须公案 (4)曹山的孝满公案 (5)五祖的倩女离魂公案 (6)投子的劫火洞然公案 (7)风穴的古曲公案 (8)一口吸尽西江水的公案 (9)广德的灵利人公案 (10)香严上树的苛严公案 玖 答在问处类 (1)法眼的毫厘有差公案 (2)玄则与丙丁童子来求火公案 (3)慧超问如何是佛的公案 (4)琅琊的清净本然公案 (5)仰山问三圣的公案 (6)玄沙亲传底事的公案 (7)踪山的答佛师公案 (8)云门的回互公案 (9)道吾的看病公案 (10)道吾的不道不道公案 拾 随流得妙类 (1)赵州的吃茶去公案 (2)赵州的城外底公案 (3)高沙弥的我国晏然公案 (4)石梯问处去的公案 (5)首山的新妇公案 (6)风穴的通不犯公案 (7)地藏的不知最亲切公案 (8)赵和尚的平地望山坡的公案 (9)南泉的玩月公案 (10)云门的药病相治公案 拾壹 结论

章节摘录

  壹 禅宗的特性  禅宗是佛教的一宗派,也是世界宗教中的特殊教派,简单地说,它是凭借个人的自力,发挥本具的潜能,以求开悟,“悟解心开”之后,立地成佛,成为与佛陀无差异的大觉者,得到无欠无缺的大智慧。在基本的区隔上,悟与迷是相对立的,迷如迷梦,悟则脱出迷梦,得见真实;经由悟而得到的大智慧,正如照透黑暗的灯光,又如破除迷雾的烈日,消除了所有的遮蔽,一切真实和本来,如实地呈现;同系一人,迷的前一刻是凡夫,悟后的一刻则是圣者、是佛;迷与悟之间,又无明显界限,而界限却又如“铁围山”,无数的人终生限隔在这无有形迹的铁围山中,不能超越脱出,一生一世都是凡夫,如庄子所说的:“大愚者终身不灵。”  佛教的许多宗派,都以开悟为目的,唯有方法和修行的方式不同。各宗基本上都遵守佛陀的教法,以戒、定、慧的修持之道,而形成各自的修行之法,并由僧侣加以护持、传授,由此形成了同中有异的各大宗派。各宗所主张的开悟大致分为解悟和证悟:解悟为解知佛陀宣示之理,证悟为依其修行之法,而体达其理。  以开悟的目的而言,禅宗是开悟成佛,正如众所周知的四句偈语所云:  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见性成佛”乃指经“明心见性”而达成佛教最高境界即成为佛。佛乃佛陀梵文之汉语音译的简称,基本的意是觉者、智者,也指诸佛和已证悟成佛者的总称。禅宗的成佛强调觉悟,而不重佛的果位。因为由原始佛教至传到中国的大乘佛教的各教派,大都崇拜释迦牟尼;认为佛陀只有他才能当之,而不敢僭越,僭越了便是大不敬;禅宗有呵佛骂祖的习气,“圣谛亦不为”的“不落阶级”,即不分凡分圣。而把佛认为是最高的果位,不是落在阶级上了吗?而且开悟之后,所得的是与释迦牟尼同样圆满的智慧,也不必以佛为最高果位了。简而言之,禅宗的开悟成佛,是得到如释迦牟尼佛一样的大智慧,其形象化的形容词为“大圆镜智”,在人与道合这一宗教层次上,是无欠无余,如大圆镜的圆满。  解悟是解知佛陀宣示的教理,如原始佛教的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及以后的大乘经典。这些经典很多玄奥难解,如唯识论;有的卷秩繁浩,一部论有达一亿多字的。求解悟因而非常困难,纵然解悟了,也只是言语议论所能了解的知识层面,而不是自己的开悟,所得的不是无上的智慧。禅宗不太看重解悟,认为“依经解义,三世佛冤”。但也不许悖离经义,故而又说:“离经一字,便同魔说。”似乎两相矛盾,其实不然:首先开悟要有形而上的理念引导,需要佛陀基本的教法作为导向或意念,以知有向上事;禅宗很多的宗师,也精研经典,例如先期依《楞伽经》和后期依《金刚经》;只是禅宗大多数宗师认为依经解义,会成为一种理障或“陷溺”,往往影响开悟,即所谓“思而知,虑而解,鬼窟里做活计”。曾有一位未开悟的祖师在看经,已开悟的弟子作偈语开导道:  蝇爱光明纸上钻,不能透过几多难。忽然撞着来时路,始信平生被眼迷。  意谓看经求义,反而迷失了自己的开悟,障蔽了“道眼”。临济创派的临济大师便说:“经是拭不净的纸”。