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阅读教学田野研究

谭轶斌 上海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3  

出版社:

上海教育出版社  

作者:

谭轶斌  

页数:

210  

内容概要

  康德把世界分为“事实世界”与“价值世界”,事实讲世界“是什么”,价值讲“应该是什么”,也有哲人认为人类与客观事物的一切关系分为事实关系、价值关系和行为关系三大类,中国传统文化则强调了“道”、“象”、“器”三位一体的哲学认识方法。从这些认识出发,我以为要上好一堂课,除了对学情的分析外,要考虑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教,换言之,要从事实、技术、价值三个层面去思考去实践,这样的教学才会是有效的。为了使阅读者对这三个层面引起更大的关注,我把这几十个案例根据研究的侧重点,分别从三个层面来呈现,力求一个案例谈透一点。每个案例的标题旁,以一段文字显示该案例“观教对话”中相对重要的观点,以给阅读者留下更深的印象。  “田野研究”是社会学、人类学和考古学等研究领域最基础的研究方法,从田野研究的立场出发,我们应从“田野”与“文本”两个维度来高度重视研究的初始状态,从观课、记录、评课、反思、分析,直到研究的文本化。本书正是试图在对大量原生个案的搜集、整理的基础上,进行实证性的分析,一方面突出对教学经验的感性描述,另一方面力求通过规范化的、理性的话语来呈现,把“教学现场”建构成一种特定的研究空间,去观察、思考,力争通过“观教对话”,发现研究对象本质性的规律。

作者简介

  谭轶斌 1969年生,上海市教委教学研究室中学语文教研员,上海市青语会会长,上海市首届名师后备成员,于漪语文名师培养基地学员。先后四次荣获上海市和全国课堂教学及科研论文评比一等奖。曾赴珠海、西安、大连、玉溪、香港等十几个城市为同行作过二十多次公开教学及专题报告。专著有《教师的语言修养》,参与编写《教师人文读本》等,是上海市二期课改初中语文基础型教材特约撰稿人。近几年在《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等各级各类杂志上发表文章近三十篇。

书籍目录

序前言第一编 事实层面——透过表象的世界有人会,登临意父亲都是高大、伟岸的吗?读书须知出入法自我觉醒的野百合舞蹈出生命的激情不必绷起脸来学鲁迅“形而上”与“形而下”文言文是一只难以下咽的馒头吗?知人论世是文本解读的钥匙感受魔力“有形”与“无形”“呐喊”之前是“寂寞”课有厚薄之分吗?垂直拓展与水平拓展天高任鸟飞开心就好?“哈姆雷特”不是“哈利·波特”第二编 技术层面——穿过交叉小径的花园勾画教学的蓝图细细把玩“紧要处”不可“得意”而“忘言”学生是上帝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媒介诗歌教学岂可教条化看了又看语文课就应该是语文阅读发问得好也就是教得好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教室里的“低气压”互动,使课堂具有生命力语言不是无情物一草一木总关情从“莫名其妙”到“名其妙”让思维去碰撞第三编 价值层面——拨开形而上学的迷雾文体意识不可无诗意小说,品出小说诗意淡化与深化“负价值”与“正价值”语文教师万不可与小贩为伍语言不仅仅是工具感受具有中国元素的乡愁人乎诗内,出乎诗外难道形式也有意味?内容与形式——一枚硬币的两面把准科技作品的脉搏给学生一堆金子还是一个金手指不妨让教育变得“野性”一些圣地在追求之中(代跋)

章节摘录

  有人会,登临意  与其说这是一种“登高”,不如说是一种精神的朝觐。中国古代文人的“登临意”,我们要带领学生去好好地“会”一“会”。  教学现场  《登高》  教师:刚才我们了解了《登高》的写作背景。接下来我们先来赏析前两联。自读这四句,说说这四句诗描写了哪些事物?  学生:写了风、天、猿啸、渚、沙、鸟、落木、长江等。  教师:一共写了八种事物。这八种事物分别有什么特点?诗人分别用了哪些词语来描绘它们?  ’  学生:风是“急”的,天是“高”的,猿啸是“哀”的,渚是“清”的,沙是“白”的,鸟是“飞回”,落木是“萧萧下”,长江是“滚滚来”。  教师:在这短短的28个字里,诗人描写了八种事物,每种事物各有各的特点,这些各有特点的事物很好地传达出了诗人当时的感情。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句“风急天高猿啸哀”,看看这句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学生:渲染出一种寒凉凄苦的氛围。  教师:何以见得?  学生: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曾经写到“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可见刮风是秋天的季节特征之一,而江边的风又要比其他地区大得多,江边高处的风就更大,再加上诗人年老多病,当然会感到秋风特别猛烈,所以一个“急”字用得很传神,它也寄寓了诗人当时的深切感受。秋风本来就是凉的,而江边的秋风要比其他地方更凉,江边高处的猛烈的秋风就会特别地凉,所以年老多病的诗人站在江边高岸上当然会感到彻骨的凉意。  教师:这种寒凉,不仅是身体皮肤的感觉,更是诗人内心的感受,这里所写的不仅仅是天凉风凉,更主要的是诗人的心凉。  学生:刚才同学觉得“急”字用得好,我更欣赏“高”字。诗人站在江边高岸,抬头远望,见到的是高远的天空。本来秋日的天空往往会令人有神清气爽的感觉,但景物给人的感觉是因人的心情而异的。对于心情愉快的人来说,秋日的天空是令人神清气爽的,而对于被国难家愁所困扰,同时又疾病缠身的诗人来说,秋日的天空却显得那么高不可及。  教师:一个“高”字,写出了诗人心中那种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孤苦无助的凄凉心境。那么,为什么要用“哀”来形容“猿啸”呢?  学生:夔州一带多猿,鸣声凄切,有首诗中写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所以诗人在此写到了猿啸,并且用“哀”字来描写,一个“哀”字,不仅写出了猿鸣的特点,而且也传达出了诗人心中的浓浓哀愁。  教师:很有道理,诗句真正做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编辑推荐

  本书试图通过对大量原生个案要的搜集、整理,进行实证性的分析,把“教学现场”建构成一种特定的研究空间,通过“观教对话”,发现研究对象本质性的规律。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阅读教学田野研究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