即系此意,因为只从经义上求悟,而忘记了向自己求,乃舍本而逐末,反而“可怜无补费精神。”此也是禅宗“不立文字”之意。  证悟乃由佛陀宣示的修行方法而得开悟,这当然是具体的、经验的,甚至是佛教世代传承的共法,其基本的法门便是戒、定、慧,由此入门、修持而至开悟,是为证悟。其实际的意义是依照这一修持的共法,修行者以自己的用功、实践,形成突破,加上佛陀的福庇,僧师的加持,即自力结合了他力,得到开悟。禅宗基本上不废此法,在某种程度上接受了此法,所以也多受戒、打坐。承认这是基本法,但不以为是究竟法。因为上述的修持功夫,是有为有作,其效用是有限的,悟与不悟的究竟不在此处。临济大师见门徒打坐修定,便用拄杖打起并指斥道:“打什么瞌睡?”纵然不足打瞌睡,也会有东想西想,意念纷驰;或一念不起,心如枯木死灰的两种情况,这都在反对之例,故云:“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禅。”又临济道:“道不用修,但莫污染。”就悟道之后而言,悟道是悟的结果,“本来现成事,何必待商量”。修持与开悟没有必然的关系,修道的人如恒河沙数,悟道的却如凤毛麟角,一部《景德传灯录》的开悟禅人,算一算真是屈指可数。再就临济本人的开悟经过而言,《景德传灯录》卷十二的记载如下:  ……初在黄蘗,随众参待,时堂中第一座勉令问话,师(临济义玄)乃问:如何是西来的的意?黄蘖便打,如是三问三遭打。遂告辞第一座云:早承激劝问话,唯蒙和尚赐棒,所恨愚鲁,且往诸方行脚去。上座遂告黄蘖云:义玄虽是后生,却甚奇特,来辞时,愿和尚垂提诱。来日,师辞黄蘖,黄蘖指往大愚。遂参大愚,愚问曰:什么处来?曰:黄蘖来!曰:黄蘖有何言教?曰:义玄亲问西来的的意,蒙和尚便打,如是三问三被打,不知过在什么处?愚日:黄蘖恁么老婆,为汝得彻困,犹觅过在!师于是大悟,云:佛法无多子。愚乃掐师衣领云:适来道我不会,而今叉道无多子,是多少来?是多少来?师向愚肋下打一拳,愚托开云:汝师黄蘖,非干我事。师却返黄蘖,黄蘖问云:汝回太速生!师云:只为老婆心切。黄蘖云:遮大愚!老汉待见,与打一顿。师云:说什么待见,即今便打,遂鼓黄蘖一掌。黄蘗呤呤大笑。  这是临济的开悟经过,真见不到修持的功夫何在?又与开悟有何关涉?黄蘖问“西来意”,乃问达摩西来中土,明确的意义何在?并非问高深的佛家奥义;黄蘖于这一明白简单的问题,不予言语解释,反而三问竟三次棒打;临济不解何以被打,只寻觅自己提此问的过失何在,失望之余,辞别去作参访的行脚僧。往参大愚时,大愚指点黄蘖的三次捧打,乃是如此的老婆心——大慈大悲,为的是要令临济的得“彻困”——彻底的开悟,还觅什么过失?临济竟然在如此情况下大悟了,竟然说“佛法无多子”——佛法没有什么、并没有多少。昔迷今悟的巨大差别遂显示出来:向大愚肋下打一拳,表示所悟得的不可落于言说之意;鼓黄蘖一掌,是泯除了大愚、黄蘖二人的差别,且寓有佩服感激。黄蘖被鼓一掌,不以为是冒犯,呤呤大笑,乃已知其开悟而高兴。


编辑推荐

  公案宜参不宜解。参则得智慧,解则得思理。前人的公案之书,徘徊在二者之间,而偏于参,故甚多迷离仿佛之词,以希求参学者,因指而得月。现代宗门大多已失参的宗旨,似不必如前人的顾忌,故而着重于解,仍求不落于逻辑的理性思考与判断。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智慧的禅公案 PDF格式下载



100fen


开启智慧的书


对禅宗与公案的解释较外行,联系实际联系得不对路。缺乏实践之故。


很快收到书了,有些陈旧,感觉印刷一般 跟网上看到的差别很大 内容还没看


相比于其它同类书籍,这本书确实不太容易读。我个人觉得这本书的学术性比较强,需要对禅宗知识的基本了解。


冲着作者的名头买的,看了却是太失所望。作者将公案曲解了。推荐大家去看《花出青嶂》,那是公案方面最好的书,而且有500个公案。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